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少年环境教育实用指导--环境心态的培养
分类
作者 (日)佐岛群巳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稿系华东理工大学日语系主任黄育红推荐并翻译,原作者为日本帝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环境教育工作,是环境教育专家而且熟悉中小学教育。书中阐述了什么是环境心态,并从对环境的体验、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学习自然的强大、从生活中观察环境等方面告诉我们如何培养环境心态。他所提出的“用心去接近这个正在痛苦的环境,去理解、分担她的痛苦,这是居住在地球、自然中的我们当然的责任和义务”,“以环境心态作为自己的生活方法和生存方式”等观念较新颖,并且作者还介绍了许多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方法和经验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分享,举例形象生动,从而使环境教育成为一门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环境心态的年轻一代。

内容推荐

本书的撰写目的是培养环境心态,将对环境的追求作为“自己”的方法和生存方式。书中以如下结构追求与环境相关的“自我的方法和生存方式”:

第一章,就培养孩子的“环境心态的模式”和“要培养的环境心态”问题,阐述我的思考。

第二章,阐述在关于为培养环境心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必要让孩子们作环境体验,从而磨炼其所具有的先天的敏锐感性。

第三章,阐述现在我们要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把目标对准自己,发现我们在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实际感受在自然中顽强生存的东西,从而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

第五章,思考从社区生活的现实到整个世界的环境问题,探讨我们与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环境心态”

一、现今孩子们所需要的东西

二、什么是“环境心态”

三、培养环境心态

四、现今所追求的自然观

第二章 磨炼感性的环境体验

一、基于成长特点的体验学习

二、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环境体验

三、作为生存的原始体验

四、激发感性的自然体验

五、丰富爱心的社会体验

第三章 与环境相关的“自己”

一、游戏场所在哪里

二、啊,鱼在游呢

三、学校里的“迷你森林公园”

四、有小鸟飞来的学校

五、凝视街路树

六、侧耳倾听——声音、响声

第四章 学习自然的强有力

一、什么是自然游戏

二、谁都能做的自然游戏

三、在小鸟游戏中学会观察小鸟

四、生物是诚实的

五、土是萝卜的母亲

六、手工制作的食品

七、日式饮食文化的优点

第五章 从生活中观察环境

一、塑料是可燃垃圾吗

二、使用洗涤剂的妙法

三、从便利筷中看到的东西

四、关于清凉饮料的思考

五、什么是环保标识

六、“关上开关好吗?”

七、通过“环境家庭收支簿”来审视生活

八、通过“环境卡片”来审视社区环境

有关出典

试读章节

二、对孩子们来说重要的环境体验

1.行为学习

自古以来有这么一句话:忘了听过的,知道了看到的,明白了做过的。

“忘了听过的”这句话,意思是说,道听途说之学,不但没留在记忆中而且忘了。“知道了看到的”如同“百闻不如一见”,是说通过自己的眼目抓住了事实。“明白了做过的”,是说通过实际体验,将认识到的事物作为不能忘的事实扎根在自己的心中。这和体验有同样的意义。

美国的教育学家John Dewy提倡“行为学习(learning by doing)”,强调在教育活动中具体的活动和体验的重要性。

2.发育程序

给出生后的孩子预备下列成长、发育的过程:

(1)身体的发育程序。新生儿的大脑只不过是400 CC,到了7—8岁发育得和成人同样大小,有1400 CC。大脑发育的同时,体力也发达起来,掌握了走、跑、坐、爬树、蹦跳等技能。这叫作身体的发育。

(2)身心的发育程序。与身体的发育相对应的“身心的发育”,在幼儿、儿童期明显地表现出来。“身心的发育”定义为模仿、学习、思考、记忆、相信、哭笑、游戏等心理、行动的过程。也就是说,“智力和情绪等等人的大脑的高度机能,在这个程序里打开了电门,行动起来”。模仿、学习、记忆等的程序,从新的信息和环境中汲取,使其他程序发达起来。

沿着以上两个发育程序,在人的环境的家庭中,体验性地学习了每一件与人有关系的事情。其中最大、最重要的是与妈妈的母子感情。因为通过和妈妈的接触,爱和信赖这一人类心灵得到了培养。

当然,父亲和孩子的关系也很重要。从离开母体与父亲见面,父亲对婴儿的照顾给日后父亲和孩子的感情的应有的状态带来很好的影响。这是因为它给孩子打上了对父亲的信赖感的烙印。

3.什么是环境体验

环境体验是表示对环绕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兴趣与关心,并直接推动、实现自己的愿望的行动。孩子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倾注了全身心,并在感受、思考、行动的过程中,体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为了培养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市民的生存能力,环境体验是不可欠缺的。

下面就环境体验举几个例子(参照表2):

(1)接触体验(O岁):经过与母亲及家庭成员的肌肤之交,“学习人类的爱”。

(2)游戏体验(1~2岁):孩子是游戏的天才,他们自然会做“敲打”、“抓”、“舔”、“扔”等动作。还有,通过“发现”、“搂抱”、“光脚”、“收集东西”等活动,掌握了使用手脚的技能。

(3)伙伴体验(4~5岁):属于游戏的延长线,在和伙伴的交往过程中,边体验欺负人、打架,边习得了“友好”、“顺序”、“轮换”这一社会性的规则。

(4)栽培体验(7~8岁):在小学生活科里有“我们来栽培蔬菜”的学习。这是收获蔬菜、举行蔬菜宴会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使他们体验性地认识到了栽培蔬菜时,土、水、太阳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照顾栽培的蔬菜也是重要的。

(5)饲养体验(9~10岁):饲养学习的要点是,用身体学习友善地对待有生命的东西和亲手饲养它们的重要性。因为在这里将孕育出小动物和饲养者问的深厚信赖关系。有时,饲养的小动物死了,面对喜爱的小动物的死亡,孩子们在悲伤中学习了生命的重要性。

(6)寒冷体验(9~10岁):寒冷体验指的是忍耐寒冷。与此相对的能适应酷暑的体验也同样重要。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我们的生活富足起来,身体已习惯了在空调房间里的舒适生活,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身体难以适应寒冷和炎热。每到换季的时候身体马上就感到不适,这就是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失去了适应能力的身体劣化现象。

(7)饥饿体验(10~11岁):这似乎与我们今天的饱食时代有些不相称,但是在千叶县的某小学规定有“今天一天无水日”,新溻县某小学规定有“无餐日”,试行在有限的环境中积极的对应的学习。经过了这个体验的孩子的声音如下:

·在真的没有水的日子里,“口干得心里烦躁”,“水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吃的真的很难受,“甚至不能活了”,“不过,因为储备了夏天栽培的东西,太好了”。

通过这种饥饿体验,学生们实际感受到了食物的意义。

(8)宿营体验(11~12岁):为在野外宿营一两天,有必要做周到的计划和准备。野外宿营体验是通过自始至终完全由自己做饭、集体协作、与环境打交道的活动,能学习基本的自立。

(9)奉献体验(14岁~ ):通过爱护野生动植物、参加废物利用活动、慰问(看护)老人等活动,培养对社会奉献精神和环境心态。

三、作为生存的原始体验

1.幼年的体验

俗话说:“三岁看老。”这象征性地阐述了在幼年学习的东西和体验也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能力。

我出生在岩手县的北上川河畔一个没有室外灯的寒冷的村庄。走夜道时,因为害怕,便吹口哨、哼哼歌,总之是倾注全部精神走夜路。一听到草丛中的癞蛤蟆叫,听到沙沙的声响,就后脊梁冒冷汗,浑身起鸡皮疙瘩,吓得不敢回头看,没命地奔跑起来。没接触过小动物的人大概是不敢碰小动物的。我拿手的是抓青蛙、蚂蚱等小动物,也敢抓湿漉漉的蚯蚓。我家饲养过家畜,我能抱着鸡、兔子满地跑,也敢摸牛和猪。当然,也知道喂它们吃什么。

幼年的体验令人怀恋。不仅如此,这种体验成了思考和行动的源泉。这正是生存的能力。

2.何谓原始体验

原始体验一般指的是,“对人的思想形成有很大影响的幼少年时的体验”(《广辞苑》)。这里所说的原始体验是以上述的概念为前提,为了生存而掌握的底线、最必要的行动样式的体验。那么什么是为了生存而掌握的底线、最必要的行动样式呢?它令人联想起置身于没有任何人的地方的时候。

比如,想一想鲁滨逊一人在孤岛生活的事情(《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只身一人漂流到孤岛,他惊喜自己拣了条命。可是不久他遇到了很多困难,那就是必须备齐生存的底线的生活条件。

他开始做下列的事情:

·搭房子,房子周边围上木楔子。

·建工作问。

·用羊皮做衣帽,还做伞、陶器。

·耕种小麦(播种在船上找到的小麦)。

为了生存而必须做的事情就是像鲁滨逊那样,使用、栽培自己周围环境中有的东西,饲养家畜,使之变成生活的食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动脑筋思考与自己周围有关的东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在环境教育中,给予孩子们的就是为了生存的必要的原始体验。关于原始体验,正如山田卓三氏指出的那样,“在五官中,触觉、嗅觉、味觉是基本的感觉,在原始体验中尤其要重视”。这就是说期待着利用五官的体验。

触觉是皮肤的感受感觉,比如,滑溜溜、黏糊糊等感觉以外,还包括冷、痛等感觉。

嗅觉比如臭味、讨厌的味道、花香、好闻的味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

味觉有所谓的“酸”、“甜”、“苦”、“辣”、“咸”等。

山田氏指出,这些触嗅味的感觉体验正是原始体验。

山田氏把原始体验类型列为表3。

其中,火体验、土体验、水体验、动物体验对培养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P20-24

序言

现在的环境怎么样呢?请用你的眼睛、用你的心、用你的身体仔细地观察和感受一下你周围的环境。大地、山川、河海、乡村、都市,令我们不得不屏息来忍受痛苦。

我们所处的环境,在忍受痛苦。对此,我们能视而不见吗?如果你对此无知、不关心的话,那一定是因为你只看到了反反复复的结果。  不仅是人类,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要在有限且微弱的“无可替代的地球”、“无可取代的自然”里共生共存。用心去接近这个正在痛苦的环境,去理解、分担她的苦痛,这是居住在地球、自然中的我们理所当然的责任和义务。

在这个场合、这个时间里生存的人所应该做的,是要拿出自己所有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去。为此,我们要关心周边所有的环境,要提疑问。现在我们就要思考“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进而再思考“必须怎么生存下去”的问题。之后,我们就要采取深思熟虑后的行动了。

假使按我们的时宜和欲望为所欲为地活下去的话,会是个怎样的结果呢?如同试管中的生物一样,一方的生物如果支配另一方生物而继续繁殖增长的话,平衡就要遭破坏,连其自身的生命也将灭亡。我们的地域环境就像试管中的小宇宙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如果只是人类生存的话,其结果不必赘言,再明白不过的了。

今后,我们若想在地球、在自然、在地域中生存下去,就不应看到周围环境的痛苦而从中逃脱掉。作为共生伦理,我们要分担其痛苦,要做好准备,采取与环境相关的行动。这才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探讨的“环境心态”,就是要使我们每个人在与环境息息相关中受到培养。

本书的撰写目的是培养环境心态,将对环境的追求作为“自己”的方法和生存方式。书中以如下结构追求与环境相关的“自我的方法和生存方式”:

第一章,就培养孩子的“环境心态的模式”和“要培养的环境心态”问题,阐述我的思考。

第二章,阐述在关于为培养环境心态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必要让孩子们作环境体验,从而磨炼其所具有的先天的敏锐感性。

第三章,阐述现在我们要在与环境的关系中把目标对准自己,发现我们在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实际感受在自然中顽强生存的东西,从而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

第五章,思考从社区生活的现实到整个世界的环境问题,探讨我们与环境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

现在,我以培养孩子们的生来具有的观察环境的眼力、感动的心,以及把环境搞得更好的坚强的意志力、认识力和实践力这样的一种心愿呈上本书。

本书是之前出版的《培养感性和认识的环境教育》(教育出版社)的姊妹篇。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教育出版社出版策划部的各位的多方关照,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