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八卦(精)/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袁越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美国归来的袁越接受过系统的生命科学训练,他的经典口头禅:有什么科学根据?《生命八卦》的科学根据来自哪里呢?自然是世界权威科学杂志发布的信息,以及主流综合性媒体的科学板块。袁越从中寻找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最新报道,一旦发现感兴趣的话题,便动用一切可靠的搜索引擎,寻找一切有价值的素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把科学新知通过一个有趣易懂的故事告诉读者。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三联生活周刊文丛》之《生命八卦》分册,书中收录了《人为什么会打喷嚏?》、《大海就是我故乡》、《味精100年》、《语言的力量》、《鸭嘴兽传奇》、《镜像神经元和普世价值》、《电椅的故事》、《三聚氰胺之谜》、《红牛为什么这样红?》、《新式测谎仪》、《辛苦了,女人》等故事。

目录

No.1 人这种动物

 男人为什么长乳头?

 甲基安非他明一世界头号毒品?

 危险的甲烷

 可卡因的形象工程

 一觉醒来,火星到了

 漫长的残留

 人人都是种族主义者

 你真的打算养只猫?

 博客的未来

 懂数学的蝉

 把根留住

 道德的起源

 辣椒新传

 人为什么会打喷嚏?

 大海就是我故乡

 味精100年

 语言的力量

 鸭嘴兽传奇

 镜像神经元和普世价值

 电椅的故事

 三聚氰胺之谜

 红牛为什么这样红?

 新式测谎仪

 辛苦了,女人

 兴奋剂检测不科学?

 最简单的生命

 看起来很环保

 碳都到哪儿去了?

 人这种动物

 有机蔬菜也靠不住了

 血为什么总是热的?

 人为什么怕生?

 像地球人那样思考

No.2 生命的实验

 来来来,大家一起做实验

 来自美国FDA的政治宣传

 老诺来得正是时候

 当苹果掉到你头上

 “愚蠢”的免疫系统

 成也卵子,败也卵子

 为孩子做个备份

 智慧是长出来的

 长寿总管家

 欺骗大脑

 姜还是老的辣

 血总是香的

 不务正业的RNA

 分子侦察机

 钩虫与哮喘

 “萨医”与艾滋病

 精液的秘密

 转基因商业化30年

 绕过胚胎的干细胞

 纸上谈兵易,真刀真枪难

 胞质杂交恐惧症

 进化的副产品

 战争与健康

 牛奶标签风波

 临床试验再起波澜

 查不出来的兴奋剂

 艾滋疫苗研究惨遭重创

 神经系统的清洁工

 万能流感疫苗

 有3个家长的孩子

 意志的胜利

 越想越胖?

 当副作用唱了主角

 眼睛是大脑的窗口

 安全干细胞

 令人迷惑的统计数据

 永久抗生素

 被夸大的创伤

 基因敲除法

 放血疗法沉浮记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基因库

No.3 健康的忠告

 兔唇、叶酸,和那些关于健康的忠告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汽车的味儿

 谁是你的主人?

 关节炎与天气

 帮你省点钱

 如果你爱他,给他买副好耳机

 减肥为什么这么难?

 以毒攻毒2.0版

 干细胞是癌症的罪魁祸首

 谢顶问题

 有啥吃啥,吃啥是啥,是啥吃啥

 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药片真的有效吗?

 发烧有理

 月经过时了吗?

 乳腺癌是传染病吗?

 乙醛一人类的隐形杀手

 水中毒

 心脏病和衣原体

 父女连心

 星座歧视

 病急乱投医

 抑郁症到底应该怎么治?

 骨头与肥胖症

 按疗效付钱

 锻炼的误区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食品打分与儿童肥胖症

 姚明骨裂和可口可乐

 G点问题

 人为什么要睡觉?

 噪声污染

 高科技小道消息

 健康信息

 比赛前吃点色氨酸

 今夏流行“人字拖”

 警惕果糖

 人造母乳

 包皮:割还是不割?

 前十字韧带的性别歧视

 黄豆,吃还是不吃?

 关节保健药有效吗?

 体育锻炼不是万能药

 恼人的时差

 抖腿是恶习还是疾病?

 吃点苦有好处

 搭桥还是撑伞?

 吃海鲜有讲究

 阳光争夺战

 气候变化和糖尿病

 腊八时节话蚕豆

No.4 看基因下菜碟

 超感基因

 黑药白药黄药

 长寿新思路

 基因家谱

 基因自助餐

 看基因下菜碟

 干细胞的基因疗法

 基因年龄

 基因治疗的曙光

 转基因奥林匹克

 聪明基因

 长寿基因

 健康生活的基因理由

 数学基因

 高科技算命术

No.5 医海钩沉

 磺胺沉浮

 青霉素的发现

 可的松的发现

 根治肺结核

 吸烟与肺癌

 氯丙嗪和精神分裂症

 呼吸机的故事

 开心手术

 人造髋关节

 解密异体排斥现象

 肾脏移植手术

 治疗高血压

 攻克癌症

 试管婴儿的诞生

 消化道溃疡的真正元凶

 杰克逊实验室传奇

 寻找心脏病的真正元凶

 凡士林传奇

 科里毒素

后记

试读章节

今年4月,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这位女士用凡士林消除了腿上两个疤痕,还去掉了脸上的一颗黑痣。这封信刊登后的一周内,《每日电讯报》收到了几麻袋读者回信,大家纷纷贡献出自己使用凡士林的心得,从护肤到去皱,从治疗婴儿疹到消除牛皮癣,应有尽有。

如果罗伯特·切森堡还活着的话,一定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们,凡士林是万能药。”

这个切森堡是一个美国化学家,擅长从鲸鱼脂肪里提取煤油。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现了石油,切森堡失业了。他不甘心失败,跑到宾州油田,想看看神奇的石油到底是怎么回事。细心的他很快发现,油田的工人喜欢收集钻井台边上常见的一种黑糊糊的凝胶,把它抹在受伤的皮肤上,据说能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切森堡拿了一点回去化验,知道这是一种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在石油里有很多。

经过试验,切森堡找到了提纯它的方法,最后得到了一种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无臭无味,不溶于水,所有常见的化学物质都不会和它起化学反应。他故意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刀,然后把这玩意儿涂了上去,结果伤口很快愈合了。

1870年,切森堡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把这种东西命名为“凡士林”。他还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始向美国公众销售这种神奇的凝胶。可是,没人相信这东西真的有效,销量一直打不开。

情急之下,切森堡拉着一车凡士林,当起了走街串巷的“蛇油贩子”。那时美国大街上有很多卖蛇油的小贩,和旧中国“卖大力丸”的江湖艺人非常相像。切森堡借鉴了蛇油贩子们的做法,每到一处都亲自表演“硬功”,就是当着大家的面用刀把自已割伤,或者用火烧自己的皮肤,然后自信地涂上凡士林,并向围观群众展示几天前弄伤的伤口的愈合。这个方法果然很有效,凡士林迅速风靡全美国,切森堡发财了。

可是,切森堡不是医生,他真的相信凡士林含有一种神秘物质,能够包治百病。有一年他得了胸膜炎,便让人把自己从头到脚都涂满了凡士林。后来他病好了,更相信凡士林是神药,每天都要吃一勺凡士林。这件事传开后,美国民间掀起了一股凡士林热,不管什么病都用。

切森堡活了96岁才去世,他认为自己的长寿就是凡士林的功劳。  可事实是怎样呢?科学家对凡士林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凡士林里除了极具化学惰性的碳氢化合物之外,一无所有。但它不亲水,涂抹在皮肤上可以保持皮肤湿润,使伤口部位的皮肤组织保持最佳状态,加速了皮肤自身的修复能力。另外,凡士林并没有杀菌能力,它只不过阻挡了来自空气中的细菌和皮肤接触,从而降低了感染的可能性。

凡士林的很多“疗效”都和这两个特性有关。比如,妈妈们喜欢在婴儿屁股上涂一层凡士林,避免因湿尿布长期接触皮肤而引起湿疹。鼻子流血的人也可以把凡士林涂在鼻孑L内壁,这样可以阻止继续出血。甚至口腔溃疡的病人也可以先用纸巾擦干患处,然后涂上一层凡士林。凡士林能防止溃疡接触口腔内的酸性物质,加速溃疡的愈合。

凡士林被用作护肤品,道理也在于此。但是,很多人把凡士林和甘油弄混了。虽然两者都能保持皮肤湿润,但原理正好相反。甘油属于醇类,水溶性极强,能够不断地从空气中吸收水分,避免皮肤干燥。

凡士林非常便宜,很多爱美的女士因此对它不屑一顾。事实上,与市场上其他更加昂贵的护肤品相比,凡士林的化学惰性使得它对任何类型的皮肤都没有刺激作用,因此凡士林属于广谱护肤品,谁都能用。正因为如此,廉价的凡士林仍然是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多,性价比最高的护肤品。

不过,专家也警告说,下列几种情况不宜使用凡士林。第一,刚刚烧伤时最好不用,否则热量散不出去,反而会影响伤口愈合。第二,鼻子阻塞时不要使用,因为凡士林会影响鼻毛对脏空气的清洁能力。第三,使用避孕套时最好不要使用。因为凡士林是脂溶性的,能够和橡胶发生反应,造成避孕套破损。

很多人都听说过癌症病人放弃治疗后却又奇迹般自动康复的故事,病人听了这样的故事也许会重燃希望,但是一个资深的医生是不会轻信的,因为经验表明,所谓癌症的“自发缓解”发生率很低,一般认为每8万个病人当中才会出一个“幸运儿”。很多坊间流传的传奇故事要么属于“另类医生”们故意造假,要么属误诊,也就是说,病人最初根本就没得癌症。

虽然发生率很低,但癌症的“自发缓解”确实曾发生过。不少科学家试图研究这一现象的内在机理,最终让普通病人受益。目前科学界倾向于把功劳归到免疫系统名下,可惜的是,免疫细胞种类繁多,彼此间依靠复杂的化学信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想搞清究竟是哪几种免疫细胞参与了“自发缓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人工诱导了。P514-517

序言

会买这本书的人,肯定像我一样胡思乱想过一些无厘头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老虎变成了人?”因为我常常想象一只老虎坐进出租车,庄严地把尾巴掖进来:“师傅,去中友。”自己乐半天。

袁越的解释是:“因为黑猩猩最耐热。”

嘎?

“黑猩猩想活下来,它怕夜里的猛兽,只能中午捕食,而中午最热。”

这是什么逻辑?

“哺乳动物最怕热的部分就是大脑。大脑是单位体积产生热量最多的器官,也是对温度变化最敏感的器官。要想为大脑降温,必须加快血液循环,让血液把大脑产生的热量带走。”

“有什么依据?”

他立刻眉飞色舞:“考古学家通过测量颅骨上的‘蝶导静脉孔’和静脉窦穿出颅腔所留下的血槽的直径,越是和现代人类接近的猿人头盖骨化石,‘蝶导静脉孔’越多,直径越大,血槽也越浅,说明它们的散热效率也就越高……”

“嗯……不懂。”

“总之吧……靠这套高效的散热系统,直立人才敢在非洲炎热的中午四处觅食,靠一顿午饭活了下来。”

“不可能,黑猩猩那速度,能追上谁啊?”

“牛羚的瞬时速度虽然快,但只能维持几分钟,否则就会被急速升高的体温烧死,一个经过训练的原始猎人可以在炎热的中午,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四五个小时!直到把猎物追得完全没了力气,只能站在原地等死。”

哈哈。

他挺来劲。“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一匹马每平方米皮肤每小时大约可以排汗100克,骆驼为250克,人可以达到惊人的500克!”

“能排汗有什么用啊,我就跑不了那么长时间……”

“你看,长时间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气……”

“……”

“在听吗?”

“你说要是老虎坐在出租车里,会是蹲在座位上吗?”

“……”

因为袁越有个博客叫做“土摩托日记”,所以我们私下里都喜欢叫他土老师。土老师在饭局上常常也想谈谈音乐和文化,但一说话,就被人打趣:“你有什么科学依据?”

他如果想认真解释,就引起一阵哄笑。

他嘿嘿一乐,从不反击。

这句话是他的标志,因为他有固若金汤的重实证,重逻辑,重量化分析的思维习惯,他写的这个叫《生命八卦》的专栏,很短,但是每一篇写得都挺用力。除了他在美国做过的十几年的科学工作的经验,每天去看最新《科学》,《自然》,《新科学家》和《发现》,《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的科学版的报道,再动用维基和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一切可能找到的相关素材”。

用他自己的话说,最笨的方法。

顾准说过,中国人太聪明,常常追求顿悟式的大智慧,像王阳明那样,对着竹子“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格出来,大病一场。

土老师写这些关于生命的八卦,不追求什么微言大义,不会动不动就直奔人类的终极智慧而去——我看对他来说,也没什么那样的智慧存在。他只是老老实实地好奇,想了解一事一物,所以不带前提地寻找证据,往往颠覆我自以为是的常识和经验。

所以,关于厦门“PX事件”和地震预报的争论中,他都在提供不同的意见,既不同于官方,也不刻意反官方,他只是忠于他了解到的数据,我没有看到过他因为顾忌而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也没看过他赶过时髦,他只是展示证据,和提供他寻求证据的方式与路径。

“我在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在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上多下笔墨。”他说。逻辑自会将人推向应往之地。

地震时,陈坚遇难去世,他也在场,但他的报道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感慨痛惜,而是救助中的科学。“坏死的肌肉释放出来的肌红素等蛋白质,以及钾离子等电解质就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内脏,导致肾脏或心脏功能衰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病人几分钟内就会死去。”

他引用医生的话“面对病人的时候不轻易动感情,这样才能在冷静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土老师其实也经常试图抒一下情,前两天他在秘鲁给大家发短信说:“马楚比楚象个一肚子心事的哑巴,心事重重地坐在山坡上。”

但很快他就对印加人用处女祭祀山神的宗教情感产生了不敬之意:“有个小细节让我产生了一丝不安,X光显示,她是被人用尖利的石块击中脑壳后死去的,科学这家还分析了她体内的血红蛋白,发现她被击中后起码还存活了5分钟……这不仅是一个宗教祭祀场所,可能还是个谋杀现场”。

在他的世界里,理性是至高无上的神,一切都在其之下,在这种“求真”的憨态面前,任何感情都要让步。

他算是歌手小娟极好的朋友了,写乐评时也直言不讳地批评。写完还浑然无事去见人家,回来后在MSN上不安地对我说:“她哭了……”

唉。

他也有我看不顺眼的地方,就是理科男的优越感。

我看土老师第一篇文章是《我只喜欢和智商高的人聊天》,写他当天吃饭的对象,“也是复旦的!也是高考数学满分!”

我这小暴脾气,立刻写了一篇我从小没得过100分,从没被老师表扬过的人生经历,还差点把题目写成《从此失去土摩托》。哈哈。

土老师倒没生气,只在MSN上打了个红脸儿。我几年后才弄明白,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智力这回事,这不光是他的乐趣——也许还是信仰?那种兴奋之情里一多半是天真的高兴。

土老师的博客座右之铭是:偏见源于无知。他的尖锐不是与人而战,他与他心目中的无知作战。

当然,有的时候姿态不太好看,男生们嘛,总有点儿觉得自己个儿“站得高,溅得远”的蛮劲儿,梁漱溟批评过熊十力的“我慢之重”——“慢,就是傲慢,就是觉得自己真理在手,心里高傲,看不起别人。”

但他同时也是我见过最讲道理的家伙,即使曾与他论战的人,即使讽刺伤害过他的人,只要有一个说法有见地,他还是真诚地赞叹。他的博客被老罗从牛博首页拿掉之后,他对我说“他删我删得有道理”,我原来想过“这厮不是装的吧……”,时间长了,发现还真不是。

用老罗的话,“土摩托是一个极少见的有赤子之心的中国人”。

在胚胎问题上我与方舟子有不同意见时,土老师很不留情面地写文章批评我。我当时认为我们争论的点应该在伦理上,但我后来理解了他为什么那么来劲,因为他们认为谈伦理的基础是“记者对真相要有洁癖”。

这句话对我来说很有用,以往做一期节目,办公室里经常要讨论,“我们的落点在哪里?我们的价值观能高于别人么?”但是,不管你有一千个漂亮的第二落点,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真?还是假?”

我在调查中也常担心观众对过于技术性的东西会感到厌倦,但是后来我发现.人们从不厌倦于了解知识——只要这些知识是直接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的。

所以现在在出发前,我只问“我们能拿到的事实是什么?这个事实经过验证吗?从这个事实里我能归纳出什么?有没有相反的证据?还有,嗯,别忘了,土老师这样的天敌看了会说什么……?”

我也曾批评他智力上的独断与优越感,而从他近来的文字中也看到很大的变化——少有尖锐刺目的字眼,不是“立异以为高”,而是提供更多的材料让人思考。

我想,这是他约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们都清楚,人人都有缺陷,所以必须尊重异己,对对方的观点审慎地观察和研究,并且公开而有诚意地讨论和交锋,这是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

最后说一句。

每次我习惯性地批评土老师文章的时候,他总是非常老实地说:“对,您说得对!”,我就不好意思往下说了。偶尔想夸一下的时候,他的反应总是“其实我那篇才叫真的好呢”,雀跃得让人心碎,也没法儿接话。

好吧,总算,借此机会,让我完整地表达一下,土老师的文章里有一种少见的穷究事理的憨厚笨拙的劲儿,加上他智商……咳咳……智商确实高。

六哥说过,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

这个笨功夫,是必须下的,急不得,急的结果都是油条式的——炸得金光铮亮出来了,都是空心的。

科学如此,媒体如此。

后记

整理完目录,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居然已经写了这么多了。

我是2005年9月正式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的。在此之前我只写过乐评,可三联已经有了专写音乐的王晓峰,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写些什么。苗炜建议我开个科技专栏,利用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背景,向读者介绍科学新知。他给这个专栏起了个名字——“生命八卦”,并让我一定要写得通俗易懂。

“八卦”这两个字给了我很大的写作空间,我以为从此我就可以海阔天空,想到哪说到哪了。谁知才写了几期,主编朱伟就枪毙了一篇,说这篇文章有太多的议论,却没有足够的论据支持。他给我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必须写国际上最尖端的科学发展,但一定要少议论,多证据。

两位主编的话都很有道理。他俩给这个专栏的提出了两条标准:一,内容上要有科学根据;二,写法上要通俗易懂。后来王晓峰给我杜撰了一个口头禅:你有什么科学根据?我必须借此机会澄清一下:这句话不是我的发明,版权属于主编朱伟。

科学根据来自哪里呢?主要来自国外的科学杂志和主流媒体。通常情况下,我每天都会浏览一遍国际顶尖的几个科学杂志的网站,比如《科学》和《自然》,以及我信得过的几个科普网站,比如《新科学家》和《发现》,还有国外主流综合性媒体的科学板块,比如《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和《卫报》的科学版等,从中寻找与生命科学有关的最新报道。一旦发现感兴趣的话题,我便动用维基和谷歌等搜索引擎,寻找一切可能找到的相关素材,再结合自己以前的积累,把科学家们的新成果通过一个自成体系的小故事介绍给读者。

这样做是非常累人的。当我把自己熟悉的领域写完后,就只能开始涉足以前不太熟悉的领域,这就等于每周新学一门知识,虽然累,但自己也很有收获。

在写作过程中,除了两位主编定下的两条标准外,我还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古人早就说过: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一篇好的科学文章不但要传播科学知识,更应该传播科学的思维方式。我在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在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思路上多下笔墨,为的就是向读者介绍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启发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借鉴科学家的思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对读者提高生活质量有所帮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