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女性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呢?
产生这种想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书在市面横行,比如Sari Solden的《Wom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日文版的书名叫做《不会收拾的女人》。它们无一例外,都把收拾看做是一种能力。
这或许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有所自觉的绝佳契机,但要是有人因此把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无能或缺陷,认定自己“就是个缺乏收拾能力的没用的女人”,或是觉得“没办法,我一定是有ADD(注意力缺失症)”,那就太遗憾了(不过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人需要求助于医师进行必要的咨询)。因为无论如何,这其实都是在自责。
男人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像很少听到“不会收拾的男人”这种说法,而是会用“不收拾的男人”来形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也就是说,女人会将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自责,而男人则是将杂乱不堪视为一种状况,对杂乱的状况本身忧虑不已。
这就显示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说穿了,收拾只不过是家务事,是女人的事。既然是家务事,那么会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长久以来一直紧紧束缚着女人,所以女人才会自责,所以才会引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至于男人,他们则是把杂乱视为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出于上述的观念。男人从心底就认定收拾是女人的工作,所以绝对不会因为家庭环境杂乱不堪而责怪自己。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认定自己是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并且正在为此而自责,何不假设自己是男人,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地去看“眼前是一片没有收拾的杂乱状况”、“我为什么要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呢”,稍微以俯瞰的观点去看,自然而然就能避免感情用事了。
总之,不要带着负面情绪,不要自责,这是非常重要的。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干脆先直接把这件事给断舍离了吧!
《断舍离》中明确地将“收拾”定义为“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与单纯的整理或扫除不同。总之,“减少物品=舍的行为”是最关键的行动。如果物品不减少,也就别奢望彻底整理或扫除了。
不过,物品减少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断舍离》里,我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此作为打造清爽自在空间的指标,但最重要的是要把空间里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这也就是说,要重新检讨放在家里的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取回那些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
如果是一直过着那种对物品的量没有意识、毫无自觉的生活,那么家里的物品就会不断地增加再增加,所体现出的形式在男女之间会有所差异。大部分男人都是断舍离“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当中的“执著过去型”。换句话说,就是收藏家个性,像是把从刚出社会到退休所有领带都摆进衣柜里、毫无缘由地收集各种文学集,小时候喜欢的卡通模型玩具也都留着……这些东西经常被当成宝贝一样收藏着,而当事人却从来没想过检讨物品与现在的自己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要清楚分辨出当事人是喜欢物品本身,还是仅仅喜欢“收集”这个行为。如果是前者,无论物品有多少,都可以说是良好的关系。至于后者,则是自我存在感的证明。男人往往会通过物品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也就是通过物品向人们展示“我过去立下过这么多的丰功伟绩”、“我能弄到这些个宝贝,多厉害”。
曾经有位读者对我说:“丈夫退休以后,我想把他的西装扔了,结果被他大骂一顿:‘你要不要连我一起扔出去呢?’”这些物品对男人来说,是与自己连为一体、难以割舍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外界认同的“认同欲望”,男人尤其更爱把社会对他的认同和评价视为自己独特性的证明,所以他们才喜欢把某些物品当成是自己存在、获得认同的证据留存下来。
在这种时候,做妻子的该怎么做呢?断舍离的大前提是不可以擅自处置同住的家人的物品,所以如果希望丈夫收拾时,不妨这么说:
“你的品位这么棒,所以才更要精挑细选呀。”
千万不能说的是“赶紧拿去扔了”,这种会重创男人自尊心的话,会造成反效果。可能有人要抗议了:“这么肉麻的话,我怎么说得出口啊?丢死人了!”但如何巧妙地表达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要看个人的本领了。因为无论怎么说,妻子的肯定可都是能令男人喜不自胜的。
P31-34
受三一一大地震影响,东京地区开始大力呼吁民众节约用电。
原本灯火通明的公共设施、被灯光装扮得绚烂夺目的商业设备,一下子全都黯淡下来,与地震前东京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以往看来,黑夜理所当然应该是灯火通明,就像白天一样。以前摆满各种商品的便利店,现在也开始缺货了。
供电限制,商品不足,面对这些很久不曾见过的问题,我们的态度和行动正在经受着考验。与此同时,似乎也有某种自觉在无形中被唤醒了。
以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太过富裕,而且富裕得是那么理所当然。对于突然而来的限制和匮乏,一开始我们会感到困惑、不安,其中有些人还会一头扎进疯狂囤积的漩涡里。然而另一方面,似乎也有人开始意识到,过去太多物品都是过剩的。
只要拥有,人就会不断要求。一旦没有,人就开始焦虑。
说到底,过去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到处泛滥着数量惊人的物品,以及过剩的服务和信息。而深陷其中的我们,却从来没反思过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只是糊里糊涂地全盘接受了。
如果一早就开始注意这一点,那么我们也许就不需要忍耐,而是可以靠着创意十足的巧思轻松克服当前的困难了。
灾区正因为突然而来的匮乏而经受着各种不健康与不健全。与此同时,“过剩”这个灾害所带来的不健康与不健全也正在肆虐侵袭着人们。面对那些被迫陷入令人心痛不已的窘境的灾民,被过剩物品和信息耗损身心的事实就显得更加无谓、空虚而荒谬了。
这种空虚源于尽管过剩,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过剩,更甚于此的,是把目前拥有的各种事物、目前存在的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的心态。
因为“断”,我们方才体会到事物的可贵。
水、电、交通等生命线都是理所当然,随手拧开水龙头、随手按下电源开关,就能理所当然地度过有水有电的每一天。只有当这些理所当然风云突变时,我们才能感受到它们其实是多么弥足珍贵。
然后,我们才能涌出感激的念头。
被迫断绝、失去、陷于危机,被迫面对震颤大地的地震、有如怪兽的海啸以及接踵而来的核能泄漏灾害……只有在被迫面对这些制造出太多困境和牺牲者的现实时,我们才能抓到重新反思的机会。
有些人只把焦点放在不足,欲求不满上;也有些人即便处在不足的环境下,还能把焦点放在所拥有的事物上,时刻不忘感恩。
有人虽然无性命之虞,却总是过分关注根本没有发生的灾害与危险,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人自身安全尚未得到保证,却依然按照自己的意志前赴支援。
断舍离是重新审视人与物品关系的技巧。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思考习惯,甚至是生活态度。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要维持所发现的思考习惯和生活态度,或是加以修正。这要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是完全自由的。
世上的人大概可以分为以“认命”为基础的人和以“全面肯定、全面信赖”为基础的人。以认命为基础的人,生存的前提是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他们的思考模式是极度势利、极度自虐的,他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要如何巧妙地满足无穷无尽的欲望上。他们看不到人类身上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大多不会感情用事。从这一点看的话,这也很类似于俯瞰,但怀着这样的心态,是根本看不见任何希望的。
断舍离则是以全面肯定、全面信赖为基础,不靠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是根据众多实践验证,去相信人类各种可能性的存在。无数人通过断舍离,借助自己的力量,成功处理掉了开始觉得根本不可能处理掉的物品,而这些也都是通过物质形态所呈现出的不安和执著。换句话说,断舍离是能够给人希望的。
被过剩造成的不健康、不健全困扰着的我们也应该持有接纳不足的态度了,这也是出于“想要活得更好”的欲求。即便没发生过震灾和核能灾害,也有很多人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断舍离才能像今天这样被大众所接受。
一般认为,社会要复兴和改革,需要技术、政策、意识改革这三个要素,而断舍离可以做到的,是促进个人的“意识改革”。它能从侧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支援,帮助我们从“获取”的竞争顺利转移到“放手”的共存。
然后,我再次认识到,正因为处在这样的年代,才更需要磨炼俯瞰力,以成为具有觉悟和勇气、果断行动的乐天主义者。因为无论何时,我们都处在深不可测的自然机制当中,而死亡这个现实与我们只有一墙之隔。
俯瞰,或许是一种终极的冥想。
2011年4月吉日
断舍离,心灵的加法哲学
《断舍离》自去年7月出版以来,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关注与青睐,社会上更是由此掀起了一股断舍离的风潮,媒体好评不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断舍离的实践大军中。很多人不断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分享自己的断舍离成果和心得,纷纷表示“断舍离真的令生活发生了改变”、“扔了很多没用的东西,心情真的变好了”、“终于明白了之前收拾一直不成功,是因为完全在胡乱收拾而没有进行思考”,也有很多人参透了断舍离在整理物品之外的力量,譬如应用在人际关系上,或是人生态度上。
在我看来,断舍离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能确实为每个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双重改变的神奇整理术。它的风靡,也正在于“断舍离”三个字背后所拥有的强大能量与不可言喻的吸引力。
如果说《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借由物品重新审视自我、认清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以“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替换“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让生活空间恢复原本该有的清爽与自在,那么这本《断舍离(心灵篇)》则是离开物品,走向更深的层次——心灵,指引我们达成心灵空间的清爽、舒适与自在。
断舍离的机制是,通过不断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与“舍”(舍弃多余的物品)的训练,最终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状态。而一旦到了“离”的状态,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俯瞰的境界。而所谓断舍离的心灵指引,其实正是俯瞰的观点。
断舍离的观点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处理个人与物品的关系,俯瞰的观点则是教给人们如何认识更深层次的自我,瞬间掌握当下的“需要、合适、舒服”,有意识地、自在地、果敢地度过人生。
这种由断舍离得到的心灵提升更准确来说是一种加法哲学,它会引导人们转换思考模式,不断地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例如书中所讲到的,拥有明确的目标一向被视为一种美德,但它也有可能带来自责——“我真是太没用了,怎么做都达不到目标。”很多人都容易像这样,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用减分法看待问题,或是将焦点放在不安上,而如果能把焦点放在成功完成的事情上,改用加分法生活,一点一点地累积判断力、自信心,慢慢地将自己训练得更有意识性,那么生命就会慢I曼发光发热。
和《断舍离》一样,作者山下英子女士在《断舍离(心灵篇)》当中也列举了一些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譬如,作者在第一章提到,有个三十来岁的女人,一直以来都无法丢掉父母留下来的十多本宗教书籍,并为此苦恼不已。当她终于把这些长久以来束缚她的书籍成功断舍离以后,她得到的是“书架上的空余,以及从父母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那种无比轻松自由的感觉”。作者借此提出,很多人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身边最亲近的人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被动的,是不舒服的,那么就要果断地断绝舍离。也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离开并不适合自己的生活轨迹,去开拓一条适合自己的、轻松自在的人生道路。
此外,山下英子女士在解释俯瞰的观点时,除了“通过对厨房用品进行分类这样的实践哲学来学习”之外,还用了“观看内在”来解释,即把自己看作是“另一个自己”,通过“另一个自己”来审视自己。只要多进行这样的练习,就能帮助我们学会俯瞰的技巧,从而达成断舍离之后的心灵提升。
在《断舍离(心灵篇)》的最后一章中,山下英子女士提出了“余裕”一词。断舍离就是一种提倡余裕的哲学,而在本书中,作者再次重申了余裕的重要性——余裕是一种美,只有让外在的生活空间和内在的心灵空间都拥有余裕,我们才能真正将自己从自顾不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才有能力、有精神去吸收新的能量,并脱离自我的狭隘境地,站到更高远的角度,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发出关怀。倘若每个人都能到达这样的境地,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就会更和谐,更自在,更具包容性与人文关怀。
我想,这也是断舍离的终极目的吧。
2014年1月
山下英子编著的这本《断舍离(心灵篇)》介绍了风靡亚洲的新型人生观,8000000人正在实践的人生整理术。
《断舍离(心灵篇)》一书出版后,即在整个日本社会引起轰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全民参与断舍离,“断舍离”一词迅速成为当年日本年度词汇。
简体中文版推出后,亦迅速在迅速升温,《悦己SELF》、《瑞丽》、《时尚芭莎》、《女友》、《心理月刊》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关注不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为断舍离改变了人生。
山下英子编著的这本《断舍离(心灵篇)》教给人们的是离开物品,走向更深的层次——心灵,指引我们达成心灵空间的清爽、舒适与自在。
断舍离的机制是,通过不断地“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与“舍”(舍弃多余的物品)的训练,最终达到“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的状态。而一旦到了“离”的状态,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抵达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俯瞰的境界。而所谓断舍离的心灵指引,其实正是俯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