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之浩编著的《航天:开发第四生存空间》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你将进入天文学先贤的思考圣地,感受天文学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微光;你可以足不出户穿越地球,揭秘大地的前世今生;你将与数十位航空人一起,共同见证航空史上艰辛而美丽的传奇;你将目睹“太空文明”时代,开发第四生存空间的辉煌瞬间;你将与科学家一起亲历地球三极,真实还原南北极和珠穆朗玛峰难忘的探险印记;你的眼前将呈现一个有情的动物世界,感受鸟兽之灵,这里满含作者真实、甚至纠结的情缘,以及对生命之爱;你将步入植物世界,尽情领略花叶的生存游戏;你会了解世界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情况,重温尖峰对决的历史时刻;你可以追溯人类通信的历史,感受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的巨变;你将走进一个虚拟世界,感受网络时代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你还将通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能源开发故事,了解科学家如何开启未来能量之源。
《故事中的科学》丛书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庞之浩编著的《航天:开发第四生存空间》为其中的一个分册。
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真相究竟如何?在太空中会不会发生追尾?在太空怎样上厕所?未来的飞船会是什么样子?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空天飞机三者之间有何区别?人类为什么要建立月球基地?火星探测有何意义?女航天员的婚恋问题,天宫一号的细致解读,神舟飞船九上太空的前前后后……《航天:开发第四生存空间》通过一个个细致的探索,解答读者的迷思,引领大家一步步接近遥远的外太空,让我们未来的星际旅行不再迷途。
2011年4月12日是世界载人航天第一人加加林遨游太空5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全世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那么,你知道这位苏联太空“一哥”当年上天时最喜欢吃什么吗?香肠。不过,到太空吃香肠可不那么容易,因为要成为世界首位航天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经受“千里挑一”的选拔和极大的风险考验。然而,加加林一一化解了所有的挑战,并写下许多有趣的感人故事。
千里挑一
加加林于1934年3月9日出生在苏联的一个小村庄。战争年代,他非常羡慕保卫祖国蓝天的空军飞行员,因而成年后来到澳伦堡空军学校学习。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此,空军学校的学员们奔走相告。当学员们问加加林“以后会怎样”时,加加林答道:“是人类飞上太空的时候了。”在小狗菜依卡完成航天之后,苏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航天员。最初,有人认为应从登山队员中寻找,有人主张从潜艇兵中筛选,还有人建议让勘探队员参加……但最后的共识是,航天员应该从飞行员中挑选。苏联总设计师科罗廖夫说:“完成危险而复杂的任务对于飞行员来说是习以为常的职责。”
当时,科罗廖夫提出的航天员挑选标准是:年龄不超过30岁,身亩低于1.75米,体重在72千克以下,勤劳、求知欲强,有志于献身航天事业。据此,苏联从全国3000名志愿者中筛选出了20名作为培训对象,最后又从这20人中选出6名突击队员,他们都符合科罗廖夫的最高要求,加加林便是其中的一位。那么,加加林又是怎么最终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呢?
苏联对所挑选的6人进行了各种训练,而加加林无论在掌握科学新知、长时间待在绝音室里,还是在离心机上进行令人头晕的旋转等,样样都是第一。此外,他还待人友善,富有幽默感,从事社会工作,顾及家庭,是全队的精神核心,以至于没有他,很多事情都搞不起来。
所以,科罗廖夫很快就注意上了这个机灵、眼尖的加加林,并让他第一个坐东方1号飞船熟悉情况。在发射时间临近时,需从6人突击小组中挑选出第一个登天的航天员。由于心理素质和政治背景等原因,苏联国家委员会于1961年4月10日最终决定由加加林进行首次太空飞行,季托夫为替补。科罗廖夫评价加加林是集“天生的勇敢、善于分析、吃苦耐劳和谦虚谨慎”于一身的人。
开创新纪元
发射那天,人人手心里都攥着一把汗,而加加林的表现却十分镇定。直到起飞前,他的脉搏一直维持在每分钟64次左右,与他平时的心率接近,这令医生们吃惊不已。
运载火箭点火时,透过发动机的轰隆声,清晰地传来了加加林激动的道别声:“我们走吧。”东方1号飞船上天后,加加林在太空轨道上不禁欢呼起来:“多美啊!我看见了陆地、森林、海洋和云彩……”东方1号飞船在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之后,便按计划载着加加林安全返回了地面。
这次飞行虽然短暂,但意义极其重大。它打开了人类通向宇宙的道路,实现了人类登天的梦想,把20世纪初航天先驱者们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加加林绕地飞行一圈还有着无可辩驳的科学意义,它证明人类在短时间失重的状态下完全可以正常生活。此前,加加林的首次飞行最令地面人员担忧的就是,没有人知道人类在失重状态下会出现何种症状。一些科学家甚至直接警告说,失重会致人疯癫,会使加加林行为过激,使他在意识不清的情况下操控飞船。为此,专家设计了“125”这个指令代码,即加加林在操控飞船时,每发出一个指令前都必须先输入这个指令代码,以确认他的清醒度。
其实,加加林的首航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返回地球的时候,他所乘坐的东方1号飞船的座舱与仪器舱没能按预定时间和程序及时分离,而且座舱疯狂地旋转,情况十分紧急。不过万幸的是,两者最后终于分离了。分离的过程原定用10秒,但实际上却用了10分钟。
加加林返回地面的方式与战斗机遇险时所采用的方式一样,即弹射跳伞。当座舱降到离地面7.2千米时,加加林被弹出了座舱。他先是使用主伞,后由于主伞出现故障,又打开备用伞,此时他随身携带的氧气气囊出现了问题,花了6分钟才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科罗廖夫打电话给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降落伞已打开,正在着陆,飞船正常。”赫鲁晓夫则问:“人还活着吗?在发信号吗?活着?”由此可见,人类的首次载人航天是多么不容易啊!
P2-5
悦读知识从故事开始
没有人不爱听故事,没有人不为故事所吸引,故事有趣味的主题,有精彩的内容,有动人的场景。科学故事同样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科学故事,没有生涩的术语、没有严肃的说教,更没有一堆堆需要死记硬背的公式原理。娓娓道来的文字,讲述着科学殿堂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让青少年身临其境般地感受科技创造的奇迹。当故事结束时,留下的是无穷的回味,以及对知识的深层渴望。
《故事中的科学》就是这样一套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你将进入天文学先贤的思考圣地,感受天文学历史长河中的智慧微光;
你可以足不出户穿越地球,揭秘大地的前世今生;
你将与数十位航空人一起,共同见证航空史上艰辛而美丽的传奇;
你将目睹“太空文明”时代,开发第四生存空间的辉煌瞬间;
你将与科学家一起亲历地球三极,真实还原南北极和珠穆朗玛峰难忘的探险印记;
你的眼前将呈现一个有情的动物世界,感受鸟兽之灵,这里满含作者真实、甚至纠结的情缘,以及对生命之爱;
你将步入植物世界,尽情领略花叶的生存游戏;
你会了解世界武器装备的最新发展情况,重温尖峰对决的历史时刻;
你可以追溯人类通信的历史,感受从“咫尺天涯”到“天涯咫尺”的巨变;
你将走进一个虚拟世界,感受网络时代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你还将通过一个个振奋人心的能源开发故事,了解科学家如何开启未来能量之源。
翻开这套书,你会发现,科普书也能如此有趣!
主编 郭晶
《故事中的科学》丛书架起了青少年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生动的语言、精彩的图片,把故事中的科学和科学中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沉浸在“悦读”的无限乐趣中,既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陶冶情操、驱人奋进,可谓良师益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刘嘉麒
“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如是说。的确,科学好玩,科学有趣!那么多的名家讲好玩的科学故事,孩子们从故事中学习有趣的科学,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这套《故事中的科学》丛书,真是用心良苦,功莫大焉!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王渝生
人类渴望飞向太空的梦想源远流长,作者用丰富而精美的图片,结合细致而生动的描述,将人类征服宇宙的壮举一一呈现于读者面前。载人航天,艰难圆梦。书中不仅谱写了壮丽的飞天史诗和激昂的英雄赞歌,更呈现了航天人坚定的追求和信仰!
——中国航天员中心研究员 吴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