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克虏伯的军火(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上中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威廉·曼彻斯特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个故事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它是一个典型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转化为非人性权力的神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透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德国人性格中最好和最坏的两极……在威廉·曼彻斯特的《克虏伯的军火(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上中下)》里应有尽有。

内容推荐

《克虏伯的军火(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上中下)》由威廉·曼彻斯特著,是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家族的传记。克虏伯这个名字长期以来实质上是权力的同义词,时至今日,它仍然意味着冷酷无情、玩世不恭、贪得无厌,以及最重要的——战争。

克虏伯曾经是国际军火商中最著名最成功的一个。它是个真正的国中之国,其驻外代表常常比德国大使们更有影响力。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克虏伯对世界事务的影响无法衡量,没有哪个国家连续多届政府如此紧密地与一个工业家族联系在一起。

著名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用生动的语言、极其引人入胜的叙述,通过给克虏伯作传书写了现代德国的历史。

《克虏伯的军火(德国军工巨鳄的兴衰上中下)》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上册

 序幕 帝国的柱石

 第一章 围城

 第二章 铁砧为桌

 第三章 大炮之王

 第四章 效率决胜

 第五章 且看我们的军队!

 第六章 克虏伯大帝

 第七章 最后一口气

 第八章 虎父无犬子

 第九章 第二帝国的奥斯卡·王尔德

 第十章 大炮女王

 第十一章 一个真正的克虏伯

中册

 第十二章 最后的爱的战争

 第十三章 呻吟的国家

 第十四章 我们雇用了希特勒!

 第十五章 元首永远正确

 第十六章 成为一名党卫队员是一种荣耀

 第十七章 抢战利品!

 第十八章 阿尔弗利德指挥克虏伯地堡

 第十九章 这都是些什么人?

 第二十章 诸神兀自枉费心机

 第二十一章 夜雾

 第二十二章 铤而走险

 第二十三章 诸神的黄昏

 第二十四章 我是这儿的主人

下册

 第二十五章 克虏伯——你被判有罪

 第二十六章 高级专员约翰·J. 迈克洛伊

 第二十七章 待如“黑鬼”

 第二十八章 如今这世界

 第二十九章 一块石头也不卖

 第三十章 欧洲共同市场中最有权力的人

 第三十一章 眼见的风光

 第三十二章 国旗下的贸易

 第三十三章 克虏伯之死

 尾声 老镜子里的银光

试读章节

序幕 帝国的柱石

1914年奥地利的弗朗兹·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而他所熟悉的欧洲也将难以为继。他的妃子、他的头衔甚至他的国家都在当时的红色疯狂中迅速消失了。刺客们搅翻了天,这也就是我们能记住他们的受害者的唯一原因。确切的事实是,他粗暴无礼而又冥顽不化——是个粗笨的家伙。但是每一个葬礼都有其令人同情的个人细节,而在由大公的意外死亡所造成的种种琐碎而又恼人的问题中,有一件事是其遗嘱执行人如何来处理他靠近奥地利威尔芬的田猎小屋。400年来,这座小屋(实际是座巨大的别墅),曾经是萨尔茨堡大主教们的宅子中的一座。他们曾经定期往来于这座别墅、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教堂、慕尼黑东部的神学院以及萨尔查赫河畔的两座大主教宫殿之间。但是,在这个新的、文明的欧洲,教会集团已经匍匐于王权之下。念珠沉闷的咔哒声已经被冒险家们手中来复枪清脆、尖利的呯呯声所取代。弗朗兹·斐迪南,无论他在其他方面多么差劲,但他曾经是个优秀的射手。在小屋周围丰饶的森林中,他打破了所有的捕猎纪录,战利品塞满了大厅小屋。

因此,多愁善感的维也纳人盘算着布吕恩巴赫(Blühnbach)的新主人应该对枪械有所了解。但是拥有80个房间的城堡价格不菲。最后他们的难题终于被来自德国埃森的古斯塔夫·克虏伯·冯·波伦-哈尔巴赫聪明地解决了。古斯塔夫·克虏伯通晓枪炮。实际上,他是欧洲大陆上首屈一指的火炮制造商。克虏伯家族一直在寻找一处新的乡村住所,远离其武器铸造厂所在的被煤烟熏得黑魆魆、臭哄哄的鲁尔山谷。于是,古斯塔夫和他的家族得到了这处房产,连同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极佳的风景。在阿尔卑斯山的某一座山峰之下,传说中12世纪的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大帝就睡在某一个山洞中,无论何时,只要在他头顶盘旋的大乌鸦向他发出警告,警告他第一帝国的神圣土地处在危险之中,他都准备好了出来施以援手。

在漫长曲折的历史长河中,布吕恩巴赫的出售似乎不值一提。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那个时代的寓言。从见到现代欧洲的第一缕曙光开始,神秘、强大的克虏伯王朝就伴随着战争和战争的喧嚣兴旺发达起来。它的钢铁熔炉里喷吐出装甲、刺刀、野战炮、炮弹、战舰装甲和一支支潜艇舰队,它们总是给克虏伯家族带来滚滚红利。弗朗兹·斐迪南死后,同盟国就迫不及待地诉诸武力,一个惊人的市场呈现在克虏伯家族面前。一个酷似斐迪南大公的家族成员就这样搬进了大公的领地,同样是手指紧扣扳机,悄声追踪着猎物。他们实际上都是民族情绪的象征。

有关克虏伯家族的一切都是引人注目的:他们的生活方式(诡秘的)、他们的外表(狡猾的)、他们的帝国(国际性的)以及他们的顾客(国家首脑们),但没有什么像这种与此时的条顿人情绪相适应的习惯那样显著。在中世纪,德国还弱小无力的时候,克虏伯家族出现了,在城墙环绕的埃森城里本分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意。拿破仑时代,在这个国家沦亡的时候,这个家族的首领戴上了法国的帽徽,成了一名亲法分子。随后,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崛起了。征服的战鼓在1870年、1914年以及1939年里咚咚作响,而每一次都是某个克虏伯在自己家族的磨刀石上为容克们磨刀霍霍。在美国工业界或者任何其他国家的工业界都找不到一家类似的公司,拥有将德国政府与克虏伯家族绑在一起的那些联系。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伙伴,常常相互扮演对方的工具。而且这种情况在1945年那个可怕的春天里达到了顶点,当时它看起来已经变得致命了。

P1-2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故事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它是一个典型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转化为非人性权力的神话。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透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德国人性格中最好和最坏的两极……在《克虏伯的军火》里应有尽有。”

——克里斯托弗·莱曼一豪普特,《纽约时报》

“当一个人能够写出像本书这样一本关于‘真实的世界’著作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要去写小说呢?曼彻斯特先生在写作本书时,可能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因为它在许多方面是那么不可思议地引人入胜,使人久久难忘……曼彻斯特先生对(克虏伯家族的)每个人的描绘都自成一部小说……《克虏伯的军火》对欧洲剧变的历史是一个积极的贡献,这些剧变在本世纪动摇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罗兰·索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克虏伯家族传奇的构成要素可能永远不会失去其魅力……没有哪个国家连续多届政府如此紧密地与一个工业家族联系在一起。给克虏伯作传就是在书写现代德国的历史……在对阿尔弗雷德和弗里茨主宰的克虏伯家族与威廉帝国双双崛起所作的有趣而极为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曼彻斯特——他很好地驾驭了素材和情绪——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阿利斯代尔·霍恩,《纽约时报书评》

“克虏伯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成为煤炭、钢铁、鲁尔和死亡的代名词,甚至听起来像是野战炮的轰鸣声……作为一个史学家,曼彻斯特的主要贡献在于让读者感受克虏伯这个名字所包含的意义。这是理解克虏伯地位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的大部分权力来自作为德国最富有、最有权势家族的魔力……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克虏伯家族兴旺发达,在克虏伯的每家工厂招牌上都写着‘Slawen sind Sklaven’(斯拉夫人都是奴隶)……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是纳粹强迫克虏伯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奴隶劳工。但实际情况是:克虏伯家族剥削外国‘奴隶’,与他们在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剥削德国人民几乎没什么两样。”

——F.约里克.布鲁门费尔德,《新闻周刊》

“克虏伯这个名字长期以来实质上是权力的代名词。时至今日,它仍然意味着冷酷无情、玩世不恭、贪得无厌,以及最重要的——战争。一直有其他国际军火商存在……但克虏伯是最著名最成功的一个。它是个真正的国中之国,其驻外代表常常比德国大使们更有影响力。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克虏伯对世界事务的影响无法衡量……在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威廉·曼彻斯特用闹剧般的但常常是令人心惊肉跳的笔触描述了克虏伯帝国,从肇始到讽刺性的结局,让人不忍释卷。”

——亨利.C.沃尔夫,《星期六评论》

“曼彻斯特笔下的克虏伯的商业诡计和鲁尔兵工厂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直言不讳,鞭辟入里,引入注目0”

——《出版人周刊》

“克虏伯家族以Schlotbarone——鲁尔的烟囱大王著称。俾斯麦对他们十分器重,并用他们的炮弹击碎了法兰西在欧洲的霸权。德国皇帝曾经亲自安排他们的婚姻大事,并误用了他们生产的钢铁和潜艇,以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败北。希特勒对他们也十分敬畏。在‘二战’正酣之时,他仍抽出时间草拟了一部特别法(克虏伯法)来确保克虏伯家族的财产不受侵犯。在许多国家的多数人心目中,克虏伯这个名字代表了冷酷地追逐金钱、钢铁和权力,它确实也与德国荣辱与共。在本世纪初,H.G.威尔士将这个王朝称为‘真正的邪恶中心’,可谓名副其实。在1945年的纽伦堡,审判团判定克虏伯家族的首领犯有‘反人类罪’……为揭示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最奇特家族之一的复杂历史,曼彻斯特不可避免地回顾了德国民族的起源,并最终将1870年至今的大段德国历史编入了他的叙述之中……(这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编年史。”

——《时代周刊》

“曼彻斯特先生在描写一个根据任何标准来评价都是古怪的家族的特性时,一定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正是被这一连串人的个人怪癖所吸引。这些人凭着坚定不移的冷酷无情来追逐更大的荣誉和公司的扩张。',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克虏伯的故事也是德国民族主义的故事:没有意识到即使是为自己的国家也要有所不为……对克虏伯的控诉也是商人们审视自己预期的一面镜子,不唯在德国是如此……虽说克虏伯家族不乏才能,但他们却没弄清楚自己运用毋庸置疑的权力到底做了些什么。他们最终所做的是,加入了他们所推崇的传统民族主义的家长式统治的死亡之舞……人们不禁要问,国家是不是没有把资本家放在他们应有的位置上?”

——安东尼·哈特利,《华盛顿邮报书籍世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