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演义》是一套统一布局,分卷撰写,多卷合成的大型历史丛书,共计十八本,从炎黄传说写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反映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概貌。本套丛书采取“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用文学讲述历史的内容,文史结合,是一部好看的信史。由王吉祥、张洪德和柳宪瑞合著的这本《两晋变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它描绘了公元265~420年间的晋朝历史,重点描写了期间所发生的重大战乱事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五千年演义(两晋变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吉祥//张洪德//柳宪瑞 |
出版社 |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千年演义》是一套统一布局,分卷撰写,多卷合成的大型历史丛书,共计十八本,从炎黄传说写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反映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概貌。本套丛书采取“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用文学讲述历史的内容,文史结合,是一部好看的信史。由王吉祥、张洪德和柳宪瑞合著的这本《两晋变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它描绘了公元265~420年间的晋朝历史,重点描写了期间所发生的重大战乱事件。 内容推荐 由王吉祥、张洪德和柳宪瑞合著的这本《两晋变乱》是大型历史丛书“五千年演义”的一部。《两晋变乱》用生动准确的文字描绘了公元265~420年间的历史。书中对“士族门阀”、“八王之乱”、“祖逖北伐”、“桓温北伐”、“淝水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绘声绘色的描述;对两晋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如祖逖、桓温、刘聪、石勒、王濬、王羲之、顾恺之、陶潜、刘裕等,都有活灵活现的刻画。《两晋变乱》寓纷乱的历史现象于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具有文笔流畅细腻,结构自然紧凑,可读性强的特点。 目录 序言 前言 再版说明(一) 再版说明(二) 第一回 司马炎废魏登大宝 贾南风乘乱人东宫 第二回 杨皇后弥留荐从妹 羊太傅临危举贤才 第三回 推棋枰张华说武帝 纵楼船王溶破孙皓 第四回 溺安乐君臣竞奢侈 护劣子胞兄逐胞弟 第五回 逢晏驾杨骏遭灭族 滥杀人楚王被人杀 第六回 除三害周处枉捐躯 陷太子悍后再兴祸 第七回 助凶逆奸人设毒计 折栋梁名姬坠高楼 第八回 三藩王兴兵复呆帝 起内讧同室共操戈 第九回 益州府李特大起义 江夏郡张昌闹五州 第十回 犯洛阳二陆蒙冤死 烤长沙两王重开战 第十一回 哭易水洛阳遭劫难 刘元海称汉旬从军 第十二回 谋西进诸镇大鏖兵 杀张方牛车返故都 第十三回 临末日兄弟殊途归 迫于势亲翁反作仇 第十四回 遭败绩石勒依刘渊 除异己恶王诛大臣 第十五回 败洛都刘聪夺大位 驻晋阳刘琨议结盟 第十六回 临绝境奸相一命休 陷京师怀帝遭生擒 第十七回 猛石勒奠基据襄国 弱愍帝续位分陕治 第十八回 读史书英雄发感慨 会恩人巧计破王浚 第十九回 贤刘后进表救诤臣 陶太守合兵破杜弢 第二十回 荀灌娘突围救孤城 司马邺衔璧亡西晋 第二十一回 司马睿称帝继大统 祖士雅北伐图中兴 第二十二回 大司空巧使美人计 刘相国继位长安城 第二十三回 兴兵革王敦清君侧 率王师明帝讨凶顽 第二十四回 激事变苏峻反朝廷 平叛乱陶侃出奇兵 第二十五回 战洛阳刘曜做俘虏 回襄国石勒称帝王 第二十六回 庾将军设宴迎参军 王羲之撰写兰亭序 第二十七回 劝农桑燕王责令长 灭冉魏前燕建国家 第二十八回 屯灞上王猛论天下 理朝政桓温行新法 第二十九回 伐前燕晋军败枋头 争中原苻坚成霸主 第三十回 发淫威桓温行废立 辅朝政谢安出东山 第三十一回 驳众议秦王犯晋境 抗敌兵谢安巧运筹 第三十二回 北府兵洛涧显神威 战淝水晋师少胜多 第三十三回 闻捷报不觉屐齿折 画英雄三绝展奇才 第三十四回 慕容氏三反秦天王 五将山苻氏阖家亡 第三十五回 据长安姚氏建新国 传佛教罗什译经文 第三十六回 慕容垂割据占关东 拓跋珪建魏都盛乐 第三十七回 昏相王专权乱朝政 诸藩镇夺权起矫兵 第三十八回 揭义旗孙恩战官府 逼禅让桓玄废安帝 第三十九回 避乱世陶潜归园田 据广州卢循再兴兵 第四十回 再立功刘裕灭后秦 迫禅位恭帝献玉玺 试读章节 一天,武帝正在宫中与新皇后饮酒作乐,值日太监来报:“现有中书令张华转呈奏章一道,恭呈御览。”武帝一看,原来是镇守襄阳的羊祜所写,大意是说,吴主孙皓残暴无道,国中民怨沸腾;而我朝兵精粮足,当不失时机地出兵灭吴,统一江南。武帝看罢微微颔首,传旨召集文武大臣举行朝议。 群臣到齐之后,刚读完羊祜奏章,贾充立即以西北战乱未熄作借口,坚决反对。多数大臣也随声附和。只有中书令张华、度支尚书(主管财政的大臣)杜预二人力排众议,赞同羊祜的主张。武帝虽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但碍着贾充等多数大臣的面子,而且自己才新立正宫,正要及时行乐,暂挂起那军国大事,便决定暂缓伐吴,只是派人前往襄阳,传旨加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 且说那坐镇襄阳的羊祜,这天正与部将商议伐吴之事,忽然钦差从京城赶来宣读了一道加封他官职并命暂缓出兵的诏书。谢恩之后,羊祜并无半点儿喜色。这是为何?原来他眼看统一大业被无理拖延,十分痛心。于是当着众将的面竟仰天长叹道:“天下之事,常有十之八九是不尽如人意的。现在当断不断,只怕将来没有机会了!”说完又当即再次上表,力主从速发兵。 羊祜是泰山南城(今山东枣庄北)人,字叔子。他的外祖父蔡邕(yong佣)是东汉著名的学者,他的堂姐羊徽瑜是司马师夫人。羊祜虽属外戚,但为人方正,胸藏韬略,是晋初一位难得的贤臣。羊祜刚到襄阳时,见府库空虚,军心不振,常遭吴军袭扰,便全力以赴地构筑要塞,组织屯田,整饬(chi赤)军旅,很快便扭转了被动局面。他见吴主荒淫暴虐,朝中人人自危,便想早日发兵。不料,这时却遇到了一位强硬的’对手,从而使他改变了策略。 这位对手,便是当时统帅荆州地区东吴大军的陆抗。此人是东吴名将陆逊之子,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就在羊祜到任的第二年,原东吴驻守西陵(今湖北宜昌)的都督步阐投降晋朝。陆抗得此消息,立即率大军将西陵围了个水泄不通。羊祜派荆州刺史杨肇增援步阐,竟被陆抗杀得大败。接着,陆抗攻破西陵,杀了步阐并夷灭其三族。西陵之战使羊祜看到,东吴还颇具实力,灭吴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便改变计划,采取了加强自己、怀柔对方、以待时机的方针。 比如,有时羊祜率部巡边,偶尔出割取吴境的庄稼做军粮,他就派人分送绢匹给农家;有的吴军将士越境抢掠被晋军所杀,他就派人厚加装殓,并对来迎丧的死者亲属以礼相待;吴营中有的士卒因吃不饱肚子过来投降,羊祜允许他们来去自由。这些举动使吴境军民心悦诚服,背地里都称羊祜为“羊公”。 即使对吴军主帅陆抗,羊祜也主动与他建立交往。一次,羊祜与陆抗都率将士沿边境打猎。晚上回营,羊祜命人清点猎物,凡吴军先射中者,一律送还吴营。第二天,陆抗收到羊祜派人送来的猎物,便以一坛美酒回赠。又有一次,羊祜听说陆抗病了,就派人把自己常服用的一种药送给陆抗,陆抗服下后病很快就好了。就这样,双方主帅来往不断,使边境平静了好几年。 羊祜在表面上与吴军修好,暗中却加紧了伐吴的准备。他观察了长江地势,认定在伐吴时若派一员上将兵发上游益州,顺江而下,必然高屋建瓴(ling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于是便推荐部下王溶出任益州刺史。王溶到益州后大造战船,操练水师,后来果然在平吴中立了头功。 泰始十年,陆抗病故。孙皓让陆抗四个儿子陆景、陆晏、陆机、陆云分领其军。这几个人都没有带兵作战的经验。而这时的孙皓更加肆无忌惮地滥杀大臣,荼毒百姓,弄得国内危机四伏。此时襄阳的晋军却已屯田八百余顷,粮草充足,兵强马壮。羊祜见时机已到,这才上表。不料武帝却采纳了贾充等人的意见,这怎能不使羊祜心急如焚? 羊祜接连上表,都不得肯定答复。说话间已是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这时他已年老多病,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便请求入朝面君。这年春天,羊祜在阔别京师八年之后又回到了洛阳。 羊祜入朝,对武帝触动很大,他对这位老臣也给予了特殊的礼遇。召见这天,武帝让羊祜乘车入宫,上殿时让侍卫搀扶,见君免行跪拜之礼,并在御前赐座。羊祜向武帝介绍了东吴的近况和荆、襄一带晋、吴军事对峙形势的变化,又从整个力量对比上分析了晋朝已具备的伐吴条件。武帝边听边点头,当即表示一定要审时度势,早作决断。进见之后,羊祜留在洛阳养病,并等待朝廷消息。武帝关心他的病情,关照他不必上朝,特命张华常到羊府探视,并及时听取羊祜的意见。 P12-14 序言 我于1986年开始参加工作算起,至今已经过了24年的时间了,一直从事着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故而,要说到给广大的青少年们推荐历史读物,我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因此,值此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约我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儿时间为他们即将全新再版的“镇社之宝”——大型丛书“五千年演义”写序之机,我便欣然提笔。 大凡学过一点儿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是一门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正是因为如此,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发生了,就永远成为过去,不能重复。换句话说,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即历史学家对人类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我们由此也可以看出,历史学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历史学不可能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追求描述历史的真实性上。这就引出了下面的一句话:“历史有什么用?”年鉴学派史学大师布洛赫曾遭到其幼子此般的质问。 对于一般人而言,不管你学习的是什么,都会有上述这样的想法。因为,任何学科面向的,都应该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有的朋友就会觉得,历史一点儿用处没有,因为它不能给非常现实的我们带来任何物质财富。 但我不这么看。对我来说,历史非常有用,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借用一千多年前的宋真宗在他的《励学篇》中的话说,就是:“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证据嘛,就不用我多说了吧?我纪连海本人不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么?您想啊,如果不是我本人多年沉浸于历史学科的研讨,人家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能找到我么?即使人家一不留神发了昏,找到了我,我能够挑起这副担子么?我能够取得“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九年来无人能及的0.69%的收视率么?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我本人多年沉浸于历史学科的研讨,能有我今天的成就么?如果不是我本人多年沉浸于历史学科的研讨,您能知道我是谁么?现在的问题在于: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依我看,差距就在于你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是否遵从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几十年前所说的非常精辟的“认真”二字。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话说到了这儿,很自然的就会有个问题:应该看些什么样的青少年通俗历史读物呢?“五千年演义”这套书,在它刚刚出版的时候,我就看过,当时就觉得不错。这次又经认真修改后再版,质量更加精良,是一套水平较高、值得推荐的青少年通俗历史读物。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儿浅见,您的感觉如何呢?看了,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 纪连海 2010年9月27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