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义马卷)
分类
作者 李纪从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之一,已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市分卷含12个县卷本,各县卷侧重本地特色,巴人、楚先民、屈原、昭君、三国传说,本地民俗节庆、历史上有影响人物、动植物的传说故事,在各卷自成系列。

本书为该县卷本之“河南义马卷”,详细介绍了地区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目录

前言

神话

 伏羲和女娲

 后坐沟

 麦穗的传说

 仙人晒靴

 王母驾临太屋石医病

 二仙洼

传说

 神画

 赵能送宝灯

 甘罗的传说

 公冶长的传说

 袁世凯当皇帝的传说

 冯玉祥将军的传说

 陈超李李超陈的传说

 周党隐居与不召寨

 “点心”名称的由来

 伏牛山的传说

 黄河的传说

 义马的传说

 观音堂的由来

 挽塘村的来历

 白龙庙的传说

 庙洼村的传说

 头峪沟的传说

 千秋石佛的传说

 仙岩

 “先修”与“千秋”

 墓里为啥打堂窑

 “年”的传说

 大年初一为啥烧柏枝

 大年三十守岁的传说

 贴门神的传说

 “老鼠嫁女节”的传说

 “寒食节”的由来

 “六月节”的由来

 “冬至节”的传说

 “腊八节”的传说

 “送灶节”的传说

 “福”字倒贴的来历

 踩高跷的来历

 豫西民间婚俗传说

  撒草料

 闹新房三天不论大小

 熏新房

 结婚翻箱的来历

 新媳妇半路不下轿

 闹洞房每晚只闹半夜的传说

 “喜”字的来历

离娘肉

 “四菜一汤”的由来

 火腿肠的来历

 “狮子把门狗看家”的传说

 十二属相为啥鼠排头

 “狼心狗肺”的来历

 对鸡为啥叫“姑姑”

 怪风俗

 媒人何以称月老

 金豆开花

 人怕出名猪怕壮

 不打不相识

 狗腿衙役

 夏鸡的传说

 葱和蒜的来历

 荞麦的传说

 奶奶庙里有爷爷

 行万年

 行山崖

 烧煤为啥掺煤土

 八公庙的传说

故事

 胡丽

 胖鬼传经

 诸葛亮死治司马懿

 王羲之认错

 学生为先生改诗

 改嫁

 衣帽取人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有眼不识泰山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渑池令巧计赚乾隆

 一代名医马丹阳

 聪明和愚蠢

 错字布袋

 贪心人

 人贪财死鸟贪食亡

 小镗锣

 杜鹃花

 彩蝶媒

 飞凤山的故事

 仙女择婿

 绵袍藏诗结良缘

 聪明的村妇

 桃花女的故事

 走马观花

 杜鹃鸟的故事

 小白鸡

 蝴蝶轿

 俏才女出对选夫

 洞房考夫

 唐正智破无头案

 绝招

 心中有鬼

 异想天开

 自觉自美

 反咬一口

 宰相肚里能撑船

 论亲还是结发妻

 有钱能使鬼推磨

 害人如害己

 摔碗计

 马虎

笑话

 糊涂官断案

 学看戏

 天有多高

 随你

 啃瓜皮

 种啥好

 找耳朵

 一字长大了

 请回家中商议

 趁灯明

 字很黑

 只准说“咱”

 学武艺

 锅台上犁地

 诓出去

 醉翁之意

 草字大王

 买靴

 肚子里没有

 属狗的

 指头太少

 教徒弟

 孩子死了不怨我

 叫死几个

 写祭文

 算卦

 事与愿违

 邻居搬家

 狗样子

 狗皮和人皮

 懒汉装阔

 咬耳朵

 比穷

 分银

 白吃先生

 夸妻

 钢针对麦芒

 两个吹牛匠

 人云亦云

 空城计失灵

 张彆子遇王彆子

 吹牛

 错上加错

 算命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传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俩。父母早亡,家里很穷。伏羲整天在山上开荒种地,中午不回家,女娲就把馍饭送到山上。

有一天,女娲上山给哥哥送饭,快到山顶时,路边有个白胡子老头,向她伸着手说:“好心的姑娘,可怜可怜我,给点饭吃吧!”女娲看老头可怜,就从篮子里拿出一个馍给了他。

第二天中午,女娲上山送饭,老头仍在那个地方向她乞讨,还说一个馍吃不饱,再给点稀饭喝吧。女娲心肠好,又给他盛了碗稀饭。从此以后,每天的中午饭女娲就多做一点,路过时给老头盛一碗,再给他两个馍。老头只把稀饭喝了,说馍要留到晚上和明天早晨吃。

女娲很同情老头。一天中午,伏羲刚吃完女娲送来的馍饭,忽然起了大风,抬头一看,只见东南天边,黑云夹着雷电,滚滚而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掉下来,兄妹俩赶紧收拾了碗筷、农具,急急忙忙往回跑。等在路边的白胡子老头上前拦住他们说:“大雨已到,你们回不了家啦,赶快到那边的石洞里去躲雨吧,这大雨要下七天七夜哩!”

说完,一眨眼,老头不见了。

他俩跑进老头指给的石洞,见里面摆着大堆晒干的白馍。原来这是女娲送给那个老头的,他没有吃,全晒干放在洞里了。

天低云暗,雷鸣电闪,“哗哗”的倾盆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

到了第八天,云散天晴,兄妹俩走出石洞一看,都惊呆了!只见山下洪水滔滔,一片汪洋,把人畜田庄全都淹没了。他们没了家,只好在石洞里住了下来。又过了七天七夜洪水才落,可人间就只剩他们两个人了。

为了生存,他们每天早出晚归,把洪水冲毁的田地,又重新开垦出来,种上庄稼。

日月如梭,转眼间七八年过去了。女娲看哥哥快三十岁了,自己也已二十七八岁,都还是单身,两人要不结婚,就不能生养后代,他们死了,以后世上就没人了。她想,只有跟哥哥结婚,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可是哥哥不提这事,自己又不好开口,就整天闷闷不乐想心事。伏羲见妹妹愁眉苦脸,不言不语,就问她:“你有病了,不舒服?”

女娲摇摇头说:“不是。”

伏羲又说:“你干活太累了,那你就歇歇吧!”

女娲又摇摇头说:“不累。”

伏羲说:“那你到底是怎么啦?”

女娲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红着脸低下了头。

伏羲见女娲不好意思说,开导她说:“世上只有我们兄妹俩了,你有话不跟我说,还能跟谁说?说得不对,我也不怪你。”

女娲问:“哥哥,你今年多大了?”

伏羲说:“快三十岁了。”

女娲说:“俗话说,男大当婚,你这么大了,也该找个媳妇啦!”

伏羲听后笑了笑说:“憨妹子,我到哪儿去找呀?世界上已经没有女人了。”

女娲连声说:“有,有,有……怎么说没有?我看只怕是你憨了。”

伏羲说:“有?在哪儿?我怎么没有看见过!”

女娲调皮地说:“你怎么睁着大眼说瞎话?明明天天看见,咋硬说没看见呢?”

伏羲又说:“我真的没看见,你说到底在哪儿?”

女娲羞红着脸说:“就在你眼前。”

伏羲明白了,连忙说:“不行!不行!自从盘古开天以来,哪有兄妹结婚的规矩?”

女娲说:“我们不结婚,没有子孙不就断种了?以后我们老了,干不动活了,叫谁养活?死了叫谁去埋?’’  伏羲被问得张口结舌,可他还是认为兄妹不能结婚。女娲就说:“那咱们去问问那边山洼里的青竹,看它怎么说。”

他们到山洼里问青竹。青竹说:“天下再没有别的人,你们兄妹可成婚。”伏羲听了,用脚把青竹踩倒在地,抽出腰间的柴刀“刷刷刷”几下,把青竹剁成一节一节的。当他起身要走时,见那青竹一节一节连接住,又直起了身。只是原先光溜溜的竹竿上有了节。从此以后,竹子的子孙后代,身上都有节了。

他们往回走的时候,遇见了一只大乌龟,就去问乌龟。乌龟说:“天下再没有别的人,你们兄妹可以成婚。”伏羲听了,上前一脚,就把乌龟壳踩碎了。可是乌龟没有死,马上又长好了。只是原先光光的脊背上,留下了一道道的伤痕。从此以后,乌龟的子孙后代,背上都有了遗传的伤痕。

哥哥不同意,女娲一赌气,也就不再提结婚这回事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就是十来年。

这年春天,伏羲带妹妹到田间去播种。女娲见田野里桃红柳绿,鸟鸣草长,再看看哥哥和自己,都日渐苍老了,就对伏羲说:“哥哥,我看今后就不用播种了,让田里自己长庄稼吧。”

伏羲说:“憨妹子,不播种田里咋能长庄稼?不长庄稼我们吃啥?”

女娲说:“不长庄稼也没啥,我看今年咱的粮食也够吃了。”

伏羲说:“够今年吃也得播种呀!不然,明年不就断了种了?”

女娲说:“人眼看就要断种了,还怕庄稼断种?就是庄稼不断种,世上没有人了,长出来粮食叫谁吃哩?”

伏羲知道了妹妹话里的意思,想了想又说:“人该不该断种,我们要问问天意!”

女娲问怎么个问法。伏羲说:“我到南边山上烧一堆火,你到北边山上烧一堆火,要是两堆火升起的烟能合到一起,就说明这是天意,我们就结婚。”

女娲说:“那就试试看吧!”

南北山上两堆火都点起来了,女娲就跪在地上祷告:“天有意,烟做媒,保佑我俩结成婚,世间人类不断根。”

两堆火越烧越旺,两股青烟升上了天空,它们越升越高,越靠越近,渐渐地合成一股了。

伏羲看了,再也无话可说,兄妹俩就插草为香拜了天地,结为夫妻。婚后两人恩恩爱爱,生儿育女,繁衍了后代。

据说,现在夫妻间称兄道妹的习俗,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采录:古长友

1995年采录

P3-6

序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名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义马卷)经过数月的不懈努力,现已面世。这是我市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硕果。它的出版对于培养民族精神,保护、挖掘、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项工作是根据中央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部署正式启动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实施本项目以来。河南省、三门峡市都相继对《全书》提出了统一的要求。为加强对这一重大文化工程的领导,我市成立了义马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确定编选规划和工作原则,并确定成立了编选委员会。编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指示精神,在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勇于奉献,为《全书》的成书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根据上级要求,在本书资料的收集和编纂过程中,成立了三套工作班子。一是由乡级负责,统一部署,选择村及民间的文化艺人和热爱文艺工作的人员收集整理资料;二是由市抽调有专业工作经验的同志深入基层收集并帮助整理资料;三是编委工作人员收集已成书和已发表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然后汇编成册。在编选过程中本着四条原则:一要保持原创作品的原汁原味,严禁造假,杜绝赝品,对原始资料允许适当整理,但只限于改正讹漏字和规范文字,不允许加入水分,也不允许把几个故事综合整理。二要同一作品的一同记录或版本以及不同版本的手抄本,差别较大的一并收入。三要内容有点野性的,如荤故事、情歌等,只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也可以适当保留。四要作品中方言土语、风土习俗要尽量保留,不易明白的地方用注释解决。全书忠实保持口传文学的特点与地方的民族色彩。内容仅限于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四个方面,体现了“全面性、代表性、科学性”原则。成书后由主管领导审阅、签字,然后付印上报。

本书除民间上报和下基层收集的部分资料外,主要资料来自原已成书和发表的资料,其中有古长友、茹炳勤的民间故事集《唐正智破无头案》,戴景琥主编的《义马民俗志》和《义马村志》,邓安邦负责编辑的《义马文艺》,徐海龙的《义马历史故事》等书。以上资料的作者和编者,冒着酷暑和严寒四处收集、座谈,或夜以继日整理、编辑,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在宣传部领导韩芳、李纪从等的具体指导下,参与本书县卷本编辑的主要是陈素梅、邓安邦和王遂朝同志。他们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辛勤工作,精心筛选、整理、编辑,为本书的出版费尽了心血。在本书编辑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我市宣传部、文联、广播电视局、文化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彭百顺、何宝贵、谢英伟、李学梅、高建伟、张宝成、张磊等都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书还得到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群艺馆的大力支持,卫峰、负更厚等领导同志不时地以各种方式给予热情地关心指导和帮助。

在此,我们一并对给予关心和支持,并为本书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和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识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本书对于资料的收集难免有所疏漏,编辑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的缺点,敬请广大从事民间文化的同仁、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06年1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7: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