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实践(第1卷意识与异质性)》(作者徐长福)阐述了一套原创性学说——异质性哲学,全书分为自然直观的哲学中立化;哲学的异质性遭遇——以“柏拉图对话”为讨论对象;述谓异质性;范畴律——符号指谓的异质性规律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拯救实践(第1卷意识与异质性)/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徐长福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拯救实践(第1卷意识与异质性)》(作者徐长福)阐述了一套原创性学说——异质性哲学,全书分为自然直观的哲学中立化;哲学的异质性遭遇——以“柏拉图对话”为讨论对象;述谓异质性;范畴律——符号指谓的异质性规律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拯救实践(第1卷意识与异质性)》阐述了一套原创性学说——异质性哲学,其核心内容如下。人的意识有两个领域: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前者是人与生俱有的意识机能,可以直接意识到对象并认定其存在;后者是人工创造的意识机能,可以意识到对象的意义。符号指谓把自然直观所提供的对象分解为主词所意指的东西和谓词所述谓的东西,主词表示有一个对象存在,谓词表示一个起说明作用的意义。充当主词的非复合词语有三种:(1)意指个别对象的个别词,(2)意指个别对象的类的实在词,(3)意指符号指谓机制的范畴词。充当谓词的菲复合词语也有三种:(1)表示个别对象的最近类的属词,(2)表示包含属的较高类的种词,(3)偶性词。其中,个别词只起指代作用,本身无意义,只能作主词而不能作谓词;其余词语则表示意义,既能作主词也能作谓词。对于任何一个个别词来说,由于它没有意义,因而其谓词对它的述谓是否恰当,只能靠直观到它所指代的对象来认定,而不能逻辑地推定,这种关系叫指谓异质性,其规范原则叫指谓不比原则。在谓词部分,由于个别词的种谓词的意义可以化约到属谓词中,其结合的恰当性可以逻辑推定。这种关系叫属种同质性;但个别词的属种谓词与偶性谓词的结合、不同偶性谓词之间的结合却不能逻辑推定,这种关系叫述谓异质性,其规范原则叫异谓不比原则。这两种异质性普遍存在于符号指谓的各个阶次,相关规范原则综合起来就构成异类不比法则,即异质性规律,可名日“范畴律”,其主旨是:由于分属异质范畴的词语之间不可通约,因而其相互结合只能靠直观认定而不能靠逻辑推定。范畴律通过呈现符号指谓的异质性而表明了逻辑推定的内在限度,为符号意识的直观约束提供了终极根据。 《拯救实践(第1卷意识与异质性)》的作者是徐长福。 目录 《实践哲学的传统与创新丛书》总序{徐长福) 《拯救实践》第一卷序(徐长福) 第一章 自然直观的哲学中立化 导论 第一节 自然直观的一般考察 一、何谓自然直观 二、人的自然直观的特殊规定性 三、人的自然直观的机能与成分的复杂性 四、对自然直观的研究不是自然直观 五、对意识的一种划分:自然直观与符号指谓 六、对意识的一种规定:自然的意识形式和人工的意识形式 七、若干讨论 第二节 用概念思维所分析到的包含在自然直观中的异质性 一、感觉因素的异质性 二、现前化和附带现前化的异质性 三、时间与空间的异质性 四、个别与普遍的异质性 五、主观和客观的异质性 六、前符号性与可符号化的异质性 七、余论 第三节 自然直观为什么要哲学中立化 一、自然直观问题的症结 二、前概念符号和非概念符号对自然直观的指谓 三、用概念思维说明自然直观的两种方式 四、对自然直观的日常解释和科学解释 五、哲学对自然直观的解释 六、哲学和自然直观之间的异质性 七、实践与异质性哲学 小结 第二章 哲学的异质性遭遇——以“柏拉图对话”为讨论对象 导论 第一节 柏拉圈相论的难局 一、用知识超越感官异质性 二、对类名的究诘 三、“是什么”——科学的起点 四、相的理论 五、相的奥林波斯山 六、相论难局的遮蔽与揭示 第二节 异质性的得而复失——《巴曼尼得斯篇》读解 一、齐诺难题 二、少年苏格拉底对齐诺难题的改写 三、异质性问题在哲学史上的凸显 四、对分离之相的诘难 五、诸相之间的沟通 六、从相论到通种论的嬗变 七、“相的集体”对异质性的疏漏 第三节 拯救现象与拯救实践 一、作为实践哲学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中有关实践的同质性预设 三、同质性预设中的异质性张力 四、理想政治实践对异质性的最终克服 五、拯救现象的成功与拯救实践的失败 小结 第三章 指谓异质性 导论 第一节 起始架构:符号指谓的意义虚项与意义实项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中的符号指谓问题 一、符号指谓问题与希腊哲学“是”的概念 二、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对符号指谓的分类 三、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划分原则 ——存在关系优先于指谓关系 第三节 符号指谓的意义关系原则与意义项的区分 一、意义关系原则与意义虚项探析 二、绝对意义虚项与专名 三、专名对范畴划分的意义 第四节 指谓异质性与两大意识领域的划界 一、指谓异质性的缘起 二、指谓异质性的学理价值 三、指谓不比原则 第五节 若干理论个案的讨论与反思 一、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实体问题 二、马克思和施蒂纳的主谓颠倒问题 兰、关于罗素对专名的处置问题 四、关于海德格尔的“是”的意义问题 五、对西方逻各斯传统的反思 小结 第四章 述谓异质性 导论 第一节 对意义词的划分 一、意义词的谓词统一性和意义多样性 二、意义单元之间结合的直观基础 ——存在单元及其意义成分 三、意义单元之间结合的逻辑根据 四、直观基础和逻辑根据的关系 五、划分意义词的总原则 六、意义词划分的结果——属种词和偶性词 七、意义词划分的必要延伸 八、意义词划分的总体表述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述谓划分理论 一、从主谓混合分类到述谓分类 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变迁 二、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和四谓词的匹配问题 三、谓词种类的数目问题厂 四、关于特性的问题 五、关于定义和差的问题 六、关于偶性及其与诸谓词的关系问题 七、翻开差的底牌——偶性属种的统一性 第三节 述谓异质性的基本原理 一、属种谓词和偶性谓词的异质性问题 二、实体指谓序列的属种词与偶性词的异质性 ——以个别实体词为主词 三、实体指谓序列的属种词与偶性词的异质性 ——以普遍实体词为主词 四、偶性指谓序列的属种词与偶性词的异质性 ——以普遍偶性词为主词 五、实在谓词与范畴谓词的异性 六、关于谓词的意义统一性 七、关于符号的意义统一性 八、“是”的意义论区分 九、异谓不比原则 小结 第五章 范畴律——符号指谓的异质性规律 导论 第一节 范畴律的主旨——异类不比 第二节 二阶指谓的指谓异质性和指谓不比原则 一、指谓的阶次和二阶指谓 二、“属指什么”的问题 三、属词指什么 四、种词指什么 五、对专名、属词和种词之所指的简单比较 六、二阶指谓的同质性 七、二阶指谓的异质性 八、二阶指谓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关系 九、指谓不比原则对二阶指谓的规范作用 第三节 三阶指谓的指谓异质性和指谓不比原则 一、三阶主词的划分 二、范畴词指什么 三、范畴有多少 四、三阶指谓的同质性与异质性——以范畴词为主词 五、三阶指谓的同质世与异质性——以非范畴词为主词 六、指谓不比原则对以范畴词为主词的三阶指谓的规范作用 七、指谓不比原则对以非范畴词为主词的三阶指谓的规范作用 第四节 偶性谓词问的述谓异质性和异谓不比原则 一、偶性词综述 二、偶性谓词之间的异质性及其类型化问题 三、异谓不比原则对偶性谓词的规范内容 四、一个补充讨论:因明比量中例示的作用 小结 第六章 意识的问题域 导论 第一节 一阶指谓的问题 一、对意识的问题如何意识 二、一阶指的问题 三、一阶谓的问题 四、一阶指谓的综合症状 第二节 二阶指谓的问题 一、二阶指谓的分层:常识与形下理论 二、二阶指谓的内在限度:真理性限度 三、二阶指谓的外在限度:适用性限度 四、二阶指谓之癌:用独家总体性学说垄断所有总体性实践 第三节 三阶指谓的问题 一、三阶指谓的问题概述 二、总体性形上学的问题 三、三阶指谓的癌变——从总体性形上学到总体性意识形态 四、对三阶指谓的现代反思及其问题 第四节 从异质性的认知到异质性的运作 一、异质性的认知:意识与异质性 二、异质性的运作:自由与异质性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拯救实践》第一卷跋(徐长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