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居习俗》(作者赵丙祥)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包括居住习俗与自然环境、四合院民居、碉楼式民居、营造过程中的禁忌、搬迁的准备等内容。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民居习俗》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包括居住习俗与自然环境、四合院民居、碉楼式民居、营造过程中的禁忌、搬迁的准备等内容。
《民居习俗》作者是赵丙祥。
在中国境内的民居类型中,四合院式民居,可以说是在地理范围上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四合院”指的是以正房(北房)为主体,与相对应的南房为从属,东、西厢房为附属,以墙垣联合四者所构成的院落。
四合院民居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首先,院落四周都由墙壁围起来,通过一个大门与外界相通。其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和厢房,家长住正房,而兄弟、子女辈则住在侧房或耳房中。这种居住方式的安排,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传统家长制的特征。其三,专门设有“堂屋”,堂屋的作用就像中国古代的明堂,并且堂屋中还设有神位,如“天地君亲师”牌位。其四,四方房屋下有檐下回廊,回廊和天井是家庭成员及客人进行日常交流的场所。四合院规模不同,大小也相差悬殊,实际上在北京有两种“四合院”,一种是一家一院的,一种是多户合住一院的,后者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根据四合院的规模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经过长期的发展,无论在平面布局、外观造型、房基高度、内部装修、构造用料等方面,都形成为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就标准的北京四合院来说,除上述构成四合的单体建筑外,还配备有:大门、内外影壁、屏门、垂花门、廊、厦、附于正房之耳房、正房后之后罩房、围墙等单体建筑。无论院落规模大小,这些单体建筑皆依住宅基地的中轴线,按一定规律、尺度、比例关系进行配置。
普通四合院的大门可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屋宇式大门级别要高于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根据门柱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广亮门、金柱门、满子门和如意门。这些大门中广亮门的级别最高。住在屋宇式大门中的主人,或是在朝为官,或社会名流、或为富商巨贾。墙垣式大门是四合院中级别最低的,虽然因主人的财力、爱好也做了简单的装饰,但居住在这种四合院的大多是一般的老百姓。
不论门第高低,大门内都有一扇影壁,既遮挡住了院内的杂乱,又美化了大门的出人口。影壁是北京四合院与大门配套的装饰性、标志性极强的一种砖砌建筑。它分为大门内影壁和大门外影壁两大类。
进入垂花门之后,就是四合院的内宅。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合围起来的院落。由于日照的影响,四面房子以坐北朝南最好,所以四合院无论是将宅门开在哪个方向,都以北房为正房。东西房称为厢房。四合院的正房和厢房之间一般有操手游廊连接。
在两进院的正房的后边,还要再建一排“后罩房”。后罩房的间数,一般是与倒座房的问数相同的,因为它们都是要尽量添满住宅基地的宽度的。后罩房坐北朝南,朝向很好。房前的院子是横向窄长的。如果正房极高而院子甚浅时,阳光可能被遮掉一些。一般来说,后罩房居于庭院深处。庭院深深是很好的居住环境。应该从东侧进入这第三进院(后院)。在东耳房中留出半问过道,或者从东耳房的外边的南道进入。
干栏式居室在中国分布非常广,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这与南方的炎热多雨,气候潮湿是密不可分的。在楼上居住,可以避暑防潮。家畜养在楼下便于看管。在于栏式建筑中,以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竹楼最具有代表性;贵州雷山、台江等地的吊脚竹楼,则是半楼居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傣族竹楼,系用竹子造成,是名副其实的“竹楼”。西双版纳竹楼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廊比较宽敞明亮,三面都没有墙壁遮挡,而是在上面伸出重檐以遮挡风雨阳光。前廊外沿设有靠椅,供平时休息所用,是平时乘凉、进餐、招待客人、做家务活的地方。前廊的一端,是一个大约十二平方米的晒台,这是早晚洗漱、晾晒衣物和放水罐的地方。竹楼室内,分成堂屋和卧室两个部分。在堂屋的门旁是火塘,火塘上方挂着一个方架,用于烘烤谷物等用。靠近窗户的地方,铺着竹席子,这是接待客人的场所,也是室内活动的中心。堂屋与卧室之间的竹编篱笆隔墙设两个门供人出入。这两个门一个在男柱一侧,是男性成员出入卧室的门;一个在女柱一侧,是女性成员进出卧室的门。P38-41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