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和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关系极多。要彻底明白中国史,必须于这诸国诸族的历史,也大略叙述。
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又名白话本国史超值金版)》目的就是让读者读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璀璨的史学,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本书可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通史(又名白话本国史超值金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吕思勉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历史,和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关系极多。要彻底明白中国史,必须于这诸国诸族的历史,也大略叙述。 吕思勉编著的《中国通史(又名白话本国史超值金版)》目的就是让读者读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璀璨的史学,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本书可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原版《中国通史》完成于1939年,分上、下两册,上册18章,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36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中国政治的变革。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这次将原书竖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为了版式美观,将原书的双行夹注,改为单行;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记忆,将民国纪元统一改为公元纪年。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对全书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点校。除此之外,基本未作任何改动,目的就是让读者读到最原始、最纯粹、最璀璨的史学巨著一《中国通史》。本书由吕思勉编著。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 第二章 中国的历史 第三章 现在研究史学的方法 第四章 本书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汉族的由来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统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第三节 尧舜的禅让 第四节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时代 第一节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 第二节 夏殷的兴亡 第三节 商朝的事实 第四节 商周的兴亡 第五节 西周的事迹 第五章 春秋战国 第一节 春秋 第二节 战国 第六章 汉族以外的诸族 第一节 獯粥 第二节 东胡 第三节 貉 第四节 氐羌 第五节 粤 第六节 濮 第七章 中国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阶级制度 第二节 封建 第三节 官制 第四节 教育和选举 第五节 兵制 第六节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会的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工商业和货币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节 古代的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和变迁 第三节 东周以后的学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体的反动 第一节 豪杰亡秦 第二节 项羽的分封和楚汉的兴亡 第三节 汉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争 第三章 汉初的休养生息 第四章 汉朝的武功 第一节 匈奴 第二节 西域 第三节 朝鲜? 第四节 闽粤南越和西南衷 第五章 前汉的衰亡 第一节 汉武帝的内政 第二节 霍光废立和前汉的外戚 第六章 社会革命 第七章 后汉的兴亡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后汉的武功 第三节 后汉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汉时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赋税 第四节 兵制 第五节 法律 第六节 学术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第一节 后汉的乱源 第二节 汉末的割据和三国的兴亡 第二章 两晋和五胡 第一节 晋初异族的形势 第二节 八王之乱 第三节 西晋的灭亡 第四节 胡羯的兴亡 第五节 鲜卑的侵入 第六节 东晋内外的相持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节 宋齐的治乱 第二节 北魏的盛衰 第三节 东西魏的纷争和侯景乱梁 第四节 周齐的兴亡和隋的统一 第四章 军阀和异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内政外交 第一节 隋文帝的内治 第二节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节 高车和柔然 第四节 突厥的起源 第五节 突厥的盛强和隋朝与突厥的交涉 第六节 朝鲜半岛三国和中国的关系 第七节 隋唐的兴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节 唐太宗灭突厥 第二节 藏族的兴起 第三节 印度阿利安人人藏 第四节 唐朝和朝鲜、日本的关系 第五节 从魏晋到唐中国和南洋的关系 第六节 武韦之乱和开元之治 第三章 从魏晋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情形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教育和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赋税制度和民生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第七节 门阀的兴废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 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 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 黄巢之乱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 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 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 契丹的兴起和侵人中国 第三节 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 元韦占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 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 北宋的灭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 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 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翦除 第三节 海陵的南侵和韩健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 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 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 南宋的灭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 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 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 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 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四章 元朝的兴亡 第一节 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 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 元朝的灭亡 第五章 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刑制 第五节 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 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 钞法 第八节 学术风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对外 第一节 明朝的武功 第二节 瓦刺的强盛 第三节 蒙古的再兴 第四节 倭寇和丰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内治 第一节 宦官的专权 第二节 权臣和党祸 第三章 清朝的兴起 第一节 清朝的先世 第二节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节 海西女直的南迁 第四节 清太祖的兴起 第五节 辽东西的战争 第四章 明朝的灭亡 第一节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节 福唐桂三王的灭亡 第三节 郑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节 满洲内部特殊势力的消灭 第二节 清朝对待汉人的政策 第三节 顺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节 种族和宗教的变化 第二节 黄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节 卫拉特的盛强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节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节 清朝平定卫拉特 第六节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节 清朝征服廓尔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诸族 第一节 湘黔的苗族 第二节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节 两广的粤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岛 第一节 平缅麓川的灭亡和缅甸建国 第二节 清朝和缅甸的交涉 第三节 黎莫新旧阮的纷争和清朝讨伐新阮 第四节 暹罗的建国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节 乾隆时的衰机 第二节 嘉庆时的内乱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节 西人的东来 第二节 基督教初人中国的情形? 第三节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节 西南最初对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节 五口通商 第六节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东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时的大内乱 第一节 太平军 第二节 捻军 第三节 回事 第三章 藩属的丧失 第一节 英俄的亚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节 安南和缅甸暹罗的丧失 第三节 中日甲午之战和朝鲜的丧失 第四节 教士保护权的变迁和德据胶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国的兴起 第一节 革新的原动力 第二节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节 戊戌政变和庚子之乱 第四节 满蒙藏的危机(上) 第五节 满蒙藏的危机(下) 第六节 清朝的末运 第五章 明清两代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 官制 第二节 学校选举 第三节 兵制 第四节 法律 第五节 赋税制度(上) 第六节 赋税制度(下) 第七节 币制的变迁 第八节 学术思想的变迁 第五篇 现代史 第一章 从武昌起义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 第二节 临时政府的成立和北迁 第三节 大借款宋案和赣宁之役 第四节 正式总统的举出和国会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节 俄蒙交涉 第二节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国耻 第一节 五口通商以来外交上形势的回顾 第二节 日占青岛和二十一条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复辟和护法 第一节 帝制运动 第二节 对德宣战和复辟 第三节 护法战争和南北议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变故 第一节 皖直战争 第二节 军政府的绝续和北方下统一令 第三节 赣豫陕的战事和川湘鄂之争 第四节 直奉战争 第五节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广州之变 第六节 各省的纷扰 第七节 裁兵废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节 蒙古的取消独立和再陷 第二节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节 巴黎和会的失败 第二节 华府会议的参与 第三节 鲁案的解决 第四节 共同出兵和中东路 第五节 松黑航权和尼港事件 第六节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节 中国和德奥的新交涉 第八节 日本在东北的形势 第八章 最近的财政 第一节 民国时代的财政情形 第二节 中国的内外债 第三节 新银行团的复活 第四节 最近的关税问题 试读章节 第一节 三皇五帝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 既然知道中国可考的古史,起于三皇五帝,那么,咱们现在讲历史,就可以暂时从这里起了。 要晓得一个时代的历史,总得先晓得这个时代的社会是什么状况。三皇五帝的事迹,散见在古书里的很多,关于社会状况的也不少,但是苦于没有一个条理系统,而且不尽可靠。且慢,我现在找着两种书,说这时代社会进化的状况,却是很明白的。一种是《白虎通》的论三皇,他说: 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蔽前而不能蔽后;《北堂书钞》引《五经异义》:“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卧之詓珐,行之吁吁,饥即求食,饱即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谓之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三皇的次序,应当从《尚书大传》,燧人在前,伏羲次之,神农最后。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宗教,见第十章第一节。燧人的时候还在“渔猎时代”,所以要教民熟食。渔猎时代,还没有“夫妇之伦”,一群的女子,都是一群的男子的妻,参看严复译甄克思《社会通诠》。所以“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渔猎时代,还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到畜牧时代,因为畜牧要花劳力起的,也见《社会通诠》。所以“饥即求食,饱即弃余”。到伏羲时候,便进入“游牧社会”。游牧社会,人民便从山谷之中,分散到各处平地;“家族制度”,就从此发生,所以有“夫妇之伦”。从游牧时代,变到耕稼社会,总是因为人民众多,地力不给;所以神农才要“教民农作”。《白虎通》这一段话,无一句不和现在社会学家所说相合的,可见得真古书的可贵。 一种是《易系辞》说伏羲以后的创作,他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未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正义》自此已下,凡有九事,黄帝制其初,尧舜成其末,故连云黄帝尧舜也。,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云垂衣裳也。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耕稼时代,人民四处分散,更不能如游牧时代之“列帐而居”。一切需用的东西都不能取诸近处,所以“商业”就随之而起。商业既兴,“水陆交通”,就随之便利。 农耕时代,人民的生活程度渐高,所以“衣服”、“住居”、“器用”、“葬埋”,都比古人讲究。农耕时代,人民就都“定住”,而且都有了“储蓄”,就要防人“掠夺”;所以“战争”、“守御”的事情,也就随之而起。生活程度既高,“文化”自然发生了,所以就有“文字”。这一节所述,于社会进化情形也是很对的。 第二节 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三皇时代,君主的传统,还不可考;到五帝时代就不然,就不是紧相承接,也必相去不远。可见得五帝时代的历史,更比三皇时代明白。咱们现在,就得要提出几件五帝时代的大事来讲讲。其第一件,便是黄帝和蚩尤的战争。 这件事,据《史记·五帝本纪》所载,是: 黄帝者,少典之子,《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按《国语》云:少典娶有蠕氏女,而生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成来宾从;而蚩尤氏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成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案,阪泉,《集解》引服虔,只说是地名,涿鹿,服虔说是山名,在涿郡;似乎是的。有许多人说在如今的涿鹿县,恐怕是因汉朝在此置了一个涿鹿县,所以附会上去的。① 近来的人说,蚩尤是三苗的酋长,三苗,就是现在所谓苗族;②他占据中国本部,在汉族之先,后来给汉族驱逐掉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就是其中的一事。这句话不很精细。三苗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不是种族之名;他的民族,却唤做“黎”;黎族的君主,起初是蚩尤,后来才是三苗。《书·尧典》:“窜三苗于三危。”《释文》:“马王云:国名也;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三苗,盖谓帝鸿氏之裔子浑敦,少昊氏之裔子穷奇,缙云氏子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谓之三苗。”又《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释文马云少昊之末,九黎君名。”《礼记·缁衣》:“甫刑日: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日法。”《正义》:“案郑注《吕刑》云:苗民,谓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而弃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变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后,颛项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居于西裔者为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恶;尧兴,又诛之,尧末,又在朝。舜时,又窜之;后王深恶此族三生凶恶,故着其氏而谓之民,①民者冥也,言未见仁道。”据以上几种说法,三苗究竟是饕餮,还是浑敦、穷奇、饕餮三族之后,虽不能定,然而的确是个国名,——就是氏族之名。——并不含有人民——种族——的意思。《高注》:“一曰:放三苗国民于三危也。”就是郑注所谓著其氏而谓之民,也并不是指人民。蚩尤,马融说:“少昊之末,九黎君名。”郑玄说:“九黎之君,于少昊氏衰,上效蚩尤重刑。”则蚩尤还在少昊以前,似乎郑说为是。这一族人君主虽是蚩尤三苗,人民却是九黎。和汉族竞争,从黄帝时代起,直到尧舜时代止,看上文所引《吕刑》郑注,就可明白。不可谓不久;然而曾到黄河流域与否,毫无证据;《吕氏春秋》: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也只到今汉水流域。他的占据江域和汉族的占据河域,孰先孰后,也史无可征;怎能武断说他占据中国本部在汉族之前呢? 这一族人,现在称他为苗,乃是蛮字的转音,和占代“三苗”的“苗”字无涉;试看古代“三苗之国”亡后,历代都只有所谓蛮,并无所谓“苗”;从元明清以来方渐次改称为“苗”,就更无所谓蛮可知。蛮是中国人通称南方异族之名,他种族的本名,实在是“黎”字。后世都写作“俚”或又写作“里”;《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注》:“‘里’,蛮之别号,其实是本名。今呼为‘俚人”’是也。这一族人,似乎本来住在中央亚细亚高原,后来沿长江东徙的,何以知道呢?《后汉书·南蛮传》: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万镒,邑万家,又妻之以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日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今长沙武陵蛮是也。P13-15 序言 我很想做一部《新史钞》,把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情,钞出来给大家看看。其原因如下: 中国历史是很繁的。要想博览,很不容易。专看其一部分,则知识偏而不全。前人因求简要钞出的书,亦都偏于一方面(如《通鉴》专记“理乱兴衰”,《通考》专详“典章经制”等),且其去取的眼光,多和现在不同。近来所出的书,简是很简的了。但又有两种毛病:(1)其所谓简,是在全部历史里头,随意摘取几条,并不是真有研究,知道所摘出的事情,都是有关紧要的。(2)措词的时候,随意下笔,不但把自己主观掺入,失掉古代事实的真相;甚至错误到全不可据。 因有这种原因,所以我想做部书,把中国的历史,就个人眼光所及,认认真真的,将他紧要之处摘出来;而又用极谨严的法子,都把原文钞录(有删节而无改易),自己的意见,只注明于后。但是这种书已经不大容易做了。就做成了,也不大容易刻。 这一部书,是我历年在学校里教授所预备的一点稿子,联缀起来的。虽然和《新史钞》的体例相去尚远。然而其中也不无可取之处。给现在的学生看了,或者可以做研究国史的“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我这一部书,和以前出版的书,重要的异点如下: ◎颇有用新方法整理旧国故的精神。其中上古史一篇,似乎以前出版的书,都没有用这种研究法的。此外特别的考据,特别的议论,也还有数十百条。即如中国的各种民族(特如南族近人所通称为高地族的),似乎自此以前,也没有像我这么分析得清楚的。 ◎读书自然不重在呆记事实,而重在得一种方法。我这部书,除掉出于愚见的考据议论外,所引他人的考据议论,也都足以开示门径;可称是研究史学的人必要的一种常识。 ◎这一部书,卷帙虽然不多;然关于参考的书,我都切实指出(且多指明篇名卷第);若能一一翻检,则这部书虽不过六十多万言,而读者已不啻得到二三百万言的参考书。且不啻替要想读书的人,亲切指示门径。 ◎现在读史,自然和从前眼光不同;总得在社会进化方面着想。但是随意摘取几条事实(甚且是在不可据的书上摘的),毫无条理系统,再加上些凭虚臆度之词;硬说是社会进化的现象,却实在不敢赞成。我这部书,似乎也没这种毛病。 以上的话,并不是要自行表扬;只是希望读者诸君,在这方面注意一点。至于这部书的体制,我还有几条要说,如下: △本书全用白话,取其与现在人的思想较为接近。但遇(1)文言不能翻成白话处,(2)虽能翻而要减少其精神,(3)考据必须照录原文处,仍用文言。 △全书区区六十余万言,于历史上的重要事实,自然不能完具。但其详略之间,颇有斟酌。大抵众所共知之事从略,不甚经见之事较详,有关特别考证之处最详。 △中国的历史,和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关系极多。要彻底明白中国史,必须于这诸国诸族的历史,也大略叙述。但为篇幅所限,只得想个断制之法。其民族遂人于中国,变为中国之一民族者详之。其余便只能述其与中国关系的事情。我于这一部分,也略有研究。将来若有机会,当再另做一部书,以飨读者。 △引据的书,和举出的参考书,都注明篇名卷第。惟当然可知其在何篇何卷的,不再加注,以避繁琐。如某君时代某人之事,当然在正史某帝纪某人传中,某朝的赋税兵刑制度,当然在某史的食货刑法志内之类。 △纪年都据民国纪元逆推。①但若必须知其为某朝某君时之事,或须知其为西元何时之事,则或附注于下,或竟从变例。 △地名除与现今相同者外,均注明其为今何地。惟区域太大者,其势无从注起(如郡只能注其治今何地,势难尽注其所辖之地),请自用读史地图等参考。人地名有参照西史的,都于其下附注原文。 △双行夹注,为吾国书中最善之款式(可使首尾完全,而眉目仍清醒),故本书仍多用之。本书用双行夹注处,与用夹句号处不同,并请注意。 △凡引用成文处,除提行另写外,两头皆施…’号。删节处用……号。其(1)名词,(2)成语,(3)特别提出的名词或语句,(4)引用他人之言而不尽照原文钞录处,均用‘’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