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由路笛、路小路著,内容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与凶恶的敌人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斗争,终于在大西北陕甘边区开辟了一块革命圣地。
许多事件首次披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路笛//路小路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由路笛、路小路著,内容简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习仲勋、刘志丹、谢子长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与凶恶的敌人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斗争,终于在大西北陕甘边区开辟了一块革命圣地。 许多事件首次披露! 内容推荐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由路笛、路小路著:许多事件首次披露;突出和贯穿了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在创建陕甘边区的领导作用;突出和贯穿了陕甘边区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突出和贯穿了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正确路线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和指导;突出了二战后陕甘边区这块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给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特别反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赶到陕北,挽救西北党内危机的重大意义。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习仲勋在陕甘边区》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寻找刘志丹 第二章 坚守照金 第三章 难以制止的南下行动 第四章 照金大发展 第五章 军民鱼水情 第六章 挺进南梁 第七章 建政南梁 第八章 保卫南梁 第九章 建设南梁 第十章 坚守南梁 第十一章 风云突变 第十二章 身陷囹圄 第十三章 党中央来了晴了天 第十四章 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第十五章 守护边区南大门 第十六章 统一战线在关中 第十七章 反摩擦之战 第十八章 特殊的战斗 第十九章 人民的公仆 第二十章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寻找刘志丹 一 1932年春,在陕西省凤县通向甘肃省两当县的山路上,习仲勋带着国民党军一个营的部队,艰难地行军。 习仲勋边走边关照部队:“弟兄们,坚持点,前面不远就是两当县城了!大家加把劲啊!”部队在习仲勋的带领下迅速向两当县城进发。 两当县城,破烂不堪。黑夜,静静悄悄,远处传来狗叫声。在城郊一个骡马店里,周围布满了岗哨。在一间亮着灯光的屋子里,习仲勋正召开准备参加“兵暴”的部队党团骨干会议。习仲勋一举手,大家一齐举手通过。接着所有开会人员立即出门,消失在黑暗里。 不一会儿城内枪声大作,两当县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习仲勋高喊:“同志们!冲呀!”起义部队很快控制了两当县城。 敌营长听见枪声,翻墙而逃。敢于反抗的三个连长被击毙。 两当事变很快惊动了周围的敌人,他们疯狂向两当扑来。 早晨,旭日东升时,约有三百人的队伍在习仲勋的带领下顺着一条小河川前进。部队翻过一山又一山,穿过荒野梢林,一个拉着一个涉水过河。部队到达河边时受到一股敌人的阻击。 习仲勋说:“同志们,冲过去!” 部队猛冲过去,敌人死伤很多。 部队在烈日下行军,穿过敌人的几道防线,许多人已疲惫不堪,有人建议部队休息。习仲勋看了看天气说:“原地休息,注意警戒!”天黑了,突然雷雨交加,部队冒着暴雨在黑夜中行军。 最后部队到达陕西彬县卧牛山下底角沟,以连为单位宿营造饭,满沟点点篝火炊烟。因造饭的篝火暴露了部队目标,敌人悄悄地扑了上来。 突然,四面枪声大作,敌人大队人马包剿我起义部队。 敌人乱叫着冲下山坡。习仲勋所率部队仓促应战。战士们在炮火中倒下一大片,只有少数冲出重围,消失在小沟密林里。部队很快被打散了。 习仲勋一人化装逃往彬县亭口镇,找到党的地下联络点——亭口一个骡马店。他躲进骡马店的一个拐窑子,一病不起。 不久,街道墙壁贴出印有习仲勋头像的国民党西安市政府告示,上写:“赤匪习仲勋,年19岁,陕西省富平县人,参与指挥了两当兵变。谁若抓住习匪赏洋一千元,报信者赏洋五百元。” 当时年仅19岁的习仲勋同志,一边养病,一边托人打听刘志丹的下落。决心寻找渭北游击队和刘志丹,建立以子午岭为轴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二 1932年6月。一天下午在富平县立第一高小院子里。19岁的习仲勋,坐在一座教室的房下石台阶上,仰望天空,神情痴呆。脑海不断出现渭华暴动后,队伍被敌人打散,一个个革命者被敌人枪毙。他们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两当兵变的过程又在他的眼前一幕幕出现……使他常常陷入自责之中。正当他沉浸在回忆之中的时候,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袍的中年人迎面走来,他叫程建文。 “仲勋,你好大的胆子!外面街道上贴着告示要抓你呢,你却躲在这儿观望天象哩!”程建文走近习仲勋。 习仲勋被吓了一跳,猛抬头见是程建文,忙站起来拉着程建文的手说:“程建文,怎么是你呀。我整天打听省委的负责人,原来你在这里。” 程建文说:“街上告示说,谁要是抓住参加两当兵变的习仲勋,赏大洋一千……” 习仲勋说:“别提两当兵变了。兵变是胜利了,就是北进时和陕甘边游击队没接上头,在北进中被敌人打散了。这下好了,我终于见到省委的人了,你说我今后该怎么办?” “那么你的意思是——”程建文问。 “我希望尽快回到苏区陕甘边根据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现在躲来躲去也不是办法。” “我同意你的想法。我建议你尽快去渭北,那里有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在活动。我现在要去三原县武字区,咱们正好一路同行。” 习仲勋说:“好极了,我们想到一块了,说走就走。” “不行,现在天气尚早,等日头快落山时,咱们再化装出城。” 傍晚,一轮红日挂在西山头。习仲勋和程建文每人戴了一顶大草帽,悄悄出了富平城,行走在田间小路上。路边麦子金黄,金波荡漾。 P2-4 序言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为我们发扬革命传统,学习革命老前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在那里,你只需随便走走,便会听到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与传说。其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的故事最能引起人们对当年那峥嵘岁月的回忆。他们那些光荣的革命历史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全国解放初,陕北人民曾写信给毛主席,祝贺自己的领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主席及时回信表示感谢,提出要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发扬老区精神,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本书记述了习仲勋同志1932年至1942年在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坚守南梁,守护边区南大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活动和丰功伟绩,读来倍感亲切和感动。在陕甘边区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习仲勋同志总是站在正确的方面,不顾个人的安危,据理力争,被称为实事求是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习仲勋同志的革命历史过去很少有人写过,特别是反映他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陕甘边区的文学作品,更是少见。虽然他曾经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然而,正如众所周知的原因,多年来写陕甘边区早期的革命活动成为文学创作的禁区。无人敢写,写了也难以出版和发表,这是很不公平的。这次路笛、路小路兄弟俩人以朴实纪实的笔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过去发生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使我们更加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同志的丰功伟绩,更加热爱我们的党和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书中最让人震撼的是刘志丹和习仲勋在二战中创建的当时在全国仅有生机的这块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但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将他们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关进了监狱,准备活埋。同时,又牵连了军队营以上、地方县以上许多中高级干部被逮捕,其中200多名被活埋和杀害。他们在狱中所受到的种种迫害和刑讯逼供的场面,真是催人泪下。就在这十分危险、千钧一发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在毛主席主持下,中央开了常委会议,纠正了陕北的错误肃反,挽救了陕北危局。如果没有党中央及时来到并纠正错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一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也会丧失掉。 总之,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它在我们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这一传奇色彩故事的结束,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喜庆日子里,我们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继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发扬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良品质,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期待广大读者喜爱这部好书。 后记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已于2009年4月至5月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具有权威性的《新华月报》、《新华月报网》全文发表了。它在网上的发表为正式刊发和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感到欣慰。首先要感谢《新华月报》杂志社给了这部作品同读者见面的机会。下面再谈谈写《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的经过。 一 《红色圣地上的呼啸声》第一稿,是我的亲大哥路笛同志创作的。我只是在他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上的修改和加工,做了出版等后期工作。在文字修改上为了全局的统一,基本上保持了原作的朴实风格。大哥路笛非要我署名,我知道,他是想利用这种形式,纪念我们兄弟的感情和文学情缘。我之所以也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小的时候就受他的影响有关。那时候,在“文革”期间,没有书读,我就偷偷地读他读过的书。当我上高中时,路笛已经是甘肃有点名气的作者了,他担任我们地委书记的秘书,我第一次给他写信,他才惊奇地发现,小弟还有文学基础。本来家里已经不让我上学了,是他坚决支持我读完高中。说是高中,其实就是现在的初中,叫九年制,而我跳了一年,只读了八年书。我和路笛合著这部书,也是完全为了感谢兄长对我的培养和手足亲情。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篇较长的纪实文学呢?这是因为习仲勋同志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事迹感动了我们。他的形象曾在我大哥的脑子里转了数十年,但因种种原因,很长时间下不了笔,现在终于有了写作的机会和发表的环境。 习仲勋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位大家所熟悉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与凶恶的敌人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斗争,终于在大西北赢得了一片蓝天,开辟了一块革命圣地。谢子长同志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边区之前就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刘志丹在东征战役中英勇牺牲。而他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在边区的关中分区,捍卫着边区的南大门,后又担任了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集团军政委、第一野战军副政委等职,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在陕甘边区时代,习仲勋虽然担任着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重要职务,但由于他很谦虚,不愿出头露面,又自觉视刘志丹为自己的直接领导,宣传刘志丹为西北革命领袖。所以,长期以来,他在边区的重要地位和事迹鲜为人知,也很少有写他的文学作品问世。全国解放后,他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代主席,后又任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国务院的日常事务,日理万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费尽了心血,绞尽了脑汁。但是正因大家所共知的原因,习仲勋同志正在年富力强时,遭入诬陷,又一次身陷囹圄。(第一次在陕北,文中已有)。长期以来,他的事迹无人敢写,但都在民间秘密地传颂着,飞扬着。我们是原陕甘边区新正县红五区(今正宁县永正乡)人,大哥自小就听到了关于刘志丹和习仲勋的革命故事。参加工作后,他多次想写,但觉素材不足,不敢动笔。1962年,因反映原关中游击队的电影《红河激浪》刚一出世就被打成反党毒草而封存。接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哥因和一些业余作者共同参与过《红河激浪》的资料搜集工作被打成“黑帮”和黑帮头子的马前卒,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九个月。从此,谁也不敢再撰写原陕甘边区的革命故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习仲勋同志重新出来工作,并又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为我们研究和写作陕甘边区这段历史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大哥开始注意收集资料和翻阅原有资料,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动手写作。因为将这一段历史故事写出来,不但可以匡正历史,而且可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教育后人,振奋民族精神,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步伐。 二 有人要问:“写作素材是哪里来的呢?所写的事迹真实不真实呢?”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真实1 20世纪80至90年代,大哥是《庆阳地区志》的副总编,参与了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查阅,特别对原陕甘宁边区的历史资料看了再看,翻了再翻,对后来出版的有关史话、故事、论文、传记、回忆录等,凡能到手的书籍都认真进行了阅读。但是有人要问:生活细节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回答:“来之不易,来之有道。” 一是,我们的舅父习德鹏,在陕甘边区时期,曾是习仲勋的贴身部下,为习仲勋喂马,当勤杂员。他是新正县红五区(长乐区)习仵村人。他的祖父是河南邓县小西营村人。光绪年间因蝗虫危害,他祖父携家逃到甘肃正宁落户。而习仲勋的祖父也是河南邓县小西营村入,光绪年间,逃荒到陕西富平。这一论祖,他便同习仲勋成了同族本家。因舅父脑子灵活,胆子也大,被习仲勋选为从关中到白区党的地下交通员,来回活动在关中和陇东分区之间。有一次他路过宁县时,被宁县国民党自卫队抓了差,他不干,人家说他是共产党的探子,把他押了起来。有一天晚上,他趁哨兵打瞌睡,伙同监中同伙砸开监门冲了出去。这时哨兵发现,他一个箭步上前夺了哨兵的枪,开枪打死哨兵,从城墙上跳了下去。逃跑时,他脖子上受了伤,连夜逃回边区。后来组织派他担任长乐区珍庄乡乡长。他不愿当,私自跑到山里给人种瓜挣钱,脱离了工作岗位。全国解放后,他经常到我们家休闲,一提革命话题,他就给我们讲了许多跟习仲勋干革命的故事,连习仲勋的一举一动都说得津津有味,给我们以很大的感染。 我记得,70年代后期,舅父买了一个面包,那时包面包都用的是旧报纸。他看到旧报纸上有“习仲勋”三个字,他让一个识字的同志读,报纸上说的是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东军区政委习仲勋。舅父二话没说就爬到一个拉煤的车上,到了咸阳,然后爬火车到了广州,经过种种周折,终于见到了几十年没有见面的习仲勋。舅父见习仲勋的经过完全可以写一部小说,这是后话了。习仲勋正开省委会议,竟然停下接见了我的舅父。舅父在广州军区干休所住了一个月时间,回到了正宁。此后,舅父就被定为老红军,享受国家补助,直到去世。舅父从广州回来,给人说起在广州被习仲勋接见的事情,乡亲们有人还不相信,认为是瞎吹的。可是,那时舅父还让我替他给习仲勋写信,舅父说习仲勋叮咛他,安排好一定要给他写封信的。后来,收到舅父的信后,习仲勋还让秘书真的回了信。 二是,革命老英雄赵铁娃,是原关中分区的游击队大队长。1958年,他任正宁县榆林子公社社长。那时,我大哥被县委派往榆林子公社下乡抓农业生产,他和赵铁娃闲时经常议论陕甘边区的事情。一提过去的历史,就打开了赵铁娃的话匣子。他一讲就是半天,每每谈到习仲勋。因为习仲勋既担任关中地委书记,又兼过专员和新正县县长。赵铁娃对习仲勋的领导艺术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是,我们的表叔王清殿,20世纪60年代任西安军分区和西安城防司令员,新正县红五区入。土地革命时,他参加过半坡暴动,后编入红军正规军。他对习仲勋的故事知道甚多。1963年,他当西安军分区司令员时,我大哥因去西安看病到过他家,并在他家住过几天。他对习仲勋的故事记忆犹新。他说,习仲勋二次南下关中担任关中特委书记时,给他讲过他和刘志丹被关押的详细经过和毛主席来陕北后在中央常委会上批评聂洪钧等人的谈话内容。习仲勋多次激动地说:“毛主席不但是全国人民的大救星,更是我和刘志丹的大救星,不然我们就没命了。” 四是,我大哥的顶头上司罗富生同志是原关中分区张仲良的老部下,文化大革命中任正宁县武装部长,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任主任,后又任县委书记。那时,我大哥在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在和他的长期接触中,他经常谈到习仲勋、张仲良等老一辈革命领导干部的革命故事和生活细节,加深了我大哥对习仲勋的认识。 通过这些老革命的言传,我们觉得习仲勋同志聪明过人,品德高尚,立场坚定,既坚持原则又平易近人,就下定决心,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写一写他。 三 2008年9月,在习老诞辰九十五周年的前夕,我们听庆阳市委书记张智全同志说,他要写一篇纪念习老诞辰九十五周年的文章。此事激起了我们立即写长篇纪实文学《习仲勋在陕甘边》的情绪。因为材料很多,一写就收不住笔。每天写一章,到10月1O日,二十天时间写了二十章,共十多万字。为了能将这些故事拍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写作时在体裁上注意采取了一稿两用的手法,作品尽量回避议论叙述的语言,而是像电影镜头那样直接进行形象和动作描写,达到言简意赅、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既像纪实文学,若稍加修饰则可成为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在整个国庆节期间,我们没有休息,天天趴在桌子上写。完稿后,我们偶然去新华书店看看。在书架上,我们突然发现一本由贾巨川同志执笔撰写的《习仲勋传》(上)。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翻开一看,习仲勋同志在陕甘边区从事革命活动的史实全在里面。本书的资料性非常强。我们买回了这本书。用这本书的资料对我们所写的文字在史实、时间、数字、地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核实校对,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充实和修改。有了这本书作参考,我们心里踏实多了。于是就大着胆子向外投稿,但是稿子一出去,不知什么原因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我们又将稿子改为二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剧本,上兰州,下西安,四处奔走。有的同志说:“这个题材很敏感,不好往出推。”我们心里很纳闷:习仲勋同志的一生早已盖棺论定了,还有什么可敏感和忌讳的呢?我们不知这件事“敏感”在哪里。正在我们心中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新华月报》社来函向我约稿。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将《习仲勋在陕甘边》这篇纪实文学于2009年4月1o日用电子邮件推了出去,《新华月报网》很快于4月15日开始连续发表,并且给我们来信确立了该社独家报道的版权。我们非常感谢他们!也代表原陕甘边区的革命老同志、老红军感谢他们,还代表九泉之下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众多为革命而牺牲的英烈们感谢他们! 四 这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网友们、读者们纷纷评论,绝大多数网友、读者都对此文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们怀着很深的阶级感情赞扬了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他们认为,对原陕甘边区的历史故事不但应该写,而且应予以充分肯定,并要求很快出版,在全国发行。还有许多同志提出要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作为对下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我们非常感谢网友们和读者对作品所作的评论和赞扬。有一位上海的朋友已拿去电视剧剧本原稿,表示此剧由上海来拍。 在这里,我们除了感谢各位朋友外,还想说说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和内涵。真实、实事求是,是我们写作的根本法则。在求实的前提下,稍加修饰,使其更加形象化是文学创作的本能。在这部作品的写作中,我们特别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一是,突出和贯穿了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在创建陕甘边区过程中的领导作用,突出和贯穿了陕甘边区党内的两条路线斗争。二是,突出和贯穿了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正确路线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和指导,如“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进行游击战的一系列策略、战略思想,都对陕甘边区的早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既突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陕甘边这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给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又特别反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及时赶到陕北,挽救了西北党内危机的重大意义。这一传奇色彩故事的演绎,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创作后话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新华月报》社!感谢各位网友和读者!感谢一切关注和关心此文发表出版的老领导和朋友。 最后,我想用我们最近创作的民歌《忆南梁》结束此文: 忆南梁 多少次梦里回南梁, 泪汪汪呼唤爹和娘。 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 咱跟上刘志丹上南梁。 羊肚子手巾包冰糖, 送给咱们红军哥哥尝一尝。 村头碾子咯吱吱转, 给咱红军碾炒面。 大槐树下一堆堆枪, 红军给咱老百姓收高粱。 一身黄土一身汗, 陇东道情歌唱得欢。 小河流水哗啦啦响, 咱老百姓的苦难在河水里淌。 红色种子深沟里撒, 太阳一出就发芽。 刘志丹呀习仲勋, 条条道路有脚印。 红旗插在山头上, 咱老百姓心里多亮堂。 打土豪,分田地, 布告贴在咱心里。 千千山呀万万水, 毛主席长征到陕北。 山也笑来水也笑, 党中央领导咱走上康庄道。 天上打雷地上惊, 咱边区成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窑洞里纺车转得欢, 周副主席正在纺线线。 山坡上移来两座山, 那是朱老总的扁担两头闪。 春雷一响全国都红遍, 谁能忘咱们的落脚点…… 走时扛着红缨枪, 归来已是满头霜。 葫芦河里洗洗脸, 历史的车轮在脑海里转。 六十年改革天地变, 至死忘不了陕甘边。 路小路 2009年9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