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乔松都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乔冠华和龚澎的女儿,作者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和龚澎的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本书还首次披露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沧桑,并讲述了所谓乔家的“家变”,作为乔冠华的子女第一次回应了关于乔家“家变”的种种传闻。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乔冠华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

乔冠华——新中国第四任外交部长,杰出的外交家。他才华横溢,被毛泽东称之为“南北二乔”的“南乔”(北乔为胡乔木)。

龚澎——新中国外交部的第一任新闻司司长,外交部部长助理,杰出的外交家。她的才干,她的人格魅力不仅为她的同志所钦佩,也令无数对手所折服,周恩来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作者乔松都以一个女儿的独特视角和挚切情感,为读者展示了乔冠华与龚澎的革命传奇人生和三十年风雨同舟的动人情感,读来催人泪下。作者还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龚澎去世后乔冠华晚年走过的历程及家庭的变迁,这是乔冠华子女首次向外界披露这段引人关注而鲜为人知的故事。

目录

代序

前言

上篇 母亲龚澎

 第一章 在颠沛流离中成长

在流亡中降生

姥爷龚镇洲

姥姥徐文

从横滨到广东

淮海路上的小姑娘

圣玛丽亚女中

 第二章 妈妈的青春之歌

未名湖畔

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

第一次记者招待会

敢死队员

传播《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人

抉择

马列学院第一期学员

 第三章 太行情深

巧遇彭德怀

刘白羽忆龚澎

一段动人的故事

 第四章 雾都六年

走进红岩村

曾家岩号

周恩来初试龚澎

皖南事变前后

《新华日报》女记者甩尾巴

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辅导周恩来学英文

生离死别

 第五章 激情岁月

黎明之外是青山

有缘千里来相会

纯阳洞的故事

化龙桥二重奏

断肠人找到心上人

第一个家 第一个孩子

战斗在敌人心脏

重庆谈判前后

三个美国士兵要见毛泽东

陪同毛泽东会见美国友人

与社会各界的交往

老记者重访团

 第六章 走向新中国

北平军调处

上海马斯南路号

第一份外文期刊《新华周刊》

紧急撤退

创办《中国文摘》

首任社长老乔

香港流年碎影

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

 第七章 主持新闻工作

开国

政务院的花名册

组建情报司

老外交部街号

另起炉灶

制定新法规

言传与身教

死马当活马医

重要的是客观报道

外国记者到西藏

采访大陈岛

毛主席来到新闻报道组:龚小姐,你好啊!

组织记者盛会

新闻发言的奠基人

当好中央的耳目喉舌

冷眼向洋看世界

创业时代:一个难忘的晚上

一部获百花奖的新闻纪录片

 第八章 外交生涯

年日内瓦会议亮相

万隆会议与“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

年日内瓦会议

亚非欧国之行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华纪实

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一)

埃德加·斯诺重访中国(二)

与爱国作家韩素音的交往

难忘的合作

第一个电视采访中国领导人的西方记者格林

 第九章 新闻司的当家人

同事眼里的龚澎

为培养新中国外交人才尽心竭力

敢于为下级承担责任

妇女半边天

县委农工部部长龚澎

 第十章 阳光明媚的家

台基厂国际和平委员会大院

国际俱乐部琐记

无量大人胡同号

报房胡同温馨的家

爸妈共同的小名

妈妈没有走

以身教者从

慈母

妈妈和老疙瘩的朋友

启蒙

钢琴梦

北戴河的天伦之乐

妈妈教练

 第十一章 疾风识劲草

势如破竹

夹着尾巴做人

龚澎,你怎么可能是三反分子呢?

难忘的除夕之夜

请让龚澎同志坐下!

坚决顶住!

老乔,过来听《国际歌》!

九十一人大字报

在东交民巷上班的日子

望着面色苍白的龚澎,周总理沉默了

最时髦的装束

最后一别

妈妈送我“上山下乡”

妈妈的来信

最后的四口之家

 第十二章 春蚕丝尽

三月八日雪花飘飘

重托

周恩来探视:冠华同志,你要坚强一些!

我捧着妈妈的骨灰

阿格不在了吗?

尾声

下篇 我和父亲

 第一章 寻根

苏北东乔庄

博学少年与马克思主义

东京帝国大学

留德同学

 第二章 初展才华

“乔的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转折

哲学家的争论

双飞燕

 第三章 建国初期

出席年联合国安理会

板门店停战谈判

与开城的不解之缘

第一次见父亲

 第四章 笔杆子

北戴河的秀才们

论战后面的故事

茅台酒

军队进行曲

文开一代外交风

 第五章 回望双亲

珠联璧合

我和龚澎可不是一般的夫妻

慈父

寓教于乐

老黄牛

和爸爸一起摸彩

逛厂甸

 第六章 从走资派到复出工作

一边挨斗,一边工作的走资派

打倒“陈、姬、乔”以后

复出

父母的牵挂

连夜鏖战—五二○声明

 第七章 爸爸失去了一半生命

永远没有仙客来

不思量,自难忘

妈妈出远门的日子

天涯若比邻

与陈老总的一段交往

爸爸与诗

 第八章 走向事业高峰

爸爸要去联合国

绿色中国—长城挂毯

搭令,我要动身了!

途中插曲

“乔的笑”

与华裔雇员在一起

老同学聚会

归来

出名后的新问题

起草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前后

联大纪实

友情·亲情

 第九章 突如其来的变迁

百味人生

年的父亲

爸爸的心事

哥哥为什么要搬走

我是怎样离开家的

家,没有了—搬离报房胡同

少年已识愁滋味

写给妈妈的信

天凉好个秋

中南海西花厅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与爸爸分别的日子

祈祷与守望

 第十章 重新走近父亲

心结

爸爸,我想对你说

母亲十年祭

和你妈妈在一起的日子我一天也没有忘记

小手指姑娘

爸爸的书桌

与夏衍的半世之交

 第十一章 最后的日子

过去的事情一风吹

最后的晚餐

永别

尾声

后记

朋友的话

试读章节

未名湖畔

这是母亲第一次来到北国。清澈的湖水,美丽的塔影,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燕园不大,却有一番别致的景色。大学时代的日子是珍贵而美好的,在未名湖畔,母亲如饥似渴地学习。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燕京大学成立于1919年,校内八百多学生中大部分出身于富裕家庭,少数是来自印度尼西亚和夏威夷的华侨。生于中国杭州的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先生是燕大的创始人,他以几位军阀的后花园为基础,建成了这所中国北方最大的美国私立大学(后来与北京大学合并)。根据有关规定,从1932年起,中国教育家吴雷川出任校长,司徒校长改任教务长,但他始终大权在手。珍珠港事件前,他利用美国与日本尚且维持外交关系的便利,在校内掩护了许多进步教授和学生。

当时燕大的师资和教学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司徒雷登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张西学东进开明办学。由于是洋人办的教会学校,国民政府对这里的控制相对松散,燕园里学术空气活跃,言论、集会比较自由,学生们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按今天的话说,学生们除受到良好的科学文化教育外,还得到了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不过,在当时的高等院校中,燕大的学费是很高的,每年的学杂费加在一起要150银元左右,比清华大学的费用要贵出许多,大户人家对这笔钱是不在乎的,可是对于寻常百姓来讲,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母亲清楚,家里能够支持她们姐妹二人都来燕大读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上海报考志愿的时候,姥姥就意味深长地对她说,如果你想上最好的学校,那就自己努力吧!

燕京大学对各科的成绩要求很高,家境不富裕的子女要想进入这所学校就读,首先要在直考中闯过难关。如果取得优异成绩,就有资格申请到校内颁发的奖学金了,不仅能完成学业,还可以减轻家中的负担。

在历史系,母亲每学期都以名列前茅的分数获得安徽省籍的优秀学生奖学金,只有一个学年没有拿到名次,母亲心里非常难过,下决心以后再不让家里为她操劳了。接下来的整个学期,母亲都在埋头苦战、拼命读书,连话都很少讲。第二年,她又争取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区棠亮阿姨(原中调部副部长)是妈妈燕京高一届的同学。1933年秋天,新学期即将开始,大姨龚普生约她一起去前门火车站接母亲。刚下火车的母亲显得很潇洒亮丽,大家都喜欢她。母亲为人随和,课余她时常与学友兼老乡棠亮阿姨一起在宿舍烧广东菜吃。

母亲是一位待人热情、开朗活跃的学生,她与各系同学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对新生,她总是给与多方关照,使他们很快融入到校园中。杨公素伯伯(原名佘贻泽)1935年从东吴大学毕业后来到燕京政治学院读研究生,那时母亲已是燕大三年级的学生了。在学生们自发的欢迎会上,母亲对这位新来的学长说,请你一起参加我们欢迎新生的大会吧!为了让新来的同学尽快了解历史悠久的北平,母亲和几个高班学生还在周末作向导,带着他们游览故宫等名胜古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燕大的平静,到母亲入校学习的时候,燕园之内已不再是单纯的读书声,各年级组成了多个小组会,大家讨论着“民族战争中学生的任务”,“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的”等与时政相关的题目。

1935年5月,同学们改选了原本并不引人关注的学生自治会。进步学生在大选中获得多数通过,张兆霖任自治会主席,龚普生任副主席,陈当选文书,王汝梅(黄华)当选执委会主席,陈翰伯担任膳物部部长,龚维航为财政部部长。

新学期开始后,自治会为同学们办了几件漂亮的事情,还以个人名义组织了“事实座谈会”和“东北座谈会”,由于华北的局势越来越紧张,参加开会的同学越来越多,母亲也从中得到许多锻炼。

亲历“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5年日军不断寻衅滋事,北平风雨飘摇。日本通过《何梅协定》攫取了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省大部分主权。国民政府的军政人员从北平撤走了。街头上常常有横冲直闯的日本宪兵,到处是日文书、东洋货。不久,日本人占据了丰台火车站。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中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国人民不分阶级,不分党派团结起来!”

一批进步学生聚集在北京西北郊的樱桃沟,在一块巨石上刻下了“保卫华北”的誓言。这四个巨型的大字至今仍屹立在丛林之中。

10月22日,燕大学生会召开了一次全体会,向正在南京开幕的国民党第六次会议发出电文,请求政府“开放言论集会自由,禁止非法逮捕学生”。学生会根据这个提案还起草了一份要求民主的宣言草案,得到北大、清华等九个学校的学生自治会的响应,共同发表要求国民政府实行民主改治的联合宣言。

当时,北平地下党领导的北平学联在燕大开展了许多秘密活动,母亲和一批进步同学时常聚集在新闻系讲师埃德加·斯诺家中,为了不引起注意,斯诺夫妇刚刚从城里的煤渣胡同搬到海淀郊区一所农户的住房。在那里,大家一起讨论着时政和斗争的方案。

经常在斯诺家中聚会的有:北大学生北平学联负责人俞启威(黄敬)、清华的姚克广(姚依林)、还有燕大的张兆麟、王汝梅(黄华)、龚普生、龚维航(龚澎)、陈翰伯等人。当时,大家以“燕大几个学生”的名义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大家忧国忧民的想法。斯诺对学生们说,我认识宋庆龄,我负责把这封信交到她的手中!几天后,这封信经由史沫特莱女士到上海亲手交给了宋庆龄,并且,她还带回了宋庆龄给同学们亲笔签名的英文信。宋庆龄在信中说,“我们处在北国前线的青年不能只是埋头读书,你们要有所表示,你们要行动起来!”

为了推行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12月初,国民政府筹备在北平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1935年12月7日,北平学联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两天以后在北平城内举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请愿游行。

12月8日晚,学生会在燕园的贝公礼堂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学生大会。大家争先恐后报名参加第二天的活动。母亲积极参加学生动员工作,杨公素伯伯后来回忆说,“一二·九”前一天,龚澎找到我和几位熟悉的同学说:“今晚半夜起来,有重大活动!参加我们的行动吧!”

12月9日清晨,全市各校近万名学生怀着满腔热血纷纷走出各自的学校。原定集合的时间是8点,初次参加、组织这样重大运动的母亲一夜未眠,她和学生会的几位同学天不亮就提前来到了操场上,他们分头在学生宿舍楼下面吹响了哨子。不一会儿就聚集了五六百名学生。此时有同学跑来报告说,国民党的军警封锁了学校的正门,大家立即改变了路线,从另一个小旁门走了出去。此时天色还未放亮,为了防止队伍走散,同学们一个挨着一个行进。他们迎着寒冷的西北风,从海淀直奔预定的集合地点—新华门。

燕京大学组编了六个大队,每队90人,下面还设有小分队。母亲是六大队长之一。她和同学们一起,拿着牛皮纸卷成的话筒,轮流带领学生呼喊抗日救国口号,遇到群众多时,就向群众发表抗日救国演说,挥泪控诉日军在东北的暴行,谴责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路上大家群情激愤不断地撒传单,喊口号,高唱抗日歌曲。另外还有纠察队和骑自行车的交通队。

当游行队伍行至西直门外的高梁桥时,桥上戒备森严,密密麻麻布满了武装警察,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满脸杀气。为阻挡游行学生进入城内,当地增派了许多警力,并且在路口设置了三道防线。大家高喊着:“让路!滚开!”一部分学生围着军警和他们进行交涉。

母亲此刻正在队伍的最前列,她站到高梁桥头一个高高的土墩上挥手高喊:“同学们,冲啊!”大家跟着她奋力向前闯,浩浩荡荡的游行大军冲散了军警的防线,警察们挥舞起棍棒和刀鞘,一些人被打伤,可是他们毫不退却。

学生们分两路来到了古老的西直门城墙下,此时城门已牢牢紧闭,清华等校学生也被堵截在这里,四周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军警,箭楼上的北平官员在观看、劝阻游行队伍,竟然有日本军官和他们站在一起。学生们见状,大呼抗日口号。学生会派人交涉却未成功。学联负责人决定,就在城楼旁召开群众大会。正巧附近有一个老百姓搭的唱戏台子,这成了天然的主席台。燕大学生会主席张兆拿起喇叭筒站到小土堆上进行动员讲话,母亲和清华女生陆璀一起参加了这激动人心的大会。各校同学相继发表了抗日救国演讲,场面非常热烈,陆璀的讲话尤为感人。

“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母亲和同学们的热血在沸腾。周围的老百姓非常同情这些年轻人,见他们长时间站在刺骨的寒风中,就给他们端来热茶水和窝窝头。下午三时,北平市社会局局长雷季尚来到西直门,他在门缝里对各校代表说,“诸位的各项要求已转达何应钦部长,他已全盘接受,请同学们赶快回校……”

此时,城里北京大学、女师大等校的五六千学生冲破层层包围,终于汇集在新华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反对防共自治运动”“停止一切内战”等六项要求……P14-18

序言

秋高气爽,天色湛蓝的10月10日,这一天是我的母亲龚澎的诞辰日。

傍晚,我一个人不知不觉走到了北京东城区一条普通的街巷—报房胡同,低墙矮树小路,灰楼老宅旧物,一切如故。1957年至1973年间,我们一家就住在胡同里的一座宿舍大院中,这是爸妈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我们一家四口最后的家。院子里三十几家大使级干部是我们的老邻居。

一走进这条胡同,我的心就无法平静下来,那是充满阳光和激情的日子,30年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思念齐涌心头,往事历历在目,爸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浮现在眼前。

那是妈妈——

优雅的身姿,浓密的头发,两颗钻石般的眸子闪动着智慧和真诚,眉宇之间有一种比美更豁达的气质。

妈妈的身旁是一个高高的身影,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秀郎镜,开朗的神情,洒脱的笑容,他和妈妈长得有几分相似,这是我的爸爸乔冠华。

1971年他在联合国的那张“乔的大笑”的新闻照片,成为中国人民重返国际舞台的象征,而他大笑背后的动人故事却鲜为人知。

爸爸妈妈是一对“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的恩爱夫妻,也是我和哥哥的好父亲、好母亲,他们携手并肩相濡以沫走过了30年的风雨春秋。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亲自点将,妈妈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爸爸任部长助理,他们双双驰骋在新中国的外交战线上。每当世界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院子里总有几盏彻夜不眠的灯,人们经常透过书房的窗帘,看到爸妈和同事们忙碌的身影……

时光飞转,当年的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已是明日黄花。沧海桑田,遥望双亲,往事如梦。只有老屋前那棵丁香树,虽然早已过了开花的盛年,却依旧在根茎上生出苍绿的枝叶,车库旁繁茂的紫藤萝散发着幽香,我站在寂静的老院子里,恍如昨日。

爸妈留下的许多动人故事已在时光隧道中流逝,然而青史留痕,在共和国诞生与成长的画卷中,仍然可以清晰地发现爸妈的身影,找到他们耕耘的足迹。当年周恩来为外交部女同志树起的那面旗帜至今仍在许多老同志的心中飘扬。

在夜色中,我遥望着无际的星空,看!那两颗闪烁的星星就是爸和妈!他们在遥远的天国正关切地注视着我。爸爸妈妈,你们看见了吗?我又回咱们家了。我一直在寻找你们,我又来到咱们的老屋前,等着你们下班回来。

什么时候我们全家可以重新团聚?什么时候我可以像天下所有的女儿一样,可以在除夕之夜守候在自己年迈的老父老母身旁?现在,我的身边又多了我的儿子——您们的外孙。我希望他能够了解他的姥姥、姥爷这一代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人海茫茫,天地两相隔。

爸和妈,你们听到我的声音了吗?我有很多话,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

我想一个人静静地倚在你们身边,轻轻地为你们朗读我为你们写的书,悄悄地倾听从遥远的天国传来的回音……

我听见了!那叮咚的泉水声是妈妈亲切的回答!

我看见了!苍翠的松柏在悠悠地晃动,那是爸爸在会意微笑地点头!

我感觉到了!那柔和的春风像是爸妈的大手抚摸我的头。

爸和妈,在你们身边,我心里很踏实很温暖,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愿我和你们在此书中重逢!

后记

二十几年想说的话终于写了出来,追寻往事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享受。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人的看法更是如此。我怀念自己的生身父母,这里有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更有对那些充满理想时代的感悟,希望历史记住那一代为理想为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们,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经验与教训。

父亲一向教育我们要“说老实话”,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说实话难,说父母亲的实话更难。为了追寻往事的踪影,我像一个考古者一样,在沉淀的记忆和星星点点的历史碎片中寻寻觅觅。从2000年开始,我陆续采访了与父母亲不同时期接触过的几十位前辈,其中有几位已仙逝。在档案馆和资料室那些发黄的卷案与胶片中,我找到了爸妈熟悉的笔迹和亲切的笑容。在这特殊的团聚中,一种归属感不由而生。应该说,父母亲是与一代人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

我愿借此机会,将一对真实的父亲母亲以及他们在血与火中锻造的爱情、亲情、友情和人生历程的故事介绍给渎者,还一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近些年来,有不少回忆或传记或多或少地提到父亲,无论人们说父亲成也好,败也好,具体是非功过,只有留待历史评说。我在这里说的和所能说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实、我的感慨和我的感悟。历史是多元的,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小书后,会有自己的理智判断。

在我即将完成多年的心愿时,首先要向各位前辈和李肇星老部长致以衷心的感谢!三星电子的王彤院长、中国机动车辆安全鉴定检测中心的工焕德总经理以及孙大纹、张丽娜、马思猛、万伯翱、苏宝琛、窦广利、王彦灵、张力力、徐琳等朋友给与我多方支持和帮助。马思猛、万伯翱两位兄长对本书做了具体指导。

外交部档案馆、安徽省政协戴健、广东省党史办刘子建、上海档案馆以及中央新影制片厂资料库的同志热情地向我提供了相关资料,梁光玉先生和韩亚君先生都对初稿提出过中肯意见,世界知识出版社周宇君为本书初稿作了校订。在此向各位表示真诚谢意!

我先后采访过的前辈和亲友是(按采访时间顺序):

朱启明(故)

熊向晖(故)

区棠亮

柯华

刘白羽(故)

黄苗子

沈少星

张颖

王务安

吴蔚然

龚普生(故)

张彦

陈秀霞

陈辉(故)

郭元惠

秦华孙

蔡再度

黄明

鲁明

马毓真

李之  童丹宁

简汇露

杨致英

陈鲁直

陈志文

宋以敏

刘建珍

吕霞

金华彬

程远行

王立

康岱沙

杨公素

伍瑜仪

童富贵

林林

王守元

陈浩

陈舜瑶

史记招

金桂华

王嵎生

戴严

李道豫

毕季龙(故)

龚荣荣

吴妙发

温馨

2007年10月10日

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