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中秋节》(作者黄涛)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中秋节》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中秋节》作者是黄涛。
这件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气得七窍生烟,马上下令罚吴刚到月官里去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又没收七仙女儿子的登云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间。回到人间,七仙女的儿子如同做了一场梦,只对母亲做的那个仙饼还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他做了官,就叫各州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都来仿做这种饼,摆在月亮下面,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饼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们将它叫做月饼,是一种思念亲人的饼。
吴刚与嫦娥有点“同病相怜”的意思:嫦娥当初是偷吃仙药才到月宫的,“偷吃”也是过错。在有些故事里,嫦娥就是因为偷吃仙药而被罚到寒冷的月宫里遭受寂寞之苦的。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月宫虽然是很美的仙境,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由于冷清,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处所。这种想法倒符合我们的民俗文化以人丁兴旺、和乐喜庆为美的观念。月宫的冷清,反衬出人间亲人团聚的可贵。在中秋赏月时,人们由此更能鲜明地感受到天伦之乐。
月宫里出现了吴刚之后,民众对嫦娥冷清生活的同情心得到了一定满足。虽然关于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编出很多一起过家庭生活的故事,但给人们的感觉是嫦娥有人做伴了。同时,人们在说起月亮的故事时,还主要是说嫦娥的故事,多数情况下并不提吴刚,好像把吴刚忘掉了。吴刚也没成为月神。这是由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属阴、母性的,是和属阳的太阳相对的。月神只能是女神,月亮只能以嫦娥来代表。
(三)少数民族的月亮神话
以上所说实际上是汉族的月亮崇拜和月亮神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上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在根本上享有共同的文化;同时在一些局部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异,有各民族的鲜明特色。汉族的嫦娥奔月等神话也传播到许多少数民族,但在一些少数民族里,其月亮神话跟汉族神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汉族文化也把太阳和月亮看做一个天体中有联系的两部分,习惯上把太阳看做阳性,把月亮看做阴性,两者有相对而互补的关系。先秦文献《礼记》中说:“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这段话说,太阳和月亮一个从东边出来,一个从西边出来,一阳一阴,一大一小,他们都在天上巡行,一个巡行完毕,另一个接上,这样使得天下和谐。太阳和月亮虽然曾被并称为“东王公”、“西王母”,好像一对夫妻的样子,但是古代神话里并没有二者作为夫妻关系的故事情节流传下来。一般来说,汉族的太阳神话与月亮神话是各自独立的。二者在故事里作为夫妻生活在一起需要弥补事实上的一个欠缺:在人们看来,太阳一出来,月亮就不见了,好像是仇人的样子。而在一些少数民族神话中,太阳、月亮就是一对夫妻,而且把星星看做他们的孩子。这样编出的故事很有情趣也很合情理,对日、月、星在天空出现的先后关系解释得很巧妙。我们看壮族一则日月神话所讲的日、月、星是一家人的故事。
相传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一家人。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星星是孩子。
太阳很残忍,每天清早起来,总要吃掉许多生命。它吃掉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孩子——星星。
被太阳吃掉的星星流出很多很多的鲜血。每天清早,我们看到天边红彤彤的,那就是被太阳吃掉的星星流出来的鲜血啊!这时,没有被太阳吃掉的星星,就都赶忙躲起来了。所以,当太阳起来了以后。我们就看不到天上有一颗星星了。 尽管太阳每天都要吃掉许多许多的星星,但是星星总是吃不完的。你看,每天晚上,还有那么多的星星在闪烁呢。这是因为月亮每个月有十多天生孩子(即星星)。我们看到月亮浑圆浑圆时,就是她怀孕的时期;我们看到月亮扁弯扁弯时,就是她生完了孩子。
月亮是个很慈善的妈妈,在明朗的晚上,她总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天空里漫游。所以,每当明媚的夜晚,我们就看见月亮周围有满天的星斗,他们在月亮身边欢欢乐乐地游玩,调皮地闪动着蓝色的眼睛。
星星在晚上虽然很快乐,跟着妈妈,绕在妈妈身旁游玩,可是他们一想到白天就要被太阳吃掉,就忍不住悲哀起来。有时想一阵,哭一阵,洒下许多许多伤心的泪水。每天早晨,我们看到树叶上和草地上有一颗颗亮晶晶的水珠,那就是星星掉下的眼泪啊!
在这则神话里,太阳、月亮和星星作为一家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比在汉族神话里更亲密了。如果不是从科学角度看待这则神话,而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看,那么我们不能不感叹民众的艺术想象力是多么神奇啊。短短的一篇文字叙述了这样一个富于亲情又哀婉动人的故事,同时用艺术思维把眼见的天体现象解释得如此圆满。这里也很好地体现了神话的特点:用艺术思维方式而不是用科学道理解释世界。光芒万丈的太阳一出来,本身不发光的月亮和离太阳太远、光芒显得微弱的星星自然就看不到了。这种自然现象在壮族神话里被解释成月亮、星星被太阳吓跑了。这种解释当然不符合科学,但是作为神话故事,是很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
青海省撒拉族神话《太阳和月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把日、月、星说成一家人,太阳是一个暴怒无常、残酷无情、傲慢无礼的父亲,最后能痛改前非;月亮和星星则是慈悲心肠,同情人间疾苦。最后月亮和星星们远离了暴虐的太阳,太阳总在追赶他们,但总是追不上。这则神话里的太阳形象一方面体现出能量巨大的太阳在天神中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们对暴虐无常的太阳在崇奉的同时又有一种恐惧、憎恨的态度。
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性别,汉族习惯了将太阳看做阳性,将月亮看做阴性。但在一些少数民族神话里,却对二者的性别有相反的观念。云南潞西县德昂族神话说,天空里住着三个兄妹,长子是天狗,次子是月亮,三女是太阳。太阳姑娘还每天做饭、忙家务呢,农忙时也和月亮哥哥一起去种庄稼。云南独龙族神话《独龙人创世》说,天空有两个太阳,一个男太阳,一个女太阳。一个猎人射落了男太阳,男太阳瞎了眼而变成月亮。黎族神话说太阳、月亮是亲生姐妹,太阳能干而不美,月亮美而懒。她俩都与大地相爱,最后大地选太阳做了妻子。布朗族神话说太阳是九姊妹,月亮是十兄弟。后来射落了八个太阳、九个月亮,剩下的一对日月做了夫妻。这里跟汉族的观念不同的是,太阳是妻子,月亮是丈夫。壮族神话也有太阳是女性、月亮是男性的故事。
贵州苗族在其创世史诗《苗族古歌》里讲,日、月、星都是四个工匠铸造出来的,一共造了十二个太阳、十二个月亮,打造日月时飞溅的银花变成了满天星星。后来又射掉了多余的日月,留下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毛南族和傈僳族也有类似说法。布朗族和高山族神话中则说月亮是由被射伤的太阳变来的,所以它的光线比较暗淡。水族神话里也说月亮是由太阳变来的。哈萨克神话说日月是一对恋人,太阳为英俊的小伙子,月亮是个秀丽的姑娘,但是他们总是没有共处的时间,因为他们一个值白班,一个值夜班。P19-22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新加坡的华人占总人口的’77%,所以,国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就格外重视。浓郁的节日气氛,丰富多彩的喜庆活动,官方和民间的广泛参与,和国内相比,要热闹得多。人们普遍认为,中秋节是最富有诗意和人情味的节日。
离过节还有十多天的时间,“2003年中秋节筹办委员会”就召开记者会,介绍节日的一系列活动安排,通过媒体让国民了解欢度中秋的丰富内容。中秋庆祝活动从8月31日到9月11日(农历八月初四至十五),有些活动一直举行至9月28日。这些活动包括每晚举行的灯笼游行、巨型灯展、国际灯笼制作比赛、传统京剧表演、月饼群英会、赏月诗会、猜灯谜等。为使中秋气氛更为浓郁,国家旅游促进局决定,今年的中秋庆祝活动重点放在牛车水(英文名为China‘Town)和裕华园((:hines~:Garden,一个中国风格的公园),而一改往年分散在不同主题区的做法。这是为了把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提升到与春节相等的地位,使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感受节日气氛。由于受“非典”的影响,今年以来,新加坡的经济趋向低迷,许多大公司裁减员工,失业率达4.5%,使国民的情绪和生活信心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一位国会议员说,国人在这个时期最需要信心,我们希望通过庆祝中秋节,使人们走出sARs的阴影,恢复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8月31日晚7点30分,庆祝活动首先在华人传统居住区牛车水拉开帷幕,在这里举行的是亮灯仪式和燃放烟花。新加坡共和国总统纳丹亲自主持亮灯仪式。长达两公里的街道,让1000多个鱼形灯笼及彩灯装饰得瑰丽多姿。同时,举办一些街边夜市,售卖传统的中秋月饼、柚子和灯笼等,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很是热闹。
各个大学也纷纷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9月5日这一天正是周末,学校举办中秋游园会,是由学生社团组织“中文学会”主办的,提前好几天就通知了各学院。我们这些来自国内的学员,入学以来被繁重的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听说有这样一个具有中华传统风格的话动,无论如何也要去感受一下。在校园的中华语言文化中心(又称华裔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月饼的传说和灯笼的故事的文字布满大厅。广场上则有卖月饼、灯笼和中国字画的。围绕整个南洋湖。悬挂了一圈红色的灯笼,星星点点的灯笼和湖光月色交相辉映,极富诗情画意。前来参加游园的,既有华人,也有马来、印度人.还有金发碧眼的欧美人,使人感觉中秋节俨然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节日。
到了晚上7点半,游园会正式开始。首先由新加坡教育部兼社会发展和体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致辞。他的讲话热情洋溢,并两度使用苏轼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我们倍感亲切。这位1956年出生的少壮派,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在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工作过两年,在和曾士生先生的交谈中得知,他对我国的国情相当了解。我请他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当时对中国的印象,他半开玩笑地说:“把酒喝好,建立感情,什么事情都好办!”可谓一针见血。致辞结束后,由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博士向曾士生部长赠送纪念品,是一幅中国画“梅花”。徐校长谦和而儒雅,今年3月就任校长后,对发展华文教育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他还力主成立了南大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创设中文系,并和北京大学合作,大力加强华文教育,这些措施得到了杜会各界的好评和支持。
接下来就是表演节目,每个节目都体现了浓浓的中国味,有马来西亚中学生表演的擂大鼓,共24面鼓,每一面鼓上写有一个中国节气的名称;有中国民乐合奏,悠扬的琴声,激起了每个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置身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同时,也深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这种时空穿透力而震撼。 中秋节这一天,连着上了八节课,真有些头昏脑涨。晚上,本想和同学们去赏月,老天爷偏又下起了雨,不禁想起故乡的一句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就是说如果八月十五这一天阴天或下雨,那正月十五必定会下雪,据说是很准的。不过,在新加坡,这句谚语就不灵了。新加坡地处热带,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4—3l摄氏度之间,树木葱茏,花草茂盛,到处都是绿色,世称“花园国家”。一年无四季之分,根本不会下雪。正在“床前‘无’月光,低头思故乡”之际,新加坡外交部负责联系我们的官员罗守业先生不期而至,给我们送来了广味月饼,真是“雨中送伞”啊。罗先生高高的个子,祖籍中国福建,却颇像一个北方大汉,为人热情而爽快,办事周到而细致,和我们相处从无公事公办的样子,而是和朋友一样亲切自然。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月饼,边听罗先生讲新加坡人过中秋节的风俗,以聊解佳节思亲之情。
第二天,一个周末的晚上,校方组织我们到与马来西亚隔海相望的莱佛士海滨游艇俱乐部,正式过中秋节,几位任课老师也应邀参加。大家放松了多日来紧绷的神经,尽情欢歌,与老师们坦心交流,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同一天的晚上,新加坡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也组织留新的中国学子们,在南大礼堂举行了一场庆中秋思乡晚会……
中秋节,这个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在人类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焕发着青春的朝气,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带来欢乐和信心,这个小小的侧影,无疑预示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繁荣与复兴!
(马誉峰,河北景县人。2003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攻读“管理经济硕士学位”。该文曾收入其2004年在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出版的‘感受新加坡——一个中国人的观察与思考》一书中。本书收入此文已获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