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颢编著的《做自己的幸福禅师》对流传千百年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挖掘,将禅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眼沁凉的泉水,教人在求知学习、工作的路上把握机遇、应对挫折,成就快乐人生;教人摆脱心灵的桎梏,不被欲望所奴役,并最终达到返璞归真、心地澄明、快乐自在的境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自己的幸福禅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释颢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释颢编著的《做自己的幸福禅师》对流传千百年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挖掘,将禅的精神和智慧融入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 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眼沁凉的泉水,教人在求知学习、工作的路上把握机遇、应对挫折,成就快乐人生;教人摆脱心灵的桎梏,不被欲望所奴役,并最终达到返璞归真、心地澄明、快乐自在的境界。 内容推荐 《做自己的幸福禅师》由释颢编著。 《做自己的幸福禅师》内容如下: 也许是生活,让我们不得不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淹没在尘世的琐碎中。这世间有几人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所以,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得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将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禅修,将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和谐而智慧的灵性境界,慰藉心灵的疲惫,笑对生活中的压力与困境。用禅机聪慧头脑,用佛法滋养心灵,快乐地活在当下。 目录 第一章 心正成佛——欲求心灵解脱的人,须知有舍有得 舍却外物的附庸 舍得舍得 有舍有得 提着与放下 信徒的捐赠 背在身上的独木舟 小虫负重 心中无事一床宽 利润 一院的美丽与一村的菊香 错过了美丽,收获的不一定是遗憾 形可变性不可变 放下心中的屠刀 天生辽阔 色即是空 笑看成败得失 不要固执一端 难得“放下” 背在肩上的篓子 来来往往若干船 谦让则有余 第二章 认识自我——领悟生命返璞归真的美妙 做那个别人无法替代的自己 不断清扫心灵的尘埃 人生的锁链 凡人的禅心 介绍你去见一个人 我很重要 不要迷失自我 尊重自己的本性 悟禅靠心 悟心悟性改变命运 山羊还是老虎 焦尾琴 时时勤拂拭 自己的行为自己决定 懂得说“不” 发现你的个性 张扬自我的风采 先改造自己 行住坐卧都是道 与其执著拜倒不如大胆超越 老与小的定位 捕渔人的嗅觉 驯服与控制 不能白欺欺人 着急的年轻人 山高怎阻野云飞 假人 高与低 第三章 迁善去恶——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佛性就像一盏灯 爱这世间一切生命 勿以恶小而为之 佛的慈悲心 天使的翅膀 生如夏花 善非善恶非恶 爱的重量 一杯糖精水 一栋房子的价值 女孩良言 钱因人而恶 感谢花开 做个能保护弱者的人 给予是福 我只有10块钱 这也是一种感激 富有的心情 “报复”丈夫的办法 善恶两分 善恶全在一线间 拉萨的月光 佛在身边 第四章 宠辱不惊——提升心灵修养,缓解生存压力 保持一颗清净的心 禅镜 行善也需平常心 天堂与地狱只一线之隔 灯芯将尽 损失了两个马克 落日 不要期待完美 自夸者必自败 以平常心泰然处之 害你的是自己的心 不要抱怨已经得到的 拿自己的那一份 爱,无需刻意去把握 心有定力功自成 想买货的人才会挑毛病 被嫉妒打断的双腿 唯一重要的是现在 福神与穷神 来去随缘 聋人和盲人 第五章 无欲无求——忘记尘世的喧嚣 淡有淡的昧 欲念一生福自去 藏在衣服里的珠宝 一匹马带来的烦恼 价值20美金的时间 找一处空旷 金子与石头 宰相与军吏 只要适合自己就不糟糕 欲望是人们堕落的源头 别让贪婪毁了你 拒绝金钱的锈蚀 知道自己有什么 黄金毒蛇 见好不收 穷人、富人和乞丐 按门铃 给菩萨的信 福往者福来 敞开心灵的栅栏 拥有便是损失 第六章 素心做人——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 人生何妨随缘而定 贤者之心有如山石 立即做该做的事 决心要做就认真去做 最厉害的鸡 水的形状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积聚财富 有所不为 痛并行动着 用美名度人 2500个“请” 长成一颗珍珠 智慧至上 如此养生 得与失的辩证法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我也可以为你忙 学会与人分享 肯做糊涂事方为明白人 甘甜的海水 信用的价值 目标与过程 用心体会 虚心才能学到真本事 进退的智慧 决不后退 好人不悔 自卑的力量 盲童的执著 尊重一盏灯 生命的账单 一条狗与一只猫 乞丐与露珠 第七章 有容乃大一生活本身就是水至清则无鱼的包容 有容乃大 度量是一种美 宽恕别人宽恕自己 善待别人的缺点 以美的眼光看周围的人 尊重的意义 不要报复你的敌人 孩子身上的尘埃 与人方便才能与己方便 给人面子是最大的尊重 一先令的报酬 美丽的裙子 地球的香味 盗贼的感谢 不为生气而种兰 不要在小事上计较 也要给别人一个权力范围 擦不净的铜镜 不同的气候 听比说更能解决问题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第八章 参悟世事——让温暖的力量从心底升起 看清三种人生 别做晒躯壳的人 半年人生 看到的与真实的 没时间老 重要的是心 站在高处 人生不等待弱者 强大与弱小 替代 命运线全在自己的手上 亲眼所见未必真 局部的失败 三文钱买饼 雪融化了,春天来了 真正的男子汉 一切都将过去 本来面目 不动常动 都是人生的旅客 同样的事情 人生的意义需要自己确定 运用知识比拥有知识更重要 这样的感觉 问题就是希望 追求的是什么 度人度心 不要被表象迷惑 变得更强 闭上眼睛才能看明白 一切随缘任他去 全在一个“悟”字 偃溪水声 寒天热水洗脚 任凭三尺雪,难压寸灵松 烦恼是佛 但向己求 自家宝藏 第九章 呵护心灵·真正的快乐天堂,就在你自己的心中 生活中的苦恼并不在苦恼本身 自己若不气哪里来的气 心就是快乐的根 甜蜜的樱桃 布袋上的“魔咒” 18年后的改变 快乐的钥匙 不必伤心 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愉快的人 不同的比较换来不同的心境 快乐是“比”出来的 太好了 心中有景 快乐用心去感受 笑医百病 把生活当成一种艺术 小蝈蝈的佛性 以苦为乐 试读章节 悟心悟性改变命运 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 一天,他在慈云寺里遇上了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长须飘然,仙风道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袁了凡就把老者请到了自己家中,母亲说:“好好接待孔先生,让他给你算一算命,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算他以前的事情丝毫不差。 孔先生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秀才,要经过好几次考试。先要经过县考,县考时,你考中第十四名;县上面有府,府考时,你考中第七十一名;府上面有省,省考时,你考中第九名。”第二年,他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孔先生都算准了。 于是,袁了凡又让孔先生为他推算终身的命运。孔先生告诉他:“你某年应考第几名,某年可以廪生补缺,某年可以当贡生。当贡生后,某年又会去四川一个大县当县令,三年半后,便回到家乡。在53岁这一年的八月十日丑时,你将寿终正寝,可惜终身无子。”袁了凡将这一切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并且铭记在心。 令人称奇的是,以后每次考试的名次都与孔先生所算一致。 从此以后,袁了凡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动脑筋、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多想,也不用怎么努力,自然就会有。于是,他认命了,无求、无得、无失,心里真正地平静了下来。 袁了凡当了贡生以后,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毫无想法,也不读书写字,真可谓心如止水。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想也没用,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了。 己巳这一年,袁了凡回到南方,去朝廷所办的大学——南京的国子监游学。未入学之前,他到南京栖霞山拜访了著名的云谷禅师。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对坐,三天三夜都没合眼,依然精神饱满。云谷禅师暗暗称奇,心想:如此年轻之人,怎么会有这么高深的定力呢?真是难得!难得! 于是,云谷禅师问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和妄想。你坐在这里三天三夜,我没有看到你有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呢?” 袁了凡回答道:“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20年前,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早就算定了,我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注定的,还有什么好想的呢?想也没有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云谷禅师笑了笑,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定力高深的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袁了凡向云谷禅师请教:“此话怎讲呢?” 云谷禅师说:“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被注定呢?这是因为人有心、有妄想。人如果没有了心、没有了妄想,命运就不会被注定。你三天三夜不合眼,我以为你抛开了妄想,没想到你仍有妄想,这妄想就是——你什么都不想了。” 袁了凡问道:“既然如此,那么按照你的说法,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 云谷禅师说道:“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里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的确是至理名言。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心性决定的,人的幸福也全看自己怎样去追求。佛家经典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难道还会妄语吗?难道还会欺骗你吗?” 袁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有所求,然后才能有所得。’其意思的确是指求在自己。但是,孟子的话是针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人的道德修养无疑可以通过自身的培养而获得,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难道通过内在的修身养性也可以获得吗?”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理解对了一半,另一半你还不知道。其实,除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内心求得之外,任何一切也都可以求得。你难道没有听过六祖说的这样一句话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思就是说,任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人的方寸之心;一切追求最终是否成功,都取决于人的心。要追求一切,首先就必须从追求心灵开始。所以,孟子说的求在自己,不仅仅指道德修养,功名富贵也是如此。道德修养是内在自身的,功名富贵是外在的,但这两者的获得都应该从内心入手,而不要舍弃内心,盲目地在外面去追求。从内心入手,内外的追求都可以得到。如果不反躬内省,只一味地向外追逐,那么,尽管你拼命努力,用尽了许多方法和手段,但这一切都是外在的,内心没有觉悟,你就只能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最终毫无结果。所以,一个人从外面去追求功名富贵,往往会内外两者都失掉。”P29-31 序言 也许是生活,让我们不得不淹没在茫茫人海中,淹没在尘世的琐碎中。每天,从起床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跟着生活的脚步,去追随名与利的光环,去追逐红尘中各种梦想的实现。 但是,当你默默独处时,有没有听到内心深处对于宁静的呼唤? 当你面对弱小的生灵,有没有感受到一种悲悯的情怀? 当你面对挑衅和误解,有没有想到容忍和退让? …… 在对欲望的追逐中,人们常感觉身心俱疲,却又无法停下走向这个无底深渊的脚步,正所谓“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但忙来忙去,多的是更大的贪念和对心灵的负罪,少的是人生的真滋味。 快乐或者烦忧,不在于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只要自己丢下妄缘,抛开杂念,热闹场中亦可做道场,求得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快乐。 然而,这世间有几入可以放下、远离、不贪?所以虽经苦修,却依然难成正果。所以,我们不必强求真实的解脱,只需将一颗狂躁、贪恋、执著的心放得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就会活得比原来真实、快乐。 禅宗讲究“顿悟”,我等凡夫俗子也许永远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在人生的跋涉中不能放弃对于真理的膜拜,对高明智慧的探求。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参悟中,我们才有机会领略人生的另一种风景。 不管你有多忙、有多累,不管你的生活如何受制于尘世中的名缰利锁,只要你佛心不泯,你就能够修得“正果”。 将佛法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禅修,将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和谐而智慧的灵性境界,慰藉心灵的疲惫,笑对生活中的压力与困境。用禅机聪慧头脑,用佛法滋养心灵,快乐地活在当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