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昆虫记》早已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经典!为此,作者特意在原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这本书,虽然有所删减,却是萃取了其中的精华,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感受到不一样的情感。
《昆虫记》自问世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笔触影响了无数的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普通的读者。如果我们读到法布尔笔下的昆虫世界,定会被他那细腻的感情和诗意的描写深深打动……因为那是他用尽毕生的精力,与他的昆虫朋友们所交织出的一部至今仍在上演的“荷马史诗”。
《昆虫记(2)》精选了原著中颇具代表性的田园歌星蟋蟀和聋子音乐家蝉的有关知识。意在以最科学的知识为孩子的大脑补充营养,以最精美的插图吸引孩子的眼球,以最活泼的版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这部著作的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从字面上看,它是一本自然科学的论著,读起来却完全没有同类著作的枯燥和呆板,作品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在法布尔生动活泼的拟人化描述中,蝉、蚂蚁、螳螂、蜜蜂、蝴蝶、萤火虫……各种各样充满了灵性的昆虫呼之欲出,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可爱的虫儿视为人类的朋友。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法布尔又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反观社会,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这在其他自然科学论著中是前所未有的。
蝉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而蟋蟀被冠以“田园歌星”称号,可见它们的歌声闻名遐迩!
蝉非常喜欢歌唱,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我们最熟悉的声音就是蝉在树上的高声呜叫了。那一曲曲欢快的蝉歌,为炎炎的夏日增添了几分生气、几分盎然。但小朋友们知道吗?高声歌唱的蝉居然是聋子,它们丝毫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完全就像是聋子一样大喊大叫,这听起来可真是有趣!
蟋蟀也是一位出色的歌唱家。每到宁静的夏夜,草丛中便会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呜叫声,那是蟋蟀们又在开演唱会了。伴着丝丝茉莉花的清香,仔细侧耳聆听,它们的歌唱忽而如泣如诉,忽而欢快愉悦,是那么的亲切,充满生命力,每每令人着迷,给人一种不可名状的陶然之乐和激发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热情。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法布尔一起去聆听由著名的“大自然歌手”——蝉,还有“田园歌星”——蟋蟀为我们奉上的倾情演唱吧!
安逸的居所
蟋蟀的住所可真是隐秘呢!在这一片青青的草丛之中,如果不拿出十分的注意力来,是很难发现它们的巢穴的。
它们的巢穴总是建在有一定坡度的草地上,看起来像是一个倾斜的隧道。看来蟋蟀建筑房屋的经验真是丰富,这样建的话,即使是遭遇再大的暴雨,雨水也可以迅速从斜坡流掉而不致直接灌进洞穴里去。
否则的话,这些小家伙可就要在夏日,因时刻担心着暴雨的袭击而无法安心地享受生活了。
这些隐蔽的隧道差不多有九寸深的样子,宽度大概像是一个人的手指那样。隧道时而弯曲,时而垂直,这应该因地形情况和质地的不同而变化吧。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个洞穴的前面都要有一叶草。这片草的用处很明显,小朋友你们想到了吗?对了,这片草就如同是一个罩壁,既能为洞穴遮风挡南,也可以把洞穴很好地隐蔽起来。
兔子不吃窝边草,蟋蟀也是一样。
当它们出来吃周围的青草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去碰一下这片作为遮掩的草的。洞穴的入口处,也总是被蟋蟀清扫得干干净净,并且收拾得很宽敞。它们把这里当做是一个广场,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就回聚集在这里,悠闲自在地振翅鸣叫,那声音悦耳而温馨,简直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蟋蟀的屋子内部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奢华,但墙面大部分倒也不粗糙,显得朴素、大方。至于那些粗糙的地方,这间房间的主人有大量的时间去慢慢地修整。蟋蟀的卧室一般都安置在隧道的最底部。由它们的卧室,你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群多么注重生活质量的小家伙,因为它们的卧室要比别的地方修饰得更为精细,也更加宽敞。
总之,大致来说,这还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住所,并且干净清爽,卫生条件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换一个角度,假如我们知道蟋蟀用来挖掘洞穴的工具是如何的简单后,那么这可真算得上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工程了。
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蟋蟀究竞是怎样完成的呢?它又是从生命中的哪个阶段就开始挖的呢?要了解这些,我们恐怕就得先从蟋蟀刚刚产卵的时候说起了。
为了更加方便观察蟋蟀产卵的情形,我在四月末的时候,特意去野外捉了几只蟋蟀养到我的花盆里。为了保证它们茁壮地成长,我每天都给它们提供新鲜的莴笋叶子吃。为了防止蟋蟀逃走呢,我还在花盆上盖上一块玻璃板。这样,一个很好的可以观察到蟋蟀产卵的平台就建好了。
搭建平台很容易,但是接下来的观察过程就得需要些耐心和毅力了。在观察的这段时间,我时刻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生怕会错过亲眼目睹蟋蟀产卵的良机。 终于,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渐渐地有了成果。在六月初的一天,我忽然发现有一只母蟋蟀的情况有些异样——它将产卵管垂直地插在土里,并且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也不动。蟋蟀就这样静静地产卵,对于我的不礼貌的偷窥行为,它似乎一点也不介意。
最后,它终于拔出了自己的产卵器。当上了妈妈的蟋蟀好像变得更加细心了,产完卵后没有忘记把孔洞的痕迹抹平才离去。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它又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去产卵了。
就这样,它在这里插一下,在那里插一下,四个小时过去了,这只蟋蟀几乎把所有可以用来产卵的地方都插到了。这时,它好像停止了生产,但是为了保险,我又很耐心地等了两天。漫长的两天终于过去了,我开始仔细地搜索土壤中的卵粒。
为了完全摸清蟋蟀的产卵情况。我用放大镜对着蟋蟀的每个产卵处进行仔细地观察。我发现这些卵都产在了深约四分之三寸的土里,长约三毫米,外形像是一个草黄色的圆柱体。
有意思的是,这些卵不是散乱在一块儿,而是一个个地垂直竖插在土里,彼此之间不接触,但是挨得很近。我接着又一个个找出了这只母蟋蟀的所有产卵地点,发现了大约五六百粒卵。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另一种小动物,那就是黑螽斯。黑螽斯像蟋蟀一样,也是把卵产在深约四分之三寸的土里,产卵量大约也是五百到六百个。
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想象得到吗?蟋蟀的卵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它们本身却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小机械系统呢。幼虫完成孵化时的卵壳就像是一个白色的筒子,在筒子的顶部有一个十分整齐的圆孔,沿着圆孔的周边还有一顶圆帽子,就像是一个小盖子一样。这个圆孔处就是新生儿的出口了。
不过小朋友们并不用担心这个盖子会阻碍它的出生,也没有必要为了帮助它的顺利出生而用剪刀把帽子剪开,因为啊,这个盖子到了特定的时候会沿着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条自动裂开。你们看,这种孵化过程是多么的奇妙啊,让我们来好好地了解一下吧。
在产卵后的两个星期呢,卵壳前面就会出现两个黑里透红的大圆点,这就是蟋蟀的眼睛了。这时候的卵身上还穿着紧紧的衣服,就像是一个呆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一样。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黑螽斯,因为黑螽斯的孵化方法与蟋蟀类似。当它刚来到地面上时,也穿着一件紧紧的外衣以保护身体。因为黑螽斯的卵要留在地下长约八个月,等它要从地底下出来时,土壤早已经变得硬硬的,所以它必须要和土壤做一番斗争以后才能出来。这时,这件外衣就起到了保护它的长腿的作用。
但是蟋蟀就不同了,整体上来说它身体比较短粗,并且它的卵在地下也待不了几天,它要出来时并不用和泥土相搏斗,只要穿过粉状的、软软的泥土就可以了。
所以,这件外衣对于蟋蟀来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于是它会毫不吝惜地把这件外衣扔在后面的壳里。
P32-39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这部他用尽毕生心血而成的《昆虫记》,既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被世人誉为“昆虫的史诗”。
在法布尔朴实、清新、诙谐的笔调下,大量详实而严谨的第一手观察资料变得轻松而有趣味,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被真实生动地呈现出来,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声、色、形、气息等多方面被描写得恰到好处,仿佛使读者亲临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昆虫记》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挥着对昆虫行为学的启蒙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热爱自然、喜爱昆虫的读者。时至今日,《昆虫记》早已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经典!为此,楚天悦少儿阅读研究中心特意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为亲爱的小朋友们量身打造了这套少儿版科学经典。这套彩绘本《昆虫记》共六本,精选了原著中颇具代表性的十二种昆虫,意在以最科学的知识为孩子的大脑补充营养,以最精美的插图吸引孩子的眼球,以最活泼的版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希望小朋友们阅读此书后,可以学习到关于昆虫的正确知识,并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自己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求知的精神。如此,我们将不胜欣慰。
楚天悦少儿阅读研究中心
在法国十八、十九世纪,热衷于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写成文学式著作的生物学家,多到不可胜数,何止法布尔一人。可是只有法布尔的《昆虫记》流传最久最广,这绝非偶然。原因就在于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去描写,甚至歌颂微不足道的昆虫。这就是《昆虫记》充满人情味的理由。《昆虫记》充满对昆虫的爱,对微小生命的爱,所以使广大读者深受感动。
——著名文学评论家 罗大冈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需要的是真实和真诚。
——著名作家 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