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心武歌颂母亲的一部散文集。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廊中,赞颂“母爱”的优秀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但刘心武的《神圣的沉静》独辟蹊径,清新脱俗。文章起笔并不惊人,作者是怀着一种愧疚的心情来旧事重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同时伴有一种深深的自责。随后,作者着力刻画了母亲的沉静,这种沉静,或许是走过坎坷人生的人才能有的大彻大悟,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大爱无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圣的沉静(精)/本色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心武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心武歌颂母亲的一部散文集。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长廊中,赞颂“母爱”的优秀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但刘心武的《神圣的沉静》独辟蹊径,清新脱俗。文章起笔并不惊人,作者是怀着一种愧疚的心情来旧事重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同时伴有一种深深的自责。随后,作者着力刻画了母亲的沉静,这种沉静,或许是走过坎坷人生的人才能有的大彻大悟,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大爱无声。 内容推荐 《神圣的沉静(精)》为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诗评家刘心武散文随笔精选集,共收入其不同时期的散文随笔几十篇。其中包括: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归来时,已万家灯火矣;美丽的藩篱;跟陌生人说话;鸡啄米;冰心·母亲·红豆;炸出一个我等,本书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目录 写在前面(自序)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归来时,已万家灯火矣 神圣的沉静 美丽的藩篱 楸树花 跟陌生人说话 从抖腿到凝神 谢幕与终曲 鸡啄米 小颗颗 硬木棍 冰心·母亲·红豆 雾锁南岸 不言而喻 炸出一个我 挣不脱的链环 免费午餐 父亲脊背上的痱子 能够善良 健康携梦人 那边多美呀! 换季诗 杉板桥无故事 闲为仙人扫落花 姐弟读书乐 草葬 人在胡同第几槐 大悲悯情怀 试读章节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在内心的感情上,我曾同母亲有过短暂、然而尖锐的冲突。 那是一直深埋在我心底的、单方面的痛怨。母亲在世时,我从未向她吐露过。直到写这篇文章前,我也未曾向其他最亲近的人诉说过。 1988年仲春,我曾应邀赴港,参加《大公报》创办50周年的报庆活动。其间,我去拜访了香港一位著名的命相家。我们是作为文友而交往的。他不但喜爱文学,而且也出版过文学论著。当然他的本职是算命、看风水。据说海内外若干政界、商界名流都找他看过相。他也给普通人看相,但要提前很久预约。我另一年过港去找他,他就正在接待一对普通的夫妇,他们是来给两岁的孩子看相,而他们的预约,却是在近3年前——母亲刚刚怀孕不久时,便来登记过的。1988年那回,我们见面时,他不仅给我算了后半生的总走势,还给我列出了流年命势,近5年内还精确到月。至少到目前为止,他的预言,竟都一一应验。这且不去说它。最让我听后心旌摇曳的,是他郑重地说:“你这一生中,往往连你自己都意识不到,放飞的手远去了,母亲,你是被笼罩在母亲的强烈而又无形的影响之中;相对而言,你父亲对你却没多么大的影响。”他这是在挪用弗洛伊德那“俄狄浦斯情结”(所谓“恋母弑父情结”)吗?这位命相家朋友,他的命学资源,是中西合璧的,单告诉你,他说得最流利的语言,除了粤语,便是法语,其次是英语,书房里堆满了哲学书,包括外文的,你就可知他并非一般的“江湖术士”者流。因此他对我说这话,显然也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弗洛伊德学说,他确是一语中的,我的心在颤抖中大声地应和着:是的。也许我并不那么情愿,但每当我在生活的关口,要做出重要的抉择时,母亲的“磁场”,便强烈地作用于我,令我情不自禁地迈出步去。 二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但也仅是“到此为止”。我读张洁在她母亲去世后,以全身心书写的那本《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产生出一种类似嫉妒与怅惘的心情。不管有多少艰难困苦,不管相互间爱极也能生怨,她们总算是相依为命,濡沫终老,一个去了,另一个在这人世上,用整整一厚本书,为她立下一座丰碑,去者地下有知,该是怎样地欣悦! 而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时,因为还有父亲,有兄姊,他们都很疼爱我,所以,我在浑噩中,往往并未特别注重享受母爱,“最疼我”的也许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母亲在四川成都育婴堂街生下了我。当时父亲在重庆,因为日寇飞机经常轰炸重庆,所以母亲生下我不久,便依父亲来信所嘱,带着我兄姊们回到偏僻的老家——安岳县——去“逃难”,直到抗战胜利,父亲才把母亲和我们接回重庆生活。雾重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形成了一个模糊而浪漫的剪影。我童年和少年时代真切而深刻的记忆,是北京的生活,从1950年到1959年,我的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一个国家机关工作,他去农村参加了一年土改,后来又常出差,再后来他不大出差,但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并且我的哥哥姐姐们或本来就已在外地,或也陆续地离家独立生活,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反正有得穿,不至于太糟糕,冬天不至于冻着,也就行了;用的,如家具,跟邻居们比,实在是毋乃太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朋友们——都是些见过大世面、吃过高级宴席的人——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卤肉、泡菜、水豆豉、赖汤圆、肉粽子、皮蛋、咸蛋、醪糟、肉松、白斩鸡、樟茶鸭、扣肉、米粉肉……“常备菜”,那色、香、味也是无可挑剔,绝对引人垂涎三尺的,而我在那10年里,天天所吃的,都是母亲制作的这类美味佳肴,母亲总是让我“嘿起吃”(四川话,意即放开胃吃个够),父亲单位远,中午不能回来吃,晚上也并不都回来吃,所以平时母亲简直就是为我一个人在厨房里外不惮其烦地制作美味。有了解我家这一情况的人,老早就对我发出过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我那时懵懵懂懂,并不曾设想过“将来”。生活也许能就那么延续下去吧?“妈!我想吃豆瓣鱼!想喝腊肉豆瓣酸菜汤!”于是,我坐到晚餐桌前,便必然会有这两样“也不过是家常菜”的美味……那时我恍惚觉得这在我属于天经地义。附带说一句,与此相对应的,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我自己要钱买零食,她也是很舍不得给的,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粽果条、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虽不至于没收,却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P1-5 序言 写在前面(自序) 我生命的第一个记忆,是在母亲的怀中,感受到母亲身体的暖气。对面是一条乌篷小船,篷下,长我8岁的姐姐,短发,大眼,跪坐在船舱里,一只手撑着船板,朝我微笑。长大后,我把这记忆告诉母亲,她吃惊,说那情形是有的。侵华日军轰炸重庆和成都,父亲留守重庆,开始母亲带着小哥和阿姐以及我在成都,后来就辗转前往祖籍安岳,其中有段途程,就是母亲抱着我乘一条大船,小哥阿姐乘一条小船。但那时我应该只有两岁的样子,人生的记忆,一般都在四五岁以后,我何以那般早慧? 其实那个记忆,只是一个萤光般的闪点,前后都没有更多的储存,我真正具有较连贯的记忆,也确是在四五岁以后。 那个萤光般的闪点,直到我如今度过70周岁,仍未熄灭。它是一个象征,即我的生命历程里,母亲对我具有无可估量的影响力,而家族熏陶、手足情深、文明教养、相濡以沫,是扶助我生命向上的重要动力。 我后来成为一个作家。检视近20来年的写作,其中有不少篇什,是写母亲的,其次是写父亲,以及兄姊,还有贤妻。虽然我在2012年出了40卷的《文存》,但其中并没有哪一卷专门将这些咀嚼亲情的文字汇聚一起,于是,趁柳鸣九先生邀我参加由他主编的《本色》丛书,就第一次汇编成了一册,其中有好几篇,是《文存》还没来得及收入,去年刚写成的。 我没有评估当下整个社会状况的资格与能力,不敢轻率做出世风日下、人情浇漓的结论,但确实目睹耳闻了不少血亲断交、兄弟阋墙、妇姑勃赂、夫妻仇杀、阖家互讼等等现象,于是痛感唤起人们心底那份最淳朴的亲情,在当下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社会把“奔小康”设定为共同的目标,但何谓“小康”?“小康”的标准难道只是人均收入?以我自身的社会经验,像我们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穿越过百年的社会风云,一直保持着浓酽的亲情。坚守善良,维系情趣,自尊悯人,独立思考,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以理性平和随遇而安,是社会的良性细胞。“小康”家庭应该都是注重亲情、友情、爱情的,要防止因权力、财富、贪欲、急功等因素而引起的变异,特别是要杜绝癌变,始终令其每一个成员人性中的良善美雅的情愫得以提升。 用文字匡正社会是很难的,但以文字温暖人心是可能的。愿这册小书,能令读者在被戾气裹挟、冷漠刺痛时,多多少少感受到缕缕人间的温良之气。 刘心武 2013年1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