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迹》是甘肃省资深媒体人李健吾的个人专著。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新闻篇,包括访谈录、见闻录、新闻时评、新闻理论4个部分;下卷为艺文篇,包括诗词、对联、随笔、微博4个部分。作者现任兰州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曾任兰州市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兰州市文联副主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笔迹 |
分类 | |
作者 | 李健吾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笔迹》是甘肃省资深媒体人李健吾的个人专著。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新闻篇,包括访谈录、见闻录、新闻时评、新闻理论4个部分;下卷为艺文篇,包括诗词、对联、随笔、微博4个部分。作者现任兰州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曾任兰州市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兰州市文联副主席。 内容推荐 《笔迹》是作者李健吾的一部文学作品集,主要收录有通讯、报道、评论、散文、对联、随笔等作品。书中所收录文章的体裁多样、意味深长,是一部了解李健吾其人、其文的重要作品。 李健吾,兰州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目录 上卷 新闻 访谈 华夏英才 罗锦鳞导演谈《岳飞》 博采众长以成一己之长——访著名作家秦牧 愿民间文艺之花长开不衰——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贾芝 美的愿望——访著名美学家蒋孔阳 给人民唱健康优美的歌——访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 艺术要坚持民族化大众化——访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 我为兰州唱“桃花”——再访蒋大为 笃学博艺 求新授法——访老戏剧家吕君樵 金城谁人不识君——记中央乐团的三位著名歌唱家 让杂技艺术大放异彩——访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夏菊花 走民族化的道路——访歌唱家于淑珍、杨德富 笔触随时代发展舞动——访著名歌词作家郑南 生活、传统和创新——著名画家魏紫熙一席谈 精心培养艺术新秀——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张超 冯牧谈“西部文艺” 生活、传统和“我”——访江苏国画院院长赵绪成 金城欣访李婉芬 访老导演严寄洲 严寄洲的养生之道 让雄关重放光彩——访古建筑园林规划专家郑灿扬 推陈出新 还我面目——访常州著名老画家张恳 凝重浑厚 气势磅礴——刘浩学导演谈《彭大将军》 关牧村印象记 郑重近况 向书法王国进击的人——记著名书法家谢德萍 愿戏曲之树常青——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所长苏国荣 评书艺人陈凤芸 画意写实 寓情于景——陈复礼及其摄影艺术 蜚声国际的华侨摄影家黄杰夫 刘晓庆、洛桑印象记 “奇人”茹节山 陇原骄子 甘为他人作“嫁衣”——访《金城》副主编田季章 善于追索的人——访兰大历史系教师牛龙菲 “我爱唱歌,我更爱观众”——访青年歌唱演员苏孝林 从挖掘创新中求发展——访杂技《盘鼓》编导孙纯坚 壁画·音乐-探索——访《敦煌石窟音乐》的作者庄壮 于朴实中见光华——访省话剧团著名演员申英 歌舞化作彩云飞——访《箜篌引》总导演刘少雄 兰州的“王木犊” 别开生面的个人专场演出——看张保和快板欣赏晚会 张保和“挖大了”——合理想象 “闹离婚”——子虚乌有 《盗马贼》获奖以后——访我省青年作家张锐 雄山壮水慷慨士——记《盗马贼》的作者张锐 张琦凡三试身手 一朝及第 闵晓惠一鼓作气 三阶连升——记兰州市歌舞团两名青年歌手 笔墨当随时代——记我市中年画家杜海涛 北京归来谢乡情——访我市青年歌手张涓 陇上通俗歌星——张涓 陇原歌坛上的新星——记甘肃省歌剧团男高音黄金中 “范骆驼”在日本 范有信义卖“骆驼图” 愿借明驼千里足——记兰州国画名家范有信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唱歌——哈继英速写 从农民、军人到作家——记新任省文联副主席张俊彪 舞蹈,我的第二生命——访第二届金城文艺奖获得者杜筱梅 博采众长 别具一格——访相声演员王庆新 他,告诉您魔力的谜底——魔术师李宝东小记 画家吴荣昌一鸣惊人敦煌壁画展澳洲走红 古树参天 枝茂叶繁——访兰州一中校长宋伯言 用“心”做事的人——美容师姚利小记 姚利,打造甘肃美容品牌 儒商常琪琏 缪树德其人其文 陇上学者李孔熠 见闻 “快速记忆法”旁听记 舞厅走马观花记 百花向阳开 百鸟朝凤鸣——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一 正月十五逛灯会——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二 春城无处不飞花——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三 民族艺术之花——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五 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六 民族文化的长廊——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七 色彩斑斓的云南民族歌舞——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八 云南戏曲览胜——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九 陇剧团里趣事多——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十 万人“闹”石林——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侧记之十一 天地之鼓 震撼春城——陇剧《天下第一鼓》礼赞 美容冲击波 好一幅姑苏繁华图——来自苏州的报道 裱花蛋糕咏叹调 年后话“年” 往日:朝发夕至 而今:朝发朝至——兰铁局首趟提速车乘车记 塞北古城 魅力之都——榆林掠影(一) 魅力之城 希望之都——榆林掠影(二) 评论 小议“读书法” “限时发言”好 演出要有特色 画法与书法——看画感言 甘肃,出戏的地方 《敦煌梦幻》甘肃的骄傲 可贵的“东方”风格——看东方歌舞团演出随感 难为了李梦竹——我看电视连续剧《几度夕阳红》 雪健说得好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文人”贵“相亲” 新人新作耀人眼——1992年《春节晚会》观感 一年更比一年强——1993年《春节晚会》观感 歌声长驻丝绸路 捍卫“梅花奖”的尊严 怪哉:路本窄,还要当街摆 劝阻未成年人救灾 叫响“薄利多销” 还台历以“记事”空间 宾馆失窃谁之过 这个光曝得好 为春运票价听证喝彩 让正宗牛肉面打出去 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看金玉振、范有信书画联展 民族气韵 西北风骨——评范有信赴日画展 敢问路在何方——戏剧与剧团出路之我见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与王界禄同志商榷 甘肃旅游业为什么总“大”不起来? 我手写我心——岳父杨耀庭《习字集》读后 倘无民众施援手 固若金汤亦枉然——电影故事片《兰州1949》观后 追寻年少梦翰墨伴桑榆——王维和的绘画生活 画因字而苍劲 字因画而舒朗——陶积福书画赏析 理论 对“新闻”的再认识——关于新闻的定义 “第三只眼”看新闻——关于新闻敏感 写新闻就是写历史——关于新闻的真实性 读者需求与新闻价值——关于新闻的可读性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关于新闻采访 写出新闻亮点来——关于新闻的角度 题好一半文——关于新闻标题制作 消息导语的写法 如何用统计数字写新闻 专访写作点滴 漏发新闻的补救 连续报道要连续 新闻策划与选题 稿件中常见的几种差错 以苦为乐做新闻 以记者为基础 以编辑为主导 掂分量——记者、编辑的基本功 通讯社电讯稿的处理方式 组合——配置稿件的好方式 版面常用术语 组版的基本原则 好版面的基本要求 转版需要注意的问题 怎样看报纸大样 现代版面对传统版面的突破 头版头条发什么 从头版头条的变化看——竞争中提高的兰州都市报 努力打造兰州民生报——目前报业局势和任务 一篇结构严谨清晰的范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结构赏析 谈谈晚报的地方性和开放性 向主流媒体进军——都市报发展趋势谈 竞争·锻炼·考验——第十一届亚运会报道回顾 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兰州日报》经济报道轨迹 党报心里有百姓——《张翠妹呼唤援助之手》采访札记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新西游记”报道得失谈 媒体团队协作的经典活动——写在“新西游记”第一阶段结束之后 下卷 艺文 诗词 夜宿天祝金沙大车店 月夜怀旧 送三姐调职之北京 三周年祭父 电影《杨门女将》观后 黄梅戏影片《天仙配》观后 高考前夕 悼汶川大地震三首 悼玉树地震两首 悼舟曲特大泥石流两首 悼雅安地震 “周正龙假虎照事件”有感两首 夏雨即景并答贾继红女士 答病中贾君 悼贾继红文友 步岳逢春《悼董吉泉先生》原韵 悼季羡林先生 悼邵逸夫先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观感两首 喜看神七飞船升空两首 神天成功对接感怀 上海世博会观感 咏四君子四首 咏牡丹 咏青松 咏荷花 端午咏叹三首 中秋思亲 重阳 戊子除夕 己丑元宵 清明祭祖 贺国庆中秋隔日而至 又逢中秋 步秋子《冬至偶兴》原韵 庚寅感怀 依秋子《五四小吟》韵 儿童节接问候短信即兴 壬辰龙年春节即兴 金城元宵节 牛年咏牛 骆驼颂 喜得瑞雪 终见雨雪 金城赏雪 依秋子《奇热天气感兴》韵 登庐山 登井冈山 到韶山 游张家界索溪峪黄龙洞 游张家界森林公园 游张家界天子山 游武夷山两首 游干岛湖 游雁荡山 扬州瘦西湖 西藏行两首 兰州晨曲 惜别 电影故事片《兰州1949》观后 贺兰州黄河铁桥百年华诞 伫立《黄河母亲》雕像前 咏什川两首 看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航拍直播 喜庆兰州报业大厦落成 兴隆山 赞兰州牛肉面 赞兰州百合 黄河三峡行吟四首 观赵山亭书法篆刻艺术展 读席玉瑚《冰心玉瑚》 读岳父杨耀庭《我的人生历程》 李宝峰艺术馆揭牌有感 致缪树德学兄 致陡剑岷先生 致范文仁兄 读“骆驼王”王维辛国画集《大漠风》 读钱勤发《我只说想说的话》 读《振皆书法》有感 读尚墨《秋水镜心》诗词集 读秋子兄诗集感兴 观陈登勇画展 读《陶积福书画作品》 贺《甘肃当代女性写作史稿》问世 聆听柳鸿鼎《我用胡琴和你说话》 《“甜蜜家园”——汪玉良花鸟画展》观后 观《黎凡书法艺术展》即兴 步秋子兄《教师节感怀》 步尚墨《步周庆月<南海风波书愤>》 步尚墨《步李庶民<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自省>》 和杨国光先生《曲水园秋茗》 和李江卫学友 大学毕业三十年同学重聚感赋 喜闻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末日”即兴 悼周恩来总理 卜算子·赞周恩来总理 清平乐·贺刘有邦君高考及第 满江红·和车安宁先生《贺兰州黄河铁桥建成百年》 飞吧,小鸟儿!——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娜拉》观后 青春之歌 感谢·遗憾·希冀 致友人 母亲节抒怀 秋之韵 母校兰州一中九十华诞感怀 乐世铭 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朗诵词 合唱《在灿烂阳光下》朗诵词 赋得《兰州晚报》创刊三十周年 对联 随笔 海埂民族村掠影 南坎一瞥 初识高尔夫 走马观花香港行 苦涩年华 老哥夏天舞 微博 试读章节 罗锦鳞导演谈《岳飞》 在大型历史话剧《岳飞》紧张排练之际,我们到甘肃省话剧团走访了该剧特邀导演——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罗锦鳞。 这是一个周末的夜晚。当我们走进罗锦鳞的住所时,他正凝神伏在舞台模型前,手里捏着跳棋子——演员的替身,在搞调度设计呢。 我们表明来意后,径直问道:“罗导演,听说您对《岳飞》有特殊的感情,这大概也是请您来执导这出剧的重要原因吧?” “我与《岳飞》建立感情,也经过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罗锦鳞稍思片刻,向我们介绍道:“汪铖同志创作的《岳飞》剧本是1962年问世的,田汉曾赞扬剧本的创作‘出手不凡’。但在‘左’的文艺思想影响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年代,剧本与作者同样遭到厄运。直到1979年,经我院金山院长推荐,表演系78班才将该剧列为毕业演出剧目。当时,我被借调去担任导演。1980年,我先后到河南、江苏、浙江等地,考察了岳飞的出生地和他当年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了解到许多民间关于岳飞的传说。他刚直不阿、英勇抗金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着。这一切,深深地感动了我,更加深了我对《岳飞》的感情。我爱这个戏,还因为它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揭露了秦(桧)赵(构)勾结、制造冤案的罪恶事实,尖锐地指出赵构是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该剧在学院排练时,演员哭了,作为导演,我竟然也流了泪,足见其感人至深。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岳飞》还未上演,这届学员就毕业了……这次到甘肃省话剧团来导演《岳飞》,就是补偿我未酬的夙愿的。” 当我们询及他准备把《岳》剧导演成什么风格的时候,他从桌上一厚摞书中找出了导演笔记,说道,这是一出含有传记性的历史悲壮剧,也是一曲悲壮的历史颂歌。它的基调是岳飞的浩然正气,也是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这就要求整个剧不仅要再现历史生活场景,给人以历史真实感,又要具有《满江红》的气魄,像江河直泻,势不可当,充满内在的力度和强度。它的风格应该古朴,节奏要鲜明,全剧富于雕塑感和音乐性。在处理手法上,要向戏曲学习和借鉴,但又不失话剧的风格和特色。接着,他谦虚地补充说:“不过,这只是纸上谈兵,能否兑现,还很难说。” 最后,罗导演对我们说,同电视、电影比,目前话剧暂处于劣势。但我们要善于发挥话剧优势,争取通过活的人、活的思想感情、活的声音感染观众,赢得观众。 (与高平合作,原载《兰州报》1983年6月30日4版) 博采众长以成一己之长——访著名作家秦牧 秦牧是我国负有盛名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多年来,他在致力于散文、文艺评论写作的同时,还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小说、童话、杂文等。趁他赴青海讲学、路经兰州之际,我访问了这位自己仰慕已久的老作家。 64岁的秦牧精神矍铄,热情好客。一见面,他就告诉我们,他是第一次到大西北来,接着便兴致勃勃地说:“兰州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城市建设雄伟壮观,很有气势。登上五泉山之巅,俯瞰兰州,十分壮阔。甘肃的文艺发展很快,搞得活跃,《丝路花雨》《西安事变》很有特色。富有甘肃地方色彩的工艺美术品,品种之繁多、式样之美观,也是我不曾料到的。” 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秦牧是一位异常勤奋、卓有成就的作家。从40年代起,他就用杂文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出版有《秦牧杂文》。新中国成立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1956年以后的近10年间,写了好几百篇散文。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10年,秦牧缄口搁笔。粉碎“四人帮”以后,他的创作热情高涨,出版了散文自选集《长河浪花集》。他这个时期写的《鬣狗的风格》等作品不仅保持了他的一贯风格,而且思想更为深刻,笔力更为遒劲。此外,他还创作了以前辈华侨悲惨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黄金海岸》,出版了《回国》《在化装晚会上》等儿童文学集。 我很想知道他的创作近况,问他有什么新作。他告诉我,近年来,他一直在坚持写作,每年都有一本集子出版。说着,便拿出几本他新近出版的书。其中有《秦牧选集》《语林采英》和《秋林新果》。看着这一本本新书,我不禁对这位壮心不已的老作家油然产生敬意。 时间不早了,因他次日就要起程,我们只好依依告辞。临行时,我问他对兰州的文学爱好者有些什么希望,他欣然挥笔写了“博采众长,以成一己之长”几个字作为回答。读过秦牧作品的人,无不为他的博学多识而称奇道绝。他留给我们的希望,不也正是他成功的“秘诀”吗? (原载《兰州报》1983年7月17日4版)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