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苏联(俄罗斯)历史和军史的爱好者。多年来,作者始终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俄罗斯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其军事改革。作者力图全面、客观地向读者展现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探索历程,特别是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俄罗斯军事改革启示录(1992-2007) |
分类 | |
作者 | 正文//秦思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苏联(俄罗斯)历史和军史的爱好者。多年来,作者始终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俄罗斯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其军事改革。作者力图全面、客观地向读者展现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探索历程,特别是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 内容推荐 本书全面、系统、全程跟综15年来俄罗斯军队改革的内容、成果、走向和趋势;包括国防领导和军队指挥体制、军队补充体制、动员体制、组织体制、军官培养和部队训练体制、装备更新、建立有俄罗斯特色的军队、建立新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根本性变革。 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思考与探索,借鉴与启迪…… 目录 序 第一章 风起云涌 退却,退却,再退却! \01 新的军队,新的使命\05 到底谁在掌舵?\10 沙丘上如何建高楼\18 第二章 往事并不如烟 “沙皇因军队而光荣和强大”\27 咄咄逼人的争霸利剑\33 自上而下的改革\35 历史遗产是珍贵的\45 主动改革比被动改革好\53 第三章 硝烟中的反思 海湾战争:未被接受的现实\57 科索沃战争:落后就要挨打\61 两次车臣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对比之中见差距\65 伊拉克战争:强烈的震撼\70 第四章 高处不胜寒 格拉乔夫:“改革已陷入死胡同”\76 罗季奥诺夫:壮志未酬空抱憾\83 谢尔盖耶夫:只有核武器管用\91 伊万诺夫:还是“均衡”发展好\96 第五章 改革的方向标 俄罗斯幻想“天下无贼”\100 其实威胁就在眼前\104 从“内外威胁”到“跨境威胁”\106 从“纯防御”到“先发制人”\111 第六章 从“头”做起 脱下军装就是文职国防部长吗? \117 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较量\123 军区司令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127 形同鸡肋的陆军总司令部\131 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该由谁管? \134 在俄军中不服水土的“军旅制”\138 一则发人深省的俄罗斯童话\141 第七章 合并同类项 一张改来改去的合并蓝图\143 从老大到老四\146 空军终于将矛和盾都握在手中\152 格拉乔夫的宠儿为什么早殇? \156 “带翼步兵”该不该归陆军指挥? \160 组建常备部队,把好钢用在刀刃上\166 瞄准未来战争的航天兵\17l 三军三兵体制不是最终版本\174 第八章 “还是花钱买兵好” 为逃避兵役,他拔掉了十颗牙齿\178 叶利钦的承诺\184 “一个人的错误由另一个人来修正”\186 普京重燃职业化改革之火\190 职业化试点从王牌师开始\193 2004~2007年合同制改革纲要\196 职业化之路任重而道远\199 第九章 不平静的演兵场 苦苦支撑的“半支部队”2202 平时不流汗,战时岂能不流血?\205 硝炯未散的反思\210 事故!事故!事故! \212 新世纪创下多个第一\216 新的“七小时核战争”\220 通往演兵场的路并不平坦2225 第十章 重铸军魂 “谁想从政,我就摘去谁的肩章”\231 “我们应该打卫围战争吗?”\234 为谁当兵?为谁打仗?\238 军营里走来穿黑衣的牧师\242 “3AM丌HT”(政治副职)又回来了\245 英雄永远活在官兵心中\247 近卫军旗帜代代相传\250 俄军女兵也搞选美比赛\254 俄军官兵想“讨个说法”\257 没有灵魂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260 第十一章 饥饿的兵工厂 一个丰厚而又沉重的包袱\263 一条充满荆棘的军转民之路\266 “国防工业的作用十分重要”\271 合并重组,做大做强\273 军品出口挽救了国防企业\277 军品出口只能一家说了算\2280 俄罗斯看好亚洲军火市场\284 军火出口的软肋\288 俄罗斯是最大的军火出口商吗?\290 第十二章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苏制武器都有北约代号?\293 “重点是对现有武器进行现代化改造”2299 普京的“神秘核弹”到底是什么?\304 俄制坦克真的不行了吗?\307 空军的“金雕”能飞多远? \311 海军十年磨一“舰”\315 2025年前的换装计划\319 第十三章 吃饱穿暖才能打仗 俄军的“分散后勤”管理体制\325 “国家假装关心我们,我们假装保护国家”\327 “我们至少领先美国好几年”\330 在车臣用生命换来的经验\333 避免克雷洛夫寓言的重演2338 “福利货币化是对武装力量的又一次打击”\342 没有现代化的后勤,打不赢未来战争\345 第十四章 重新编织军官的摇篮 一所军校到底有多少个名字?\349 各具办学特色的俄罗斯军校\353 巴格拉米扬元帅当过军校教员\357 成为俄罗斯将军的三部曲\361 克瓦什宁大将是个地方大学生\364 从小就穿军装的少年军校生\367 中国留学生眼中的俄罗斯军校\369 为什么军校失去了往日的魅力?\374 俄军重新编织培养军官的摇篮\377 第十五章 “第二武装” 叶利钦肢解了“克格勃”\380 从“克格勃”走出的国家领导人\385 穿军装的“克格勃”仍很厉害\389 给强力部门“动手术”\390 完成瘦身计划\392 各显神通的特种分队\396 当务之急是消灭车臣匪首\399 “克格勃”并非无所不能\403 第十六章 走向明天的俄军 向精干高效、机动灵活目标迈进\406 俄罗斯不想放弃核盾牌\411 太空战并不遥远\414 俄军为打赢信息战做准备\419 第十七章 他山之石可以“示人” 试读章节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说从纵向上回顾历史,可以从兴衰荣辱中看到许多发人深省的现象,让人聪明起来,那么从横向上放眼世界,从其他国家的起起落落中也可以吸取各种经验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真研究俄罗斯独立建国十几年来,在军队建设和改革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可以发现其中诸多的“得”与“失”,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给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以深刻启示。 确立正确的战略指导。俄罗斯建军10余年来,军事变革的道路反反复复、艰难曲折,不仅有客观条件制约的原因,也有主观认识上的失误所致。政府无暇顾及武装力量建设,安全威胁判断不实际,战略指导思想不明确,军队建设总体设计不科学,是军事变革走弯路的重要原因。俄军的经验教训表明,军事变革是国家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正确的战略指导,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保障。如果不从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出发,将其纳入国家建设和改革的整体规划通盘考虑,军事变革就无法顺利推进,更难取得成功。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蓬勃发展,我军的当务之急是充实、完善、细化自身到本世纪中叶的总体发展战略,走好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变革之路,核心是高效率、高效益地进行军队信息化建设。我军建设的大思路应当是:以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为目标,以“信息主导”和“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同时进行信息化和机械化建设,尽快建成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为龙头的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确定相应的军兵种结构与编制体制,探索相应的军事作战理论,逐步缩小并最终消除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军事建设“时代差”。 确立正确的战略指导,必须放眼世界,树立“世界军事观”。在当今世界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蓬勃发展,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汹涌澎湃。在这种情况下,关起门来进行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不行的。那样就会鼠目寸光,迷失方向,找不到目标与参照系,甚至失去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树立“世界军事观”。“世界军事观”包括“世界战略观”、“世界战争观”和“世界国防与军队发展观”。“世界战略观”是指要站在信息时代国际战略发展的高度,根据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与我国战略利益的互动关系,来谋划和实施我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世界战争观”是指从世界战争形态演进的历史长河中,研究我军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争形态,做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各项准备。“世界国防与军队发展观”是指要综观世界军事发展的风云变幻,顺应世界军事发展的大方向,以赶超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军队为目标,制定与实施我国国防与军队长远发展规划。在“世界军事观”指导下进行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并非不顾我们的实际情况搞“洋跃进”,而是在立足国情军情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军事建设放到世界军事发展的大势中去比较、分析与考量,借鉴外军,发展自己,也就是以“他山之石攻我之玉”。 坚持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地位。早在1979年,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奥加尔科夫元帅等苏联军事理论家就提出,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精确制导武器大量涌现,必将从根本上打破军队旧的发展模式,推动和促进军事上发生新的革命。因此,俄罗斯人本是新军事变革的最早倡导者。但因种种原因,这些思想火花并未被决策层所认同,俄军丢掉了推进新军事变革的先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逐渐兴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事变革,但俄高层及军队依旧反应迟钝,又在信息化建设上白白浪费了近10年的时间。直到进入新世纪,俄军才真正开始以应对未来信息化战争为目标规划自身的改革与建设。俄军的经验教训表明,一支军队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立足时代,放眼世界,从世界军事发展变革的大势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对我军来说,推进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就是以信息化为主导,同时进行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机械化建设。“信息主导”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涉及思想观念,要求我军官兵特别是军事领导者进行一次军事思想革命,摈弃“机械化军事思维”模式,树立“信息化军事思维”观念:转变工业时代围绕“火力和机动力”筹划军队建设的思想,确立“信息化”在军队建设中的中心地位;提高信息意识,认清信息是未来作战力量的主导要素,制信息权是作战制胜之基。另一层涉及军队建设实践,要求我军同时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机械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高效率、高效益地建设信息化军队。 我军要尽快赶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就必须走信息化和机械化建设同时并举的道路,决不能等到机械化建设走到尽头才启动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表现在装备建设上就是要在强化武器装备火力和机动力的同时,重点加大其信息技术含量,提高其打击精度、可控性和与其他武器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性。进行军队信息化建设,要把着眼点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特别是“信息能”的作用上。这就要求:在武器装备发展上,大力开发信息化武器系统,特别是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在军事组织体制建设上,要以“有利于信息流快速流动和利用”为目标,改革领导指挥体制和部队编制,减少指挥层次,按作战任务混编各军兵种力量,建立适于打高技术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兵力结构;在军事教育训练上,要突出“信息战”演练,开设信息战和信息技术课程,培养更多的信息战人才和精通计算机系统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军官。 在我军的信息化建设中,还必须高度重视运用虚拟实践,搭建起连接作战理论、军事技术和战斗力的桥梁。以前,世界各国在军队建设上普遍采用“经验归纳”法,即总结平时军队建设的实践经验和历次战争的经验教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尔后的军队建设实践。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今后在军队建设特别是军队信息化建设中,除使用“经验归纳”法外,还将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需要,采用“虚拟实践”法。“虚拟实践”法是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创造一种模拟未来战争的“人工合成环境”,让军人在这种环境中进行“预实践”,让新武器、新战法、新编制从中得到试验、检验和论证,得出有关数据和结论,用以指导发展未来作战理论、制定作战预案、研制武器装备,调整军队指挥体制与部队编制,改进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虚拟实践”法与“经验归纳”法相比,在指导军队建设的着眼点上有根本区别,前者的着眼点是面向未来,后者的着眼点是面向过去。因此,“虚拟实践”法更适用于建设信息化军队。为此,美国防部和各军种部共建立了19个作战实验室,英、法、德等国军队也建立了许多“作战模拟试验室”或“作战仿真试验中心”。 在作战实验室中进行的试验、演示与论证等虚拟实践活动,是连接新作战概念、创新作战理论与军事技术的桥梁,是使新作战理论和新军事装备迅速形成战斗力的中心环节。我们有许多很好的新作战概念、新战法之所以被束之高阁,我们有很多新技术、新装备之所以不能很快形成战斗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综合论证手段。因此,我军应该建立适当数量的作战模拟实验室,大量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逼真的战场环境,进行战法论证、武器性能试验、部队编制检验、人员培训和部队训练等。有了这些实验室,加上各种类型的演习,我们就可以对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进行“预实践”,模拟综合火力打击、封锁作战和渡海登岛作战等各种战场环境,并在这些环境中检验和完善我们的作战预案和战法,试验和改进新研制的武器装备,训练指挥员和部队,从而快速提高我军的实际作战能力。 坚持走系统集成之路。由于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大趋势认识不清,俄军在组建初期几乎没有认真思考过信息时代来临后军事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各军兵种的建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在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军虽然拥有并使用了一些高技术武器装备,但基本上仍依循传统战争的思维方式和战法,使用传统的作战手段,因而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尝到了忽视一体化作战的苦果。直到2003年10月俄国防部颁布了《俄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俄军才对系统集成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俄军的经验教训表明,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中,必须采取系统集成方法,同步发展武器装备体系的微观信息系统和宏观信息系统。正如著名的“木桶效应”理论所说的那样,一只木桶要想装满水,必须使构成桶壁的每一块木板都等高。如果其中任何一块木板高度不够,水就不能装满桶,而只能装到这块短板的高度。军队的发展是军队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军事体系的整体功能依赖于各个部分功能的优化,任何一个方面发展落后,整个军队建设都会受到影响,军事体系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P425-429 序言 上世纪末以来,在世界军事变革的大潮中,又注入了一股“军事转型”的激流,这股由军事技术迅猛发展而催生、由美国率先掀起的激流,对军事变革的大潮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使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已经对军事思想、作战形态、作战方式、军队体制、部队训练、教育管理、勤务保障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俄罗斯这个曾经辉煌而强大的国家素有尚武传统,历来奉行军事立国的方针,面对席卷而至的军事变革的大潮,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触角。 尽管到目前为止,俄军尚未把“军事变革”、“军事转型”等概念正式写入官方文件,但围绕“改革”的话题,却一直在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就是始于戈尔巴乔夫时期到目前仍在进行着的军事改革。从本质上看。俄军事改革与以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倡导的“军事转型”的内容大体相当,可同日而语。 所谓“军事改革”,在俄罗斯的军事概念里,是指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所实施的对国家军事体制的重大变革。军事改革涉及国家与社会全部军事组织的改造,但以军队的根本性变革为主,包括变革国防领导和军事指挥体制、军队补充体制、动员体制、组织编制、军官培养和部队训练体制,以及建立新的制度和运行机制等。 俄罗斯历史上曾不断地进行军事改革。从16世纪中叶沙皇俄国诞生到20世纪末叶苏联解体的300多年间,俄罗斯就进行过8场军事改革,依次是:16世纪中叶第一个沙皇伊凡四世(雷帝)的军事改革、18世纪头25年彼得一世(大帝)的军事改革、克里米亚战争后19世纪60~70年代米留金的军事改革、日俄战争后1905~1912年的军事改革、十月革命后1921~1928年的苏联军事改革、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伟大卫国战争前夕的苏联军事改革、赫鲁晓夫时期的军事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军事改革。 目前俄罗斯进行的军事改革可以算作第9场。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场改革问题之复杂、进程之曲折以及影响之广泛,都明显超过了此前的历次改革,因而也表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鲜明特点。 其一,俄军的军事改革因安全环境变化而凸现出时代的紧迫性 任何国家军事改革的直接动因,都是要解决在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各方面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问题本应在军事建设过程中有计划地加以解决。但俄罗斯在历史上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当问题逐年积累下来,严重制约国家的军事发展,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加以解决。这就形成了一次次的军事改革。作为苏联末期戈尔巴乔夫军事改革的延续,当前俄罗斯的军事改革无疑也是由解决历史遗留的诸多“老大难”问题所催生出来的。 然而,这场改革的紧迫性还远不止于此。俄罗斯当前的军事改革是在冷战结束,美苏争霸的两极体制瓦解,国际战略格局出现重大转变的时代背景下开始的。俄罗斯作为两霸之一苏联的继承国,自然也是苏联解体恶果的最大承受者,而其在军事安全领域所面临的客观形势是,不仅外部安全环境急剧变化,而且恐怖主义等诸多新威胁、新挑战也不断出现。由此,俄罗斯军队的根本战略任务由争雄世界转为守土安邦,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从现实出发,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由重在战略进攻与扩张转向战略防御与收缩,努力重建自身的军事安全体系,以便为国家振兴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说。这场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一场绝境求生的改革。 其二,俄军的军事改革与国家的全面转型存在较强的互动性 当前俄军的军事改革,是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个国家全面转型的过程相伴而行的。一方面,军事改革作为军事领域的转型,是国家整体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得失必然受到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进退的制约;另一方面,在俄罗斯这个军事立国的国家,军事改革无疑又会对国家其他领域的改革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兴衰也是国家整体转型成败的突出标志。因此,对俄罗斯来说,军事改革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根本大事。 然而,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军事改革却是反反复复、艰难曲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领导层、军队与整个社会对军事改革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认识不统一,以至走了许多的弯路,交了过多的学费。进入新世纪后,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改革思路都较前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全国上下对军事改革的认识也由此更为清晰,意识到军事改革是指根据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所实施的对国家军事体制的重大变革。正是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重要变化,使得近年来俄军的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 其三,俄军的军事改革具有落伍与先行并存的双重性 美国虽然是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中的执牛耳者,但最先提出新军事革命概念的却是俄罗斯人。早在1979年,以当时的苏军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为首的一批军事理论家即预言,先进技术的出现必将引起一场“新的军事技术革命”。遗憾的是,这些充满睿智的思想火花,因苏联后期思想的停滞与社会的混乱而不为人所重视,如流星般一闪即逝。由此,俄罗斯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领跑权拱手让给了自己的对手——美国,由倡导者变成了落伍者,现在只好急起直追。 然而,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俄罗斯军队以务实的态度,充分挖掘从原苏联继承的军事技术优势,大力发扬重视军事学术的优良传统,迅速汲取世界其他国家在新军事变革中的经验教训,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根据未来战争的特点提出了“空天战”等一些独特、新颖的军事理论,并在此指导下开始了组建“天军”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军事建设实践,从而再次让世人感到一股“虎瘦雄风在”的勃勃生气。同时,斯里普琴科等围绕信息时代战争所提出的“第六代战争”等具有创新性的军事思想,也促使外国军队进一步加大了对俄军未来发展的关注。 总之,当前这场军事改革对俄罗斯军队来说不只是改头换面,更是脱胎换骨。其实质是解决体制的调整与“转型”问题,是结构性改造,是制度创新,是从组织上解决军队的现状与外部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相适应的状况。改革是侧重“软”的方面而非“硬”的方面,侧重“质”的方面而非“量”的方面,侧重内涵而非外延。 俄罗斯联邦立国以来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最初思路是大幅缩减军队规模、改善军队结构,建立一支接近于英关式的职业化军队。经过前一阶段的改革,俄军的员额大大减少了,由建军之初的282万减为目前的113.4万(截至2007年1月):军兵种结构由五大军种变为三军种、三兵种;指挥机构调整,在战区一级初步具备了联合的性质;军区的数量减少,由8个合并为6个:部队的编成改变,呈现出小型化、轻型化的明显趋势;兵役制度改革,由混合兵役制向建立全职业化军队过渡。目前,从规模和结构等“硬件”看,俄军已经初步完成了由“大战型”军队向“局部战争型”军队的转变,但从军事思想、训练管理、部队素质等“软件”看,俄罗斯的“转型”还只是开始,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俄罗斯前国防部长伊万诺夫指出,“要改变武装力量制定发展计划的原则,使军事计划的制定不再是以现有的军事潜力,而是以国家在安全领域的现实需求为着眼点。换句话说,我们所要考虑的,不是武装力量运用从苏联遗产中继承来的军事潜力能干什么,而是如何改造和发展现有的能力以保卫国家利益”。目前,俄政、军领导层正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所创新,改革也已由大规模急风暴雨和“休克式”转入“循序渐进和着眼未来发展”的新阶段,向建设一支与“复兴俄罗斯”强国理念以及国家安全需要及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的机动型、职业化、高素质的全新军队迈进。 俄罗斯是我国伟大的邻邦。俄罗斯军队的前身——苏联红军和后来的苏联武装力量与我军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我军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从苏军借鉴了不少好的经验。俄罗斯已持续了十余卑的军事改革内容十分丰富,经验教训十分深刻。当前我军正在加紧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亟须学习和借鉴外军的有益经验。俄罗斯军队作为仅次于美军的世界第二强军,无论是其改革的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或警示意义。“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 本书作者是苏联(俄罗斯)历史和军史的爱好者。多年来,作者始终以极大的兴趣关注着俄罗斯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其军事改革。作者力图全面、客观地向读者展现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探索历程,特别是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但是,要看清俄军改革历史的真面貌,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大国在一个历史阶段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并非易事。本书所评论的是一个尚在进行之中的事件,虽然可以得到许多鲜活的一手材料,但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限制了作者更深入地思考研究问题,甚至还可能产生一些不全面、不正确的看法,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7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