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至纯至善的人格魅力,这是人内心本性的觉悟,这种内心本性是人人都拥有的,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可成佛。但真正的修行并非要出家,也并非必须天天吃斋念佛,而是把佛理体悟在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进行观照,懂得放下,懂得平等,懂得宽容与慈悲,懂得随缘与解脱……如此修行,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更和谐、心情更简单快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像佛陀一样生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夏春瑞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至纯至善的人格魅力,这是人内心本性的觉悟,这种内心本性是人人都拥有的,所以佛陀说人人皆可成佛。但真正的修行并非要出家,也并非必须天天吃斋念佛,而是把佛理体悟在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佛法进行观照,懂得放下,懂得平等,懂得宽容与慈悲,懂得随缘与解脱……如此修行,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更和谐、心情更简单快乐。 内容推荐 《历史三伟人》一书中,这样赞叹佛陀:“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朴质、热忱、寂静,为光明而战的人,一个不是神秘,而是鲜明的人道个性。”本书将佛陀所说的教法归纳起来,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观照”这几个词作为总结,它也是佛陀完善人格的一种表述。所以近代太虚大师曾有一首诗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其实,修佛即修心,心到佛成,那你就是生活中的佛陀。 目录 第一篇 庄严自己,尊敬他人 一、名声与尊贵,来自于真才实学 二、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三、一切靠自己 四、不要因生存而放弃自由 五、做一块有用的石头 六、显于外,修于内 七、谦卑一点 八、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 九、不处处争强好胜 十、注意每天的言行 十一、欣赏他人 十二、时时自我警惕 第二篇 心无二念,修业得福 一、路是人走出来的 二、将不可能转为可能 三、伟大的事业由信心开始 四、做自己的主人 五、接受一切磨炼 六、守住原则 七、心诚则灵,功到自成 八、做自己该做的事 九、苦干的精神 十、多疑是障碍 十一、稳住最终目标 十二、有心人,无难事 第三篇 唯心是佛,人成佛成 一、人人皆可成佛 二、做人是成佛之基 三、以佛心看人 四、无愧心自安 五、做一个靠得住的人 六、诚于内,形于外 七、心怀善念 八、内心没有别心 第四篇 知足常乐,多欲为苦 一、赤裸地来去 二、适度节制 三、以理性克制欲心 四、不要用金钱购买快乐 五、用心体验快乐 六、知足,幸福长存 七、简单生活,处世不贪 八、学习平常心 九、平凡最幸福 十、计较越少快乐越多 十一、把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 第五篇 舍得放下,解脱自在 一、能舍才能得 二、不要因得到和失去而或喜或悲 三、心无外物 四、痛苦的根源是执著 五、放下就是快乐 六、坦然面对一切 七、真正的解脱 第六篇 把握当下,对机就好 一、今天是最好的日子 二、光阴莫虚度 三、良机不可错过 四、把握做好事的因缘 五、及时行善 六、没有人能活在过去和未来 七、将生命充分利用 八、无所事事更痛苦 九、做才有进步 十、注重实行 第七篇 心怀慈忍,宽柔待人 一、小忍成仁,大忍成佛 二、极致的修养 三、觉醒慈悲之心 四、用慈爱止息仇恨 五、不生气是修来的福气 六、以宽谅代替埋怨 七、微笑的力量 八、没有真正的赢家 九、学会等待才能懂得幸福 十、心量开阔 十一、和为贵 第八篇 心如明镜,大智若愚 一、聪明与智慧 二、佛心清澈无碍 三、怀着一颗坦荡的心生活 四、善良其实是一种觉悟 五、不炫耀自己 六、大智要若愚 七、“全知”不全都是好事 八、做事留有余地 九、难得糊涂 十、顺其自然 十一、吃亏就是占便宜 第九篇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二、秉持一颗良心 三、遵守道德 四、亏心事莫做 五、莫见利忘义 六、多造善因福果 七、做个造福人 八、随缘尽分 第十篇 知恩报恩,无私奉献 一、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二、父母之恩不可忘 三、牢牢记住好话 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五、感恩所拥有的 六、活得心安意足 七、不要辜负众生 第十一篇 利济众生,兼爱天下 一、有爱的人最幸福 二、爱心是福种 三、积功德莫过于救人 四、妙法贵在应用 五、做好人间事 六、为别人成就欢喜 七、别人快乐,我就快乐 八、爱其所爱 九、做受欢迎的人 试读章节 十一、欣赏他人 普贤菩萨发随喜功德的愿,佛陀也常常赞美随喜的功德。随喜是看到别人行善积德,从内心中感到欢喜,跟“随”着欢“喜”,体现一种物我无间的情怀。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他人,随时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就是很大的功德了。 随喜为什么就会获得功德呢?这是因为随喜是你的一颗善心,又对治了你嫉妒的恶心,所以当然有功德。就像在你的身边有一个卖香的人,你的身上也自然熏染香气。所以永明延寿禅师说:“随喜赞善,助他胜缘,虽不亲作,得同善根。” 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改造内心,消除嫉妒,使自己的心量等虚空遍法界,才谈得上契入佛菩萨的甚深广大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懂得随喜,如别人做了好事,我跟着欢喜;别人有所成就,我只是羡慕,没有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赞叹话;别人失意时,不幸灾乐祸,并给予鼓励。这样随口说些好话,随手做些好事,随心帮助他人,就是随喜的表现。随喜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就能获得福报功德,而且功德还极大,如《汇集经》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这句话的意思是,佛陀说三千大千世界及须弥山都能衡量它的大小,但诚心随喜的功德却是无法衡量的,可见随喜的功德有多么大。 有人说,这种功德真不错,反正我也没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还不容易吗?其实,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比较重的人来说,为他人的利益高兴却不是说做就可以做到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没有那么开阔。所以佛陀才教导我们随喜,克服这种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不说风凉话去打击,而是说赞赏的话,使人家高兴,表示由衷的欢喜。我们应该修学这种随喜功德,应该学会这种随喜的心态。其实这种随喜功德的意义就是,让你去欣赏别人,尊重别人,你欣赏别人、尊重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庄严自己、成就自己。 欣赏别人就是对别人的尊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学会欣赏是人的一种美德,须知世界上的万物之美,均是人通过欣赏才得到的。我们世间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也是通过欣赏才得到的。其实,欣赏者与被欣赏者之问是一种可以互动的力量源泉,一个欣赏者必须具备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而一个被欣赏者则必须发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才有被人欣赏的资本。 欣赏并不等于圆滑地曲意奉承,也不是不讲原则的吹捧,而是把握自己平和的心态,客观地看待一个在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人,给出由衷的公正评价,在为人处事上谦逊、厚道一些,得体、周全一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我们能够欣赏别人,看到这些,才能学习和进步。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别人的欣赏和鼓励有时候就是一剂良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欣赏别人,不仅可以给人以抚慰和温馨,还可以给人以鞭策,使人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去争取更大的成功。你欣赏别人的同时,别人在不远处,也许也在欣赏你,久而久之,别人的优点也成了你的优点,别人的美丽也成了你的美丽,不知不觉间,也许你就成了业界的翘楚。 所以我们应该有像佛陀一样宽广的心胸去接纳众生,随缘欢喜,为众生的每一点努力,每一点进步,每一点善行,都由衷地赞叹,投以欣赏的眼光,真心的祝福。进而努力地改善自己,积极地劳动和规划自己的生活,试着让自己也更加优秀卓越,把自卑练成自信,把不满锻造成前进的动力,欣赏别人的同时也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是快乐的,而欣赏自己则是满足的。 十二、时时自我警惕 要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门弟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在生活中,你要时时自我警惕,反省自己是否有嗔、嫉、贡高、我慢的行为,比如讲话是否太大声,是否有自以为是的心态等等,如果有这些心态和行为,就要赶紧把它降伏下来。我们人最大的通病便是太自满,总以为自己比别人更了不起,于是便怠慢、懒惰,不再上进。另外还有一个通病就是欲望无止,贪得无厌,不知道自律和节制,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自我警惕和反省。 但有些佛门弟子,为什么学了佛闻了法,还会有这样那样不好的行为呢?这是因为他真正的菩提心并没有发起来,菩提心没发起来,心量就打不开,就处处会被过去的一些念头和习惯所牵制。 所以佛陀告诫他的弟子,既然要学绋,就要时时自我警惕,心存正念、行为端正,顾念自己的身、心行为和想法,对自我有一份了解和认识。一个人如果不认识自我,又如何认识身外的万物呢?一个佛弟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集中精神,专一心思来观察分析自我和认识自我。世间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这个“我”才有了计较贪婪的心理的。那这个“我”是什么呢?“我”是由身体构成的,若没有这个身体,就不会为了这个“我”而有诸多烦恼。但人人都因为这个“我”住于此身,而处处要与人计较。所以佛陀教导佛弟子要看开一切,好好用心去分析这个“身体”。 想想看,如果你的身体有一点小疾,你不好好分析它,观察它,讳疾忌医,那么开始可能还只是你所见到的疥癣之疾,任由其一直发展下来,就有可能会变成对你的生命形成危害的毒瘤。所以同样地,如果你不认识自我,不及时反思自己的心态、行为,你的生命力就会退化,不再保有激情。可能你还沉溺于自我之中,觉得自己还不错,不用再去做什么努力,但这样你意想不到的一系列的人生中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你的生命可能就会屈服下来,陷在过去的阴影之中,不能自拔,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就让我的子孙穿起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这个故事是为了警醒后世的佛弟子,不要以不轨的言行,而令众生误解和厌恶佛法,一个佛弟子应该在日常的修持中自我警惕,自我纠正,不要为内心的心魔所引诱,才可以延续和保持人们对佛法的尊敬与景仰,才更有利于佛法的弘扬与传播。 作为普通的众生,我们的人生就好像一个阶梯。要往上爬,就必须先要站稳脚跟——无论是工作、家庭还是学习。如果我们不自我警惕,不审视自己,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站稳了呢?有很多人就是在沿着阶梯向上爬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警惕之心,没有仔细地观察脚下的路,结果或者一脚踏空,结结实实地摔回原地,或者是爬着爬着,上面的阶梯却坍塌了,损失惨重,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所以我们长着一双眼睛,不光要监督别人,还要低下头来看看自己。中国的先贤苟子就曾经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贵有自知之明,应该经常反省自己在做人、做事上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做错了,哪些做对了,错了就去改正,对了就去勉励。这样不断地像用刀雕刻一块玉一样地去雕琢自己,将自身不好的部分去掉,洗去污垢,玉才能更光彩照人,价值万千。《周易》中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生活中,自知比知人更难,尤其是反省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更是需要勇气。因此佛陀说,我们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我们应该常常警惕自己,切莫使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这种种罪业都会萌芽,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像佛陀说的那样自我警惕,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才能使自己趋于生命的圆满。 P24-27 序言 有一个叫威尔斯的人在一本叫《历史三伟人》的书中,这样赞叹过佛陀:“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朴质、热忱、寂静,为光明而战的人,一个不是神秘,而是鲜明的人道个性。他教给人类宇宙之体性。许多我们现代最为完善的观点与佛教紧密一致。他教导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来源于自我。在人类达到安宁之前,一个人必须不再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后才能跨入伟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知晓早于基督500年的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们和我们的需要。 可以说,佛陀能做到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都是智慧和慈悲的圆满体现。而他所建立的佛教则是对众生智慧觉悟的教育,旨在启发正智,使人明辨是非、善恶,可以像佛陀一样智慧慈悲、乐观向上,能自利利他,救度众生,达到永恒安乐的幸福彼岸。如果将佛陀所说的教法归纳起来,可以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观照”这几个词作为总结,它也是佛陀完善人格的一种表述。所以,近代太虚大师曾有一首诗偈说:“仰止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佛教归根结底是帮助人们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消除困惑和痛苦。虽然我们并未出家,但佛陀的教义和佛法道理对我们同样适用。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而我们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在透析佛陀完美人格和佛理的智慧的同时,更希望他对我们的现实人生,现实生活有所指引和帮助。今天,我们的生活压力很大,存在很多心理问题,有些人去求助心理医生,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那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这首先要来探究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佛教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由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三毒,它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反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一生,其实就是满足和克制这种欲念的过程。一方面欲念是我们普通众生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一个人趋向目标的力量源泉。而另一方面,像任何事物如果过了,就会成为祸患一样,欲望也需适当节制,进行正常疏导。所以佛陀要人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净化自己的心灵。他说所有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身体、爱情、事业都是无常的,所以,要看透放下,不要执著。 如果可以放下,不担心未来,不忧虑过去,用清静心看人生,心态自然平和。而世界也会因为我们这种心情的变化,变得更加美好。而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佛法观照自心,时时消除内心的烦恼忧虑、不平不安之气,不过于追求名利,得也安然,失也坦然,以平等悲悯的心看待世人,谦虚忍让,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布施行善,我们的人生会豁达开朗得多,也会快乐得多。这样虽然没有出家,也能够像佛陀一样获得解脱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书评(媒体评论) 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屏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护爱群生。 ——丰子恺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金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