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实是目前日本最著名的中国学家之一,被当今日本学术界称为“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在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处于开创者和泰斗的地位。本书是竹内实文集的第九卷,对中国历史与社会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竹内实一生的中国研究曾在现代文学与鲁迅、毛泽东、日中关系、“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个侧面扎下了相当牢实的根基。在这诸多领域的纵向深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其对中国历史脉络的贯通性认识,以及对华夏社会现象的透彻理解,很少有某些海外中国学家常见的支离破碎或以偏概全等缺憾。因此,他对中国世俗和现实问题的阐释能够摆脱就事论事的浮浅,常有精辟之论且醒人耳目。
竹内实青年时代关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文字洋溢着强烈的好奇心,像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器或文人“佯狂”现象的文章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它们反映了日本人对华夏文明奇光异彩的浓厚兴趣,真诚的感叹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其对中国近代史一系列重要人物与问题,如袁世凯、蒋介石等军阀集团的分析,材料力求详尽而态度比较公允,并未陷入简单的善恶判断或是非褒贬。其注意联系这些人与事所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着力挖掘他们成败得失的内在和深层的原因,从中反映了国外学者看待曲折复杂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独特视角。
实际上,竹内实并非只是重视中国重大历史与社会问题的分析研究,对中国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也无不倍感亲切。他在为数众多的长短文章里,举凡中国传说故事、饮食男女、土木建筑、宫廷官宦、士农工商、海外华侨等,都有涉及与描述,热情帮助日本人了解中华世界的多彩侧面和丰富内涵。还应当特别提到的是,竹内实即使倾心于日本的茶道也没有狭隘的民族意识,而力求将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连贯起来加以体会。他所写的向一般日本平民讲解中国诗文的通俗著作,既与茶文化有联系,也是雅俗共赏的文学教材,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亲近感。
竹内实十分重视中国社会广阔复杂而且历史悠久的特点。他非常关注和强调中国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区的巨大差异及其整体联系。觉察到自己出生于中国北方可能妨碍对中国全貌的认识,竹内实注意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去感受中国各地多彩的风土人情,逐步形成了中华世界是一个广袤的自然时空与复杂的人文群体构成的整体观念。到晚年,他更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传统的总体性特征,探寻华夏“王朝”更替的内在机制,力求为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殷鉴。这种历史责任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使竹内实的中国研究既涉猎广泛又情真意切,在现代日本的中国研究界里别具一格,甚至称得上独树一帜,是日中两国长期历史与文化联系在当今的宝贵结晶,值得后人珍视与认真品味。
作者前言
饕餮(1961年1月1日)
疯狂、政治与人(1971年6月16日)
中国革命(1972年12月15日)
——当阿Q站起来革命的时候
中国社会史话(1978年6月)
对现代中国的视角(1977年5月5日、6月5日)
——关于黄埔军官学校
大正时期的中国形象和对袁世凯的评价
(1980年8月27日)
巨大的空间·多重的架构(1980年10月29日)
——中国文学描写的建筑
篆书的形成(1981年5月1日)
品茶纪行(1982年1月26日)
城墙里的成熟(1982年11月10日)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视角
关于军阀(1984年11月22日)
——从日本的观察
孔子与麒麟(1986年7月)
中国文人的居住观(1991年6月16日)
宦官与儒臣(1992年9月20日)
蜀国成都的茶馆(1996年7、10月、1997年1、4月)
北方首都·南方文化(1997年6月30日)
风景中的自由人(1997年7月1日)
“华侨网”与“华人”(1998年1月1日)
都城的历史·连续的历史(1998年10月25日)
中华世界的国家与王朝(1999年7月1日)
——其如何“统一”?
漫步中山陵的思考(2000年8月1日)
黄土与生活在黄土地带的人们(2000年8月10日)
欲望的经济学(200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