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藩是民国时期文化人混迹官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他被称为民国时期的“艺术全才”,张道藩是蒋介石政权中CC系(陈果夫、陈立夫)的重要人物,同时又深得蒋氏信任,官运亨通。可在内心里何以总有“政途艰难可畏”之感,常有“尸位素餐”、“苟全性命”之念?徐悲鸿妻子蒋碧薇曾经收到张道藩从意大利寄来的一封长信,张道藩向她掏出了一颗赤裸裸的爱心。他几十年痴情投入这场民国时期沸沸扬扬的婚外恋情,最终何以又是悲剧收场?本书真实刻录一个文化人的官场之路和情感之旅,令人反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张道藩的文宦生涯/飞扬与落寞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由青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道藩是民国时期文化人混迹官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他被称为民国时期的“艺术全才”,张道藩是蒋介石政权中CC系(陈果夫、陈立夫)的重要人物,同时又深得蒋氏信任,官运亨通。可在内心里何以总有“政途艰难可畏”之感,常有“尸位素餐”、“苟全性命”之念?徐悲鸿妻子蒋碧薇曾经收到张道藩从意大利寄来的一封长信,张道藩向她掏出了一颗赤裸裸的爱心。他几十年痴情投入这场民国时期沸沸扬扬的婚外恋情,最终何以又是悲剧收场?本书真实刻录一个文化人的官场之路和情感之旅,令人反思。 内容推荐 张道藩是民国时期文化人混迹官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动乱的年代他投于蒋介石的旗下,成为其“心腹”,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逃亡台湾后,许多国民党权贵显要纷纷失宠,独他官运亭通,成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党当局的“立法院长”。他利用自己的政治上的便利,组织国民党文化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抗战时期,争取政府资金救助文化人,支持文化抗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物迁移行动,更成为他人生最无争论的亮点——能说他不“飞扬”么? 但是,当他为了“感恩”和“愚忠”,把自己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也就注定,了他人生悲剧的命运。正是在抗战时期,’当全国文化界成立抗协,团结抗战时,他却玩起挑拨离间的游戏,到处为蒋介石拉拢文化界人士,被骂得灰头土脸。在台湾为维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甘当炮灰操纵罢免李宗仁,栽赃污陷吴国桢,更为干夫所指:他曾经也想“有所作为”,在台湾想搞点西方程序式的“民主”:却也没想犯了主子的大忌……一辈子的官场生涯,在他内心里总有“政途的艰难可畏”之感,常存“尸位素餐”“苟全性命”之念。而他作为那场广受争议的“名人三角恋”的主角,几十年的痴情投入,也终以悲剧收场。——这不正是他的落室和悲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峥嵘少年 一、凤山之子 二、负笈平津 三、拜谒孙中山 第二章 英法镀金 一、画家梦 二、欧洲之恋 第三章 从政之初 一、讲人体艺术 二、密电码事件 三、南京建设的成与怨 四、参与总理奉安大典 五、从青岛到杭州 第四章 次长其次 一、文化运动生涯的开始 二、与丁玲、田汉的恩怨 三、政坛中的文化人 四、激情岁月 五、推行抗战教育 第五章 救济文化人(一) 一、文奖会的开张 二、政校教育长 三、文运会的功与罪 四、跟随蒋介石访问印度 五、家乡情 第六章 宣传部长 一、钻了风箱 二、反共急先锋 第七章 救济文化人(二) 一、海外部长 二、国共文化界的决裂 三、西南大援救 四、做陈布雷副手 五、古物保护的先行者 六、围炉闲话 第八章 愚忠之臣 一、囫囵吞枣的忠 二、齐白石弟子 三、独怨的文化领袖 四、迷茫的一九四九年 第九章 “立法院长” 一、改造委员 二、踌躇满志的“院长” 三、如履薄冰的“院长” 四、在漩涡中 五、日月潭之旅 第十章 孤岛晚岁 一、望故乡 二、致蒋碧薇的最后一信 三、一代苦情人的终结 附录 张道藩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峥嵘少年 一、凤山之子 贵州盘县,地处云贵高原西部,处滇黔锁钥之际,川桂咽喉之地,可谓达道逍遥远近通。在22万年至18万年前即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12年建县,634年建立盘州,明初建盘县城。明朝,盘县人文蔚盛,1516年举人邵华谱官至重庆同知,其子元哲,1565年进士,知淮安府。又有1522年进士蒋宗鲁,巡抚云南,宗鲁子思孝,1565年进士,官至副使,宗鲁父子进士,为明朝贵州仅有的4家父子进士之一。1589年进士蒋杰,与董其昌、黄道周、米万钟齐名,称明书法四大家。明朝时,盘县成为贵州文化中心之一。 清初,世居江南江宁府聚宝门外珠市巷,一张姓人家,名张春宇者,为避世乱,远迁盘县,初居南里板桥六亩冲,随即定居盘县城北门外崇山营张家坡,这是盘县城凤凰山的一段。清朝时,这一家族渐渐发达,成为盘县一显宦人家,六至九世祖士、崇、孝、友各辈中,崇高、继武、友闵、友孟为岁贡生,1873年张友程、1885年友拔获拔贡,张继吉获恩贡,友梅获附贡。贡生是清朝科举中由礼部主持考选获取的功名。张氏家族中还有不少获举人、禀生、武庠、副榜、诰封的子弟,这些人中,1873年拔贡生张友程获取功名时,次子家凤已满周岁,张友程还未及做官,就在32岁时故逝,张家遂渐渐衰落。 1897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公历8月9日,26岁的张家凤(字铭渠)喜得贵子,这给张家大院带来了久违了的喜气,有感于张家日渐式微的家道,张家凤给这个宝贝儿子取乳名振宗,希望能重兴祖业,光宗耀祖。 在清末衰败的大潮中,眼见清王朝已病入膏肓,有志之士纷纷举起反清大旗,或留洋求学从事反清运动。张氏家族中就有张友栋、张家瑞先后留学东瀛,张家瑞还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张振宗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 张家风继承父亲的几亩薄田,数只书箱,精心抚育儿子。振宗4岁时,开始由父亲教识字,简单记数,作非正式的文化教育。后来,父亲教他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古诗,振宗记住的诗歌有一百多首,如“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他终生不忘。 振宗6岁时,大爷爷友闵的女儿,也就是振宗的荷姑侍訚,在盘县首办女子小学,这位荷姑从小随在外宦游的父亲接受教育,善诗文、擅国画、精刺绣,她把女子小学开在家里,族中女孩十几个都成为她的弟子,其中就振宗一个男孩。侍阖教他们读书写字作文,画花样,剪花样,绣画,只是在女孩们学绣花的时候,单独给振宗开小灶,教教他绘画的基本功,这是振宗学绘画的开始。晚年的张道藩回忆说,他小时候看见蝴蝶花粉的印痕,就产生了学画的感觉,这说明他是有学画的天赋。 冬天远去了,坐落在凤凰山翅膀上的张家坡,经历了寒冬的洗礼,重新迎来了春姑娘,也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憧憬。对面山上的枯树,不经意间已披上一层绿装;枯黄的山野经过春风的荡漾,几天成了嫩绿的一片。从西冲方向流来的小河,也一改冬天的沉寂,变得欢快起来。张振宗在二楼的书房中,久久地凝视着远山,从美女山到文笔塔,很澄澈的。天际,悠悠的白云自在地在蓝天中飘荡着;耳畔,小伙伴们嬉戏的欢叫声不时地回响。他这时不想出去,只想这么静静地待着。突然,他萌发一个想法,侍阖姑姑近来不断夸他学画有进步吗?这么好的时光,何不作幅画,作一个纪念呢?他铺开纸,略一沉思,挥毫而下,不一会儿,一株清秀活泼的月季跃然纸上,清新中不脱稚嫩,洒脱里不乏秀媚。他看了看这一幅作品,得意地笑了,耳边,又传来了伙伴们的嬉闹声。 1906年,父亲送他到县城平街骆金昌老师家继续读书,因为他能背下千家诗,常常有同学要他背诗取乐。一次,几个同学又逼他背诗,他烦了,就背了一首打油诗,同学跑去跟骆老师说,张振宗背得一首好诗,骆老师就叫他来背,他着了慌,一时又编不出别的诗来,又不敢不背,只得硬着头皮把打油诗重背一遍:“我有一首诗,天下人不知。有人来问我,连我也不知。”同学听后一片哗然,老师非常气愤,把他狠狠地批评了一通。 严厉的骆老师教了张振宗一年后,张振宗又转入舅父伍光表家就读,舅父在城内官井徐宅私塾教读《启蒙歌略》、《地球韵言》、《韵史》、《万国都邑歌》,并教振宗读短篇文言,振宗的学习兴趣渐渐浓厚。他12岁时,父亲受族人之托自己在张家坡大土地祠开办私塾,他随后回到父亲身边读书。尽管学业没有让父亲满意,但他却作了一幅画——《野艇》:河岸边几丛草挺立着,依偎着,河水一漾一漾的;一只小船泊在岸边,船上的双桨分插船两边。这幅作品他一直保存到晚年。 夏天,西冲河水涨得很高,他同伙伴们欢快地下水游玩。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受他们一惊扰,纷纷钻入深水中。张振宗是玩水的高手,他能平举两只手,只用双脚踏水,来来往往数遭竞不见沉下去。他这一表演,常常赢得小伙伴们的喝彩,他兴奋极了,比抓到很多鱼儿还要开心。 振宗是长子,过新年的时候,得的压岁钱比别人多。小孩子也有赌钱的方法,振宗参加了孩子们的赌局,因为总是不服输,常常输得精光。 张家凤发现儿子尽管聪明,但背起古书非常吃力,于是听从朋友易子而教的建议,把张振宗又送回城里,进任雨苍家私塾念书。 张振宗15岁时,考取盘县城里高级小学,父亲给他改名道隆。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这场革命之风也影响到盘县,当时盘县最高学府的高小学生也行动了。每逢赶集,他们都拿取剪刀,守在城门口和大街小巷,强行剪掉男人们头上拖着的长长的辫子,他们这一闹腾,守旧的人们百般不满,但也徒叹奈何。辛亥之风过去后,盘县还是老样子,张道隆隐隐觉得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他还照读他的书。1913年,国会通过了注音字母,他叔父从北平寄回家乡一份,他和同学一起学习,很快就学会以注音字母拼字笔谈,这件事使他很兴奋,成为他后来对语言文字研究感兴趣的起点。三年级时,他有机会阅读族中两位长辈从日本寄回的《新民从报》;民国初年,族叔张家瑞从日本回国,担任黔军总司令王文华的秘书,这使张道隆非常骄傲。不幸的是,张家瑞1914年就英年早逝,年仅26岁。高级小学的生活,使张道隆思想上有了一个跃进,通过辛亥革命的风雨洗礼,他初步具有了旧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 1915年,张道隆19岁:以盘县高级小学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父亲为他改名道藩。开始给他取名振宗,后改道隆,再改道藩,这寄托了一个慈爱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期望。但家庭的实际困难,使张道藩继续求学、读贵阳的新式师范或者中学的希望遭遇挫折,这个日益衰败的家庭无法凑出供他升学所需的二三十块银元。张道藩权衡再三,无奈地选择到邻县普安罐子窑县立高初两等小学任教。当他拿着普安县长张珏良签发的委任书时,兴奋、惶恐、自负、感伤,心中是很复杂的。 为了每月12块银元,张道藩走上讲坛已两个月了。他的学生,有几个比他还大三到五岁,这几个学生常常提一些刁钻的问题,以图难倒张道藩,能够找机会把他轰走。这倒让他提高了警惕,备课、上课,丝毫不敢马虎。而他任的科目,有初级国文、两级的算术、音乐、国画、体操。小学教师是个万花筒,他任这些科目,除体操外,其他各科均能应付自如。有了工作,有了薪金,他一个月只用2块银元,余下10块补贴家用。按当时物价,一块银元可买300个鸡蛋或者5斤猪肉,他这样艰苦任教,并有时间读一读《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花月痕》、《二度梅》等小说,比起高小毕业以前只读了一部《三国演义》,他的人生经验丰富了不少。 很快地,小学教师的生活使张道藩产生了新的苦恼,想着自己就把青春浪费在这一隅,实在有点不甘心。工作刚满一年,他就想辞职回家准备进修,赴昆明投考公立学校,那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呢! 国势日趋复杂,袁世凯当上了总统,还想做皇帝,悍然解散国会,使得张道藩当参议院议员的五叔张莲仙骤然失业。莲仙只得回乡,经贵阳过普安时,游了崧岿寺,宿于罐子窑,小旅馆门口挂着“国会议员张”的灯笼。恰好漫步到此的张道藩,猜想是族叔回来了,赶紧进门问安,交谈中莲仙对这位晚辈很是满意。张莲仙知道这个侄子是有志气的青年,遂动员张道藩父母,不可以耽误年轻人的前途,并关照道藩刻苦自休,以后找机会带他入昆明升学。 1916年,刚开始过把皇帝瘾的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升天了,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国会,暂时在云南督军唐继尧处做事的张莲仙也官复原职,急写信告诉张道藩赴昆明,预备带这个志气不俗的族家子弟到北京读书。欣喜若狂的张道藩赶到昆明,工作于云南舍资的父亲也步行五天赶到昆明话别。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即将远赴他乡,父亲没有流露出心中的忧虑,只是语重心长地说:“我家仅有你一个男孩,照常情而论,怎么舍得让你离开,但是现在国事艰难,青年人应该有四海为家的壮志。我不愿因为父子的私情,妨碍你的前途,你在外面务须敦品励学,力求上进,将来于公要对国家有所贡献,于私要做张氏子弟的模范。我家虽穷,你母亲和我当能尽力维持,不至于饿死,你今后要好好磨炼自己,切勿因忧虑家事而妨碍学业。”张道藩忍着热泪,庄重地连连答应。父亲顿了一顿,严肃地告诫他:“别的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唯有赌博一件事,决不准犯!像你的性格,会把性命押上去!”张道藩热泪盈眶满口应承了。P7-12 序言 张道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此人乃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员、著名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 1897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安直隶厅(今贵州盘县城关镇)的张道藩,生于衰败的清末,长于世事动乱的民国时代。负笈平津,留学英法,1926年回国参加革命,因机缘凑巧,归于蒋介石旗下,将他的一生和蒋介石的专制政权捆在了一起。在蒋介石的众多文臣武将之中,张道藩与陈布雷、陈诚、蒋经国诸人,对蒋介石可谓唯马首是瞻,矢志不渝,深得蒋介石的倚重。 20世纪20年代末,蒋介石成功控制国民党政权后,视张道藩为心腹,在蒋氏一手擢拔下,张道藩仕途一帆风顺。先是青岛大学教务长、浙江教育厅长,然后做到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任国民党第三、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第六届至第九届中央常务委员。当台湾蒋介石政权的“立法院长”。无疑地,张道藩是蒋介石培植的国民党干才。政途的顺畅,蒋介石的赏识,为张道藩开展文化运动,全面掌控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提供了契机。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文化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张道藩加入了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国民党党务文化系统,组织中国文艺社,发行文艺刊物;组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组成中国美术会、中华全国美术会,并担任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等主要负责职务。并参与筹组中央博物院,自始至终关注支持中央博物院的筹备工作。同时,负责国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在国难深重之际,为避免日寇破坏古物,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物迁移行动,南迁、西进,将大量民族瑰宝安全迁移。就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张道藩于1937年春天在南京成功组织民国时期最辉煌的中国第二次美术展览会。这些工作,为他全面掌控国民党文化工作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这一个阶段,张道藩争取国民党政权的资金支持,救济文化人,为支持文化战线的抗战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南洋、上海组织撤离大批文化人士赴内地并慷慨援助;1944年底,从广西、湖南等地组织大批文化人士撤往内地并无私援助,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大批知识界精英人物。在这个阶段,张道藩广交国共、第三方面的文化界朋友,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欧阳予倩、傅斯年、林语堂、蔡元培、梁思成、竺可桢、马衡、姚蓬子、齐白石、徐悲鸿、王子云、方介堪、胡适、林凤眠、刘子华、华仲麟、张友渔、沈志远、冯雪峰、姚雪垠、韩幽桐、胡风、赵清阁、聂绀弩、叶以群、钱纳水、吴祖光、洪深、曹禺、李可染、宋之的、太虚……大批文化人士成了张道藩的朋友。在这一个阶段,张道藩实际上已经全面掌管和控制了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文化运动委员会的组建运行,《文化先锋》、《文艺先锋》的发行,《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的出笼,在国民党文化系统和共产党的争夺战中,他的历史局限性也日益严重地显露出来。 解放战争时期,至为愚忠的张道藩,死心塌地为蒋介石专制政权服务,逆历史而动,和历史做拔河游戏,一败涂地。 国民党退守台湾,张道藩对蒋介石的愚忠,得到了蒋氏的青睐:出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立法院长”,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至高点。在孤岛晚岁的日子里,他继续代表蒋介石全面掌控台湾文化界,组成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中国文艺协会、中兴文艺图书馆、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创作全面反映他自己文艺思想的作品《三民主义文艺论》,全面贯彻蒋介石政权的文化路线,直至1968年离开这个世界。 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张道藩作为民国时期著名文化活动家,有功有过,褒贬不一,在历史上留下了其深刻的痕迹和影响。 说张道藩是民国著名美术家,不能仅看他长期任中国美术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长,而要对他的美术活动史做全面考察。 张道藩童年受他的姑姑侍阖影响,对绘画很感兴趣;童年时代描红,绘《月季》、《野艇》,足见他的美术天赋。南开求学时,老师鼓励他从美术方面发展,带着画家梦留学英法,考察欧洲美术事业,进入伦敦大学美术部,获得该单位颁赠给中国留学生的第一份文凭;旋进入法国国立最高美术专门学校深造,1926年一次以三幅美术作品入选法国巴黎沙龙春季美展,掀起了他美术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留欧学成回国,翻译《代欧洲绘画》一书;支持刘海粟宣扬人体艺术,偕徐悲鸿举办人生第一个个人美术展览,美术家的张道藩已粗具雏形。遗憾的是从此张道藩的美术历史来了一个转折,“学画不以画为业”,一脚迈进政坛,以至终身,他丧失了成为一流国际美术大师的机会。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美术家,他仍在从政之暇,关注、从事美术活动:结交美术界大佬为朋友,如齐白石、徐悲鸿、王祺、张书旗、傅抱石、陈之佛、宗白华等辈,这些人成了张道藩的艺术至交;1933年11月,他组成中国美术会,自任理事长,并倡议、主持修建南京中央美术陈列馆:1937年4月,举办了史无前例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并联络全国368名著名美术人士,成立中华全国美术会,张道藩当选理事长;抗战军兴,他又促成美术界抗敌协会成立,并于1940年5月重新组建中华全国美术会,继续当选理事长,1940年至1949年连任三届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0年12月至1942年2月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2年12月至1943年元月,在重庆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轰动中外;他发起筹建中国美术馆……张道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美术界爱国人士,为抗战大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张道藩积极投身于古物保护事业,为接收并妥为保护各地美术及其他古物作品尽了自己的力量。一直到国民党撤出大陆,张道藩始终以不减的热情从事美术活动,可见他对美术事业的热情。 除了组建美术团体参与美术活动外,张道藩还乐于推介美术人才并亲手作画。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积极支持徐悲鸿、刘海粟等从事国际美术交流活动,他亲自撰文评介潘玉良、梁又铭、梁中铭、秦宣夫、余仲志、傅抱石等人的美术成就。而1946年底张道藩拜齐白石为师,更凸显了他对美术的热爱,“活到老,学到老”,成了他的座右铭。到台湾后,张道藩仍积极支持美术事业的发展,并亲自操办西班牙画家戈耶的画展,自己陪同蒋介石、宋美龄参观,以示提倡。 说张道藩是一个美术家,根本的还在于他一生致力于美术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不少美术作品,纵观他一生的作品,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时代,虽然书无大字、画无巨幅,但他坚持作画,作品异彩纷呈,独具特色。他的作品有:水彩画《贵阳南郊》、《凤尾花》、《阳明山后山》、《兰》、《柿》、《枫林》、《湖畔》、《泛舟》;油画《美人鱼》、《台湾风景》、《睡莲》、《丰富的果实》、《张夫人画像》;国画《葫芦》、《圣诞红》、《兰》、《黔北乌江峡》、《月季》、《荷》;素描《兰》、《人体》、《人像》、《自画像》、《张夫人画像》;水墨画《谁知鱼苦乐》…… 张道藩的美术作品,或淡雅,或清新,或浓墨重彩,或有所寄托,深得齐白石等方家的称誉。而张道藩的美术作品中,最能显露他性格的便是为至情友人蒋碧薇所作之画了,“宗荫室”中产生的各幅字画,各式《瓶花》,各种《兰》,兰性蕙性,可以窥知一个婚姻失败者、感情成功者的心境了。 从这些事实可明证,说张道藩是民国著名美术家,其实是很合理的。 张道藩一生多才多艺,创作成就巨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话剧的创作对社会的影响最为巨大了。张道藩在留学欧洲时,就和傅斯年常常光顾话剧演出场所,萧伯纳、易卜生等人的作品,成为他的至爱,奠定了他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基础。 张道藩的话剧作品可分为翻译和创作两个部分,翻译的作品有:1934年2月完成的独幕剧《第一次的云雾》又名《蜜月旅行》,1936年5月完成的四幕剧《狄四娘》,抗战后完成的三幕剧《忘记了的因素》。创作部分,有1934年完成的四幕剧《自救》,同年10月完成的五幕剧《自误》,1937年5月完成的五幕剧《最后关头》,同年11月完成的独幕剧《杀敌报国》,1968年元月完成的四幕剧《留学生之恋》。张道藩的话剧作品,加上他1936年元月完成的电影剧本《密电码》和1947年3月完成的又一电影剧本《再相逢》,演出的话剧、摄制放映的电影,构成了张道藩文学创作的主体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有相当的意义。在张道藩的作品社会题材剧中,《最后关头》暗喻中日大战必不可免,同时,该剧编排合理,矛盾产生发展冲突结局的处理深合道理,为抗战宣传立了第一功;《密电码》记述张迭代法自己的一段历史,为动员广大青年、国人投入抗战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杀敌报国》就在于鼓励民众奋起抵抗日寇的侵略。在婚恋题材剧中,《第一次的云雾》、《留学生之恋》其实就是对张道藩和他的夫人郭淑媛爱情的纪念;《自救》、《自误》则是张道藩对爱情题材剧的一次成功探索。另外,社会题材的《狄四娘》,经张道藩改译后,宣扬知恩报恩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张道藩知恩报恩,永远还报蒋介石、陈果夫、陈立夫知遇之恩的一种姿态;《忘记了的因素》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统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矛盾极度尖锐之际,妄图注入一剂“和谐”的药剂,调和阶级矛盾,自然是白费力气;电影《再相逢》则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传统悲欢离合的主题,意图唤起国人对国民党政府的好感,当然效果难尽人意。 张道藩实践话剧运动,自编自导自演,确有他艺术家的风采,但他的话剧实践根本上离不开一个政治主题,这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才情发挥,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戏剧家的定位。 民国政治史、文化运动史、美术史、戏剧史都无法绕开张道藩。张道藩的成功,在于他借蒋介石、陈果夫、陈立夫等人提供的政治资助,获取了满意的政治地位,使得他的多方才艺在民国历史舞台上得以尽情展现,美术、书法、文学创作;话剧电影编剧、导演、演出;摄影、语言文字、演讲、辩论、烹饪、社交、音乐,其人都有所长,他可谓一个艺术的全才。一个艺术上成功的张道藩,放之于历史长河中估量,此人又做了逆历史而动的蠢事,这就是他的政治选择,决定了他的政治命运是悲剧性的结局。而让世人最津津乐道的张道藩、徐悲鸿、蒋碧薇三人用毕生精力演绎的人间悲情大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难免令人动容和感慨。 后记 本书写作参考以下资料: 1.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 国民党中央、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宣传部、海外部、文化运动委员会、南京市政府有关档卷100余卷。 2.《文坛先进张道藩》,台湾重光文艺出版社印行,赵友培执笔,陈立夫题署。1975年6月初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 3.《张道藩先生文集》,台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陈立夫题署。馈州盘县张氏宗谱》,张道藩撰修,张道藩堂弟张道儒续修。《张道藩生平纪年》,张道儒著;《人话——张道儒八十述感》,以上由贵州盘县政协张道儒提供。 4.《文艺斗士——张道藩传》,台湾近代中国杂志社1985年出版,程榕宁著。张道儒提供。 5.《张道藩传记资料》,复旦大学提供。《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张道藩、张知本》,台北文讯杂志社出版,复旦大学提供。 6.《道藩藏印谱》,台湾道藩文艺图书馆印行;《中国文艺斗士——张道藩先生哀思录》,张道藩治丧委员会编印。以上两书由台北市立图书馆道藩分馆、上海市图书馆提供。 7.《自救》、《华侨教育》、《科学化运动》、《杀敌报国》、《最后关头》、《文艺论战》、《文化建设新论》、《中国之命运》、《狄四娘》、《近代欧洲绘画》、《中央政治学校概况》、《中央政治学校大事记》,《中央日报》(1928—1949)、《新华日报》(部分)、《大公报》(部分),《中央半月刊》(部分)。以上书籍、报纸、刊物由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提供。 8.《革命文献》(59、71、91、96各集),(国民党中央编),《文史精华》、《文化史料》,全国、贵州、盘县文史资料,《贵州日报》等(民国时期)以上资料由贵州图书馆提供。 9.《张道藩书画集》(蒋碧薇印行),《密电码》电影剧本,《吟雪——罗马诗文选》。均由贵州日报社罗马提供。 10.网络版图书及资料: 《回首碧雪情——张道藩、徐悲鸿、蒋碧薇的爱情故事》,台湾潘宁东著;《蒋碧薇回忆录》,蒋碧薇著;中青网《中央日报》篇目索引;《蒋氏家族全传》、《陈氏家族全传》;上海、南京、杭州、北京、长春、庐山、广州、重庆、中国台湾、兰州、昆明、贵阳、无锡、巴黎、澳洲各地史料、介绍。有关张道藩之网络资料,恕不一一注明。 11.本书还借鉴、引用以下人士的观点、资料: 台湾李瑞腾、秦贤次、李丽玲,中国文联邵燕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重庆戏剧家协会石曼、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南开大学梁吉生、南京大学茅家琦、美国耶鲁大学赵浩生、全国政协舒乙程思远、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中国田汉基金会田申、台湾南投盘县藉人士储荣昌、贵州社会科学院熊宗仁 12.作者个人藏书: 《中国国民党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辞曲》、《毛泽东选集》、《八十年来家国——赵浩生回忆录》、《何应钦传》、《金陵春梦》、《中统内幕》、《蒋介石与西南地方实力派》、《贵州文史丛刊》(部分)、贵州、盘县文史资料、《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先生晚年》、《王若飞传》、《贵州教育志》、《贵州通史》、《黔人》杂志(台湾)、《南京解说词》、《贞观政要》…… 13.国民党《中央党务公报》(部分),盘县档案馆提供。 14.全国文史资料,盘县思源图书馆提供。 15.《盘县碧云洞诗文集》、《盘县丹霞山诗文集》,盘县诗词楹联学会叶国仁提供。 本书写作还得到中共贵州省盘县县委、县政府、县档案馆、思源图书馆、宝霞陈列馆提供的大力支持,马丽红女士提供打印、复印、摄制、传真、网络下载和邮件服务等。 谨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