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鄂州古镇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周承水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孙锦祥杂货店:在繁华的古楼街上,庾亮楼的右侧,80多年前,老鄂城第一家杂货店就诞生在这里。它的商号叫“孙锦祥杂货店”。

孙锦祥杂货店的老板叫孙少衡,是华容人,1887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家,读书不多,但却非常聪明机智,勤劳奋发。20岁时,迫于生计,跟着父亲和哥哥在家乡一带贩卖鸡蛋鸭蛋。由于一家人勤劳吃苦、省吃俭用,家里的日子逐渐好起来,并有所积蓄。1913年,举家离开华容来到城关镇,在四眼井旁摆了个小摊,仍贩卖鸡蛋鸭蛋,同时兼营一些山货。孙少衡发现小摊旁有一家名为“锦春”的小店,专门卖蜡烛,成本不大,却有利可图。于是,孙少衡决心扩大经营范围,与父兄商量后,1918年,他在庾亮楼的右侧买了间房子,开了个杂货店,取名叫“孙锦祥杂货店”,主要经营生活杂用商品。

农民出身的孙少衡,虽然在城关商界占有一席之地,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刻苦钻研经营之道,看准市场,诚信服务,严格管理,使杂货店像滚雪球般发展起来。

在开店的第二年,孙少衡除了开店外,还增设了作坊,开始加工蜡烛、糕饼,并由原来的零售扩大为批零兼营。到1938年抗战初期,孙锦祥杂货店已发展成拥有资产110多万银元的大型店面,内设有加工作坊、糖栈、油栈、土产品收购等,并代销英美洋货,雇请店员40多人。

孙少衡能将自己的店面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首先是由于他有独到的经商眼光和理念。他雇请了业务全面、经验丰富、熟悉市场变化情况的胡柱香当掌柜,雇请善于管理、善于交际的艾俊川搞采购,常驻武汉,负责洽谈生意和采购商品。有这两个人,孙少衡如虎添翼。

在进货方面,孙少衡坚持“多利好销”的原则,什么商品应时、好销、利润大,就进什么商品,数量以上年销售量参照市场新变化而定。对奇缺紧俏商品采取抢购、多购,实行独家经营;对于零星和规格多变的商品,采取勤进、少进、多样;货源充足的商品,做到随进随销,细水长流,讲究“货等人、不让客等货”,同时搜罗特殊商品或别处不经营的商品,以提高和扩大自己的声誉。

在销售环节上,做到货物齐全,明码实价,做好包装。店员售货时,不论哪类客人,都要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不怕麻烦,算钱、结账又准又快,包装、捆扎又快又好。销售的商品,坚持“足秤加一”、薄利多销,不随意抬价,树立信誉,对购货多的顾客赠送礼品,并主动为大主顾送货上门或赊销。

在店员管理上,孙少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招收店员不仅要有铺保,而且还要试用。店员要求做到手稳、身稳、口稳,违者扣发工资直至解雇。工资分三等,逢年过节或店员家有什么喜事,孙少衡都分发红包,以示关怀,收买人心。  随着孙锦祥杂货店的兴起和强盛,孙少衡在鄂城商界的地位也提高了,1925一1927年,他当选为县商会会长。到1930年,他经销的杂货垄断了整个鄂城市场,他成为头号富商。

抗日战争爆发后,孙少衡的孙锦祥杂货店在日寇的铁蹄和经济占领中关闭,1945年,孙少衡重建家业,改杂货店为锦大煤油栈,专卖洋油。虽身为商会会长和县参议员,但孙少衡已到风烛残年,锦大煤油栈经不起国民党腐败政府的经济垄断和繁重的苛捐杂税的压榨,逐渐衰败下来。1948年,孙少衡关闭了锦大煤油栈,在商海销声匿迹。

鸿章匹头号:店主夏瑞麟,1930年在城关小南门开设“信昌”槽坊。5年后,由单甑扩大到双甑,并兼营百货。1938年8月“信昌”槽坊停业。1939年,夏瑞麟与他人合股在城关大东门外开设“协成”杂货店,并与“日新”袜厂联合生产经营棉袜。后杂货生意清淡,转营百货。1941年,店址迁到东门濠口,改店名“同昶”百货匹头店,主营百货,兼营匹头。其时,该店有店员52人,营业面积400多平方米,是城区沦陷期间最大的商店。1946年,夏瑞麟再次扩股集资。同时,关闭袜厂,改店名为“鸿章”,经营匹头百货。1948年,该店拥有流动资金1。4万块银元,经营规模为城区商户之冠。建国初期,店址迁到八卦石,继续经营匹头百货。1954年6月,店主夏瑞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与国营商业公司建立起批购零销的经济关系;1956年,鸿章匹头百货店被改造为公私合营商店。

P11-13

目录

寿昌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设置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建设

 八、医疗服务

 九、教育建设

 十、宗教场所建设

 十一、人物

 十二、民俗

 十三、古建筑

 十四、诗文遗存

 十五、民间传说故事

樊口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街道建设

 四、地域环境

 五、人口姓氏

 六、商铺作坊

 七、教育场所

 八、宗教场所

 九、古镇名人

 十、民风民俗

 十一、诗文辑要

燕矶镇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姓氏人口

 五、老街概貌

 六、商铺老字号

 七、娱乐场所

 八、学校建设

 九、医疗服务

 十、宗教场所建设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三、民间习俗

 十四、诗联遗存

 十五、文化遗迹

 十六、民间传说

汀祖镇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三、街道的变迁

 四、文化遗迹

 五、祖先移民

 六、古镇名人

 七、先贤诗作

 八、教育场所建设

 九、风景区

 十、宗教文化建设

 十一、风俗习尚

 十二、物产美食

泽林镇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姓氏人口

 五、老街变迁

 六、商贸场所

 七、教育场所

 八、医疗服务

 九、民间文化

 十、宗教场所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诗文遗存

 十三、文化史迹

 十四、珍闻轶事

 十五、古建筑遗迹

 十六、民风民俗

 十七、民间传说

葛店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分布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

 八、医疗服务

 九、教育场所

 十、宗教场所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民风民俗

 十三、古建筑

 十四、诗文遗存

 十五、名胜景点

 十六、民间故事

白浒镇

 一、概论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市分布

 六、商铺作坊

 七、宗教场所

 八、古镇名人

 九、民俗

 十、历史遗迹

 十一、诗文遗存

 十二、民间故事

华容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街镇建设

 四、地域环境

 五、姓氏源流

 六、商铺作坊

 七、教育场所建设

 八、宗教场所

 九、古镇名人

 十、民俗

 十一、诗文遗存

三江口镇

 一、概述

 二、历史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市变迁

 六、商铺作坊

 七、教育场所

 八、医疗场所

 九、宗教场所

 十、古镇名人

 十一、民俗

 十二、文物古迹

 十三、诗文遗存

 十四、民间故事

段店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布局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

 八、卫生服务

 九、宗教场所

 十、教育场所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文化遗迹

 十三、民风民俗

 十四、民间传说

丁桥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分布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

 八、医疗场所

 九、教育场所

 十、宗教场所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民俗

 十三、古建筑

 十四、诗文辑录

 十五、民间故事

梁子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分布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

 八、医疗场所

 九、教育场所

 十、宗教场所

 十一、民俗

 十二、古镇名人

 十三、古建筑遗址

 十四、诗文遗存

 十五、名胜景点

 十六、抗日故事

 十七、民间传说

长岭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分布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

 八、医疗场所

 九、教育场所

 十、宗教场所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民俗

 十三、古建筑

 十四、诗文遗存

 十五、名胜景点

 十六、民间传说故事

涂家垴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市布局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场所

 八、医疗场所

 九、教育场所

 十、宗教场所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古墓古迹

 十三、抗日往事

 十四、民间故事

太和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建设

 六、商铺作坊

 七、娱乐活动

 八、医疗场所

 九、教育场所

 十、寺庙建筑

 十一、古镇名人

 十二、民风民俗

 十三、建筑文化遗迹

 十四、诗文遗存

 十五、名胜景点

 十六、民间传说

谢埠镇

 一、概述

 二、建置沿革

 三、地域环境

 四、人口姓氏

 五、街巷分布

 六、商铺作坊

 七、医疗场所

 八、教育场所

 九、寺庙建筑

 十、古镇名人

 十一、民风民俗

 十二、古建筑

 十三、古遗址

 十四、诗文遗存

 十五、名胜景点

 十六、民间传说

附录

序言

人类不能没有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知道人类文明的历程。

城镇不能没有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知道城镇发展的历程。

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鄂州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荟萃了灿烂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古镇更是鄂州的瑰宝。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现代文明的根在哪里,人类文明从何时何地而来。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镇也一样,也有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这些丰富而独特的历程,莫不默默地保存在古镇的肌体里。古镇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产物。古镇不仅是砖瓦木石的结构,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载体,镌刻着民族的心路历程,凝聚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文化信息。

在记忆里回味曾经的沧桑,在记忆里寻找历史的辉煌。鄂州记忆,沉淀的是千年的精华,积聚的是前进的力量。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古镇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经过时间的“过滤”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古镇是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见证。

作为一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我特别希望有一本关于鄂州古镇的工具书,能准确而周详地发掘人文历史,为我们揭示鄂州古镇的来龙去脉,也为世人认识鄂州提供方便。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书今天终于面世了。这几乎是一个抢救性的工程,因为有的古镇在大拆大建中已难觅风貌,文化踪迹已日渐消失。眼前的这本书对于鄂州古镇的建置沿革、地域环境、族源、宗教、建筑、物产、商铺、老字号、学校、古镇名人、民风民俗、诗文遗存、名胜古迹、民间传说等做了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展示,既有历史的纵深,又有文明的广角,达到了令人惊喜的高度,可谓筚路蓝缕、集腋成裘,功在当代,泽惠千秋。

鄂州是湖北省古镇较多的城市之一,在中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现代热潮中,鄂州古镇还在继续发育成长。建设一个经济强镇、环境美镇、文化雅镇、平安福镇的重大责任,还需鄂州各界人士心力与物力的巨大投入,需要管理者的责任担当和智慧谋划,毫无疑问,作为一本地方精神史,作为大变革时代一本文化的招魂之书和立心之书,《鄂州古镇》不失为传薪之功和助推之力,将帮助古镇人民传承历史,积养内涵,打造形象,去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我相信,这也是本书所有参与者殷切而美好的愿望。

是为序。

(作者系鄂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内容推荐

周承水主编的这本《鄂州古镇》立足于鄂州市现存的16个百年历史以上的古镇,从建置沿革、地域环境、人口姓氏、街巷分布、商铺作坊、娱乐场所、医疗服务、教育场所、宗教场所、古镇名人、民风民俗、古建筑、诗文遗存、名胜景点、民间传说故事等16个方面,详细地反映了古镇历史风貌,彰显了鄂州古镇文化底蕴和地方地域文化信息。

编辑推荐

由鄂州市作协会员、文史专家周承水主编的这本《鄂州古镇》详细搜集、挖掘和系统介绍了鄂州市寿昌、樊口、燕矶、汀祖、泽林、葛店、白浒、华容、三江口、段店、丁桥、梁子、长岭、涂家垴、太和、谢埠等10多个古镇的历史文化。这些古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发展成高楼林立、工商业发达,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镇,有的由于多种原因,逐步走向衰落,甚至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相同的是,它们所蕴含的许多深厚历史文化遗产正渐行渐远。由于人们对历史古镇价值的认识不足,一些古镇古村落在拆建中已面目全非,许许多多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遗存亟须挖掘、抢救和保护。该书的主要内容,除了发掘鄂州古镇的历史、街道、学校、商铺、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外,同时还深挖了民风民俗、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8: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