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深圳特区30年被遗漏的历史碎片,掀开来探打工寻梦者尘封的情感隐秘,再现改革开放史波澜壮阔的真实图景。
由胡洪侠编著的《深圳日记(上册)》为晶报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的采访结集,内容包括在蛇口凯达厂当打工妹、市领导首次集体穿西装打领带亮相、饲料组长王石卖玉米、职工给市长写信请求帮助找对象、跟着陈琳学英语、前市委常委郝敏贪污1.4万被判11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深圳日记(上1980-2010不能忘却的深圳时间)(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胡洪侠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捡拾深圳特区30年被遗漏的历史碎片,掀开来探打工寻梦者尘封的情感隐秘,再现改革开放史波澜壮阔的真实图景。 由胡洪侠编著的《深圳日记(上册)》为晶报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的采访结集,内容包括在蛇口凯达厂当打工妹、市领导首次集体穿西装打领带亮相、饲料组长王石卖玉米、职工给市长写信请求帮助找对象、跟着陈琳学英语、前市委常委郝敏贪污1.4万被判11年…… 内容推荐 深圳经济特区三十年是传奇的发酵,是故事的沉淀。《深圳日记》是深圳新锐媒体晶报一次盛大的出手。作为2010年的年度大型策划,《深圳日记》开展了对过去、乃至未知的回访。 2010年1月1日,《深圳日记》在晶报启动,直至2010年12月31日结束,历时整整一年,每天两个整版,有近百名编辑记者参与,共刊出稿件两百余万字、图片两千余幅。我们从这些文字和图片中精选出三十万字,出版了这套书。其中,《深圳日记(上册)》为晶报记者和特约撰稿人的采访结集,《深圳日记(下册)》为向读者和市民征集的三十年日记选粹。 即使时间过去许久,文字依旧会活着。因为在深圳的三十年里面,有许多人的生命、血和呼吸。 本书为《深圳日记(上册)》,由胡洪侠编著。 目录 1980~1990 1982年04月30日 在蛇口凯达厂当打工妹 1983年03月14日 市领导首次集体穿西装打领带亮相 1983年05月07日 饲料组长王石卖玉米 1984年03月21日 职工给市长写信请求帮助找对象 1984年05月07日 跟着陈琳学英语 1984年07月28日 前市委常委郝敏贪污1.4万被判11年 1985年01月08日 任仲夷写三封信在深圳推广普通话 1985年04月19日 蛇口民主试验:领导干部公开竞选 1985年08月08日 25年前深圳已设立新闻发言人 1986年02月23日 全国首次公开招聘局级干部 1986年07月05日 《深圳青年报》现代诗流派大展 1987年06月20日 一个谣言引发20万人逃港 1988年02月26日 梁湘,一个不该被深圳遗忘的老人 1988年04月24日 国家干部辞职创办全国首家私人律所 1988年07月01日 个体户巢中立的暴富与沉沦 1988年09月03日 全国第一家性教育杂志只出了三期 1989年01月13日 一桩港客迷奸案引发的波澜 1989年01月20日 一只疯猴子带给深3J'IA的娱乐 1989年02月24日 “民工潮”中那些被挤死的人们 1989年(H月04日 深圳“立法权”,争了6年才圆梦 1989年06月02日 深圳国展中心走出名模陈娟红 1990年03月29日 深圳夜场:_个歌手的回忆 1990年07月06日 许世友原警卫全国首创武装运钞机构 1990年12月24日 香蜜湖狂欢夜,那个一塌糊涂的夜晚 1991~2000 1991年01月10日 海上缉私惨烈一幕震惊全国 1991年04月18日 首家赛马俱乐部运营5年无疾而终 1991年05月15日 证券公司走街串巷卖股票 1991年12月24日 幼时没裤子穿的高森祥因受贿判死 1992年07月18日 被遗忘的中国首富村一大坑村 1992年08月10日 “8·10”股灾:一场暴富梦引发的乱局 1993年01月22日 从生命垂危的道德楷模到著名学者 1993年02月04日 市民的建议让深圳放弃轻轨改建地铁 1993年03月13日 小保姆受虐案震惊全城 1993年03月09日 全国最早的镇级选美:“龙华小姐”评选 1993年08月05日 清水河大爆炸:永留深圳的伤 1993年lO月28日 中国文稿拍卖第一槌拍出百万天价 1993年11月19日 致丽厂特大火灾死亡84人 1994年07月23日 千万元巨贪王建业伏法记 1995年05月30日 深圳房价曾涨至2万后大幅降价 1995年07月07日 一起活埋女婴事件引出的弃婴话题 1996年03月02日 “活雷锋”陈观玉:那个年代的记忆 1996年10月22日 《花季·雨季》:一部校园小说的轰动 1997年02月19日 1997,举城哀痛悼小平 1998年04月03日 166个妇儿患者的感染噩梦 1998年12月31日 冬瓜岭安置区,深圳梦开始的地方 1999年02月01日 大梅沙海滩上的6000年前沙丘遗址 1999年06月13日 深圳眼库写下中国器官捐赠史第一页 1999年09月07日 另一只“企鹅”,没能熬过互联网严冬 2000年10月21日 钢琴王子李云迪从深圳走向世界 2000年11月14日 莲花山曾是深圳市区最大养猪场 2001~2010 2001年02月08日 虞德海贪财二千万沦为阶下囚 2001年07月30日 56名女工被搜身轰动深圳 2003年02月24日 首个SAPS报告病例 2003年03月14日 曾记否,“猫低”“有落”很流行 2003年11月01日 禁摩前传:石岩与“摩的”20年交锋 2004年10月28日 安惠君:女公安局长的独特爱好 2008年09月20日 舞王大火烧出一批贪官 附录 大成12年再创新辉煌 后记 试读章节 1982年4月30日 在蛇口凯达厂当打工妹 谢婷婷 特区建立之初,由于深圳毗邻香港的独特地理优势,港资企业成为深圳外资引进的排头兵。1980年5月5日,深圳市第一家港商独资企业新南新印染厂(后为深圳中冠印染有限公司)在葵涌兴建,自此带动了一批港资企业开始进驻深圳。港资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深圳发展经济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曾在那里工作过的第一代深圳打工者来说,港企也成了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招工考试考IQ题 1982年4月30日晚,几辆大巴把120名从汕头来的年轻女孩带到深圳蛇口工业区。这些女孩是深圳第一家港资玩具厂一一香港凯达公司刚刚招收进来的第一批打工者。18岁的翁纯贤就在其中,那年她刚刚高中毕业。 “其实机会挺偶然的。”今年47岁的翁纯贤坐在她现所服务的公司会议室里向记者回忆起那段经历,“那年我没考上大学,有一天在和同学逛街,无意中看到一张蛇口工业区香港凯达玩具厂招聘女工的启事。招聘启事上要求高中毕业,我决定去试一下。” “我记得当时迹有人笑我呢,说我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哪有考试就能找到工作的?要知道,那个年代找工作要有关系的。”翁纯贤笑着回说,“考试的题目非常新颖——简单的IQ测验题,比如如何分糖果。” 尽管家里有人反对她去深圳打工,但翁纯贤坚持自己的选择,她跟家人约定,如果在深圳过得不好的话,3个月后边防证一到期就回家。港企很讲究诚信 翁纯贤说香港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很讲究诚信。“正式上班前,他们就告诉我们,每天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量,如果超额完成了,就有额外的奖金。”但我们听了都没当回事,因为大家还没有多劳多得的概念。 刚开始的半个月,这群年轻的女孩工作起来并不是太拼,能磨蹭就磨蹭,有时还偷懒,“这都是沿袭了老家那一套工作态度。”但这样的工作风气很快被扭转。香港企业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照强度标准严格设定好岗位人数,如果一个环节拖沓了,整条流水线都会受影响:再加上香港管理员频繁的巡视和检查,渐渐地,女孩们都不敢懈怠。 一个月后,许多人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工作任务,领到工资时,她们惊喜地发现,超额的部分果然有奖金——奖金是按加班工资算的,加班工资差不多是平时的2倍,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时候,我们才真的相信了。我当时觉得香港企业很讲信用,说了可以多劳多得,就真的多得了,我们跟在家里上班的人不一样,不是吃大锅饭。”回家就像归国华侨 在多劳多得制度的激励下,女孩们工作得很有劲头,几乎每天都加班。按照工厂的制度,加班工资是平时的2倍,重大节日是3倍。每个月下来,翁纯贤能挣到80块,外加200港币的加班工资。 “我的一个表哥在汕头做工厂的学徒,每个月才18块,我父母都是当地的高级教师,工资算高的,一个月也就四五十块。” “我来之前,我哥哥不让我来,说那是资本主义工厂,资本家都是剥削工人的。后来看到我在这里过得挺好的,赚钱也多,大家就再也不说这种话了。”翁纯贤笑着说。 在凯达,工厂的上层管理人员都是香港人,“我们和香港的管理人员相处得挺好,他们每周回香港,我们都会托他们帮我们带衣服、日用品甚至是一些大件的家电,我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 顾家的翁纯贤频频往家里带回大包大包的东西,“我们家老老小小,每个人我都会买东西回去送给他们,衣服、裤子、牙膏、洗发水、饮料等,都是从香港买回去的,家里人非常喜欢,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从来没听过的。还有我家的几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也全是我买回去的。每次回汕头,我就像归国华侨一样,特别受欢迎,父母都以我为傲,我自己也感觉很自豪。”受用一生的做事态度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深圳特区政府进行发展战略转移,即从简单的来料加工开始转为建设大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1993年,凯达玩具厂遣散了所有员工,两年后,设在这里的加工点搬到了东莞。 尽管翁纯贤在1990年就已经提前离开凯达到了南玻集团,但和凯达的姐妹们还常有联系。2007年,当年的“凯达妹”们在深圳组织了一次“再回首,凯达姐妹二十五周年”聚会活动。当年的打工妹差不多有一半都留在了深圳,很多人已成为企业家、银行家、金融投资商或者政府官员。而翁纯贤自己也已成为南玻集团的销售部经理。 “可以说,我们这批姐妹都比较优秀,之所以那么多人现在事业上都挺成功,凯达对我们的影Ⅱ向不可谓不深。”翁纯贤感慨。 她向记者列举了很多凯达姐妹都共同具备的一些好品质,“比如说严格要求自己、负责任等。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毛绒玩具所有的工序完成后,还要经过专人仔细地揉捏。一开始我们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后来管理员告诉我们,玩具是要卖给小孩子玩的,如果玩具里面不小心遗留了针头或是尖锐物品,会对小孩造成伤害,所以产品最后一定要经过专人检查,确保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才算是合格的产品。”翁纯贤说,“不仅做产品,我们做人也需要这种高要求、负责任的态度。”P2-5 序言 故事,开始了——《深圳日记》序 故事,开始了。 在南海之滨的深圳,我们曾经的异乡、此刻的家园,岁月深潜于此,30年的时光叠积于此。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30岁的圆融与整数,我们深情地宣告:时间,开始被我们重新激活。 不是哪位伟大的神,暗中授予我们打开岁月之门的密码,让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唤回流失的时间。是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她30年壮阔的心灵史,30年的生命潮动,激励我们去解释她世不多见的奇迹与暗语,去解读她此起彼伏的热情与诗篇,去探究她马不停蹄的勇敢与求新。 再精确的社区地图,也无法标示出一条“深深的田边水沟”。但现在可以明确的是,打开地球仪上的经纬,一条蜿蜒的“水沟”,已经被神奇地放大,崛起成一座备受世界瞩目的城市——一个国家的符号,30年改革开放的焦点。 如果一定要追溯,可以说到龙岗区大鹏街道叠福社区——7000年前的深圳先民生活在此间。但,无论考古学家和史学家怎么发挥想象力,也不能从成头岭发掘出来的器具中探知他们的爱与哀愁,获悉他们彻底被岁月屏蔽的私人记忆。我们的幸运在于,我们偶发的生命,曾经落点于必然的公元1980—2010。我们的幸运还在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血脉之躯,与一个经济特区的30年联动,和一个崭新的城市共有生命。 深圳腾飞了。经济特区的命名与制度设计,改写了深圳的全部历史。更重要的是,千千万万的人,他们的欢喜忧伤,他们的耕耘创造,他们的命运变迁,无不与深圳的走势联系在一起。我们这样说:一个再神奇的城市,都来自一双双平凡无奇的手的催生。而一个城市的高度.终将来自人的高度。 人,永远是一个城市历史活的部分,流动的部分,最需善待的部分。可以说,在一座城市中,只要有人存在,它生命之水将长流不息,这座城市也将带给它的人民以有效的哺育。深圳经济特区的30年,正是这种情理的言说和落实。 30年,多少人生被重新设计?这一定不是一个经济特区的秘史——多少拓荒的雄杰诞生又落幕了。多少智者又接续出场了。多少达人经由财富的通道大隐于市。多少远道而来的农民已经学会做梦。还有多少潮人正踏着时间的鼓点入场。 历史的节点,正是重温乃至重建我们的记忆和感动的时刻!没有矫情的伤感,没有刻意的伪饰,没有虚构的情怀;有的只是真实的力量和深潜在岁月里的、曾经模糊现在却一点一点清晰起来的心动。 是的,深圳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的。我们经历的,都是深圳历史不能缺少的细节与音符。而所有这些细节与音符,正是《深圳日记》所海纳和录入的。 《深圳日记》编委会 后记 201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作为深圳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这一年,晶报策划组织了《深圳日记》、《深圳梦想辞典》等一批有影响的纪念性专题报道,其中,《深圳日记》为唯一贯穿全年的大型策划,获得当年度晶报最佳报道策划奖。 《深圳日记》自2010年1月1日始,至2010年12月31日止,以每天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出稿件200余万字、图片2000余幅,前后有近百名编辑记者参与。在《深圳日记》所设立的各个子栏目中,“城市记忆”为主打稿件,均由晶报记者采写,这些报道对深圳特区30年历史上重大、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及被遗漏的若干历史细节进行了回访、还原、挖掘与重新发现;“私人语文”则全部来自于读者的投稿,这是晶报征集到的深圳无数打工者和曾在深圳打工者最隐秘的私人情感与生活故事,它们尘封多年,也许刚从抽屉的某个角落里翻捡出来,但它们却是特区建设者来深圳打拼时最原生态的鲜活记录。另两个栏目,“岁月花边”是深圳民间史料搜集与整理者南兆旭先生的专栏,“今日旧影”是一次深圳历史老照片的大展示。 《深圳日记》推出伊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读者不但每天追看,而且将每天的版面珍藏。一位女士说,她在某一期“今日旧影”刊登的照片上,看到了24年前的自己,非常惊喜,想要一张报纸留起来作纪念。一位老先生有一次不小心未能搜集到一期《深圳日记》的版面,特地打电话来请求我们一定帮他找到遗失的那一期。 在读者的强烈要求下,我们从“城市记忆”和“私人语文”中筛选出部分文章,并结合“岁月花边”文章及“今日旧影”的老照片,分别编成《深圳日记》上册《不能忘记的深圳时间》和下册《私人日记里的深圳记忆》出版。 感谢大成基金热情赞助本次大型报道策划,并资助本书出版。 晶报各部门均有编辑记者参与本次策划的采访、写作与编辑,但限于篇幅,不少编辑记者的作品未能收入本书,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上册刊用的部分照片,因时间久远,有部分作者未能取得联系,请作者看到本书后与本书编者联系。 限于时间和水平,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7.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