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洋将军轶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杨潜编撰的《北洋将军轶事》内容介绍:历史虽已消失在辽远深邃的时空中,深入它的隐蔽之处并非容易。昨天的那些“事”,总是扑朔迷离地隐伏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有种种疑障与重重迷团。历史的细节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发现真相的钥匙.但打开这扇门,仍需“下穷碧落上穷天”,钩沉求索而不止,才会认知历史发展的关节脉络所在,为后人提示有价值的殷鉴。我们对于历史的任何看法.其实对于它本身已无意义,但对于我们今天却十分重要。换言之,对于历史的态度,并不能改变历史本身,却能够改变我们自身。以这样的态度谈史论事,公允而宽容地对待我们的先人。

内容推荐

由杨潜编撰的《北洋将军轶事》主要选取了北洋系出身的15位将军轶事,时间跨度为晚清与民国时代。历史本是人和事的集合,事因人起,人以事存,《北洋将军轶事》中所辑侧重人物言论与史实细节,体例则为史料性笔札作品。书中记述的北洋将军事迹,均收辑自近代史料、笔记丛刊、馆藏档案、口述回忆、历史传记、论著等。旨在拾遗补缺,辑残存轶,以传述人物言行,兼及晚清与民国时代的许多重要史实。

目录

一、沉毅之段祺瑞

二、敏达之王士珍

三、狷介之吴佩孚

四、圆通之冯国璋

五、敦厚之曹锟

六、倜傥之徐树铮

七、豪放之张作霖

八、风流之蒋方震

九、精明之阎锡山

十、布衣之冯玉祥

十一、狡黠之孙传芳

十二、愚忠之张勋

十三、玲珑之靳云鹏

十四、贪啬之王占元

十五、犷悍之张宗昌

十六、杂篇

主要征引书目与参考文献

青史往矣须细看(代后记)

试读章节

◎直隶提督叶志超部下有名叫黄世珍的福建籍军官被选人册,不知何故,临近入学黄世珍不辞而别,叶志超正为此变故寻找解决良策,勤务兵王士珍进屋送茶。平时,叶志超即对气质儒雅、办事精明的王士珍颇为赏识,有心提拔,便问道:“上报的武备学堂学员中黄士珍走了,我有心让你顶替,愿意不愿意?”王士珍谨慎地说:“能有求学上进的机会,我自然求之不得,只是我不是军官,不够资格。”叶志超说:“我寻思这南方口音中‘王’、‘黄’不分,你就顶替黄士珍吧。”在叶的荐举下,王士珍进入武备学堂,并成为第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深得荫昌赏识。期满毕业,仍回叶志超部任职。后来,荫昌升任两江总督,推荐王士珍为江北提督。

◎陶菊隐所著《政海轶闻》中对王士珍早年身世另有一说:王幼年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家境贫寒,寄居于正定城内东门里伯母家,艰辛度日。九岁时,王士珍曾入私塾读书,同时替大户人家放牛。稍长,即入伍从军,在朝阳镇总兵杨瑞生旗下做马弁。杨瑞生是湖南湘潭人,以“洪宪”闻名的杨度便是他的侄儿。王士珍聪明好学,亦相当勤勉,甚得主人欢喜。当年,淮军知名将领聂士成受命编练武卫新军,因其曾在湘军干过,与杨瑞生有交情,便向杨开口,推荐一些军事人才。于是,杨瑞生开了一张名单,保荐一批干部,其中有一名守备,叫王士珍。不料,王被保后因病告退,回籍养病去了、。恰好这位王马弁为人能干,立志向上,杨总兵因保单已送出,缺了王士珍便叫王马弁冒充王士珍,顶名前往武卫新军报到。从此,王士珍命运转折,他到武卫新军后不久,又被选送到武备学堂受教。这个假王士珍,光宗耀祖,由此善终。然而,那个真王士珍,.据说晚年潦倒’,“贫无以自存,佣于湘潭王家,终其身不改”,也有一说在杨瑞生家做烧饭的司务,有人曾问之:“子之化身已贵显矣,子盍往求之,必得当”,其人微笑不答。

◎1894年6月,王士珍随直隶提督叶志超开赴朝鲜,丰岛海战后王士珍随叶志超撤至平壤与入朝清军左宝贵部会合。9月,日军兵临平壤城下,王士珍率牙山军守大西门至七星门阵地,王观察地形后极力建议,在城外山上,预设奇兵布防应战。而叶志超认为王士珍年轻无领兵经验,不予采纳。

◎1894年9月15日,入朝日军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国驻军,王士珍率领炮队学兵坚守城上奋勇抗击。给日军以重大杀伤。王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亦被弹片击伤。日军四面合围,形势危殆,炮队学兵挟持王士珍突围杀出。平壤失守后,.清军溃退。王随叶志超星夜撤退,但黑夜昏暗,南北不分,不知所向。所幸王士珍携一地图,遂按图指挥残军疾行,安抵义州后返国。

◎平壤失守,清军溃退。王士珍率炮兵突围杀出,连夜奔驰,抵达义州。到达义州时,部众饥渴难忍,但王士珍下令不准动用百姓东西。属下发现两缸东西,一是财物,一是面粉。王士珍仅同意属下取面粉以解饥饿之困,行前,王士珍让勤务兵取来银两,放进缸里,原样封好,以作回馈。

◎1897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奉诏到小站检阅新建陆军,王士珍将工程营设制的水雷、旱雷、踩雷及各种武器一一演习,再加上新建陆军比旧军军容整齐,荣禄大加赞赏。次年二月,荣禄再次检阅,路过海河,河面不宽,尚有冰冻。王士珍用特制的帆布做桥,搭于冰上。荣禄的步兵、骑兵、炮兵从桥上通过,行如坦途。这种帆布桥稍加整理后即为小舟,可供泅渡,若拆卸折叠,极易收藏携带,荣禄看后甚为高兴。待检阅完毕回去再过海河时,王士珍仍为他架设帆布桥,荣禄担心天已渐暖,冰河解冻,存有危险。王士珍禀告说:“不必担心,三日后冰冻方解。”后果然如此,荣禄称赞王士珍料事精确。  荣禄(1834—1903),字仲华,正白旗满洲人,瓜尔佳氏。出身于世代军官家庭,以荫生晋工部员外郎.后任内务府大臣、工部尚书,出为西安将军。因为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留京任步军统领,总理衙门大臣,兵部尚书。1903年荣禄病死,赠太傅,谥文忠,晋一等男爵。

◎1899年2月,袁世凯听说清廷将派他任山东巡抚,便派王士珍率两名亲信去山东探视。不出一月,即将山东沿海各要隘、军营情况全部勘察清楚,连驻兵计划也作了周密安排。王返回后即向袁世凯详报山东政事军情,袁因此又惊又喜。后委派王士珍为小站留守司令官,指挥各军依次从小站开赴山东,更受袁世凯的赏识与重用。PP25-26

后记

我在业余研读近代史之余,尤爱收集轶闻遗事,积以时日,集腋成裘,这便是本书的由来。轶事一向为传统史家所重,虽常见于稗官笔记之书,不为当今所谓的正史多所撷取,但它无疑又是最具历史底色的。对这些历史的“碎片”,司马迁曾在《管晏列传》中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太史公之论,提升了轶事对于史学的作用和价值。故后代的史家大都留意对轶事的搜求整理,并有人编成专书,与正史相参,以补正史的不足。

这本书主要选取了北洋系出身或与北洋系相关的十五位将军轶事,时间跨度为晚清与民国时代。历史本是入和事的集合,事因人起,人以事存,书中所辑侧重人物言论与史实细节,体例则为史料性笔札作品。书中记述的北洋将军事迹,均收辑自近代史料、笔记丛刊、馆藏档案、口述回忆、历史传记、论著等,文艺类作品一概不选。其旨在拾遗补缺,辑残存轶,以传述人物言行,兼及晚清与民国时代的许多重要史实。因所涉史料有文言也有白话,且叙述风格不一,为求得相对和谐,除人物言论外,在不违背原意前提下,大多进行了改写润色。近代笔记、杂录及文集汗牛充栋,编著者虽耗时数年,因受学力、眼界所限,亦难巨细毕具,网罗无遗。至于对同一人物、同一事件的记述,即使时人所述,常常也会莫衷一是、诸说并存。若论见仁见智,辨明真伪,还是留给读者自己吧。

说到近代中国,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大变局”中最扣人心弦的高潮一节,无疑是民国初年的这段历史。帝制倾覆而共和肇建,中国处于急剧的大转型中。内忧外患方殷.奇劫大乱已至,人物却竟兴迭起,正所谓时势造就英雄。肇端于19世纪末、崛起于辛亥革命之际的北洋集团,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骄子。这个统治中国十六年之久的政治军.事集团.曾经的荣枯兴亡、聚散离合,演绎出了荡气回肠的历史乐章。随着北洋时代的终结,其后却愈来愈被政治化、概念化、妖魔化了,使曾经的辉煌褪尽,只剩下耻辱与罪过。当今天的人们即将迎来帝制终结与“共和”之始的百年,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窥见到历史的某种延续性.即使对“北洋军阀”这样一个已被污名化的群体,他们对制度“革故鼎新”的尝试,直接或间接地启示着今天正创造的历史。北洋时代又何尝不是历史链条中的二环,勾连着逝去的旧王朝,又接续了共和新时代。如果仅用“反动军阀”一语便将其勾销,怎能不令人为之唏嘘!走笔至此,不由想起钱穆先生曾说的话:“所谓对其本国以往之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那么,我们对历史该有怎样的温情与敬意呢?

回望历史,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观照之下,去聚焦作为个体的历史人物不同命运、际遇与选择,将历史还原为细节,让人物重归于人性,去体察百年中国的跌宕变幻、云诡雾谲。在民国初始武夫当国的时代,北洋系军人固能称雄于世,自然与它的人才之盛密切相关。一代枭雄袁世凯编练新军.开启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其间著名人物,沉雄刚毅如段祺瑞.圆融大度如冯国璋,敏达淡泊如王士珍,忠诚无畏如吴佩孚,才气纵横如徐树铮,等等。他们在政坛军界,或纵横捭阖,互争雄长;或吊民伐罪,励精图治,各自书写了多姿多彩的人生传奇。同时这些亦新亦旧的人物,又充满着复杂性和多面性,以致他们在千里涌泻的时代潮流中逐渐淡出。今天我们评说其是非功过,不应受政治成见的影响和时人毁誉束缚,惟有“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方能洞悉人性本真,见到历史真相,了然成败因由。

历史虽已消失在辽远深邃的时空中,深入它的隐蔽之处并非容易。昨天的那些“事”,总是扑朔迷离地隐伏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有种种疑障与重重迷团。历史的细节虽然为我们提供了发现真相的钥匙.但打开这扇门,仍需“下穷碧落上穷天”,钩沉求索而不止,才会认知历史发展的关节脉络所在,为后人提示有价值的殷鉴。我们对于历史的任何看法.其实对于它本身已无意义,但对于我们今天却十分重要。换言之,对于历史的态度,并不能改变历史本身,却能够改变我们自身。以这样的态度谈史论事,公允而宽容地对待我们的先人。

这或许就是我们对待历史的最大的温情与敬意吧!

杨潜

2010年5月于烟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