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就是一则爸妈的“小问题,大烦恼”,然后访问专家,自己先实验一番,再写成报道和专栏……
有效吗?
当然有效,但是,绝非仙丹,一服立即见效。专家的建议良法,是需要一些条件配合的。譬如,父母的耐心、童心,和正确的爱。
这些条件,说来容易,写起来也不难,但是做起来可就叫人“一个头两个大”了!
爱孩子,永远不嫌多,也永远不嫌迟。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方法,都值得你我去尝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和孩子那些纠结的事儿(我的61个亲子教养实验) |
分类 | |
作者 | 汪咏黛 |
出版社 | 龙门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信手拈来,就是一则爸妈的“小问题,大烦恼”,然后访问专家,自己先实验一番,再写成报道和专栏…… 有效吗? 当然有效,但是,绝非仙丹,一服立即见效。专家的建议良法,是需要一些条件配合的。譬如,父母的耐心、童心,和正确的爱。 这些条件,说来容易,写起来也不难,但是做起来可就叫人“一个头两个大”了! 爱孩子,永远不嫌多,也永远不嫌迟。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方法,都值得你我去尝试。 内容推荐 不爱吃饭,净吃零食,与同学打架,动不动离家出走,根本不能完整听你说完话,黏皮糖一样离不开你,小迷糊般丢三落四,不爱看书,看到喜欢的东西不给买就躺在地上撒娇耍赖……工作这么紧张怎么有时间陪孩子?要不要辞职做专职妈妈?孩子摆出一张欠揍的脸,打还是不打? 孩子层出不穷的状况,信手拈来,和孩子之间数不清的纠结的那些事儿,无不是每位父母的“小问题,大烦恼”。来自台湾新闻界的资深记者、对幼教和亲子关系有多年研究的汪咏黛,以慧眼慧心发掘家庭、校园、社会的亲子问题,并遍访亲子教育专家、学者探寻解决良方,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与两个孩子的亲子教养实验,将口号与理论落实于行动之中,再把心得写出与大家分享。她告诉忙碌的父母如何管教、陪伴孩子,让您的亲亲宝贝在爱与快乐中成长,父母、儿女两代都是大赢家。 目录 做了才知道 让亲亲宝贝在爱的环境中成长 辑一:学龄前鞭策不如交心 和孩子的肚子玩空城计 陪伴孩子重质不重量 孩子的气质不能订做 和孩子—起向零食说不! 别舍不得叫孩子做事 请专家代补漏洞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孩子撒野,妈妈有何撒手锏? 孩子“黏皮糖”怎么办? 别吵,妈妈有客人 小迷糊是大人教出来的 “那儿”也会生病的! 要他听话,先听他说话 怎样扮好儿子的大玩偶? 奶爸秀两下,孩子好贴心 从父母的行为看教养 辑二:学童篇把客厅当教室,把电视当黑板 家有小学新生 书童妈妈大战小小书生 如果老师不像春风 爱“鸡婆”的父母请放手 孩子的课外教材如何准备? 孩子的心跑到哪儿去了? 爸爸的成绩单 小学生多少零花才够? 教育子女,有请古人与经典 想象的翅膀折断了 轻轻松松去“玩”绘画比赛! 陪孩子玩美术 台湾小霸王撒什么野? 当孩子摆出一张欠揍脸 大人越冷静,事情越圆满 吃糖糖,还是吃棍子? 顶嘴只是为了表达意见 我的孩子是杀人凶手? 你这个粗心大意的孩子 自己开支票,自己兑现 把客厅当教室,把电视当黑板 爱孩子所以代孩子抗议? 怎—个“比”字了得 别亲吻了手心,却让手背挨打 不让亲子关系放暑假 暑假孩子放,作业爸妈做 当家里没大人时 联络不到家长,联络上阎王爷 三只手≠贼 宁愿孩子皮得像只猫 天空的颜色留给孩子决定 为孩子造个出气孔 拉他跳出低潮的井 教我如何不担心 辑三:青少年篇要他听话,先听他说话 交女朋友?老爸教你几招! 性不性由你?由我? 拉拉手无关同性恋 上学太逊了!? 怎样帮助非刘德华不嫁的孩子? 鞭策不如交心 他不坏,他是我的朋友 为什么羔羊会迷失? 警察先生,您抓错人了 —把刀斩断老爸爸十四载亲恩 学生惹火老师,活该“体罚”伺候? 试读章节 陪伴孩子重质不重量 陆太太快步走出保姆家,小芬的啼哭声愈来愈远,陆太太耳朵却充塞着女儿的哭喊:妈妈不要上班,妈妈不要上班…… 陈太太昨天接到儿子幼儿园老师电话,客气地提醒她,能不能抽空陪孩子写写字、唱唱歌。因为小杰的同学炫耀妈妈陪写字,令小杰很伤心,竟然恼羞成怒和小朋友打了起来。 就像陆太太和陈太太一样,因为没时间多陪孩子,许多做了妈妈的职业女性,常常会陷入内疚或要不要辞职的矛盾情绪中。但是,友缘社会福利基金会主任廖清碧表示:“全职妈妈有好多家事要做,不一定陪孩子的时间就比上班族妈妈来得多。” 廖清碧认为职业女性大可不必愧疚,既然出外工作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就让自己和孩子欣然接受,而以“重质不重量”的观念来经营亲子关系。 “一晚一个小时,全心陪孩子绝对够了。这个‘陪’,可不是以大人的想法来陪他学英文、教数学或认字,而是真正地陪他玩,陪他散步,陪他看故事书……陪他做他爱做的事。” 职业女性彭嘉珏,就是一位以“重质不重量”的方法经营亲子关系极为成功的职业妇女。下班回家,她比上班时还忙,既要快手快脚处理家事,又要张罗一家三代吃喝,但她每晚一定空出时间陪孩子看书、画画、逗小狗、讲悄悄话。 亲子教育老师高佩莉强调,每天拨出一些时间陪孩子,是父母一定要下的功夫,千万不要用忙来做借口,否则以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孩子的气质不能订做 午餐时,李小姐和同事聊到五岁的老二,竟然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我真搞不懂,同样是我生的,为什么哥哥那么听话、好带,弟弟却又皮、又别扭,把人折腾得筋疲力竭,真想把他丢掉算了!” 许多父母会感到困扰,为什么同出一个娘胎,教养环境、方式也相同,孩子的养育难易却有那么大的差异?在这里,我要提醒父母,不要忽略一点,每个孩子都有他独具一格的“气质”,如果能掌握孩子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教养上的困扰就会减轻许多。 目前,一些大型医院都设有儿童心理问题的门诊,他们采用评估儿童气质量表,来协助父母认识自己孩子的“气质”。 通常婴幼儿的气质可归纳为:好养型(安乐型)、难养育型(磨娘精型)和慢吞吞型。妇幼医院儿童心智科分析,“磨娘精型”的孩子好动、不专心、情绪本质偏向负向、易发脾气,父母带起来很没有成就感。“慢吞吞型”的孩子适应力较差、敏感、畏缩、太黏人。 医生们建议,先了解、接纳孩子的气质,再寻找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解决方法。父母个性是否成熟,也是亲子关系和谐的要素。 个性活泼、动作敏捷的职业女性陈碧玉,原本无法包容“慢吞吞型”的儿子,亲子关系常常不愉快。后来了解了孩子的行为特质,便认可了他“慢吞吞做事反而不容易错”的个性,彼此就有了更宽广的相处空间。在职场得意的她,也不再觉得带孩子很没成就感了。我们无法“订做”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孩子,不妨就好好接纳独一无二的他吧! 和孩子一起向零食说不! 看到婷婷意兴阑珊地用汤匙一粒、一粒地拨弄着饭,秦太太感到泄气极了。 辛苦一个多小时弄出来的晚餐,五岁小丫头可一点儿也不捧场,一股“为谁辛苦为谁忙”的怨气升上心头,耐性也消失了,看样子婷婷又少不得吃顿“竹笋炒肉丝”了…… 其实,秦太太忘了自己进厨房前,才塞了一包“乖乖”给等着看卡通片的婷婷,零食吃完才开饭,小家伙哪里会有胃口? 儿童好吃零食,大部分是后天养成的习惯,很多就是跟大人学来的。住台中的全职妈妈梁芳怡,很后悔自己有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零食的习惯,孩子有样学样,后来想改都很难。 在银行工作的蔡先生,自叹是个心太软、没有原则的爸爸:“儿子一看到电视广告,就吵着要买。我想才一二十块钱,没关系嘛!没想到他从此三餐不好好吃,还养成乱花钱买一堆垃圾食物的坏习惯。” 资深幼教老师张美森表示,父母自己先要以身作则,少吃零食,再来要求孩子,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张老师建议家长,严守三餐时间,过时不候,也不准备零食,更不任意给零用钱打发孩子,免得让他自己去乱买。 曾为电视广告感到困扰不已的职业女性林丽莉,由责骂、阻止,改为和女儿讲理后,情况改善很多。“大班的孩子其实已经蛮好沟通了,我教她看零食包装,分析添加物的内容、价格,再利用小女孩爱漂亮的心理,告诉她吃零食的种种坏处,现在她看到电视广告都会说:‘哼,骗人,哪有那么好吃!’” 只要坚守原则,给孩子机会,一点一点慢慢改进,亲子必能合作战胜零食的诱惑。 别舍不得叫孩子做事 魏老师打电话给翔翔的妈妈,谈起翔翔在幼儿园不喜欢自己收拾东西,还经常“叫”同学帮他拿这拿那的。魏老师问陈太太,翔翔在家是否也如此? 陈太太这才警觉到,她一向自豪是完全奉献的家庭主妇,将家里每一个人都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看来,似乎需要调整了。 翔翔在家收玩具,妈妈嫌他动作慢,急着帮他收;翔翔兴致高昂地想洗个杯子、小碗,妈妈认为洗不干净,把他赶出厨房;翔翔自己要穿裤子、鞋子,妈妈催他快点,又抱怨他穿得不整齐,不让他尝试…… 幼教老师沈懿君说,父母承担所有的大、小家事,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也会给孩子留下所有家事都应该由妈妈做的错误观念。 沈懿君经常建议家长,孩子主动做事时,不要因为做不好而阻止他。让他尝试,做不好再练习,以后就不会处处依赖别人。 台北市幼教协会理事长康锦玲表示,从小由收拾玩具开始,进而整理棉被,再扩大到整理自己的房间,让孩子养成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并引导其协助他们做家事,妈妈就轻松多了。 现代小家庭孩子大都生得少,很多家长都舍不得让孩子动手,等到长大再来埋怨孩子不体谅父母辛劳、不帮忙做家事、对家没责任感……岂不是太迟了? 请专家代补漏洞 晚餐时,小媛猛灌木瓜牛奶。李太太怕她喝多了,吃不下饭,赶忙阻止:“先把这碗饭吃完再喝。” 但李先生却在一旁说:“没关系啦,木瓜牛奶也很营养,让她喝吧!” 婆婆也插上一句:“她不爱喝汤,牛奶正好可以当汤喝,很好啊!” 李太太看着小媛得意地大口喝木瓜牛奶,又气又无奈——婆婆和丈夫常常在她教导孩子时“扯后腿”,不但让她的教育无法收效,还让小丫头学会了“钻漏洞”,这怎么得了? “父母之间或父母与长辈间的教养态度不一致,的确是个头痛问题。”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创造思考中心主任陈龙安说,这也是他认为的教养出现的问题中最严重的一个。 有什么好法子改善呢?陈博士建议,先从一方做起。“通常需从妈妈开始努力。因为母亲比较有心和有时间去看书、听演讲,自己学得一套好方法,再慢慢讲给对方听,千万不要一味地埋怨、斥责对方,或说‘某某人的先生多好’之类刺耳的话,否则只会收到反效果。” 住在台北市信义路的张怡君,她的经验是,录下教育专家的演讲,请丈夫带在车上听。在家时,则挑一些讲亲子教育、话家常的广播和电视节目,和婆婆一起看。张太太得意地说:“我不直接表达意见,让专家去讲,我落得轻松,还不会被骂恶媳妇、凶婆娘,够聪明吧!” 有时,彼此关系愈亲密,反而愈不容易沟通,不妨采取迂回战术,借别人的嘴巴来沟通,反而效果好。 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 “廖妈妈又订了一套童话书哕!”楼上、楼下的孩子兴冲冲相邀来看书,只有廖妈妈的宝贝儿子安安无动于衷,自顾自地在厨房边玩积木,陪妈妈准备晚餐。 廖妈妈好苦恼,大家不是都说给孩子一个书香环境,他就会自然而然喜欢看书吗?为什么我买了一大堆书,也在冰箱上贴了字卡,其他小朋友都津津有味地翻书、认字,安安却一点兴趣都没有呢? 台北市幼教协会理事长康锦玲说,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家长都有此烦恼,她们常以为买很多书和录音带就可以了,却忽略了小朋友其实想要的是妈妈抱他在腿上,和他一起看书、讲故事。“录音带的故事固然好听,配乐、配音也很生动,但哪比得上妈妈的声音来得温馨呢?” 从事文化工作的彭小姐也感叹道,因为工作关系,她的家里比一般人多了点书香味,但她平日非常忙碌,陪儿子的时间不多,所以儿子认字、看书的习惯并不如她想象中来得早。 孩子年纪小,当然希望爸爸、妈妈多陪陪他,因此,做父母的给孩子提供一个读书的环境,帮他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非常重要。功文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蔡雪泥提醒父母,希望孩子多接近书本,大人自己就不应该紧盯着电视机;希望孩子多认识字,就应该多用点心,随时利用招牌、车牌认字。 每个孩子对文字的喜好程度不同,康锦玲建议家长不要心急:“有些孩子拒绝书本,其真正原因只是渴望爸妈陪他一起读故事而已。多一点爱、多一点亲昵动作,亲子共读是最愉快的事,慢一点认字又何妨?” P4-15 序言 新闻工作者有两种,一种是述而不作,一种是作而不述。前者忠实地记录看到的事或访问到的话,跟孔子作《春秋》一样;后者是名厨易牙的门徒,专事“炒作”,述与不述倒在其次。 而“我的朋友”汪咏黛则在这两类之外,她是“述作兼修”的。 这当然不是说汪咏黛也“作”新闻,而是说她“身体力行”。将近一年的时间,《中国时报》家庭版刊出一系列的“亲密关系”,都是汪咏黛的手笔。这当然没有什么稀奇,报章杂志上满是这种文章;稀奇的是,汪咏黛写的每一个观点、方法,无论是否为采访所得,她都亲身在家里“作”过! 对读者来说,这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读到的绝不会是空泛的理论,因为作者已经把它化为具体的行动了;第二重意义是,读到的绝对不会是错误的讯息,因为作者已经为大家做过“实验”。 对于我而言,这也解了长久的迷惑。作为一个实务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清楚我的主张对父母和教师的重大意义,但我一点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说我“太理想”。经过和汪咏黛的对话与讨论,我才晓得,肯去做的人和那些只是说说的人有那么大的差别! 汪咏黛和我谈的,不是父母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她自己“已经”如何如何,这使得我们之间能够很好地相互了解。比如说,谈到如何与孩子沟通,我建议用录音机把整个过程录下来,之后再和孩子一起听。但这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父母“已经”试着和孩子沟通,不然,录音机要录什么? 但很多人是要先求到一个沟通的方法,才肯放下棍子,其结果就是一手拿着棍子,一面嚷着说“你怎么不肯跟我沟通”。我再说不要打小孩,他们就说我“太理想”。 理想和现实之间所以有差距,不是因为现实不能符合理想,而是因为人们不肯把理想拿出来,到现实中去“做”。 杜威说“从做中学”,并不仅指小孩的学习,也包括“怎样帮小孩学习”。 汪咏黛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放下”这本书。为什么要把书放下呢?放下书,赶紧去做书上所写的事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