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兵编著的《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梳理了中国保险业200多年的历史中40位在不同领域对保险业有贡献的人物,通过这40位保险前辈的生平事迹,可以了解到保险前辈为了实现“中国保险梦”而呼号奔波、顽强抗争的身影,感受到保险前辈们为推广保险知识而付出的心血。通过对保险前辈的了解,我们能够还原出我国保险事业诞生、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当前保险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发扬保险行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赵守兵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守兵编著的《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梳理了中国保险业200多年的历史中40位在不同领域对保险业有贡献的人物,通过这40位保险前辈的生平事迹,可以了解到保险前辈为了实现“中国保险梦”而呼号奔波、顽强抗争的身影,感受到保险前辈们为推广保险知识而付出的心血。通过对保险前辈的了解,我们能够还原出我国保险事业诞生、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在当前保险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继承和发扬保险行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内容推荐 《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由知名金融作家、保险历史研究学者赵守兵编著。该书从中国保险业200多年的历史筛选出了40位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对中国保险业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从他们的命运中可以感知中国保险业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的人物大家都十分熟悉,如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魏源,近代民族实业家唐廷枢、朱葆三,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但是他们和保险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保险业的贡献,却鲜有人梳理,书中诸多内容均为第一次披露。 目录 1 魏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 郑观应:激发了毛泽东的复学愿望 3 王韬:曾被李鸿章通缉的思想家 4 陈炽:江海浮云纵天马 5 洪仁玕:天国遗恨 6 唐廷枢:从第一买办到保险先驱 7 朱葆三:中国第一个保险公会会长 8 唐绍仪:心系共和 创办金星 9 周学熙:忧患如山 其甘如饴 10 过福云:横跨“三朝”的保险元老 11 王效文: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12 张似旭:寿险教育的先驱 13 胡咏骐:看得远见得广想得透 14 马寅初:首席经济学家 15 魏文翰:“海商法”先驱 16 吕岳泉:百年前的梦想 17 陈干青:船长人生百年流芳 18 潘垂统:电影导演的“保险情结” 19 潘序伦:现代会计之父 20 马应彪:香港商父 21 郭乐兄弟:永安家族创始人 22 项馨吾:是“曲人”还是保险人 23 朱如堂:温文儒雅亦纵横 24 卢作孚:一位难以理解的人 25 陶声汉:中国第一代寿险精算师 26 董汉槎:中国再保险事业的拓荒者 27 卢绪章:惊险人生波澜不惊 28 宋汉章:近代杰出的金融家 29 周作民:在时势浪尖上跳舞的实用主义者 30 钱新之:漂泊一生的金融家 31 秦润卿:钱业巨子的“天一”情结 32 谢寿天:“潜伏”人生 33 陈卓平:一座百年老店的传奇 34 关可贵:只有天堂中才可找得到 35 俞彪文:谁能听得见我的声音 36 林增余: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 37 林震峰:中国人保事业的开拓者 38 乌通元:60年的奉献 39 王永明:2014,迎来百岁寿辰 40 赵同生:重庆保险业的活化石 试读章节 1841年10月,林则徐被革职了。他路过镇江时,魏源提前得知了这一消息,马上从扬州赶去和他见面。当时两人“万感苍茫”,促膝长谈,彻夜不眠。心情极度沉郁的林则徐把自己在广州时组织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魏源,安排他编纂《海国图志》一书,以唤醒世人,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民族的危亡。 魏源要编这样一本书,尽管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的举动还是得到了少数开明人士的支持,他们认为:“知西洋之强,察西洋之症,此为济国强国之举。”因此这些人纷纷出手相助,有的将有关资料免费馈赠给他,有的将被俘英军手中的英国地图邮寄给他……为了使书中的内容更为真实.魏源还向曾到过海外的人请教各国的情况。 魏源笔耕不止,昼夜不舍,在1842年就完成了50卷本的《海国图志》的撰述工作。1843年,出版的《海国图志》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鸿篇巨制。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一字不差地按照英方提出的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也就此画上了句号。1845年11月29日,英帝国主义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此后,中国香港、广州的洋行便向上海转移。与此同时外商保险公司的中心开始向上海转移。1844年,年过半百的魏源终于考中了进士.第二年被任命为江苏省东台县知县。1846年,魏源的母亲去世了。对于知县这个最下等的官吏,他觉得毫无意义,于是就辞官回家,继续修订《海国图志》,并在1847年将《海国图志》充实为60卷本。同年,他到江苏巡抚陆建瀛的衙署中干起了幕僚的活。他游历了东南各省,并亲自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广泛收集资料,为继续充实《海国图志》作准备。 1852年,他完成了《海国图志》百卷本的鸿篇巨制。在补充的部分中,他用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地官绅和兵器专家精心研制和改进的战船、火炮、鸟枪、火药、地雷、水雷等情况,体现了他对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殷切期望。 1853年.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南京、镇江和扬州,高邮农民也起义响应。魏源率县吏捕杀起义农民领袖,与农民起义军对抗。不久,清朝督办江北防剿事宜的杨以增奏劾魏源“迟误驿报”,他因此被革职。1854年,魏源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学,整理生平著述。1857年春,他怀着惆怅的心情病死于杭州,终年63岁。 对自己的这部作品,魏源倾注了巨大的心血,自然也寄托了极大的希望,他多么希望人们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它,研究它,通过这部书找到国富民强的办法。然而,出乎他意外的是,《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他的心境可想而知。当时国内绅士已达百万余人,有能力阅读此书的人多达300多万人,比目前保险业从业者的人数少了一点。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守旧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他们哪里能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呢?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眼中,《海国图志》无疑是一本大逆不道的书。在如此的非议中,《海国图志》在国内仅仅印刷了数干册。 书商们发现《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订单,就打起了邻国日本图书市场的主意。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缓缓地驶入了日本长崎港。日本的海关官员例行检查时,从船上忽然发现了三部《海国图志》。当时日本官员一下子就看呆了。这三本书简直就是“天照大神”赐给他们的礼物啊! 此书使他们第一次详尽地了解了西洋各国。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不断“偷渡”日本。 1854年2月,美国将军佩里率领庞大的舰队抵达日本,逼迫日本德川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此后,日本一步步向半殖民地国家滑去。国难当头,日本的有识之土苦苦探寻着解救国家的良方。《海国图志》的出现,为日本维新变革人士擦亮了眼睛。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读到《海国图志》中主张的“以夷制夷”时,顿时拍案感慨:“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人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 1854年,日本人干脆盗版翻印了《海国图志》,并引起了更大规模的阅读热潮。此后,《海国图志》在日本一共印刷了15版,价格也一路走高。到1859年,这部书的价格竟然比最初时飙升了3倍之多。不过,魏源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版权保护和相应的稿酬。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在回顾“明治维新”的历史时,评价说,日本维新派前辈“皆为此书(《海国图志》)所刺激”,最终完成了改革图新大业。 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分别与英国、法国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订立《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及《海关税则》,英、法侵略者又夺取不少特权。其中有增开牛庄、登州、中国台湾(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等。营口开港后,英商老沙逊洋行、远东洋行、瑞林洋行尾随而至,在那里经营贸易、航运和代理保险。外国保险势力向中国内地港口渗透,妄图垄断长江的运输保险业务。P4-6 序言 近日欣闻赵守兵先生推出了《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这本记载着民族保险行业先辈40人奋斗身影的新作,随手翻阅,我十分感慨。 现代意义上的保险历史要追溯到14世纪意大利的海上贸易。随着大英帝国海上贸易的拓展,19世纪初期,“保险”这个专有名词来到中国广州。由此可见,保险是个典型的“舶来品”,而且其在西方的历史早于中国近400多年。这种历史的持续积累,使得西方保险业有着雄厚的发展根基,保险合同作为契约精神的物化,已经深入每一个民众的心中,因此西方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必展开叙述。 纵观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虽然保险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曾经有过短暂繁荣的时期,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我们要搞计划经济,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即便是典型市场经济的产业——保险业因此也未能幸免。在这一领域的学习,不像研究原子弹,集中人力财力就可以搞成功,所以就注定了民族保险业的命途多舛,曲折坎坷,再加上后来“文革”十年的疯狂,保险业彻底“中止”就成为必然。民族保险业的历史就此告一段落。 在纵向观察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的同时,我们再抬头看看西方保险业的发展。以“二战”结束以后的西方国家为例,尽管历经“二战”的煎熬,但是由于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人文环境,“二战”结束后,保险业在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至今依然保持着可持续增长的态势。反观我们则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期。 简单地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于历史和人文环境,从中自然也就能洞察到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存在着庞大的保险市场。以及民众对于风险保障的巨大渴望。 作为一名“老保险人”,面对这种状况,抛开所谓的竞争、增长等熟知的经济词汇,单是从人文的角度,我认为当代保险从业者尤其需要担当起历史文化传承的勇气和责任,把民族保险业的精神一代代弘扬传承.发扬光大。就此而言,《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书中的这40位前辈,我们似乎都很熟悉,但是有的又极其陌生。所谓熟悉,是因为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我们已经从其他的历史书籍中了解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所谓陌生,则是因为迄今为止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为民族保险业所作出的贡献尚不完全了解。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保险业的先辈们概莫能外。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因素,尤其是“文革”十年,保险业的命根子被割掉了,保险历史感也就不复存在。一个行业如果匮乏历史,一个从业者如果不了解前辈们所付出的心血,就很难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作决策、做事情,就往往凸显出浮躁的心态,随波逐流,甚至是哗众取宠,也就很难沉淀和积累行业文化,厚实行业发展的根基。所以,当我浏览《仰望百年——中国保险先驱四十人》一书时,我仿佛穿越了历史之门,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相信,只要每一位从业者都能传承历史,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那么中国的保险业将永远都是春天,处处充满希望的生机与活力。 书评(媒体评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透过本书40位民族保险业先驱的人生起伏,可以深深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保险业的兴衰密切相关,以及一代代保险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轨迹。——新华保险副总裁,刘亦工 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学习保险时,授课的都是些老前辈,正是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民族保险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了。翻阅本书,看到一个个为保险事业而奋斗的身影,我十分感慨,一个行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弘扬行业的历史文化。——中韩人寿董事长,夏晓曙 民安保险是一家流淌着红色血液、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保险老字号。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卢绪章、卢作孚两位前辈的事迹非常值得读者了解,并永远铭记。——民安保险董事长,王新利 书中40位民族保险业先驱的人生犹如一幅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画卷,充分展示了他们为民族保险业的发展而进取拼搏的人生,以及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他们的精神值得传承。——生命人寿副总经理,总精算师,赵建新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感悟到前辈们对保险事业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同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他们为了培养保险人才、传承保险人的精神而投入的全部热情和巨大心血。——中国人民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