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镌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笑娇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笑娇老师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近80年的人生路,并不曾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她一直记录的是故乡、故人、故事的点点滴滴,汇成这部《往事镌心》散文集,给我们展示在她周围生活的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她的语言平实,娓娓道来,有时还夹杂着一些乡土味道。在她的笔下流淌着美妙温软的情感,所谓流金岁月,不外乎如此。

内容推荐

《往事镌心》是黄笑娇所著的一部散文集。

黄老师生于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长在新旧社会交替之时。在《过年》《拜年》《做生日》一些篇什里,她以一个农村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一切,把生活看得那么无忧无虑,那么有滋有味。

《关夜学》《上课》《东明书院的日子》等文章,记录着她小时候读书怎样地不上心: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每每受到老师的惩罚——关夜学,也就是被留堂补课。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还要经历社会的动荡,有时甚至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古城寺的战斗》一文中写到了一场在她就读的小学边上进行的战斗。雨点般的子弹飞进了他们的教室,打破了玻璃窗;同学们只得躲进桌子底下,或是蹲到墙角。

《一对盲人伉俪》中的盲人“兴高”,虽然打从娘胎出来,看不到天地万物,也看不到五彩斑斓,可是他成天笑容满面,开心时更会放声大笑,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他和同样是盲人的妻子,为了感恩社会,还在大热天,为凉亭的过路客提供解渴消暑的凉茶。

农村的文化活动,在《生在书画之乡》《迎会》《听唱道情》这些文字里,有较为翔实的再现。

最值得介绍的是《七个光头》这个“故事”。说它是故事,因为它是在大抵为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村民们的讹传或“加工”而成的。它说的是:黄老师家后门不远的地方,有一间独立的、用黄沙和黏土筑成的房子;虽说是二层楼,但里面根本没有楼板。一到晚上,一家九口究竟怎么睡觉呢?为此,村民们不无好奇和友善地编起了故事。有的说,他们九人叠着睡;有的说,他们轮流睡;更富想象力的说法是九个人一律朝一个方向侧身睡,这样,也许能够凑合。虽然这当中有着村民善意的取乐成分,但确实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

目录

生在书画之乡

我的母亲

拜菩萨

发大水

抗旱

筑沙堤

吃麦饼

家乡的杨梅粿

做豆腐

过年

迎会

听唱道情

村头古庵

拜年

做生日

关夜学

上课

东明书院的日子

我的书袋

古城寺的战斗

身上的疤痕

榨糖

看宰牛

割麦子

溺水

过钉步

烤豆荚

家狗“狮子”

吃螺蛳

小约伯伯

游弄堂

邻居忠哥

盲人小伙伴,花儿

我的姑妈

一对盲人伉俪

七个光头

后记

试读章节

生在书画之乡

老家浙江浦江县被称作全国知名的“书画之乡”,因为,大凡浦江人,小到幼儿园小朋友,大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干部、老师……不仅都喜爱书画、欣赏书画,而且多数还能画上几笔。而全国一流的国画家,浦江籍的就有好几位,如吴弗之、吴山明、徐天水、郑祖苇、方增先、张世简以及旅美国画家张书旃等。张书旃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六十寿辰的时候,送去了一幅《百鸽图》,受到总统的接见;后来他就旅居在了美国。依我看来,浦江人喜欢书画,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土壤;这还得从我小时候家乡看到的一些身边琐事说起。

浦江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春节期间迎龙灯十分上心。早在过年前的一个月,村民们就开始准备制作龙灯(也叫板龙灯)的材料,如硬质木板、上好的毛竹、皮纸(一种比宣纸稍薄,纸质柔韧性好的书画用纸)等,再陆续抽时间把龙头和龙身提早制作定当。龙身是一节节连接起来的,能够活动自如;我们称一节龙身为一“鳍”灯。各家各户凡是有成年男子的,至少都有制作一鳍灯的任务。一鳍鳍的板灯上打有圆孔,用灯柱(约五十厘米长、五厘米直径的圆木棍)将两鳍灯连接在一起。每一鳍灯,由一个成年男子控制(用手把握灯柱);在龙头的牵引下,几十节、甚至上百节的一鳍鳍板灯连成了一条长龙。晚上在里面点上蜡烛,“长龙”游走在村道或盘走在明堂(村里的晒谷场)上,看起来壮观极了!

每一鳍灯上面都要画上图画,这是各家各户村民们各显神通、一展身手的好机会。龙灯在晒谷场上游动、绕圈,观灯的人站在边上观赏灯上面的图画。大家品头评足,说谁家的画画得最好。因为都出自各家不同的手笔,画画的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在场“迎灯”的灯手,也往往是画画的作者,听到有人夸他的画画得好,心里自然美滋滋的;也许,还暗暗下决心,明年要画得更好。

浦江人喜爱画画的民风,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村民们虽然多数没有能够受学校教育,可画画的风气,一直长盛不衰。村里好些人家都会有诸如《芥子园画谱》一类的画画入门的书。而且,当地的人也很注重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比如,浦江产“两头乌”的猪;画这种猪的时候,你就要观察它“乌”在哪儿;“乌”和“白”的衔接处,是泾渭分明呢,还是有一处皮乌、毛白的过度部分?鸭子在水里游动,跟在地上踱步,其姿态也截然不同。这些,你不经过仔细观察,一定是画不出来的。另外,对事物把握的悟性和想象力又是极其重要的先天条件。比如,张书旃送给罗斯福总统的那幅《百鸽图》,据说足足有一百来只鸽子,而每一只都神态各异,做到这样,除了平时观察仔细和临摹写生之外,需要有极好的悟性和想象力。在龙灯上作画,给浦江人民提供一年一度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也是互相切磋、一比画技高下的好机会。  每到春节,我家所在的台门里三十来户人家,挨家挨户都要在家门口挂上“纱灯”。其实,纱灯并非用纱制成,而只是一种沿用下来的叫法。制作纱灯的材料为:毛竹、铁钉、铁丝、皮纸等。制作也不十分难:用四根约两尺来长的毛竹条做灯柱,再分别用稍粗一些的四根竹条,做灯的上下两个支架,支架分别用两个十字形的架子固定;用细铁丝紧紧扎牢。在四面的长方形空间,糊上皮纸,轻轻地喷上一点明矾水,使纸面紧绷、平整,以便在上面作画。在下方的十字架中心,有一个铁钉,供扦插蜡烛之用。在上头的十字架中心扎上一条铁丝或麻绳,将灯笼挂在门口游廊的楼板下面。一到晚上,里面插上蜡烛,融融的烛光把四个面上的图画映衬得更为夺目鲜亮。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门前纱灯通明,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与祥和的喜庆。

三十多户人家都要自己制作纱灯,这就成为台门里的人比拼画画的极好机会。各家各户都推出自家画技最佳人手。我家数我父亲,他画得一手好的兰花。他画的兰花,四个灯面,有四个品种:草兰、九节兰、建兰、墨兰,看起来雅致而素静。对门我大伯,喜欢画别的花卉:桃花、梅花、月季、牵牛花,色彩鲜艳,喜气洋溢。左边的忠哥家,画的是农作物:稻、麦、玉米、高粱,预示来年五谷丰登。右边的彩哥家,画的是猪、狗、牛、羊,自然是指六畜兴旺了。画得最吸引人的要数竹贤哥了,他不仅画得形态生动,而且还富于故事情节:什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岳飞大战金兀术》《姜太公钓鱼》《穆桂英挂帅》。台门里的人路过他家,无不驻足观看,拍手称赞。我哥对父亲的画颇为不屑,抱怨说:“今年门口的纱灯画,以我们家最差。明年我要亲自露一手,非得胜过他们任何一家不可!”比赛画灯笼,这在浦江县的农村,几乎成为习俗。

P1-4

序言

王国维先生写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蝶恋花》)韶光易逝,青春难再;时间老人是位神奇的化妆师,仿佛刹那间把一位婷婷的花季少女折腾成两鬓苍苍、皱纹满脸的老妇人。黄笑娇老师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还是一位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她将自己一生的大好年华,无怨无悔地献给了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真可谓“桃李遍天下”。迈人古稀之年,她又开始学习写东西。真是一位闲不住的人!骨子里透露出“壮心未与年俱老,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豪情。出于对我的信任,她将自己的“处女作”《我的母亲》让我看,并要我提提意见云云。不看则已,一看就手不释卷,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母亲”是世界上最常用、最亲切、最美丽、内涵最丰富的词!是母亲,从细胞开始就孕育着我们,从蹒跚起步开始搀扶着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教育着我们;是母亲,企盼我们成人、成才、成家……总之,我们每个人都是母亲心头的肉、梦中的魂、终生的牵挂!黄笑娇老师的母亲是一位出生于晚清、未曾上过一天学的小脚女性。因为黄老师的父亲赢弱多病,黄老师的母亲不仅操持全部家务,还下田种地,干起男人们的劳作。她一生养育了四个孩子,节衣缩食培养他们读书识字,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黄老师在这篇文章结尾处,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说:“母亲啊,我也过了古稀的年龄;但回首往事,我们怎么也不能跟你那时同日而语呀!我们到了晚年,幸运地赶上了物质富裕的时代,有足够保障生活的退休工资,贫穷、困苦、窘迫都已远离我们而去!母亲啊,唯独你传给我们勤劳简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些优秀品德,才是我们一生真正拥有的宝贵财富!在我有生之年,女儿我切记你大海般的恩情!”她用十分朴实的语言,弹拨着每个人心中都有的那根脆弱的琴弦!

后来,她又将陆续写好的文章交给了我,共有三四十篇;因多为回忆往昔的文字,故将其集在一起,冠名《往事镌心》成书。这一篇篇记录儿时生活点滴的文章,像是被冲到记忆海滩上散落着的贝壳,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她用朴素的笔调,悉心将其串在一起,说不上是一挂名贵的珍珠,可也是一串琳琅的挂饰,值得反复摩挲和珍惜。

黄老师生于抗日战争的硝烟烽火,长在新旧社会交替之时。童年和少年几乎都是在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的环境中度过的。但是,真可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在《过年》《拜年》《做生日》一些篇什里,她以一个农村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一切,把生活看得那么无忧无虑,那么有滋有味。几乎每年冬至刚过,或初雪飘落的时候,她就开始掰着手指计算日子,还有多少天就要过年啦!因为,那时的孩子,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一饱口福,吃上鸡、鸭、鱼、猪肉等,这些平日里只能在梦里解解馋的好东西;也只有过年了,才能穿上新衣裳;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走亲戚、拜年等。去外公家拜年,是她最为高兴的事,除了有好吃的以外,想到外公用颤颤的手,递上包得好好的一毛钱的压岁红包,她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那时的农村孩子,不比现在的孩子,只有逢十岁、二十岁这样的重要生日才能过得像样、过得“隆重”。

黄老师家有三姐妹,都受过正规学校教育。这在旧社会,只有家境富裕的人家才能实现。而她的父母,尽管日子艰难,还是节衣缩食培养她们读书识字。《关夜学》《上课》《东明书院的日子》等文章,记录着她小时候读书怎样地不上心: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每每受到老师的惩罚——关夜学,也就是被留堂补课。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还要经历社会的动荡,有时甚至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古城寺的战斗》一文中写到了一场在她就读的小学边上进行的战斗。雨点般的子弹飞进了他们的教室,打破了玻璃窗;同学们只得躲进桌子底下,或是蹲到墙角。虽然,到头来有惊无险,但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经历确实容易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

农村的老式台门里,生活着几十户人家,一户挨着一户住着,由一条U字形的游廊将各家各户连在一起。整个台门,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家庭。虽然大家都生活艰辛,彼此间感情却非常融洽,有困难相互扶持,相互帮衬,处处渗透着浓浓的邻里乡情。黄老师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因此,对穷苦的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对那些身体有残缺的弱势群体,更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像在《小约伯伯》《邻居忠哥》《盲人小伙伴,花儿》《一对盲人伉俪》这样一些篇章里,都流露着绵绵的同情心。此外,我们也看到,她笔下的这些弱势人群,都有十分坚毅、宁折不弯的品格,人残志不残,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一对盲人伉俪》中的盲人“兴高”,虽然打从娘胎出来,看不到天地万物,也看不到五彩斑斓,可是他成天笑容满面,开心时更会放声大笑,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着周围所有的人。他和同样是盲人的妻子,为了感恩社会,还在大热天,为凉亭的过路客提供解渴消暑的凉茶。

有句俗语说:“甜不过家乡水,亲不过故乡人。”酷爱自己的故乡,是我们中国人所共有的心态:不管家乡在繁华都市,抑或在偏僻山村,不管那儿是富有还是贫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记忆,都如影随形地伴随我们一生。农村的文化活动,在《生在书画之乡》《迎会》《听唱道情》这些文字里,有较为翔实的再现。“迎会”是浦江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它又被称为“抬阁”。这一颇具乡土气息的活动,始创于南宋,盛行于明朝。人们在特制的会桌上(会桌由四个壮汉来抬),设置了可以贴身安置、保护小孩子的铁架,五至七岁的“小演员”,身子被固定在铁架上,外面穿上戏服,扮演戏剧中的各色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动作;比如《岳飞大战金兀术》,斗打中兵器纠缠在一起,“金兀术”被挑起临空悬着,靠的是手中的长枪跟“岳飞”的方天戟焊接在一起。这在不知情的观众看来,相当不可思议。还有小演员做特技或舞蹈动作,都是通过变换铁架子的造型或不同焊接,才显得那么千姿百态,突出奇、巧、险等特色。每到民间庙会时节,或农村物资交流会,村民们会抬出会桌,为制造热烈的节日气氛推波助澜。浦江的迎会,现在成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金华市特别关注的民俗活动;据说这一民间文化活动曾去北京展示过。唱道情,是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常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唱道情跟说书很相似,只是唱道情是边说边唱,而且表演者多为盲人。所唱剧目多为民间传说,也有改编自地方戏的剧本。它是那个时代农村少数几种娱乐形式之一;这些质朴的娱乐,滋润着农民辛苦而寂寞的心灵,陪伴孩子们度过简朴、单调的孩提时光。

最值得介绍的是《七个光头》这个“故事”。说它是故事,因为它是在大抵为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村民们的讹传或“加工”而成的。它说的是:黄老师家后门不远的地方,有一间独立的、用黄沙和黏土筑成的房子;虽说是二层楼,但里面根本没有楼板。房子约有五十来平方米。里面有一个大灶台,一只大水缸,一只碗柜,一台石磨;右边墙角有一猪栏,里面养着母猪,边上还连着厕所;左边墙角是一张大床。余下的所有地方,都杂乱地堆放着农具、家具、米粮、烧饭的柴火——稻草、麦秆之类。屋内的空间已经饱和,连一家人(一对夫妻和七个儿子)吃饭也得在门口,更谈不上招待客人。一到晚上,一家九口究竟怎么睡觉呢?要是在夏天,似乎不是问题,可以睡在地上:猪栏边、灶台边都可以。可是一到冬天,一家人只有一床被;大家睡到一起,暖和不成问题,但拥挤可想而知。为此,村民们不无好奇和友善地编起了故事。有的说,他们九人叠着睡;有的说,他们轮流睡;更富想象力的说法是九个人一律朝一个方向侧身睡,这样,也许能够凑合。不过,这里有一个转身的问题;稍有不慎,弄不好会挤下一个人滚到地上。于是丈夫也颇有想象力,他学着部队军事化的做法,用吹哨子当口令,统一转身。随着“嘟!”的一声,然后喊“向左转!”,一家人就一律侧身往左转。虽然这当中有着村民善意的取乐成分,但确实也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存状态。艰苦、窘迫的生活并不能消磨他们顽强地生存下去的信念。此外,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当时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走不出“愈穷愈要生,愈生就愈穷”的怪圈。

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发生在全国,特别是农村的变化,只能用“天翻地覆慨而慷”来形容。可是黄老师将亲历的一切记录了下来;虽然有着地域的限制、个人观察力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是那个历史阶段,中国农村社会的一幅幅素描画、一个个依稀的缩影。所有这些,可做晚辈人认识社会演变和进步的参照,也可作为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或文化学者研究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价值,也许就在于此吧。

黄遵洗

2015年儿月于浙江大学启真名苑

后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每当读到苏东坡《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不免想起我们刚结婚的岁月,因为我正好也叫“小乔”。我丈夫新中国成立初毕业于一所师范大学,被分配到金华师范任语文教师。结婚的时候,他正韶华似锦,年轻有为,教学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后来成为该校的高级讲师,曾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我和他一路走来,相濡以沫度过了五十八个春秋。岁月的风尘吹白了我的秀发,正将迈人耄耋之年,老伴于2015年2月撒手西去,将我形单影只地留在了夕阳之中。

回忆老伴在世最后的十年疾病缠身的痛苦日子,不禁潸然泪下。他因患糖尿病于2006年12月突然中风。经多次住院和医治,病情有所稳定。不幸的是,到了2009年11月,再次中风,而且病情加重,左侧身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他的起居、穿衣、吃饭、洁身、接尿、打针、喂药等照顾中风病人的活,几乎都由我独自承担,日复一日,彼此相依为命。

在他多次住院的日子里,我总坐在他的病榻边,看着他时而痛苦、时而微笑的脸,我也跟着做出同步的反应。出院回到家中,只有见他在温暖的被窝中安详入睡之后,我才放下心坐下来,思量着明日里我该为他做些什么。我思考着怎样才能减轻老伴的病痛,怎样使自己从老伴半身不遂偏瘫的痛苦现实中解脱出来……我常常在丈夫熟睡之后,独自在孤灯下思考着所有这一切,甚至连许多儿时的往事,也像潮水般涌上了心头。儿时虽然经历了战乱频繁、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是有着父母的照顾和呵护,这些往事竟显得如此有趣、亲切、难以忘怀。为了减少丈夫生病的现实压在心头的痛苦,我决心将这些镌刻在脑子里的童年往事记录下来。我没有作家的天赋,甚至没有任何写作功底,仅凭一名小学高级教师的语文水平,用朴素、写实的笔法,用大众化的通俗文字,将七十多年前我在家乡农村经历的难忘往事再现出来。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读起来也许有些苦涩、有些悲惨,但是它们涉及了家乡的民俗、民风、民情以及乡亲们的友情、家人和亲友们的亲情,又显得那么值得回忆,那么难以割舍地眷恋!还有好些涉及浦江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土人情,更让我这个地道的浦江儿女深感自傲!

江山如画!美丽的祖国正在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蓝图呈现在我们眼前。虽然,今日的我已身沐夕阳,但有党的光辉照耀,这夕阳还是那么温暖,那么令人振奋。我一定要勇敢地一步步朝前走。

我之所以要将我的文字刊印成书,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我们下一代人了解七十多年前,我们的同时代人在旧社会生活的贫穷和困苦。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更珍惜当今的大好时光,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另一方面,此书的出版,也是为了纪念我的老伴逝世一周年。让他在九泉下知道我这个八十岁的学生、妻子还能写些儿时记忆的文字;让他高兴,让他微笑,让他点头称许!同时,这本小册子的刊印时间,正值自己八十寿诞,就以此书作为献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吧!

黄笑娇

2015年11月于浙江金华东市尚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