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安选编的《杜鹃啼血(动物传说)》只讲述你想听的故事。
《青蛙》、《癞蛤蟆的来历》、《牛老实犁田的传说》、《黄牛的毛为什么是黄的》、《牛上腭为何没牙齿》、《江猪与白鳍》、《公鸡叫的来历》、《田鸡的来历》、《鳊鱼的来历》、《“打船钉”和“刨叶花”》……这些故事都是搜集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口传作品,很少经过文人的润改和再创造,最能体现在民间流传的原汁原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鹃啼血(动物传说)/中华民间经典故事会 |
分类 | |
作者 | 怡安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怡安选编的《杜鹃啼血(动物传说)》只讲述你想听的故事。 《青蛙》、《癞蛤蟆的来历》、《牛老实犁田的传说》、《黄牛的毛为什么是黄的》、《牛上腭为何没牙齿》、《江猪与白鳍》、《公鸡叫的来历》、《田鸡的来历》、《鳊鱼的来历》、《“打船钉”和“刨叶花”》……这些故事都是搜集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口传作品,很少经过文人的润改和再创造,最能体现在民间流传的原汁原味。 内容推荐 怡安选编的《杜鹃啼血(动物传说)》为《中华民间经典故事会》之一。 《牛老实犁田的传说》、《黄牛的毛为什么是黄的》、《牛上腭为何没牙齿》、《江猪与白鳍》、《公鸡叫的来历》、《田鸡的来历》、《鳊鱼的来历》、《“打船钉”和“刨叶花”》……收录在《杜鹃啼血(动物传说)》中的这些故事是民间知识读本。它告诉你,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理解宇宙的构造、人类的起源、万物生成的来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把民间历史知识如数家珍地演述出来。这种叙说,虽然没有历史学家所表述的那么公允,但是却更明晰地体现了民众最朴实的评价。为人民做了好事的,就应该受到褒奖和称赞;为非作歹、迫害人民的,就应该受到讽刺和鞭挞。这些故事也许并非是真实发生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更高层次的“真实”。 目录 锦鸡姑娘 降牛耕田 桃花鱼 猫的来历 为啥孔雀的尾巴好看 燕子的胸脯为啥血红 爹爹苦鸟 “姐姐—回” 黄鹂鸟 哄我瞎婆婆 杜鹃啼血 后悔鸟 布谷鸟为啥一条腿上长毛 “媳妇,担水去” 蚯蚓为啥怕太阳 苍蝇的来历 蚊子是怎样来的 青蛙 癞蛤蟆的来历 牛老实犁田的传说 黄牛的毛为什么是黄的 牛上腭为何没牙齿 江猪与白鳍 公鸡叫的来历 田鸡的来历 鳊鱼的来历 “打船钉”和“刨叶花” 鳝鱼和泥鳅 杜鹃鸟的传说 斑鸠的传说 红嘴鸟 错过鸟 “嘎女召召” 舂米鸟 笔误鸟与等鸡婆 黄瓜雀 猴子瘦的由来 猴子是恶妇变的 狗屙尿抬后脚的来历 乌龟壳为什么是圆的 鱼死后为什么不闭眼 黄鳝死了不生蛆 蝎子为什么用尾巴蜇人 蚊子、蚂蟥、毒蛇是怎么来的 白鲣鸟与海鸥 “割割国王头” 布谷鸟 不幸的甘工 哥喂鸟(一) 哥喂鸟(二) 哭刀鸟 鸡为何叫“劳哥哥好” 皇帝鱼 叫号鸟 猴子屁股为什么红 鸡为什么叫“咕咕” 白脸鸡 试读章节 锦鸡姑娘 古时候,神农常常带领族民去鸡峰山一带狩猎。一天,他们来到狩猎的地方,挖好陷阱,布好围网,便从山上往下赶猎。谁知折腾了半天,连一个猎物也没有捕到。正当众人泄气的时候,有人发现网里好像有东西,众人赶到跟前一看,网里网着两个姑娘。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就像美丽的孔雀,好看极了。有几个小伙子一看,抢着要把她们带回去。网里的姑娘哀求道:“放了我们吧,日后我们一定报答你们。”说着,竟掉下了眼泪。 看到姑娘可怜的样子,神农便问:“你们家住哪里?到这里干什么来了?”其中一个姑娘说:“我们家住岭山,如今那里虎豹成群,狼狐遍地,常常欺负我们。父母已遭残害,我们为了另寻栖身之地,才逃到这里,不小心落进你f门网中。” 神农怜悯她们的遭遇,便开网放了她们。两个姑娘得救了,双双跪在地上,流着泪说:“神农哥哥,我们愿做你的妹妹,请你答应我们吧!”神农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姑娘回答道:“你是一位仁爱的大神,为世人做了那么多好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连我们都吃过你种的五谷哩!” 神农要扶两位姑娘起来,姑娘们一定要让神农答应认她们做妹妹才能起来。神农没办法了,只好答应说:“好妹妹,快起来吧!” 两个姑娘见神农答应了她们的请求,高兴地叫了声“神农哥哥”,突然变成一对锦鸡,向山林飞去了。 现在,秦岭中的锦鸡,一到晚上还“神哥!神哥!”地叫个不停,好像它们也在感念神农的功德哩。 降牛耕田 神农教黎民百姓耕田地、种庄稼的时候,既没农具,又没耕牛。先是靠着一双手开荒、挖地、点种,后来用上了石镰石铲。虽说石头工具比手强一点儿,可辛苦一天,才开挖出不到巴掌大一片地。神农觉得这样既费力气又费时间,总盼着能有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有一天,神农和族民们上山打猎,见到一只野猪,用嘴在地上一拱一拱的,不一会儿,地上拱出一道沟渠,两边翻起松软的沃土。于是,他照着野猪拱土的办法,用一棵弯曲的、碗口粗细的树干,将顶端用石斧砍成尖状,拴上藤条,让族民们推的推、拉的拉,果真地面拱出了一道沟渠,翻起了松软的沃土。这种拱土的工具,比石镰石铲省时省力,大家非常喜欢使用,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耒耜”。这便是人工制造的第一张犁。 神农并不满足,用好几个人拉一张犁,还是太费事。能不能用什么东西代替人拉犁呢?想着想着,他想到了天宫里为王母耕种蟠桃园的“天牛”。 半夜,神农听到金牛星对他说:“夜晚三更,我派天牛下凡,你去南天门黄牛沟赶它们。”他一觉醒来,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神农要去黄牛沟,看看那里到底有没有金牛星派来的天牛。 太阳刚刚露出山顶,神农就带着一伙族民,出了南天门,来到黄牛沟。嗬!黄牛沟果然有一群黄牛,有的在清溪旁喝水,有的在山坡吃草。可那不是天宫降临的天牛,而是一群野牛。神农心想,管他天牛野牛,只要它能帮着拉犁种田就好。神农下令,让族民们围赶野牛,野牛在山沟里乱跑乱跳,不听使唤。神农让人折来一些藤条,大家围着一只野牛,给它的鼻孔里穿上一根藤条,这下,野牛虽说还在挣扎蹦跳,却再也无法逃跑了。族民们牵着藤条前边拉,野牛使着劲儿往后拽,一点儿也不顺从。神农折过一枝树枝,顺口喊了声“打——”,这“打”字刚出口,野牛又像疯了似的乱吼乱蹦。慌忙中他又喊了声“起——”,说来也怪,听到“起——”声,野牛便乖乖地停了下来。神农又喊了声“打——起!”野牛便服服帖帖地跟着人们回到了村落。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驯服,野牛成了人们耕田拉车的家畜。 至今,宝鸡一带还盛产黄牛。据说,驰名中外的“秦川牛”,就是黄牛沟那群野牛的子孙。 P1-5 序言 过去时兴“讲古”,劳动的间歇、热闹的市集、“猫冬”的时候……在人们聚会的所有场合,都会说笑话、讲故事。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在炕头、在村口讲述的故事,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谁是好人、谁是恶人,说得一清二楚,以一种使人愉悦的形式对人们进行着道德教育,潜移默化中构建起大众共同的价值体系。 这些故事是民间知识读本。它告诉你,我们的先人是怎么理解宇宙的构造、人类的起源、万物生成的来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把民间历史知识如数家珍地演述出来。这种叙说,虽然没有历史学家所表述得那么公允,但是却更明晰地体现了民众最朴实的评价。为人民做了好事的,就应该受到褒奖和称赞;为非作歹、迫害人民的,就应该受到讽刺和鞭挞。这些故事也许并非是真实发生的,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更高层次的“真实”。 这些故事是调剂我们先辈艰难枯燥生活的精神食粮。在衣食无着、艰难困苦的劳动生活中,故事成为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和愉悦的最佳方式。听故事、讲故事,在笑声中获得一种胜利者的满足。故事的好处是说不尽的。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在故事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呢?这里所说的故事,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神话、传说、狭义的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所有口耳相传的散文类民间叙事作品。 神话是庄严的、远古的神圣叙事,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诞生、大自然的形成和变化,人类的一切发明和创造,万物的起源以及鬼神世界等,把人们带到了悠远而又悠远的亘古时期。 我们周围的山山水水、动物植物,一位位历史人物、一桩桩历史事件……所有的一切无不被民众以传说的方式演绎成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当做“可信的史实”口耳相传,汇成浩瀚的传说海洋。 故事是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叙事体裁。这类作品里充满着幻想与虚构,任凭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绪恣意驰骋,神奇的宝物、万能的神仙……使勤劳善良但却被侮辱被损害的主人公们都能终得善果、天从人愿。 即使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讽刺性故事,也多以虚构为主要叙事手法。十二生肖排座次的故事里,老鼠和牛比大小争第一。老鼠想出一个巧主意,要骑在牛背上逛街。满街的人都喊“好大的老鼠”,却没有一个人理会已经司空见惯的牛。于是老鼠自然就在十二生肖里排了个第一。这样的故事虽然没有神奇的幻想,却以巧妙的虚构贯穿始终,更加生动隽永,意趣盎然。 故事流传的历史,就是一部民众世代延续的生活史,凝聚着先人的心血和才智,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那么到了今天,这些故事还有意义吗?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幻想不再有神奇的意蕴,在这样的环境中,故事还有存在的空间吗?还能继续发挥它曾经有过的作用吗?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想象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开天辟地的盘古、填海的精卫、挖山不止的愚公、补天的女娲……这些主人公的精神不是仍然在鼓舞着今天的我们吗?牛郎织女的传说、嫦娥奔月的传说、梁祝的传说……这些瑰丽多姿的传说故事,化作世代传袭的文化血液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体里。就如同中秋的圆月,早已成为凝结着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今天,这些文化遗产在带给我们灵感和力量的同时,让我们更充实、更奋进,更乐观向上、更有幸福感。 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委主办的“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惠及亿万城乡读者的民心工程,现在贡献给各位读者的《中华民间经典故事会》正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项目,希望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通过图书援建和读书活动得到传承和弘扬。这些故事都是搜集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口传作品,很少经过文人的润改和再创造,最能体现在民间流传的原汁原味。在此要特别感谢所有的讲述者和记录者,他们的无私奉献使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优秀民间故事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希望这套丛书不仅能够为亲爱的读者提供欣赏的愉悦,也能够借此提升我们大家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关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