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
分类
作者 霍俊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尴尬的一代》是70后诗歌鲜活的精神档案和历史见证。霍俊明以诗人、诗评家的双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和艰难掘进,全方位把握70后诗歌的思想脉动和深层实质,个案的微观透析与整体的宏阔扫描兼容,频发的新知锐见同率性自由的文笔共生,构架系统,视野放达,才华、功力、学术风格俱佳。这部拓荒性的诗歌断代史书写,必将在中国先锋诗歌研究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未来的新诗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启迪。

内容推荐

作为一部系统、深入、全面考察中国70后先锋诗歌的断代史,《尴尬的一代:中国70后先锋诗歌》综合性地呈现了与70后一代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史、思想史、灵魂史和诗歌发展史,富有创造性地论述了70后先锋诗歌的命名、成因和深刻艺术思想背景以历史境遇,富有发现性地深入挖掘了一代人的诗歌江湖,一代人的精神档案和诗歌史谱系,全书由青年评论家霍俊明历时3年完成,除了作者论述外,还收入了“70后诗歌”10年来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图片、著作文论篇目等大量极具研究价值的史料。

目录

自序 背负尴尬纪念碑的70年代老卡车

导论在 尴尬中开始的必要旅程

第一章 尴尬中的命名、出生地与外省意识

第一节 70后诗歌:新诗史的代际命名

第二节 写作语境:暧昧的“个体”与躺椅上的“集体”休眠

第三节 70后:政治余温与物质冷淡的尴尬夹击

第四节 尴尬的广场抒写:政治的广场,商业的广场

第五节 尴尬的异乡之途与外省意识

第二章 尴尬中的乡村挽歌与“纪念册”

第一节 尴尬的乡村地图:平墩湖、潍河滩、张大郢

第二节 尴尬的乡村景观:死亡的阴影和“秋天”叙事

第三节 一个时代与一条河流

第四节 从地里,刨出细霜和蜿蜒的草根

第三章 尴尬中的城市批判与欲望诗学

第一节 排拒中的都市之重

第二节 “城市靠左”的悲伤总随夜幕一起降临

第三节 永不能磨洗的黑:郊区、厂区和矿区

第四章 尴尬的欲望诗学与降临的挑战

第一节 尴尬的欲望诗学

第二节 70后:寻求欲望写作的合法依据

第五章 奔突与规避中的尴尬较量

第一节 沉潜中的“手艺”、灯盏与“病历书”

第二节 尴尬中的摩擦与超越:拆掉校园的围墙

第六章 70后女性诗歌:尴尬中的母体与创生

第一节 尴尬中的70后女性诗歌

第二节 阅读成见的污水:尴尬中的身体失语与癫狂

第三节 全景式叙写中的尴尬与尖锐

第四节 午夜的葡萄园:尴尬的光阴挽歌与日常叙事

第五节 赞颂与背离:尴尬的家族谱系

第七章 排浪中的尴尬持守:70后的长诗写作

第一节 逆光中的“蚂蚁”“朗诵”与“罪中之书”

第二节 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与承担:祛除“小文人诗歌”

第三节 尴尬的返回与失落:沉痛腹地的“还乡日记”

结语 逆光中的漂流瓶

后记

附录(一) 70后诗歌的相关文论

附录(二) 70后诗歌的历史档案

附录(三) 70后诗人名录

试读章节

第一节 70后诗歌:新诗史的代际命名

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用代际来作为文学史概念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目前所见的以代际命名的新诗史概念,影响较大的有第三代、新生代、第四代、90年代诗歌、70后诗歌、中间代、80后诗歌等。与国内的做法相近,台湾的新诗界也大多采用代际的划分方法,罗青就将台湾诗人划分为四代:第一代为纪弦、覃子豪、巫永福、吴瀛海、钟鼎文等出生于民国元年至十年间的诗人;第二代为余光中、罗门、林亨泰、商禽、杨牧等出生于民国十年至三十年之间的诗人(有研究者将第一代和第二代统称为“忧患的一代”);第三代诗人(“战后的一代”)多半出生在民国三十年至1956年之间;第四代诗人(“变化的一代”)多半于1956年以后出生。而目前台湾影响较大的是“新世代”这个概念。林耀德在《一九九〇》中就以《我们》一诗为之进行鼓吹:“瓦解与重建并时发生/整座纷乱的世界引诱青空扩张/优雅地我们为下个世纪的生灵导航/人类的诗似乎正为‘我们的世代’而存在”。

这种以代际为分类方法的做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介入的方式,但往往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诸多争议。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就指出,代际概念和划分不是仅指生理年龄,同时也涉及文化特征和社会意识,并以此为观照,将知识分子分为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大革命一代、三八式一代、解放一代和红卫兵一代。

其实,艺术界也同样存在着争议很大的代际划分,如中国电影界的所谓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第六代”(又称新生代)的称谓最早见于西方的评论,这一概念最初更多是强调这些青年导演以及他们作品的政治意义,并且“第六代”电影和“地下电影”的概念存在着诸多重合之处。它更多指涉的是没有得到政府批准而自行筹措资金拍摄并到域外电影节参评但不被主流认可的影片,它们往往在国内电影市场没有公映的机会。而这种带有地下性质的运作方式又明显带有与意识形态相疏远或抗拒的特征。国内提出第六代是在1994年,而这一代际划分同样引来争议,如王一川就认为90年代的电影“无代期”。而中国更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关于“代际”的研究者和论著大体将中国人分为五代:1949年前的为第一代,1949—1966为第二代,1966—1978年间为第三代,1978—1989为第四代,1989年之后为第五代。而美国则将1963—1973年间的一代称为“X世代”,1974—1979年间的一代为“Y世代”。

19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诗发展,各个社团和诗人之间的写作差异越来越大,很难用某些简约和概括性的语言来总结和规约他们的共性。正因如此,诗人和批评家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称谓,“不过,由于这些诗人之间的共同性越来越少,因而,只有求助于‘代’的含糊划分。先后有‘更年轻的一代’‘第二次浪潮’‘第三代’‘新生代’等名称出现”。

但是,以“代”来划分差异性很大的诗人写作群体是否就是一个有效的处理方式?

韦勒克和沃伦早就对代际概念划分方法的合理性表示怀疑:“作为一个生物学上的实体,‘代’这种概念是不会解决什么问题的。如果我们假设把三代放在同一个世纪内,例如1800年至1833年、1834年至1869年和1870年至1900年,我们也必须承认也可以有不放在同一世纪内的相等的一些三代系列,如1801年至1834年、1835年至1870年和1871年至1901年,等等,等等。从生物学的观念看,这些都完全是相同的。”但同时韦勒克和沃伦又认为,毫无疑问,在某些历史时期文学的变化无疑是受一批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所影响的,但这只不过是一个有力的社会影响的情况而已,仅仅以代代交替或社会阶级划分作根据是不足以解释文学的变化的。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史家可以依据历史上的世纪、十年、年等不同的分期把文学史写成编年史的样子,甚至也可以采用西蒙斯在他的《英国诗中的浪漫主义运动》一书中所采用的标准,但是这种做法除了实用价值以外,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诗人周伦佑也认为按一种社会的或自然的年龄对诗人作“代”的划分,或换句话说,以年龄划分诗歌,是一种相当牵强的做法。P21-23

序言

2007年1月22日,内蒙古额尔古纳的茫茫草原为皑皑白雪所覆盖。当江非把一册自己刚刚打印装订的诗歌小册子《纪念册》递给我的时候,我强烈感受到了诗歌在一代人手中的热度和分量。而当江非、沈浩波、谭克修、曹五木和我作为同代人在异域的背景下,对着白雪的屋顶、奇异的星空、白桦的身影、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和茫茫雪野来谈论诗歌的时候,一股强烈的要为一代人的诗歌历程和生存境遇做一个初步总结的念头,几乎驱散了我身处祖国边陲的所有寒冷。尽管我自己也认为关于70后的诗歌写作历史的考察和田野作业以及更为具体细致的工作可能还有待时间在未来的继续考证。从额尔古纳回来之后,江非为我们的这次相逢写的一首诗《额尔古纳逢霍俊明》成为我写作这本书的动力之一:“你、真理,和我/我们三个——说些什么//大雪封住江山/大雪又洗劫史册//岁月/大于泪水/寂寞/如祖国”。

面对着一些诗歌同行隔靴搔痒谈论我们70后这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并且时时充满偏见,我曾一次又一次想到了马尔科姆·考利和他为同代人和自己所撰写的影响深远的《流放者归来——二十年代文学流浪生涯》。而考利所做的正是为自己一代人的流浪生活和文学历史所刻写的带有真切现场感和原生态性质的历史见证。穿越历史的烟云,现在听来,那一代人的回响似乎仍在继续:这是一个轻松、急速、冒险的时代,在这时代中度过青春岁月是愉快的;可是走出这个时代却使人感到欣慰,就像从一间人挤得太多、讲话声太嘈杂的房间里走出来到冬日街道上的阳光中一样。

我想我应该做的,也是一个类似的工作。那纵横交错的原野和地层下的河流与岩层正是我所要勘测和挖掘的,尽管这种勘测和挖掘只是初步的。

在这本书里,我能做的并不是大而无当的整体性、归纳性的诗学报告,而更多是一代人犹如胎记的历史境遇和思想印痕。在关于70后一代人诗歌的大量文本细读之后,我想无愧地说,70后一代人的诗歌写作不会比任何一个时代差,相反,我会相信注定在这代人中间会默默走出几个高大的诗人,虽然和任何一代人一样,可能是极少数的几个;不但如此,他们,她们,还最终会站在时间档案的某个重要的位置实现自我的历史陈述。尽管,他们注定是要在存在与思考的尴尬夹缝中完成着一代人的诗歌言说宿命。所以,尽管我在这本关于70后先锋诗歌的系统论述中会反复强调每一个诗人不可规约的写作个性和各自不同的写作方向,但是作为一代人,一些共性的关键词还是在我个人的思考中以强烈的历史性作为思想史而不单单是诗歌史最终袒露了出来。正如一座生长着各种树木的森林,它们各自奇异的姿态一起呈现出这座森林的影像,在这隐现的森林中我在不同的树身上感受和觉察到一些共同的姿式和声响。在森林蜿蜒的小路上,我发现了落叶,发现了根须,也发现了新蕊;我发现了日益茁壮的物种,也发现了日渐萎缩的躯干……

……

时间是伟大的。写作有时候不能不是脆弱的。只有“坚硬”的诗歌和“强力”的诗人才能够扛住这个严峻的考验。当然,更为遗憾的是,70后的诗歌写作队伍已经足够庞大——这在本书的附录“70后诗人名录”这份长长的名单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些优秀的70后诗人和优异的诗歌文本还是可能被我忽略了。一个人的能力和阅读视野是有限的,这是我不能避免的遗憾。我希望在后此的研究中,有敏识的研究者能够补充我的遗漏、更正我的错误。

在这里,我只想说的是,这一代人,已经以诗歌的话语方式承担了时代的误解和阵痛,并以卓异的诗歌语言、想象力和独创的手艺承担了历史和人性的记忆。这一代人的诗歌写作足以对得住他们所生存的时代,甚至可以说,他们所处的时代因为这些诗人的存在而被发现和命名。70后一代人也许曾经尴尬、痛苦、挣扎、迷失,也许永远尴尬、痛苦、挣扎、迷失,但是他们永远在路上,在诗歌的路上,在生存的路上不停地跋涉,探测一条所有人都陌生的道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没有放弃一代人的理想或宿命。

他们注定了是沉重而尴尬的一代,但他们也以灵魂的高大、强壮,并以卓越的诗歌权力站在了中国历史的某个山峰上。

后记

此时,北京已经被渐紧的秋风所笼罩,硕大的花喜鹊穿过远处的梧桐树林,黑色屋顶上盘旋的落叶正在显示着时间的重量。夜深了,秋雨滴落在窗外的梧桐上,一场北方的秋雨该浸透和怀想着一种怎样的一代人的诗歌情怀?

越是到了秋天,我越是被一种略显悲凉而又明亮的氛围所笼罩,而怀念则成了我夜晚遥想和写作的最好方式。当一个黄昏,我发着低烧由北京赶往唐山的时候,列车外的冀东平原让我感到有些模糊,这一切曾经是多么熟悉又是多么的陌生。那在田塍上劳作奔走的背影又何尝不是我多年来求学的一种最为恰切的明证,还有一个又一个黑夜中,背后温暖地照耀着我的灯盏,母亲的灯盏,父亲的灯盏。

此时是11月的故乡,秋日的田野开始裸露出光洁的躯干。此时蓝天白云下的视野分外高远,但是我并未能如此清晰地看清出生于1970年代一代人的身影。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在河北老家——大刘庄——修改这部关于70后诗歌的书稿了。此刻,夜晚已经完全笼罩了我的乡村。路灯透过门前的老槐树依稀筛下斑驳的光影。而我的老母亲正在大铁锅中为我明天的行程赶制着馅饼,父亲蹲在灶膛前添火。闪烁的火光照亮了父亲早已光秃的头顶……时间的雪花融化了父亲的头发,也同时照亮了他饱经风霜的额头。父亲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艺人,民间歌唱家和画师。他是我儿时的榜样,如今我成了他的骄傲。

写作此书,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无论是初春、盛夏,晚秋还是隆冬,我都处于持续的激动和惆怅当中,当然这期间也使我痛苦异常。一个又一个晚上,我的同事和朋友们都不知道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忙着什么。门口那个捡垃圾的老人却知道了一扇深夜点亮的窗口后面是一个诗人在劳作。一个又一个夜晚,大量的刊物、诗集摆满了狭窄的卧室,头发也大把大把地脱落。一个个难眠的夜晚我都想放弃手中的这份异常沉重的责任,因为关于70后一代人诗歌写作履历的考察工作困难异常,没有任何参照的写作历程仿佛身处于巨大的迷雾之中。但是,面对着庞大的70后诗歌写作的森林,我不断寻找着一条可供通过的小路。甚至我一次次痛苦于以何种方式和何种写作体例来考察一代人的诗歌写作和生活片断。

在我彷徨之际,感谢我的恩师吴思敬先生和陈超先生的鼎力支持与大力肯定,感谢远在海南的李少君兄的不断鼓励与鞭策。

写作此书要感谢的亲人、朋友很多。首先要感谢我年迈的父母大人,我的父亲霍庆永,我的母亲周凤英。是他们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把我带到了人世!这是我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祖国的出版物上。这是他们的光荣榜,他们为我的今天而骄傲,连浑身的病痛在他们看来都是值得的,值得幸福的!而我只懂得诗歌,在诗歌的小巷中踽踽行走,只在诗歌的路上刚刚迈出了一小步。

感谢多年来我的妻子晓月对我的宽容与关爱,她在翻看我书稿的时候对我的挑剔和批评让我惭愧而温暖。感谢她在10年前的一个盛夏即将结束的时候目送我远行走上诗歌和学术的道路,没有她,那个初秋瑟缩在角落里的花不会开放;没有她,那个冬季的大雪会覆盖一个乡村孩子理想的初蕾!感谢远在故乡的我的哥哥霍俊山、嫂子孟庆敏对我父母的无私而伟大的照顾。

尤其要感谢2007年11月的那几个夜晚,我的好兄弟江非再次给了我写作的勇气。秋日的背景中,黑夜萧瑟,而朋友的支持恰如远方那摇曳的灯盏。江非在审看书稿的时候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我能够想象在遥远的山东临沂,一个叫平墩湖的地方,深夜的房舍里透出的灯光。江非将女儿哄睡,在一天劳累的疲倦中翻看着这本粗疏的书稿。

平墩湖的夜空有无限的星辰,我和江非以及同代的诗人都会相信,那几颗最亮的正是我们这70后一代人中伟大诗歌的闪光!《尴尬的一代》是一个时代诗歌写作史的开始!但是这个开始无疑来得有些迟了,同时这个开始又是残酷的。经过十余年甚至二十年的诗歌写作的淘洗,当年曾经在某些70后专辑和诗集中短暂闪现过的诗人如今已经彻底消失了,而一些更为强大、有力甚至陌生的70后诗人却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历史。这就是历史的法则!

再次感谢江非!当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江非已经背上沉重的生存行囊去了遥远的海南省澄迈县,和他一同上路的还有在寒冷的雪中闪耀着亮光的诗歌卷宗。江非,注定会成为让任何一个诗人和诗歌从业者都会倾慕的一个重要诗人,这个时代会记住他,历史会记住他。而我也只能在一首诗中继续想念他,“去过海南,但不知道有一个澄迈县/你去这个过去年代的渔村正是北京的夏天/你那些远道而来的山东朋友带来了煎饼和大葱的气息/他们紧握我的双手你却背起了行囊//一只蚂蚁上路了……/_只蚂蚁带着平墩湖去了椰子和海滩的南方/但海风是咸涩的/连南方姑娘温柔的方言也是苦涩的/我知道诗人路也去过江南/那是她爱情的江南,小资的江南,古典的江南,诗意的江南/她把小虾小蟹,小花小草都写成了两情相悦的童话//可你的南方呢?/平墩湖的夜色更深了,院落更空了/你的诗歌的卷宗越来越充满着光亮,也有着同样的幽暗/三十多岁的皱纹被尖厉的铁轨镀亮//我会想到某一刻你重新来到北方的情景/那双老式的棉布鞋印证了我/一个又一个布满血丝的夜晚/北京的大街上只有车来人往/我的朋友在遥远的南方/澄迈比海南更远//儿子的手指在阔大的地图上滑动/狭小的澄迈让儿子吃惊/他的被咬的锯齿状的尺子已经丈量不了/北京到海南的距离/尽管你带着油墨芬芳的手抄稿就在我的枕边//让我在这个时代感谢澄迈吧/她让一个三十多岁的老男人重新拾起了思念/还有忧伤/我的儿子已经学会了和我讨价还价/而遥远的远方,澄迈的一个楼房里的灯光/却是为我照亮”(霍俊明:《遥远的澄迈——给江非》)。

没有那个遥远的内蒙古额尔古纳草原的冬天,没有江非胜过兄弟般的督促和激励,国内这第一本关于70后诗歌的书是不可能完成的。当一年前的秋风染透了北京的西郊,江非和我从北京的一个小酒馆出来的时候,一切都被秋风和黑暗所笼罩。那时,我正为写作《尴尬的一代》而彷徨与痛苦。那一晚,小醉的我和江非一起挤在宾馆,我在床上,他斜躺在过道的地板上。从那一刻起,我知道,对于我和江非而言,一代人的使命感从来都没有如此的沉重和神圣过,可能我所做的工作会被后人和历史所忘记。但是,那个秋日北京的清晨却被鲜艳的太阳镀得金黄,还有江非的背影。如今,2008年的秋天又降临了,此时江非已经由海南回到平墩湖把妻儿一起接到南方的那个海岸小城。此时,他们正在忙着租房,买米买面……

感谢魏克兄的大力支持,愿通州宋庄的朝阳永远为魏克的画册打开!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选用魏克所作的插图,遗憾!

感谢沈浩波、邰筐、刘春、黄维棵、杨宗翰(中国台湾)对我的关注与帮助。感谢我的同门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的一再关注和鼓励,愿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幸福安康,在诗歌的道路上春暖花开!感谢我的大学同窗商立军、王新刚在山村的水稻田旁给我的建议。他们在2008年夏天的夜晚递过来的温暖的手掌让我铭记!感谢我石家庄的建刚、卫华、克飞、滇峰等朋友在我写作此书最痛苦的时候给我的安慰与鼓励!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民先生对此书的促成,更敬佩于他对诗歌的热爱。感谢责任编辑罗文波女士所付出的心血。

愿出生于1970年代的诗人和读者能够在这本《尴尬的一代》中感受到些许的认同与慰藉!愿这些出生于1970年代的诗人在江南的落花、北方的白雪、西部的高原、东方的海滨继续完成关于生命、生存、时代、历史和想象力的伟大诗行!我相信——为了共同的诗歌理想,走在不同的诗歌道路上,永远是70后一代人的诗歌方向。

秋日浩渺的天空正展现出它伟大的诗歌卷宗!在无限延展而又倾斜的苍茫之路上,展开的70后一代人的伟大的诗歌旅程!他们的背后是落日下的乡村和黑暗中的城市……

当我从京顺路赶回北京,路边成排的高大的白杨和低矮的灌木正灿烂地挥舞着落叶……我也知道,这份在我自己看来并不轻松的书《尴尬的一代》是该到了结束的时候了!但是,诗歌的工作,一代人的诗歌工作却刚刚开始!继续努力吧,这些并不老也不年轻的诗歌伙计们!我又要马上启程了,去首都师大看望我的好哥们邰筐,此时,他高大的身影正在梧桐树下静静地张望。过不了多久,这份在师大校园简陋的平房里打印出来的书稿将会插上翅膀飞向远方……

2008年秋,十六次修订,2009年春完稿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70后先锋诗歌”的专著。作者是怀着对同代诗人的热爱与深情去写这部书的。他清除了泼在70后诗人身上的污泥浊水,但也不去对自己的同代人做刻意的美化。而重要的是,作者已用自己的带有发现性的摄影机给世纪初的“70后”诗人“定格”了,相信多年之后,后来人会发现这些“老照片”的弥足珍贵。

——吴思敬

《尴尬的一代》是70后诗歌鲜活的精神档案和历史见证。霍俊明以诗人、诗评家的双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和艰难掘进,全方位把握70后诗歌的思想脉动和深层实质,个案的微观透析与整体的宏阔扫描兼容,频发的新知锐见同率性自由的文笔共生,构架系统,视野放达,才华、功力、学术风格俱佳。这部拓荒性的诗歌断代史书写,必将在中国先锋诗歌研究史上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未来的新诗史研究提供丰富的学术启迪。

——罗振亚

《尴尬的一代》是一个孤独男孩在树顶上的秋日歌唱。事实上,这是一本谈论思想史的书,从此给予了一代“无名者”一个名为“尴尬”的恰当称呼,而让他们“诗出有名”,从而也打开了文学批评更值得探索的另一疆域。

——江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