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次极大变革。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从理论层面对微信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对比同类产品,揭密你所不知道的微信成功法则,富于启发性。同时,朱艳婷、丁当编著的《微信来了》重点对微信商业化、平台化、营销、发展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剖析。其中,对微信商业化的思考与总结极具前瞻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微信营销手段的分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微信来了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朱艳婷//丁当 |
出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微信的出现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次极大变革。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从理论层面对微信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对比同类产品,揭密你所不知道的微信成功法则,富于启发性。同时,朱艳婷、丁当编著的《微信来了》重点对微信商业化、平台化、营销、发展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剖析。其中,对微信商业化的思考与总结极具前瞻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微信营销手段的分析。 内容推荐 微信是移动APP影响的一个缩影。它拥有大量黏性极高的用户,快速成长,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对商业化的探索,对未来模式的尝试,等等,这一切,让它从一个APP开始,渐渐向平台转变。这种尝试值得每个人研究。 微信的发展有“中国基因”——从模仿起家。当人们在一味诟病这种模式的时候,朱艳婷、丁当编著的《微信来了》也在思考,微信的模仿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是不是真的毫无创新性可言?为什么无数模仿者都倒下了,而腾讯却站起来了?到底谁才有资格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思考不是辩护,而是希望在剖析中为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一点启发。 这也是贯穿本书的思想。它之所以叫《微信来了》,并不是以微信为噱头,而是要通过微信探寻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脉络与将来。 目录 推荐 前言 第一章 由微信窥欲望中人 第一节 什么是需求 第二节 能满足欲望的都是刚需 第三节 逃脱不掉的寂寞,我们的精神刚需 第四节 懒人推动世界进步 第二章 微信凭什么赢 第一节 需求的成功法则 第二节 产品的定位——满足核心需求 第三节 简单的大学问 第四节 移动中的新体验 第三章 为交友而生 第一节 真正的赢家创造情感共鸣 第二节 生活中的老朋友 第三节 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 第四节 那个附近的你 第四章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 生活的入口 第二节 微信生活的魅力 第三节 公共平台 第四节 移动APP改变了什么 第五章 如何后发制人 第一节 山寨花儿为何遍地开 第二节 创新,脚踏实地的改进 第三节 微信的创新:只是比你更懂“人” 第六章 企鹅快跑:产品永远是Beta版 第一节 为什么要“快” 第二节 快的章法 第三节 微信的敏捷之道 第七章 运营:让酒香飘出去 第一节 只有“酒香”已经不管用了 第二节 运营就是打仗,讲究的是策略 第三节 互联网运营 第八章 好产品要卖得出去 第一节 能赚到钱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第二节 互联网商业模式 第三节 免费的盛宴 第四节 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第九章 酒香也要吆喝 第一节 传统营销 第二节 互联网营销 第三节 移动营销 第十章 寻找下一个蓝海 第一节 历史的共同点 第二节 眼睛和语言是最自然的交互 第三节 对“第六感”的期待 附录 不可不知的微信神器 试读章节 第二节 产品的定位——满足核心需求 2.1 不以满足用户核心需求为目的的产品都是耍流氓 “顾客就是上帝”,几乎是每一个互联网领域里的产品经理都深谙于心的道理,因此,在产品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产品的核心价值,搜集用户需求。 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没有摸清他们的实际需要,结果肯定会一败涂地。不久前,代表全球顶尖艺术水平的欧洲艺术博览会进驻中国,因为没有清楚地了解中国收藏家的习惯和喜好,所以遇到了“水土不服”的尴尬境遇。可见,一旦用户群发生了变化,用户需求改变,再好的产品,如果不加以调整,也不会找到立足之地。 把握用户的心理需求,并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微信推出时,就把卖点锁定在“更省钱的短信”和“更亲近的语言短信”上,它耗流量少,即可短信又可对讲,还可以设置接受QQ离线消息,并且通过公众账号、朋友圈等模式,把移动社交做得风生水起。同样是腾讯旗下的产品,在风起云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QQ坐不住了。于是,在最新的4.0版本中,它也模仿起微信的玩法。手机QQ取消了用户的在线状态显示,即我们无法再通过手机登录QQ看到好友是否在线,并且无法识别出对方是PC在线还是微信在线,只有点击“动态”中的“好友在线”时才能看到。对于手机QQ的此番改进,用户们丝毫不领情。不久之后,超过90%的用户对最新版本的手机QQ给出了差评。 一切不以满足用户核心需求为目的的创新都是“耍流氓”。虽然微信做得很成功,但是QQ用户并不都爱那盘菜,二者在功能、需求上是无法直接复制的。 一个企业越能清晰地锁定自己的目标用户,认知产品的真实用户群体,就越容易了解用户的实际需要,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不过,市场不是分析出来的,例如,Twitter出现之前,没人知道70字的状态发布就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与互动;Facebook诞生之前,没人意识到社交网络原来可以构建一个如此庞大的平台;微信出现之前,没有人知道原来还可以拿着手机“讲”短信……互联网上的用户都是实践出来的。 在面对五花八门的用户需求时,产品经理只须把握一个原则:去掉产品多余的功能,只关注它的核心需求。这也是乔布斯本人十分推崇的“少即是多”的理念。比如一把多功能刀,当它把所有功能都展开时,我们既无法拿它切菜也无法用它削水果,可当它将其他功能隐藏,一次只显露一个功能时,其用途才会被真正凸显出来。 2.2 产品有属于自己的粉丝 找到用户的核心需求,我们就能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也就是让产品拥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粉丝。 比如,在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湖南卫视用“娱乐”定位,安徽卫视主打“电视剧”,江苏卫视主推“情感”等,这样一来,具有不同兴趣和爱好的观众在调台时,就能根据每个电视台的频道风格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现在,市面上推出了一款深受妈妈们喜爱的“宝宝图书”,它锁定的目标用户,就是那些喜欢把图书撕来撕去或者放进嘴里的宝宝。这套产品的印刷材质是植物大豆油墨,环保,可降解,深受妈妈们追捧。 设计产品前,我们首先要想清楚,就是什么样的人会用它,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大学生还是都市白领。不同性格、背景的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产品设计者一开始就要假拟好用户的类型,并给自己的产品定义出“性格”,如它是婉约的,还是豪放的;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羞羞答答的,还是洒脱无拘的;是繁复奢华的,还是简约大方的。例如,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性格”就各有千秋,腾讯微博是从腾讯QQ、腾讯空间、同学录等一批交友平台建立起来的,它更符号青少年的交友心理,用户群比新浪更年轻、更有活力,内容上也更“炫”、更时尚,以发布感慨为主;新浪微博主要是关注社会时事,它的用户更加偏重于具有思辨性的群体,如知名知识分子、一线城市的白领阶层等,发布内容上也比腾讯更为深刻。 另外,依附于QQ发展起来的QQ空间,因为QQ好友多为高中生、初中生,所以写心情和日志时,我们会在潜意识里把曾经的玩伴当成受众,发布一些无关痛痒的心情;可是在新浪博客、豆瓣里,我们会倾向于发些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因为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背景、身份完全不同的观众。比如我最近常在新浪博客、豆瓣里看到“普通青年”“文艺青年”等类似的字眼,但是却在QQ空间里找不到这样的影子。 P27-29 序言 因为有了互联网,电脑和手机继电视之后,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寻求沟通的窗口。有朋友说,他已经很少打开家里的电视了,因为用电脑就够了,想看什么都能找到,新闻、电视剧、电影……有事没事,他也习惯“百度”一下,互联网上什么都有。 但这是两三年前的景象,现在,我们用一部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完成一切,而且这一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也从“坐在电脑桌前”变成了“随时随地”。上班路上我们就能读到当天的最新新闻,旅行途中也能随时将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会议过程可以随时记录并上传分享,想找附近的餐馆也只需要拿出手机定位搜索……所有这些,自然归功于无处不在的网络,但这枚军功章上,也有手机“APP”的功劳。 如果说PC时代,软件统治了用户的桌面,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是“APP”的天下。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新浪微博的客户端出了问题,那么每天会有上亿条微博消失;如果有一天,支付宝手机钱包不能用了,那么每分钟会有400万人民币无法流通;如果有一天UC浏览器不能用了,那么每天会有4亿用户无法通过手机上网;如果有一天微信不能用了……2013年7月,据说某工程队挖断了光纤,微信的全球4亿用户和自己的朋友在微信上失联。 如果微信只是工具,也许它不会引起我们太大的关注,但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于许多人而言,它已经取代了短信、QQ,成为一种沟通方式。它和许多社交工具一样,是寂寞的地球人寻找自身存在感、满足沟通需要的重要方式。当一件工具与“人性”和“需求”发生联系,那它就不仅仅是工具,会渐渐变成一种“生态”。 对个人而言,如果少了吐槽和分享的渠道,失去某个特别关注者的消息,我们会焦虑和惶恐,会觉得世界一下子“安静”,我们也一下子“被孤独”了。对微信公众账号和怀抱“平台”野心的微信而言,它失去了信息展示,也就失去了流量,失去了社会价值。这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微信是移动APP影响的一个缩影。它拥有大量黏性极高的用户,快速成长,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对商业化的探索,对未来模式的尝试,等等,这一切,让它从一个APP开始,渐渐向平台转变。这种尝试值得每个人研究。 当我们看到微信的“简单”之后,是不是真的明白张小龙的真正用意?为什么微信不做iPad版?为什么微信的摇一摇如此简单,不加任何提示?为什么微信不增加隐身功能?与其说这一切是张小龙的创意,倒不如说是4亿用户的创意。只是这4亿个创意分散,且毫无章法,只是张小龙收集并整理出来的。 懂人性的产品经理,才是好的产品经理。站在需求风口上的产品经理才能真正起飞。并不止微信,所有好的产品,无论是一根针还是一枚卫星,都是人性和需求的产物。 当然,微信的发展有“中国基因”——从模仿起家。当人们在一味诟病这种模式的时候,本书也在思考,微信的模仿是不是真的一无是处?是不是真的毫无创新性可言?为什么无数模仿者都倒下了,而腾讯却站起来了?到底谁才有资格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思考不是辩护,而是希望在剖析中为中国的创业者们提供一点启发。 这也是贯穿本书的思想。我想,它之所以叫《微信来了》,并不是以微信为噱头,而是要通过微信探寻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脉络与将来。 开心网产品总监阮颖 书评(媒体评论) 不管你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变化,并且它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增强,最终会改变传统行业甚至整个经济运行模式。微信无疑是这其中的典型,现在市面上关于这方面的书不多,这本是目前我看到的最新,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本,书中呈现了大量精彩案例、业内话题,每一个主题都包罗万象,单读某一个章节也轻松有趣。不论你是普通用户,还是互联网从业者、创业者,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带给你一些思考。 ——百度运营委员会执行委员、网页搜索运营负责人 王凡睿 这是一本站在更高和更远处写出来的书。在微信5.0发布的时候,因为有朋友推荐,所以有幸阅读这本书。在我看来,作者是写作圈子里面最懂互联网的人,是互联网业界里面最会讲故事的人,抵达人性深处,有料、有态度、有启发,直击痛点。 ——易车集团新意互动系统平台部总经理 刘琦 在互联网新浪潮时代,以腾讯公司的“微信”为代表的新产品出现,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在这恰到好处的时候,这本书把微信这样一个影响了人们生活习惯的新鲜玩意儿,从用户心理、产品设计、商业模式、发展趋势等方面细致地做了说明。作者之一朱艳婷,作为互联网产品界精英,对移动互联网产品及运营细节,有独到深入的理解。“产品经理”的精神,在本书中体现无余。本书重点推荐给对互联网产品设计及运营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爱帮网产品总监 王永强 从产品出发,又超越产品本身;有案例剖析,又不失理论高度。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过来人,蹲着和你说话,把微信和互联网娓娓道来。 ——凡客高级产品经理 马鸥 4亿用户的微信,已经远不是一个产品经理的微信。所有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领略一番互联网经验的专业梳理和深度总结。 ——i车客首席执行官 林小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