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第一章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动机、目标与手段
第一节 中东极端组织界定
第二节 中东极端组织行动的目标与手段
一、威胁性政治报复
二、恐吓性经济破坏
三、胁迫性劫机绑架
第三节 中东极端组织的表层动机
一、内驱力、需要与动机
二、动机与目标的选择
三、动机的观念因素
第一编 社会环境对中东极端组织的影响——各类冲突交汇导致的失望与愤懑
第二章 经济环境:石油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地区
第一节 外部困境:经济全球化与中东地区的边缘化
一、中世纪与文明古国
二、工业社会与石油资源
三、信息社会与区域身份
第二节 内部困境:经济结构失衡与弱势身份的建构
一、产油国与非产油国
二、石油权益的维护
三、欧佩克与国际能源组织
第三节 观念困境:石油利益与经济公平
一、美国驻军沙特和伊拉克重建
二、美国的“经济公平”:维护世界贸易安全
三、中东的“经济公平”:维护能源拥有者的利益
四、极端组织:打击石油掠夺者
第三章 政治环境:政权利益冲突中的中东国家
第一节 外部困境:世界格局转换与中东身份重构
一、世界格局:“一超多强”替代“两极称霸”
二、美国战略:“独霸全球”替代“与苏对峙”
三、中东国家身份:“失去盟主”替代“各有其主”
第二节 内部困境:派系纷争与弱势政府的建构
一、区域背景:三种政体
二、巴以冲突和巴勒斯坦内部争斗
三、伊拉克重建和教派与民族矛盾
第三节 观念困境:领土主权与政治正义
一、犹太民族“重返耶路撒冷”
二、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困苦”
第四章 制度环境:社会转型冲突中的中东国家
第一节 外部困境:美国的“民主改造中东战略”
一、“民主改造中东战略”的背景
二、中东地区的回应
三、双方矛盾的焦点
第二节 内部困境:历史变革与现实变革
一、历史:曾经的“复兴”模式
二、现实:社会转型中问题重重
第三节 观念困境:民主制度与社会公正
一、两种宗教信仰
二、两种民主模式
三、两种价值判断
四、中东民主的“土壤”分析
第二编 社会互动对中东极端组织的作用——“共有知识”缺失导致的文化敌意
第五章 认知互动:文化偏见
第一节 传媒认知
一、总体报道
二、记者的逻辑
第二节 民众认知
一、对方形象
二、双方关系
三、对巴以各方的同情
第三节 学者认知
一、特点:以偏概全
二、后果:冲突加剧
三、偏见导致的情感受挫
第六章 行为互动:文化曲解
第一节 拉什迪的《撒旦诗篇》
一、相异身份的标定
二、不同“图式”的互动
三、“自有知识”的错位
第二节 美军涉嫌亵渎《古兰经》
一、符号的象征意义
二、角色领会的调适作用
三、换位思考的平等对话
第三节 丹麦漫画风波
一、意图解读与行为反应
二、后果预期与行为调整
三、“自有知识”的差异
第三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为过程——极端观念内化导致的行为选择
第七章 诱导过程:中东极端组织领导层的教化
第一节 极端组织成员的身份类别
一、追随者
二、领导者
第二节 观念环境的诱导
一、内容:片面引用“圣训”
二、途径:多方营建教化氛围
三、方式:网络、刊物与奖惩
第八章 内化过程:中东极端组织成员的理性选择
第一节 意愿:“受害者”的利益维护
一、“受害者”的身份认同
二、“受害者”的利益认知
第二节 信念:目标锁定与手段选择
一、目标锁定
二、手段选择
三、内化与整合
第三节 理智:理性选择的价值评判
一、理性选择的观念标准
二、理性选择的文化机制
三、理性选择的利益诉求
第四编 中东极端组织的性质与行动——“团体”特征与“集群"倾向
第九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组织性质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团体”特性
一、组织关系:“集成”性
二、结构框架:“塔状”型
三、成员构成:同质性
四、运行机制:散乱性
第二节 组织活动的”跨国”特点
一、全球运营与分工合作
二、资金来源与资金运作
第十章 中东极端组织的行动特点
第一节 行动的“集群”倾向
一、诱因:客观环境与主观感受
二、过程:情绪传染与行为趋同
三、特点:“紧急规范”与循环效应
第二节 行动的政治诉求
一、诱导成员走向极端以扩大组织规模
二、追求公众效应以扩大组织政治影响
三、威逼国际社会就范以实现政治利益
第十一章 国际社会问题与全球治理视野
第一节 暴力行动愈演愈烈的社会基础
一、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发展
二、区域环境:时代精神与创制之门
三、催化因素:美国的中东政策
第二节 全球治理的视野
一、时代背景:全球社会与相互依存
二、标本兼治与共同治理
三、和合共处与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