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融制胜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朱伟一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化给了华尔街八方进击的历史机会,中国的金融大门已经打开。世界金融大战早已悄悄爆发……

资本市场是必需的吗?它致命的缺陷能克服吗?谁的手在操控?谁是真正的赢家?是谁,制造了金融危机?

我们不需要警惕吗?13亿人历30年改革的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人民币,难道可以任人洗劫吗?

金融制胜,就要到敌人后方去!

内容推荐

资本市场是必需的吗?它致命的缺陷能克服吗?谁的手在操控?谁是真正的赢家?是谁,制造了金融危机?

本书作者以专业的洞察力、深刻犀利的思想,生动地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本质面目做了见血的精彩描述。本书从中国资本市场与美国资本市场的紧密关联入手,通过对美国资本市场历史和现实中一系列经典案例和代表人物的深刻剖析,对资本市场和券商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质疑。

经济危机的集中表现就是金融危机。危机与每一个人的就业、收入、财富积累、生活质量以及生命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符合事实的、有良知的披露,有益于广大人民知道真相、自觉抉择。

事实就是,我们无法否认正面临高度的危机风险!

目录

引言 妙处难与君说

关键词

一、华尔街的胜利

 华尔街的胜利

 死不改悔的当权派

 美国救市经验考证

 加息,还是不加息?

二、券商是什么?

 老大当家

 美国券商如何生财

 投资银行家

 高盛的经验值得注意

 另类券商贝尔斯登

 肥猫的盛宴

三、创新祸为首

 解构次级债危机

 期权:名声很坏的激励机制

 警惕美国券商

四、股市横溢,人或为鱼鳖

  蠢人的阴谋

 警惕金融创新

 安然公司的故事

 正晌午时说话,谁也没有家

 股市横溢,人或为鱼鳖

五、华尔街代理人就在监管机构内

 朝北就是朝北

 看美国的证券监管

 炮打监管司令部

 美国证交会的新动向

 证交会有多美?

六、化成美女的毒蛇

 化成美女的毒蛇

 关于私人股权基金

 对冲基金之痒

 证券投资基金中的保本基金

七、美国会计师的领头人

 美国会计师的领头人

 苦不苦,想想美国会计师

 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为什么不肯放过安达信?

八、股票交易所之争

 股票交易所之争

 伦交所风景独好?

 美交所与纽交所有约

 股票交易所的并购狼烟

九、评级机构可否引进?

 评级机构可否引进?

 评级机构之过

 略谈资信评级机构

十、打倒内幕交易?

 朦胧暗想如花面

 上市,退市,再上市

 股票发行的定价

 打倒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的继续披露

十一、到敌人后方去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民币的玄机

 到敌人后方去

 美国高管层报酬的方方面面

 派息,还是不派息?

十二、美国资本市场人物剪影

 人民的律师

 别了,莱维特

 大地风雷,精生白骨

 神活老人格林斯潘

 还是要讴歌那位荆柯似的英雄

 考费教授比鸿毛还轻

 高盛的好班长

 按既定方针办

十三、青山依旧,儿度夕阳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

 新经济的摇篮

 经济模式剪影

 风险与善后

结束语:有些警句最好要背熟

试读章节

华尔街的胜利

对于华尔街券商,美国央行美联储给予了最大的关心、最大的爱护和最大的帮助。应广大券商的强烈要求,资本市场有泡沫的时候,美联储袖手旁观,甚至是推波助澜——具体做法是拒不加息。一旦市场出现危机,美联储就拼命降息,出死力救助券商。

2008年1月20日,全球股市暴跌,第二天上午8:35分,美联储便锐减利息0.75%,为25年来美联储降息幅度之最。美联储意犹未尽,1月30日将利率再下调0.5%。2008年3月7日,美联储再次向券商援手,以国债形式向券商提供2000亿美元的信贷,并接受美国券商卖不出去的金融创新产品作为担保。但此招还是不能遏止信贷危机的势头。

整体救市不灵,美联储又发展到救援个体券商。3月14日,J·P摩根和美联储携手帮助券商贝尔斯登。具体做法是:美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放款,贝尔斯登则以它那些现在卖不出去的金融创新产品作为担保。如果贝尔斯登最后无力偿债,而作为担保的金融创新产品又卖不出价,则美联储自认倒霉,决不要求J·P摩根承担损失。

3月16日,贝尔斯登贱卖给了J·P摩根,总价2亿5千万美元,平均每股2美元,而3月14日贝尔斯登的股价还是每股30美元,其最高价曾经卖到每股100美元以上。贝尔斯登卖得不能再贱了,公司在曼哈顿的一栋办公楼的估价还在10亿美元之上。但J·P摩根还是不放心,非要拉上美联储。贝尔斯登有300亿卖不出去的金融创新产品,美联储同意为其后援。美联储的头头们似乎是方寸已乱,次级债危机来势凶猛,挥之不去,有火烧连营的势头。华尔街与其在政界的盟友们不断施压,非要用国家的钱救券商不可。

当然,美联储如此关照券商,美国国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比如,美国前财政部长萨姆尔斯便撰文指出,“与其向现有机构注资,不如向新机构注资。新机构没有现有机构的遗留问题,可以更好地满足贷款需求。”但他也只是说说而已,另起炉灶谈何容易。

通常来说,美联储是救商业银行而不救券商。券商风险太高。以贝尔斯登为例,其负债率或融资率(leverage ratio)是30比1。也就是说,贝尔斯登自己有一美元,就借了三十美元从事资本市场的交易。交易放量,风险放量,回报放量,这就是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从法律上看,美国商业银行破产时,美国政府对一般储户也是比较小气的。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规定必须以“最低成本救助银行”。“最低成本”指每位储户至多只能有10万美元的存款是包赔的。相比之下,美联储对华尔街援手不惜任何代价。美联储担心,如果贝尔斯登破产,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整个局面益发不可收拾。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贝尔斯登等华尔街券商已经挟持了美国政府,通过资本市场,他们把美国经济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窃铢者诛,窃国者侯,资本市场就是这个道理。

美联储对华尔街券商关心爱护,其他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投怀送抱,主动人资华尔街大券商。2008年1月19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封面是大批救援直升机:机群由远而近,铺天而来。直升机吊着成吨的金砖。领头的那架直升飞机机身上分明有一幅鲜艳的五星红旗。直升机吊金砖救援的创意,来自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一句名言:“如有必要,央行必须用直升飞机撒钱。”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发生地震、海啸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见过这样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这是制度的胜利。股市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贪婪。那么多的投资者愿意冒险入资券商,并不是因为华尔街老大遵纪守法,并不是因为华尔街老大安安分分地挣钱。恰恰相反,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投资华尔街,就是因为看中券商敢想、敢干,能够利润最大化,同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1998年,格林斯潘出面,要求华尔街大券商联手出资,为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提供救急资金。贝尔斯登表示恕不从命,就是一毛不拔。但轮到自己闯祸告急的时候,便非要美联储“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华尔街券商办事,大多是这种逻辑。但凡脸皮比较薄的人,是很难做好券商的。收益归自己,问题归国家。这就是券商的胜利。

不错,这回美国券商有点伤筋动骨。贝尔斯登是有85年历史的老店了,也是华尔街券商中的五大主力之一(其他四家依次为: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和雷曼兄弟)。不过,这次并不是贝尔斯登不小心,只不过是不走运而已。券商中也有躲过一劫的。高盛是次级债产品的创始人之一,但次级债产品崩溃的时候,高盛手中的次级债产品已经很少了。

即便贝尔斯登破产,公司内部的当权派也是赢家。次级债创新产品的收益,大部分已经被他们装入自己的钱包。美联储救灾用的是全体美国人的钱,金融老大是不会拿出自己的钱来救公司的。相反,他们还要继续从公司拿钱。而且他们今后还有机会重新弄潮。

次级债豪赌失手的人,或另有高就,或奇货可居,很多大机构争相礼聘。摩根士丹利损失巨大,原来负责相关业务的一位共同主席佐薇·克鲁兹(Zoe Cruz)被赶出公司。但不少对冲基金、私人股权基金已经请她加盟。道·金(Dow Kim)和托马斯G·马哈拉斯(Thomas G.Maheras)曾经分别在美林和花旗集团担任要职,一个负责投行业务,一个负责交易,把次级债创新产品弄得风风火火。次级债危机爆发后,两人分别被清理出门户。但一些券商随即找上门来,愿意高薪礼聘马哈拉斯。也有券商表示,如果马哈拉斯愿意自己创立基金,它们也非常乐意出资,筹集10亿美元不在话下。金先生则忙着创办自己的对冲基金,在全球奔走筹资。金先生的基金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钻石湖资本基金。总之,他们的日子过得不错。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是另一位好汉。1991年他因为债券交易丑闻而离开索罗门兄弟公司,自己成立了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结果又酿成大祸。若不是格林斯潘救火及时,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差点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但梅里韦瑟并未就此洗手,自己又成立了一家叫JWM Partners的基金,据说资产约有30亿美元。

对于华尔街券商来说,美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地方。即便是那些犯过严重错误或是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不久之后他们又纷纷出笼,粉墨登场,照样生龙活虎,风光无限。巴林银行的尼克·莱森(Nick Leeson)欺诈交易,造成巨额损失,金额高达14亿美元。莱森在新加坡被判6年徒刑,服刑三年后出狱,2007年担任了爱尔兰一家足球队的队长。亨利·布洛吉特忽悠过网络公司的股票,为雇主和自己赚过许多钱,后被控有欺诈行为。此兄与监管机构达成和解,花钱消灾,交了400万美元的罚款。此人现在也很火,又是写专栏,又是编撰投资指南,忙得不亦乐乎。彼得·巴卡偌维卡是美林的股票经纪人,被控欺骗证交会,定罪后被判服刑5个月,另付75000美元的罚款(对他来说九牛一毛)。巴卡偌维卡出狱后担任一家珠宝公司的总裁。

当然,研究分析券商的时候,要将其决定政策的人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区别开来。坠落时能够双脚落地的,都是些老大级的人物。次级债爆发之后,华尔街券商的中、下级人员大批被解雇,日子很不好过。确实,美国的资本市场曾经并正在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1929年的股灾、世纪之交的网络公司虚高和各种骗局,现在又是次级债到处爆炸。但就资本市场而言,华尔街的金融寡头已经在美国夺取了胜利,而且正在把美国的资本市场模式推向全球,尤其是推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但愿华尔街的胜利不要再在其他地方重演。

P13-16

序言

妙处难与君说

“股票市场”又名“证券市场”或“资本市场”。三个名词大同小异,经常通用,本书中三个名词也通用。

资本市场一词时下比较时髦。1990年代初股票在我国问世以来,资本市场与我们同在已有十多年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种感觉许多投资者都会有。股市的名声不太好,所以换了一个说法,称其为资本市场。现在资本市场又与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据说还是美国经验。果真如此吗?不能不有太多的疑问。

谁是资本市场的最大赢家?美国券商凭什么挣大钱、发大财?他们果真有什么绝活吗?我们能与华尔街券商共赢吗?如果能够共赢,是国家与华尔街之间的共赢,还是券商与券商之间的共赢?是广大股民与华尔街券商之间的共赢,还是中国金融高管人员与华尔街券商之间的共赢?

资本市场到底有什么妙用?资本市场是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吗?欧洲很多国家不靠资本市场,却过上了比美国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为什么?主流国家中,为什么只有美国和中国的资本市场非常疯狂?美国到底靠什么强国?美国券商为什么处心积虑地要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金融创新好在哪里?如果创业板是个好东西,德国为什么浅尝辄止、将其创业板关门了事?德国不搞创业板,德国的科技就不发达了吗?德国没有美国式的资本市场,难道德国就不是大国了吗?难道德国就没有崛起吗?日本不搞创业板,日本的科技就不发达了吗?日本没有美国式的资本市场,难道日本就不是大国了吗?难道日本就没有崛起吗?

资本市场是否有致命的缺陷?如果资本市场有致命缺陷,这些缺陷是可以克服的吗?如果这些缺陷不可克服,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资本市场大干快上?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资本市场,看看美国的券商是如何呼风唤雨,出奇制胜的。我想,凡亲身投入过资本市场实践的朋友,看了美国的故事,大多会感同身受。

诸君,券商只有一个主题,一个方向,那就是不惜任何代价地赚钱。既然券商的方向不变,既然券商左右资本市场的大局,我们的态度总的来说也不会变。

股市是什么?股市就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如果我们在股市弄潮,我们是正在拥有,将要拥有,也可能是曾经拥有。

股市到底有什么重大意义呢?首先,国内外公认的作用有一个,就是有效、合理、经济、全面和创造性地分配社会资源,简称“资源优化配置”(国外引进的新名词,英文“optimal allocatiorl of resources”)。凡是违背该目的股市活动就是逆潮流而动,就是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

但是,如果优化分配社会资源是股市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许多事情就解释不清。安然公司不是资源优化配置,世界通讯公司不是资源优化配置,美国在线公司看来也不是资源优化配置,次级债产品也不是资源优化配置。如果优化配置资源是条颠扑不破的定律,那么布什总统早就应该下令查封纽约股票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了。美国社会的许多资源就是在股市这个地方付诸东流。

既然如此,中、小投资者为什么一定要到股市的大风大浪中去锻炼自己?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毛主席教导我们:“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是的,群众自有群众的道理,这就是除优化配置资源之外,股市还有一个职能,即,迅速重新分配财富。

新经济中传诵最多的故事是什么?传诵最多的是位临到退休的女秘书,漫不经心地拿了自己公司的期权(有的说她是很不情愿地拿了公司期权)。但公司上市,一夜之间她便成为巨富。这是“灰姑娘”美好传说的现代翻版,不是美国民间传说,而是美国主流媒体的版本。秘书职业是一个最不需要教育的职业,一个最不需要技能的职业。期权她拿得也很轻松,一半是报酬,一半是馈赠。这样发财是很美好的意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且没有“衣带渐宽”的劳顿。

股市不仅重新分配个人的财富,而且也重新分配券商和国家的财富。1990年,英国参加了欧洲汇率机制(英文“Exchange Rate Mechanism,”简称“ERM”)。1992年9月初,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比价直线下跌,英国政府决定与市场一搏。为了托住英镑的价格,英国银行抛出外汇,回购数十亿英镑,但英国没有这个实力,渐渐不支。到9月6日中午,英国损失70亿英镑,苦撑不住,当晚宣布放弃ERM本位。之后英镑猛跌,券商低价收回英镑。博弈之后财富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某些人那里流到另一些人那里。

投资人很多没有富,但他们仍然流连于股市之中。他们搏击股市,为的就是那瞬间的可能、那一份激动和快乐。他们进入股市是自己的选择,自以为有一定获胜的机会,即便是一种幻觉,也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简言之,证券有三种功能或功用:优化配置资源;重新分配财富;以及冒险游戏的激情。世界各地的股市的问题都因此而起。这样一来,许多本来说不通的事就可以说通了。如果没有到位的监管、牵制和规范,则重新分配财富的功能有可能发挥到极至,而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则会不断弱化。

以上三种功能在中、美股市中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中、美两国有许多共同点,两国蓬勃发展的股市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两国人民发家致富的热情最高,个人占有欲最强,美国的蓄奴和我们的三妻四妾便是很好的历史验证。因为我们太像了,所以每每相互审视时便心生厌恶,有如迟暮之年的怨妇揽镜自顾。因为我们太像了,所以常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种种恶端。但痛苦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痛苦是因为我们正视问题,而正视问题是与时俱进的第一步。

朱伟一

2008年6月

后记

有些警句最好要背熟

我们这个民族经常在自卑与白大之间痛苦挣扎。比如,美国我们是要经常批判的,但我们的金童玉女大多向往去美国留学,而且如果能上美国名校,当地报纸都要大肆报道,很有“北京喜讯到边疆”的气氛。确实,美国实力雄厚,不容小觑。

美国只有世界6%的土地和人口,但其国内生产总值是世界的30%。从采矿到电讯,无论用哪一种衡量标准,从人均农业产量到每年出版的书籍总数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的人数(占总数的42%),几乎在所有的经济领域中,美国的经济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为什么国力如此雄厚?有人想到了资本市场。2006年,美国资本市场鼎盛时期,美国的银行贷款总额和股市市值相差很大,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和129%。2006年,中国股市跃进之前,中国的银行贷款总额和股市市值相差也很大,但比例与美国正好相反,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41%和39%。

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看出门道来了,说是美国经济之所以蓬勃发展,美国之所以创新不断,就是因为发展了股市或资本市场。尽管我们的主流经济学家没有得过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他们不断有惊人的发现,不断给我们开出各种良方、秘方和偏方。这次的良方是股市。但美国借股市强国的结论只是一个假设,许多前提仍然存疑。

一、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如果资本市场是美国经济的成功因素,那也只是因素之一,而且是一个比较次要的因素。撇开制度问题不谈,人才大概是经济成功的第一要素。“世界上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美国不缺人,而且有许多移民,不断为其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仅非法移民美国就有1200万。非法劳工的收入通常只有正常工人收入的一半,这些人干的多,拿的少,为美国创造了许多剩余价值。中国借重廉价劳动力众所周知,但很多人想不到,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也要大力利用廉价劳动力。

美国还有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出无数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美国名校没有上市的,如果上市那么好,美国名校为什么不上市?

爱因斯坦亡命美国,并不是因为美国有资本市场。爱因斯坦移民美国,那是因为纳粹迫害犹太人,所以他不得不离开他生长过的地方德国。中国77级、78级大学生中的大部分英才失落在海外。当然,他们留在美国并不是为了亨受美国的自由。尽管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加入了外国国籍,成了美国人、英国人或澳大利亚人,但他们自称自己是爱国的,而且定期要回国巡回讲演,有的还要宣传资本市场的神力(这种事情只有中国人或是曾经是中国人的人才能做得出来)。我们也信以为真,听得聚精会神。不过我想,美籍华人内心深处对中国是有眷恋之情的。他们留在美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享受美国的自由教育——至少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并不输在资本市场上,我们输在教育上。移民与股市无关,名校与股市无关。不要转移斗争大方向。资本市场能够推动教育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小搞,中搞,还是大搞?

美国券商及其代理人把股市吹得神乎其神。但股市给美国人民带来过巨大灾难。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给美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至少是加剧了灾难。世纪之交的网络公司的股灾也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美国券商及其代理人大多回避这些问题。美国的这笔糊涂账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清算。

很多朋友相信,股市发展一抓就灵。在一些朋友看来,办股市是个好办法,许多问题可以在股市中得到解决,至少商业银行的问题可以在股市中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能否实现则另当别论。股市的风险比商业银行的风险更难控制,股市对体制的要求远比商业银行对体制的要求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我们尚且没有能够控制好,股市风险我们反倒能够控制好了?逻辑上这岂不是难于成立?如果我们股市的市值果然像美国那边的一样,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9%,那么如果股市下挫,商业银行的损失岂不是要加重?我们的损失岂不是更大?我们所遇到的麻烦岂不是更加严重?

股市并不等同于主要生产力,股市发展并不等同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相反,欧元区国家不靠股市,经济也照样发展,人民的日子也照样过得小错。欧元地区国家的银行贷款总额和股市市值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中国的接近,分别是104%和55%。还有,这些国家股市的市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即便股市崩盘,商业银行所受的冲击自然相对较小。所以欧洲国家并不限制金融混业。相反,如果商业银行大量依靠股市融资,虽然可以将风险直接转嫁给投资者,但一旦股市整体下挫,商业银行势必受到重创。

欧元国家的股市是小搞而不是大搞,至多是中搞。搞不搞股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有了钱,不可避免地要折腾,或置业或人股市或离婚,思想好的会搞一些慈善事业。但股市的发展应当听其自然。如果对其给予过高的期望,那是注定要失望的。

与欧元国家不同,印度股市战线拉得很长,远比中国要长。印度的银行贷款总额和股市市值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和56%。印度号称民主国家,而且司法独立,但贫富差别悬殊,政府腐败。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目前远在中国之后。印度百姓也远没有中国百姓的幸福感强。按照英国一家机构的抽样调查,幸福感中国排第31位,而印度排第62位,落后中国三十一位。从这些数据看,股市并没有让印度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就股市而言,日本和韩国正在向美国靠拢。日本的银行贷款总额和股市市值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4%和79%。韩国的银行贷款总额和股市市值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和57%。但亚洲国家中,日、韩两国学习美国最认真——是真学,不是假学,而且是彻头彻尾地学。这两个国家机制上学美国,有司法独立,而且教育上也学。日、韩两国已经先后将法学教育体制改成美国模式,即,法律教育从研究生开始,不再有本科生。日本没有什么创业板,但日本经济也很强大,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三、美国模式不可复制

股市市值大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究竟说明了什么?美国股市市值为何如此之高?其实质是什么?其实质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曾记否,网络公司上市当日,其市值便飙升200%或更多。这难道不是“大跃进”在美国的翻版吗?

股市市值大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就是寅吃卯粮。美国股市市值中很大一部分是赤字。美国的证券包括美国财政部的债券,政府靠大量发债来填补眼前的窟窿。美国政府为什么敢于高赤字?原因很多。比如,美国是藏富r民,美同的不少公司、基金或个人富可敌国。美国这个国家有的是钱,所以政府敢于赤宁。实在不行了,可以滥发钞票,借通货膨胀重新洗牌。美国人是吃了上顿有下顿,他们不仅敢于抢先吃下顿,而且敢于抢先吃下下顿。美国人的消费,很多是超前消费。

退一步说,假如美国股市是理想状态的经济活动,是十全大补而不是靠加速折旧而产生的伟哥。假如股市是个好东西,而且必将在我国生根、开花、结果。那么我们要问,此股市是不是彼股市?

尽管都是叫股市,中国的股市不同于美国的股市。比如,中、美两国都有证券法,而我们的证券法大部分内容是翻译照抄美国的证券法。不抄不行,证券法是美国人发明创造的游戏规则。但我们的证券法缺少灵魂,我们国家还没有侵权法,侵权法尚在起草之中。而侵权法是美国的强项,理论与实践都是世界之最。没有侵权法,如何会有汪券法?没有侵权法的证券法,是纸上谈兵还是抢跑?

从中外股市的经验看,从中、美股市的经验看,从整体上看,股市的财富是往有钱人手中转移。股市不是脱贫的地方。股市运动越激烈,贫富差别也就越大,各种争端也就愈多。美国股市凶猛,证券方面的仲裁和诉讼也非常多。而中国与股市相关的仲裁和诉讼却少而又少。难道说我们的股市没有争端?难道说我们的股市是绘画绣花做文章?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我以为不是。如果股市那样文质彬彬,也就不成为股市了。到股市来弄潮的人,大多是想吃小亏占大便宜,尽管事与愿违,多数人是吃大亏,占小便宜,甚至是只吃亏而不占便宜。有些朋友说股市是博弈。博弈是什么?博弈就是一部分人赚另一部分的钱,而且是一小部分人赚大部分人的钱。股市博弈,会没有争端?如果大起大落的资本市场没有侵权法来调节关系,那么很多矛盾都得不到解决。

股市是剧烈的经济运动,是把弹簧绷紧运动,要求制度有很高的承受能力。在一个股市活跃的地方,司法制度尤其需要能够承受重压。股市不仅是行业、产业和企业的大分化、大改组,更是财富的大分化、大改组。

还有,许多国家乐意狂购美国政府的债券,乐意帮助美国政府背债,美国人自然敢玩股市的游戏。另外,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帝国。美国券商也有帝国情节。高盛的大头领布兰克费恩经常告戒自己:“如果你继承了一个帝国,切不可在自己手上削弱或缩小帝国。”帝国的特点是什么?帝国的特点是征战。即有横向发展,又有纵向发展。美国有世界霸权,许多能源在其掌控之中。美国称霸国际金融市场,可以不断攫取财富,为美国经济输血。我国的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屡遭重创,而美国券商却借此大发其财。

四、肉还是烂在自己锅里的好

美国券商是主张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他们还盛情向我们推广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美国券商早已在国内国外抢占了绝大多数制高点。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券商当然要号召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了。他们是张网以待,请君如瓮。

汽车行业我们开放了几十年,发展了几卜年,以牺牲环境和对外让利花大力气发展汽车制造业。但结果如何呢?除了让外商和少数中国人先富起来了之外,我们还以生产外国厂家的汽车为主,我们还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难道金融行业会有不同结果吗?希望资本市场不要重演汽车市场的悲剧。

美国券商财大气粗,但几乎从不批评我们。不仅不批评我们,还要为我们大唱赞歌,好话说得我们自己听了都有点不好意思。在券商糖衣炮弹的攻击下,我们不能不对他们产生好感,我们不能不对他们放松警惕。但是,他们一旦发动打击,那是毁灭性的打击。美国券商进行的是珍珠港似的打击。曾记否,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券商重拳出击,打的“小龙”、“小虎”落花流水、抱头鼠窜。还有华尔街券商笑眯眯地把次级债产品作为金融创新产品卖给了我们,我们血本无归之后,美国券商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我倒是以为,如果资本市场横竖是险滩,横竖是少数人赚钱多数人赔钱,如果资本市场是洪水猛兽出没的地方,而大搞资本市场又是必由之路,那还不如少让美国券商到我们的资本市场到处乱跑。美国券商在自己国内是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到了海外他们就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想不会。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中国自己的券商赚钱。反正都是自己的阶级弟兄嘛,肥水不流外人,肉还是烂在锅里的好。这点阶级觉悟我们还是有的。可是券商赚了钱,还会认那些赔钱的苦命阶级弟兄吗?

五、山人可有妙计?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强国梦,而且希望一步到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发大财,至少是发小财。我们还喜欢制订目标,在宏伟规划中赶上并超过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至少要有一次精神胜利。如果资本市场不灵,许多人会问,可有其他良策?山人可有妙计?

我以为山人没有妙计。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直在苦苦寻求救国良方,但都屡试屡爽,含恨而终,如何到了我们这里就会灵丹妙药?从概率上说就不可能。任何人自称有灵丹妙药在手,我们都应该对其保持警惕。开出股市这张治国良药,无疑是要我们寅吃卯粮,饮鸩止渴。

捷径是没有的。但从历史的经验看,我们少犯错误,那就是最好的图强办法。反之,我们不仅不能大踏步前进,反而会大踏步后退。“大跃进”是这样,“文革”是这样,资本市场跃进也是这样,美国的资本市场就是定期地人踏步后退。今天美国就犯了两大错误,一是攻打伊拉克,再就是资本市场的冒进。我顽固地相信,避免破坏财富,比创造财富更加重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依。”美国那边在疯狂追逐利润的时候,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再过二三十年,美国的西班牙拉美后裔将超过欧美后裔的人口。那时候以欧美文化为基础的美国文化难免会受到严重的挑战,美国很可能会出现文化和思想上的混乱。

中国的证券监管机构在许多方面还是做得相当成功的。只不过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比如,创业板和金融期货交易所出笼往后一推再推。这就很不容易,监督部门必须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尤其是顶住来自势力集团的压力。美国那边的金融老大总是催个不停,要我们快些再快些。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重温伟大导师的教导:“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或许,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之下,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创业板终将来到。但对国家来说,这是招财进宝,还是开门揖盗?怕是还不太好说。我想,两个创新战场迟迟不能问世,难处也就在这里。

在挫败美国券商诡计方面,我们的证券监管机构再立新功。贝尔斯登问题彻底败露之前,曾经企图与我们的证券公司联盟。正是因为我们的证券监管机构迟迟没有批准这一交易,贝尔斯登的阴谋才没有得逞。华尔街券商就是想以陕制慢,告诉你“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逼你忙中出乱。我们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我们的证券公司能够躲过一劫,是典型的以慢制快,我们的证券监管机构功不可没。可惜,中国证券监管机构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肯定,其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反到是常常被抓住不放。

我觉得我们太急,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感觉。其实,慢有慢的好处。慢就可以避免首创者的错误。曾几何时,公司高管期权激励制度、创业板、资产证券化、混业经营,还有什么私人股权基金,都被吹得神乎其神,被奉为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仿佛是一一抓就灵,一抓就行。我们很多同志艳羡不已。但我们安营布阵较慢,美国那边已经出了大问题,许多事情也就暂时搁置。这不是慢有慢的好处吗?

股市伊始,对于混业和金融期货,我们的决策者和立法者比较保守,也许是有远见卓识,将其拒之门外。但后来不行了,后来出现了快马加鞭。快马加鞭并不是因为我们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在资本市场领域,我们哪里有什么创新,基本上是在照搬美国的那一套。快马加鞭也不是因为我们的法院和行政机构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善后能力。不是的。我们之所以要快马加鞭,主要是因为新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而且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利益集团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往往成为不可抗拒的声音。  或许,强国富民之路就不在资本市场。推行双语教育倒可能是一个办法,不妨一试。中国创造过最最伟大的农业文明,其文字也反应了农业文明的辉煌成就。但英语有其独到之处。英语经历过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工业化革命的洗礼,其表达变得更加简洁。相反,汉字进化很慢。我们的人文意识也停留在农业阶段徘徊。尼采就说过,中国的历史只有重复,没有前进。

英国作家G·H威尔斯说过,“中国汉语的奇特以及由此文字而产生的教育制度,成了世世代代不可战胜的过滤器,有利于听话的学究式的头脑,而不利于桀骜不驯的有创造力的人,将后一种人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

不错,外国人可能有偏见,对那些发达国家的人,我们就疑心更重。但鲁迅也有类似的论断。他说:“拿文章来达意,现在一般中国人还做不到。这也不怪我们,因为那文字,先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传给我们的可怕遗产。人们费了多年的工夫,还是难以运用。”

中国近代伟大作家,几乎都出自双语教育。钱钟书、鲁迅、郁达夫,连专写老北京的老舍也留学英国多年。普京能说流利的德语和英语,澳大利亚总理能说流利的汉语。个人如此,国家也是一样。新加坡和以色列是双语国家,也是兴旺发达的国家。我们的香港行政特区是兴旺发达的地区,也是以英语为正式工作语言的地方。

六、有些警句最好要背熟

尽管我们认为美国有这样或那样的霸权,但许多人仍然认为,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否则我们的金童玉女为可要到那里乱跑?否则我们为什么允许我们自己的金童玉女去那里乱跑?如此说来,反美、抗美的是多么的苍白。但美国的伟大不在于其资本市场,甚至不在于其法律制度。美国的伟大在于,这个国家有爱因斯坦和布兰代斯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有他们这样高贵的人——他们本来已经有了赴“人肉宴席”的通行证,但却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体奔走。

有些热心的朋友,满腔热情地为资本市场奔走呼号。他们开出的等式是这样的:

资本市场=技术创新=强国富民

按照他们的说法,资本市场推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可以强国富民。但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这条公式不对。他说:“没有自由就没有莎士比亚,就没有牛顿和歌德。打倒法西斯。”

爱因斯坦充分认识到技术发明的局限性。他说:

人类真正的进步的取得,依赖发明创造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依

赖于像布兰代斯这样的人的良知。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

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

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不错,我们可以像怀疑威尔斯一样怀疑爱因斯坦。但鲁迅对我们也有过谆谆教诲。他说:“只有真的中国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毕其功于一役的好办法可能古今中外都没有,但先哲的警句我们不妨背熟。先哲的警句也适用于资本市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3: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