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文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写的一切基本上来源于记忆。即使是虚构文学,也同样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个体的记忆,一切虚构都失去了活力。张卫平的新作《心中的菩提树》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
张卫平的这个散文集,是从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筛选出来的。他从偶然观察到的韭菜宿根的事实,看到经过风雪严寒之后的顽强生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朴素的生活理念从十分平常的植物中提炼出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中的菩提树--张卫平散文中学生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卫平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于一个文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写的一切基本上来源于记忆。即使是虚构文学,也同样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个体的记忆,一切虚构都失去了活力。张卫平的新作《心中的菩提树》是一部关于记忆的书。 张卫平的这个散文集,是从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筛选出来的。他从偶然观察到的韭菜宿根的事实,看到经过风雪严寒之后的顽强生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朴素的生活理念从十分平常的植物中提炼出来。 内容推荐 作为雁门关生人,《心中的菩提树--张卫平散文中学生读本》作者张卫平关注的东西粗犷、桀骜,他那质朴而充满野性的语言有一种生猛的血的味道,具备了撕裂咽喉的穿透力。他的文章意象简约,内容密集,思想天马行空而清晰有序,写作激情被置于一种理性的思辨之下,这是一种语言和思想的秩序,他的文章往往能在短短数百字间表现出开阔的境界和宏大的视野,达到罕见的高度。 目录 生活从记忆开始(代前言) 心中的菩提树 淡黄色的月亮 风中的树叶 室中的杜鹃花 笼中的金丝鸟 宁静的雪 禅中的阿育王塔 孤傲的胡杨 浮山四月槐花香 风中的泪滴 飘逝的红头巾 遥远的小屋 清清的河水 童年的小摇车 石六旦老师 北方的红高梁 熟悉的号子 飞入历史深处的那只鹰 遥望古城 感受白云寺 叩拜雁门 悲情雁门关 遥远的九龙湾 千年白仁岩 十二哥 福牛 纪烟袋 十二红 贾先生 石先生 诗魂归故里 小荷尖尖角 永远萨都剌 飞翔的梦想 清白在人间 铁马秋风写汗青 远逝的河流 “骆驼上晃大的孩子” “西部的骑手” 经典日常 “山河入梦” 可怕的周期律 “位卑未敢忘忧国” 真情地表达自己(代跋) 后记 试读章节 深秋了,院外的树叶纷纷坠落。绿色就要被风卷去了,便想,来年吧,来年再让这满目苍黄更换景色。正在我失望时,妻告诉我,姨说了,现在正是种韭菜的好时节。现在吗?我有些疑惑,冬天很快就要未了,没有生长的气温,没有滋润的雨水,韭菜能活吗?姨说能,姨是种菜的能手。能就种吧。行动定下来了,但我还是多留了一个心眼,把韭菜种在台阶下面,那些舒坦的好土地还要留给那些活泛的蔬菜呢。 韭菜是多年生蓄根菜蔬,既可种又可栽。我们栽的那天正是个下午。天上沥沥拉拉下着小雨。妻去拿菜根,我在台阶下挖沟。沟不宽也不深。刚刚施过工,台阶下面埋弃的除过废砖头还是废砖头,就是土也掺和着沙子和灰浆。这么恶劣的环境,韭菜还能活么?挖到后来我竟有些于心不忍。是继续挖下去,还是换个地方重挖?迟疑问,妻已带回韭菜根子。叶片已经割去了,根子一团一块的紧紧簇拥着。妻一根一根分开,剪齐毛细根子后,摆在沟沿上,然后用混合着雨水的泥土埋瓷踩实。 妻子干这些的时候我蹲在屋檐下抽烟,雨下得又稠又密。妻子干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我心里想着,只怕妻来年收割的又是一份伤心和失望。不过世上的事就是如此,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未必就会是希望。想到将来台阶下的那片失意,我的心由不得阴郁下来。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 刮风。 下雪。 下雪。 刮风。 冬天的北国除了冰冷的苍黄外再无一丝生机了。屋外冷得厉害,人们都缩在炉火烘烘的屋子里。台阶下的韭菜早忘在脑后了。妻开始还留意着,洗了衣服的水、刷洗了锅碗的水尽量倒得远一点,到了后来台阶下积了厚厚一层冰,对韭菜的生还似乎也失去了希望,于是污水、脏水一盆盆泼过去,冰一层层增高。 开春以后日子暖和过来,房上的雪、地上的冰慢慢融化得没了踪影。禁闭了一个冬天的孩子们活跃了,你跑我追把院子踩得瓷瓷实实。我有时候走过台阶,看看台阶下瓷实板结的地块,心想韭菜再想活恐怕也是个梦了。等春分吧!春分过后,一切重新开始。我已盘算好了,东边种点芹菜,中间呢,栽几棵圆白菜,井边撒把菠菜,西边呢,西边就种那碧绿的韭菜吧。当然了,这次要把地翻深翻细,肥是不能少的。有了温暖的阳光,有了充沛的井水,韭菜一定会葱郁出一片绿色的,这也算是对韭菜的一份补偿吧。 大概又过了几天吧,妻和孩子们都去了学校,我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写东西,写到后来,身子有些疲困,便点根烟慢慢踱到室外。院子里安安静静的,院外的枝头上有鸟在吱吱地叫,初春的阳光也白白亮亮地照在我的身上。我一个人趿着鞋走来走去,热闹是别人的,纷扰已被关在门外,我可以独自享受这份宁静和舒坦了。 走到台阶下,偶一低头,竞有一点绿,是的,豆瓣似的一点绿撞入我的视线。在这满目苍黄的景色里,那点绿是那样让人惊讶和希奇。我弯下身子,用手轻轻拨弄一下,是的,千真万确的绿。我的心一下活泛起来。 难道春天真的就要来了? P2-P3 序言 世界是因记忆而存在的,如果没有记忆,这个世界与我们的关联就会减少,我们也就沦为条件反射式的动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建立辉煌的人类文明。我们是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从三千年前,我们就开始记录我们的生存活动,积累我们的集体记忆。所以当历史学家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发现我们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有着各种精细的历史细节,以及各种丰富的民间野史——如此众多的记忆资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习俗个性。我们并不是一下子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文化演变和记忆储存,不断进行历史信息搜寻和分析解读,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结构。我们的性格特征中有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基因,我们在看似不经意之中接受了记忆给我们的命令,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 个体的记忆也是这样,不同的个体记忆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并在这经验的背后,有一个隐秘的认知结构。这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抉择,都是经由长期积累的信息演算而做出自己认为的最好决断。这种记忆对于生活的介入,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无论怎样挣扎,都不可能逃脱记忆的支配。 对于一个文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写的一切基本上来源于记忆。即使是虚构文学,也同样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没有这些个体的记忆,一切虚构都失去了活力。张卫平的新作《心中的菩提树》就是~部关于记忆的书。他写自己的个人感受,总是从记忆中找到一些对他来说重要的生活细节,从而看到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思想,就像医生观察一张X光片一样,生活是有骨架的,它不是现象的堆积。可以说,每一个生活现象,都是关于自己以及世界的寓言。只是由于我们记忆的深度和广度的局限,很多意义非凡的记忆流失了,剩下了我们能够记住的东西。 张卫平的这个散文集,是从他创作的众多作品中筛选出来的。一个农夫要筛选出质量和品质上乘的种子,是需要一些技术手段的,也需要他的记忆和经验铸造出来的尖锐眼光。他从偶然观察到的韭菜宿根的事实,看到经过风雪严寒之后的顽强生命力,也看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朴素的生活理念从十分平常的植物中提炼出来。《淡黄色的月亮》中,他看到了生命历程与月亮阴晴圆缺之间的相似性,其实曲折的生活就是常态的生活。他也从记忆中搜寻从前乡村生活经历中的各种人物,既有身边的亲人,也有同学和朋友,还有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留存在记忆深处的人物形象。 他的九龙湾、书房院和大槐树,他眼中的姥娘、英姑、二舅、岳父、张十二哥、石六旦老师、冯先生、民间说唱艺人福牛、牧羊汉子等等,他记忆中的人物一一登场,演出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盛大戏剧。其中既有朴实的劳动者的经典形象,能说会唱的乡村艺人,以及具有坚强个性、又有人性中柔软一面的普通人。这里有悲剧命运的承受,也有特殊年代的荒诞语境中人的真实情感,还有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爱情…… 记忆在写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唤醒了灵魂中沉睡的激情,演绎了一个时代的乡村故事,提供了社会断面上截取的景观样本。我注意到,张卫平在写作取材中不满足于单纯的个人记忆,还将发生于故乡的集体记忆收入自己的宝囊。他将这样的记忆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记载、实物遗存,另一部分是民间记忆和传说。只有这两条河流的汇合,才会有真实的历史激流,才会有河柳绕岸、花分一脉的生动历史镜像。 故乡矗立的雄浑的雁门关以及发生在雁门关的英雄故事,还有1600年前的慧远大师、明代军事家和文化学者张凤翼、孙传庭,以及后唐时代的青年英雄李存孝等等,尽管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传奇是由一系列资料构成,但其中也足以看出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激情。历史的演出并没有完全谢幕,而是经由文字得以复活。 如果历史仅仅是一些发黄的史书,它就仅仅是躺在纸面上的骨骸。只有民间的历史记忆才能赋予它血肉。这些民间传说和记忆也许并不;隹确,但它是鲜活的、生动的、具有质感的和传神的。性格倔强、自尊和坚守爱情的王家戏班中的名角十二红,忠于职守、主持公平正义、捍卫公序良德的纪知事,有着儒家情怀、举止优雅、坚守民族大义的石先生和在悲歌中愤然赴死的贾先生,既具有传奇色彩,也具有典型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所表达的是民间理想和大众对传统道德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1954年,日本生态学家SyuitiMoyi开始了一项长达60年的实验,他将果蝇用黑布罩起来,经过61年后,繁殖了1500代,发现这些果蝇的后代发生了数十个基因的变异,它帮助这些果蝇后代适应完全黑暗的生活。但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那就是,这些果蝇仍然保持着先祖的趋光性。很多历史事实已经被遮蔽了,就像这些果蝇一样沉浸于黑暗中,但它仍然有着和生命一样的趋光性,张卫平的这部散文集将历史的趋光性点燃了,并用记忆为我们提供了一束明亮的光线。 后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散文家李琳之先生,那时他正写作《家国往事》:大商的梦魇、最后的贵族、异化的大神……特别是他要写作的雁门关——一个民族苍凉的文化符号,引起了我们共同的历史情感…… 由情感我们谈到了文学…… 我一直坚信文学创作就是人类的一种情感表达。这种表达正是文学创作的原始初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写作者情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作品生命力、穿透力的长度和力度。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文学作品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就在于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那种有思想深度的情感…… 和琳之先生的交往越加深入,再后来便有了这套散文丛书的构思:乔忠延先生的《只取千灯一盏灯》,高海平先生的《一抹烟绿染春柳》,黄风先生的《走向天堂的父亲》,李琳之先生的《一生的突围》…… 《心中的菩提树》有幸填列其中。这本集子收录的是我近年来完成的一些散文作品,有生活随笔、童年记忆、故乡往事、人物素描、读书杂记——不管写作观照的对象如何,正如我和琳之先生所言,我都遵从一个准则:那就是真情地表达自己。 非常感谢著名散文家张锐锋老师,能在百忙中为这本小书写出深有见地的序文;也非常感谢我的好朋友、诗人王国伟先生,为每篇小文写出了劲道的点评;感谢张玉为小书写出精彩评论;更要感谢散文家、出版家李琳之先生,正是他的策划和付出才让这本小书得以面世—— 最近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在他的《活着为了讲述》里写到:“我是个爱讲故事的孩子,爱真的存在,幸福真的可能,死神也会败在幸福的手下。” 也许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幸福存在的方式就在于他对世界最深情的表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