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有新故事虽有着它新鲜的优点,可若使这些故事连贯起来组成连环故事就会使学生和故事中的主人公结成好朋友,每次主人公一出现学生们便会带着好朋友又来了的欣喜,还会对下次朋友的来临充满期待,和主人公一起学习,共同参与数学,达到学而不厌。而如何使教育者创设一个科学的连环故事还应注意构建科学的层递式情境系统的方法。如拟人式、承接式等。拟人式的例子如“小马虎”,每次课堂上老师预设到的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均可由小马虎上场,学生帮助改错的积极性大增。承接式的例子如在设计练习时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哈里波特闯关行动,学生们竟然爱上了练习课,且练习时受紧张的故事情节影响思维敏捷、细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内隐学习与观察学习之精华。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瑟·S·雷伯提出,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提出,只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连环故事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来塑造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并加入一些道理、情感,学生深入进去了,内隐学习也就发生了,榜样常伴学生左右,观察学习也就起了作用。
综上所述,低年级学生处于幼小衔接的特殊时期,连环故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有着独特的价值。“真实性”是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本质保证,“全面发展性”是价值导向,“连贯性、观摩性”是独特体现,“吸引力”则是保证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把握好这些特质去研究、去设计,才能全面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让内因起作用,为向高年级过渡做好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与习惯的衔接。
一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认为故事与语文、德育学科的结合比较密切,故事在数学中虽有应用但作用似乎不大。伴随着学校故事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与故事可谓“息息相关”。
用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过于死板,解题不能灵活多变,这归根到底是学生的听课习惯不好。许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比数学方法更重要。听课时只要题目会做就不再认真听讲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鱼”和“渔”,然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岛上有一对无父无母的兄弟,岛上的人见这对兄弟可怜,想帮助他们。于是,他们每次出海打鱼时都会给兄弟俩带一些鱼,弟弟很高兴能获得那么多的鱼。可是,哥哥却对那些渔民说:“以后你们带我一起去捕鱼吧?”渔民们欣然答应了。从此以后,哥哥每天出去捕鱼,练就了一身捕鱼的好技术,而弟弟却仍每天接受别人的赠送。一年年过去,兄弟俩长大了,没有人再去给弟弟送鱼,而哥哥却每天都能捕很多的鱼。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哥哥获得的是‘渔’而弟弟获得的是‘鱼’。‘渔’和‘鱼’即好比我们数学中的方法和知识,如果同学们像弟弟那样一味的接受老师的知识,那么最终还是会枯竭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要做勤劳的哥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这要求同学们上课认真听讲,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数学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快乐的遨游。”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但你会发现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中听的比以前更认真仔细。纯粹的言语说教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故事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用故事去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由于思维的定势、逻辑思维发展的局限,有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不易掌握。故事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混合运算,由于受原来从左往右运算顺序的影响,在计算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时,经常出现计算顺序上的错误。因此,老师给学生上了一节续编故事的课,题目为“符号家族的一次争吵。”笔者给学生开了个头,符号家族的4名成员在参加一次晚会时,由于出场顺序而发生了一次争吵……接下去,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讲的清清楚楚。经历了这一节故事课,学生计算顺序上的错误明显减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呈阶段性的,故事是一节很好的阶梯。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