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与“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也为纪念南京中大(40—45)同学们这段短暂却富有意义的求学生活和艰难的抗日岁月,作者戴逸尘将这些年的“习作”结集成《往事悠悠 赤子情怀——一个南大老校友的心声絮语》一书出版,献给愿意阅读这本集子的朋友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往事悠悠赤子情怀--一个南大老校友的心声絮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戴逸尘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与“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也为纪念南京中大(40—45)同学们这段短暂却富有意义的求学生活和艰难的抗日岁月,作者戴逸尘将这些年的“习作”结集成《往事悠悠 赤子情怀——一个南大老校友的心声絮语》一书出版,献给愿意阅读这本集子的朋友们。 内容推荐 戴逸尘,女,江苏省南京市人,1923年12月生。1945年7月毕业于南京中大(40~45)教育学院教育系。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根据谐音更名为“戴益城”,考进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当练习生,后被分配在图书资料室校对组工作。南京解放后,1950年2月到南京三女中(“文化大革命”时期兼收男女生,改名“井岗山中学”,现名“南京第六十七中”)当教师,1988年离休。《往事悠悠 赤子情怀——一个南大老校友的心声絮语》是戴逸尘的随笔作品集,记录了他几十年的所感、所想。 《往事悠悠 赤子情怀——一个南大老校友的心声絮语》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闰生来访/1 战友民哲/7 捐建“知行楼”有感/14 “知行楼”碑记/15 六十八年前的一件往事——南京地下党曾在这里活动/16 寄台湾挚友二首/18 贺邹祖煜学长荣获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 庆“力行馆”落成/20 贺邹祖馄学长荣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1 庆“真知馆”落成/22 共庆千禧盛会/23 苏昌辽学长/25 赠民胜、老吴/26 同游阅江楼/27 乙酉春节畅游/28 乙酉“春话”/30 缅怀为国捐躯的抗日将士/31 婊姨匆忙出嫁/32 国耻家仇/34 战友,兄长——缅怀潘田同志/36 缅怀沈新同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49 忆1943年冬“清毒运动”兼怀厉恩虞学长/52 在“志新厅”冠名仪式上的发言/54 在“程志新学长追思会”上的发言/57 悼鲁平同志/62 悼邵和安学长/63 悼音儿(十六字令)/64 “民社”十人/65 八人合影胜手足/74 我的养生之歌/78 双扇自娱/82 生活絮语/84 好邻居商老师/85 登中山陵怀中山先生二首——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87 怀邓公/88 我与“志友”/89 给雪明的几封信/92 给民坤的几封信/102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谈谈健全学习生活的常规问题/118 珍惜青春,勤奋努力——在南京女子中专(原莫愁路明德女中)文秘旅游班做的报告/122 校友徐瑞雯的来信/134 题“五岁照”/137 留下几句和几行/139 给“校友基金”捐款/140 转载 抗战时期的南京“干字运动实践会”/142 与日本特务的一场“智斗”/154 深刁鹰巢 策划铁鹰腾飞/164 试读章节 ◎闰生来访 10月26日中饭后,接闰生电话,说从上海返太原的归途中特在南京下车。一来看望几位老亲老友,二来今年是他的尊翁朱自清先生百年诞辰,江苏教育出版社准备出版朱先生的集子,约闰生来宁商讨此事。他说下午来看我。 我听了,好高兴!赶快把零乱的屋子收拾了一下。我与闰生阔别整整五十年,虽然这两年我们辗转联系上了,彼此的情况在信中也互相介绍一二,有些了解,但今天能见面,详细聊聊,当然非常高兴! 1945年10月,我考进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日报》当练习生。 大约1946年春天,编辑部来了位男青年,中高身材,浓眉大眼,戴了一副金丝边眼镜,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开始,他和我在一个组,办公桌就在我右边,聊起天来非常方便。听说他是朱自清先生的公子,而我又是读着朱先生的文章长大的,《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反复诵读而不厌的。出于好奇,也是对朱先生这一代文学大师的尊敬,我有时便将读朱先生这些名篇的点滴感受,与他交流。他非常谦虚友好,毫无名人之子的架子,说起话来低言悄语、舒缓平和,十分温文尔雅。而我是个咋咋呼呼的女青年,说话又高又急,有时甚至唐突,可他并不在意。后来,我们由文学而谈到国内外大事、世界风云等,很谈得来。我渐渐感到,他还是个胸襟和视野都很开阔的人。 这期间,我们还曾与组内二三同事结伴郊游玄武湖、白鹭洲等地,曾留下几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者的足迹。 后来,他调到地方通讯组编“地方通讯”版,办公室换了,我们的接触就少了。1947年6月我结婚了,不久怀孕,后来孩子出生,我做了妈妈,生活很忙碌,几乎没时间在报社耽搁。这样,跟闰生就更少见面了。1948年11月,我停职(拿三个月工资)回家带孩子,从此,也就跟闰生断了联系! 直到1992年夏天,我在一位老同事家,看他家的“剪报集”,忽然发现有篇介绍“朱乔森同志”的文章,其中谈到他是朱自清先生的儿子。细读之余,不禁想起闰生!论年龄,我比他大两岁,他也该七十几岁了! 回到家后,我便给朱乔森同志写了封信,自我介绍一番后,便向他询问闰生的近况等,还没等到乔森同志的复信,闰生的信已寄来了!原来他收到弟弟转给他的信后,当即给我写了信。50年不知下落,一朝得到音讯,那兴奋的情绪,真是笔墨难以表达!好像,彼此都又青春再现,美好的记忆一下都浮现眼前! 今天,闰生就要来我家了,我好高兴! 大约下午两点,敲门声响起,我打开门,一位头发花白,衣着随意,甚至有点不修边幅的老人站在我面前!身板硬朗,两道浓眉依旧,只是渐成“寿眉”了。 我们彼此直呼对方的名字,紧握着手,摇着,连说“你好啊”、“你好啊”。 我请他进了屋,沏上茶,送上削好的砀山梨。他看了说,牙不好,要削成片才行。毫不见外,毫不拘礼,还是几十年前一副本色的老样子。我按他说的,切成薄片,插上牙签,请他品尝。 他说我老了,变了;我说他变化也不小,如果走在路上,我是认不出他来的。 见了面,首先互相问的当然是对方的老伴、儿女、孙辈的情况。 闰生的夫人是太原一家报纸的主任编辑,已退休。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在电台当记者,跟“一支笔”还算有缘;其他两个都不在文教口子。有一个孙子,已上中学,一个孙女上小学,另一孙女还小。 谈到这几十年的工作遭遇等,他说,南京解放时他在南京,因为他解放前夕读过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对艾心向往之,所以便争取去了北京。想在北京直接接受艾等名家的教育,因此上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半年后就被分配到山西工作。那时思想很单纯,想的是: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从此,他在山西扎根落户,成家立业,干了一辈子,生了儿子,抱了孙子。再问得细点,他很简单却是豁达地说:“跟许多人一样,尝过酸甜苦乐。难得我们今天还活着,也可谓是幸福的了!” 谈到他与老伴离休后的生活安排,他还是豁达地说,跟许多人一样,一部分时间帮帮儿子们的忙,一部分时间自己休闲活动。他听说我有两儿两女,十分羡慕。 他也问了我这50年来的情况。我告诉他,我一直在南京,在故乡这片热土上,当了一辈子的中学教师。也曾下放农村九年,大女儿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插队知青,因经受不住“好人不下放,下放无好人”、“狗崽子”之类家庭出身的沉重包袱,于1970年春在生产队悬梁自尽了,那年她21岁。我酸甜苦乐也尝过,但没他吃的苦多,从江苏鱼米之乡到山西去吃杂粮,在那儿勤勤恳恳贡献了一辈子,令我敬佩!我说,要是我,真吃不消。可他却笑笑,认真地说:“小米杂粮,对人身体有益呢。”闰生朴实乐观的性格,由此可见。 接着,他又跟我谈到这20年来太原的发展变化,流露出对这第二故乡的依恋与愉悦的情绪。 当年,我知道他兄弟姊妹很多,于是便问起他们的情况。 他说,他有兄弟姊妹九人,除最小的弟弟一岁多就夭折外,大哥、二姐已经去世。大姐与小妹在美国定居,一个弟弟在北京,一个弟弟在天津,都是教授。大嫂是护士长,在南宁,已退休。一个大妹在上海,因小脑萎缩,生活不能自理,所幸有个好丈夫,得以存活八九年,今年四月终于撒手西归。 听他谈到有这么多兄弟姊妹,我不禁想到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朱自清一身重病,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句话,可见朱先生不仅是位著名的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坚强的民主战士,令人景仰!他的家口负担重,生活清贫,却守正不阿,终至重病缠身,英年早逝!这非常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同时我也不禁想起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的:有些人吃下去的是草,而挤出来的却是奶!朱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我怕引起闰生对父亲的怀念与伤感,便不再多谈、细谈了。于是就谈起旧日同事们的一些情况:许多人音讯不通,许多人已陆续凋谢,不多几个健在的,则已垂垂老矣! 大约到四点三刻,他说:“要去江苏教育出版社赴约,得告辞了。”于是我把江苏省委老干部局出版的《当代老同志》最近的两期送给他;并请他带两盒人参片给他夫人,聊表我一点心意,并代我向她问好。 我把闰生送到巷口马路上,看他上了出租车,彼此又握了握手,互道“珍重”,就分别了。 那时,暮色渐浓,望着远去的出租车,我默默地祝愿:闰生伉俪健康长寿,闰生全家生活幸福! 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表达我对先生的景仰和怀念! 1998年11月4日 P1-5 序言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建党90周年与“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也为纪念南京中大(40一45)同学们这段短暂却富有意义的求学生活和艰难的抗日岁月,我将这些年的“习作”结集出版,献给愿意阅读这本集子的朋友们。为庆祝我的母校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特将本书安排在2012年5月出版。 集子取名《往事悠悠 赤子情怀——一个南大老校友的心声·絮语》,心声者,言为心声;絮语者,絮絮叨叨也。集子中不当处,请读者指正。 记得读小学六年级时,那年虚岁12吧,哥哥比我大两岁,从他那里我看到一本《精忠岳传》,便借来看了。当看到岳飞被奸贼秦桧谋害,屈死在“风波亭”时,我不禁流下眼泪,啜泣起来。后来,又从哥哥那里借了《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儿女英雄传》等武侠小说看,对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很是敬佩!尤其《儿女英雄传》中的女侠十三妹,身背宝剑、脚跨青骡的飒爽英姿,更使我羡慕不已! 这些爱国、爱民的侠客义士形象,他(她)们的精神,对我这个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我懂得:人要有正义感,要帮助有困难的人,要做个正直的人。后来,升入中学,我看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还有一些外国的,如法国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等。有的是同学们借给我的,有的向学校图书馆借的。因为贪看这些“课外闲书’’,学业受到影响,以致成绩平平! 父母原希望我考大学读医科,学“妇产科”。他们认为,女孩子学“妇产"最好,有门“手艺”,毕业后可以去医院,也可自己“开诊所”,不求人,挣钱也多! 但我却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42年考进中大(40—45)文学院中文系。入学后,又看了一些书,觉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有道理,当老师,教学生,学生教好了,以后他们服务社会,他们作的贡献不比自己一个人更大吗!于是,第二年,便转入“教育学院教育行政系”,该院还有“师专”,设音乐、绘画两个专业。 在中大(40—45)读书的这几年,受到地下党同学的影响,我懂得了爱祖国、爱民族的道理,树立了“抗日救亡”的人生理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