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倘我为马/名家随笔经典/大家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晓声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杂文与人的关系如同严父与诤友,警告我们断不可怎样;而散文与人的关系,则如同慈母与红颜知己。“慈母”教我们领会真与善的人性要义,“红颜知己”影响我们从真与善中发现美。梁晓声编著的《倘我为马》中露出的是始终如一地关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文字富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尖锐的批判主义激情,时时提醒着人们,在蝇营狗苟的生活之外,还存在着一种真诚、纯洁、互助的美丽的文明理想。

内容推荐

写作很像一朝分娩,有痛苦,也有欢乐。我们记忆里清晰地保留着鲁迅的辛辣、周作人的闲适、老舍的幽默及大家们的思想艺术之光。作家们越来越多地自觉行走在人世间那个最庞大的队伍中。他们的真情言说足以证明散文的尊严与神圣。梁晓声编著的《倘我为马》是“大家书系”丛书之一,《倘我为马》是作家提交的一份包罗万象的“私密档案”,从不算遥远的过去浏览至今,既有忆往的苦涩,也有当下的欢乐,既有思想的锋芒,也有艺术的鉴赏,文化与历史,国内与国外,现实与幻想的精神展示。

目录

【总序】

 文学魅力与散文精神

 ——“大家书系”之随想阎纯德

【自序】

 淡淡的友情

【第一辑 读的烙印】

 我与文学

 我与唐诗、宋词

 读的烙印

 人和书的亲情

 关于《木木》的回忆

 不爱当如何?

 仍爱当如何?

 相见恨晚当如何?

 倘我为马

【第二辑 我和橘皮的往事】

 初恋杂感

 我和橘皮的往事

 关于“罐头”的记忆

 笔

 喷壶

 有裂纹的花瓶

【第三辑 沉默的墙】

 种子的力量

 沉默的墙

 窗的话语

 鞋的话语

 舞蹈的话语

 钉子断想

 感觉动物

 手

 眼

 心

 嘴

【第四辑 关于同情】

 贵贱论

 论敬畏

 论荣誉

 论寂寞

 论消费

 论林黛玉的不“醋”

 关于同情

 关于“跑官”

 关于“孝”

【第五辑 文明的尺度】

 人生和它的意义

 人性似水

 给爱放假

 时间即“上帝”

 文明的尺度

 报复的尺度

 狡猾是一种冒险

 猴子

试读章节

我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我的写作,当然和许多别人一样,曾受古今中外不少作品和作家的影响。影响确乎发生在我少年、青年和中年各个阶段。或持久,或短暂。却没有古今中外任何一位作家的文学理念和他们的作品一直影响着我。而我自己的文学观也在不断变化……

下面,我按自己的年龄阶段梳理那一种影响。

童年时期主要是母亲以讲故事的方式,向我灌输了某些戏剧化的大众文学内容,如《钓金龟》、《铡美案》、《乌盆记》、《窦娥冤》、《柳毅传书》、《赵氏孤儿》、《一捧雪》……

那些故事的主题,无非体现着民间的善恶观点和“孝”、“义”之诠释而已。母亲当年讲那些故事,目的决然不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文学爱好。她只不过是怕我们将来不孝,使她伤心;并怕我们将来被民间舆论斥为不义小人,使她蒙耻。民间舆论的方式亦即现今所谓之口碑。东北人家,十之八九为外省流民落户扎根。哪里有流民生态,哪里便有“义”的崇尚。流民靠“义”字相互凝聚,也靠“义”字提升自己的品格地位。倘某某男人一旦被民间舆论斥为不义小人,那么他在品格上几乎就万古不复了。我童年时期,深感民间舆论对人的品格,尤其是男人们的品格所进行的审判,是那么的权威,其公正性又似乎那么的不容置疑。故我小时候对“义”也是特别崇尚的。但流民文化所崇尚的“义”,其实只不过是“义气”。是水泊梁山和瓦岗寨兄弟帮那一种“义”。与正义往往有着质的区别,更非仁义,然而母亲所讲的那些故事,毕竟述自于传统戏剧,内容都是经过一代代戏剧家锤炼的,所传达的精神影响,也就多多少少地高于民间原则,比较具有文学美学的意义了。对于我,等于是母乳以外的另一种营养。

这就是为什么,我早期小说中的男人,尤其那些男知青人物,大抵都是孝子,又大抵都特别义气的原因。我承认,在以上两点,我有按照我的标准美化我笔下人物的创作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义”字常使我临尴尬事,成尴尬人。比如我一中学同学,是哈市几乎家喻户晓的房地产老板。因涉嫌走私,忽一日遭通缉——夜里一点多,用手机在童影厂门外往我家里打电话。白天我已受到种种忠告,电话一响,便知是他打来的。虽无利益关系,真有同学之谊。不见,则无“义”;即往见之,则日后必有牵连。犹豫片刻,决定还是见。于是成了他逃亡国外前见到的最后一人。还要替他保存一些将来翻案的材料,还承诺三日内绝不举报。于是数次受公安司法部门郑重而严肃的面讯。说是审问也差不多。录口供,按手印,记录归档。

这是五六年前的事。

我至今困惑迷惘,不知一个头脑比我清醒的人,遇此事该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倘中学时代的亲密同学于落难之境急求一见而不见,结果虚惊一场,日后案情推翻(这种情况是常有的),我将有何面目复见斯人,复见斯人老母,复见斯人之兄弟姐妹?那中学时代深厚友情的质量,不是一下子就显出了它的脆薄性么?这难道不是日后注定会使我们双方沮丧之事么?

但,如果执行缉捕公务的对方们不由分说,先关押我三个月五个月,甚或一年半载,甚或更长时间(我是为一个“义”字充分做好了这种心理准备的),我自身又会落人何境?

有了诸如此类的经历后,我对文学、戏剧、电影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凡在虚构中张扬的,便是在现实中缺失的。起码是使现实人尴尬的。此点古今中外皆然。因在现实中缺失而在虚构中张扬的,只不过是借文学、戏剧、电影等方式安慰人心的写法。这一功能是传统的功能,也是一般的功能。严格地讲,是非现实主义的。归为理想主义的写法或更正确。而且是那种照顾大众接受意向的浅显境界的理想主义写法。揭示那种种使现实人面临尴尬的社会制度的、文化背景的,以及人性困惑的真相的写法,才更是现实主义的写法。回顾我早期的写作,虽自诩一直奉行现实主义,其实是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问左顾右盼,每每顾此失彼。像徘徊于两片草地之间的那一头寓言中的驴。就中国文学史上呈现的状态而言,我认为,近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其暖昧性大于古代;现代大于近代;当代大于现代。原因不唯在当代主流文学理念的禁束,也由于我及我以上几代写作者根本就是在相当不真实的文化背景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它最良好开明时的状态也不过就是暖昧。故我们先天的写作基因里潜伏着暖昧的成分。

P2-3

序言

当今“时尚”的潮水似乎已经漫过了世俗堤岸。在这个“什么都不缺”而缺少文化的时代,有一种狂野之气大有拟将“高雅”挤扁、压烂之势,但是文学并非无所作为,饥渴、茫然、寂寞、郁闷的精神和心灵依然需要文学来疗伤,“缺氧”的空间,依然应该有文学强劲的呼吸。“文学”作为精神食粮,有资格以其高尚的道德、理想、正义精神来温暖人心。这正是编者与出版者推出“大家书系”唯一的出发点和希望。

书写文学的发生,始自文字产生之后,文字使文学有了赋形的外壳。所以,人类语言与文字及人类对于生活观察与思考,是文学产生的基本条件。

中国散文蛛丝马迹地寻根溯源,其血脉可以追溯至甲骨卜辞、易卦爻辞、铜器铭文,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散文”,尤其是《周易》已具有散文的文学雏形。时至春秋战国,“百家竞作,九流并起”,著书立说,各具风采。《论语》风格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寓意深厚;《老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墨子》语言质朴,逻辑性强;《孟子》大气磅礴,锋芒显露;《庄子》奇幻斑斓,想象浪漫;《韩非子》论述严谨,雄辩锐利。它们是中国浩瀚散文长河之先河。

关于散文概念,一般都认为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或者以为是译自西方。事实上,中国“散文概念首创于佛门”,最早出于佛徒口中,从韵文到无韵之文“散语”,再到散漫随意之文“散文”,话语体系逐渐形成。北宋沈括以降,文人的散文文体意识越发明确,可见中国散文的历史,上承“孔孟之温文肃穆,庄列之飘逸灵动,史传之厚重笃实,唐宋八家的风骨兴寄,晚明小品的洒脱情趣”,经历代文人的刻意营造。使古代散文精神深入文心,形成了抒情、议论两大形态的优秀传统,并不断得到发展。及至20世纪“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散文进一步革新洗礼,推陈出新,个性解放,经历了一次“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折,使之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形式得以拓展,思想得到提升,风格更加多元,使历久而不衰的文体和人文精神传统得以弘扬,使之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的重要文体形式。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说明末小品“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朱自清也说,“五四”时期,“散文的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方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从清末算起,在那个“挣扎和战斗”的时代,多数作家终于发现了自己,经过章太炎、梁启超、鲁迅、陈独秀、胡适、周作人、茅盾、郁达夫、林语堂、梁实秋、朱自清等一代人的耕耘,使散文在承袭传统、吸纳欧美之下,生长了新的精神。

写景、抒情、议论是散文的基本艺术形态。它的自由就在于能言己之所言,抒己之所想,既可以写“风花雪月”和“悲欢离合”、苦涩的“闲话”和清幽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各色人等和社会世相提出批评与呐喊。 

散文写作无定法,有的偏于叙事,有的富于抒情,有的长于议论,因此便有了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散文与随笔是一对无法分开的连体婴,如果叙事或抒情多了,人们会说这是散文,如果议论多了,就说它是随笔,人们又常常连说为“散文随笔”。

以文学形态而论,小品与杂文亦属散文。小品与杂文亦是自古有之,宋玉的《答楚王问》、枚乘的《七发》、扬雄的《连珠》、韩愈的《杂说》,都是大家公认的这类文体。这种文学形式,到了近代,多以议论为主,形式短小,言简意赅,内容广泛,风格犀利、尖锐、深刻,冷嘲热讽,幽默风趣,鲁迅视之“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自下而上的血路来的东西”。由于鲁迅等先驱的耕耘和开拓,小品或杂文,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形式,延续至今。随着社会和文学的发展,从散文中又分离出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文学等独立的文体形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0: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