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步入“上流社会”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卢斯,1890年出生于黑森布赖泰瑙镇的一个平民家庭。与日后的大多数德军高级军官相比,他并没有军事世家的背景。他父亲是位会计,供职于保卢斯外公负责的一家破产清算机构。这是一个对君主制政体忠心耿耿的保守家庭。
1909年,19岁的保卢斯在卡塞尔的高中毕业之后,其家人希望他做一个普通的职员,但是保卢斯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决定投身军队:他雄心勃勃地去报考赫赫有名的皇家海军军官学校,但由于他出身平民,因而未被录取。
其后,保卢斯在黑森的马尔堡大学修读了一年的法学,不久也被淘汰了。屡遭挫折的保卢斯最终在1910年2月进入第111步兵团成为一名候补军官,入伍第二年即晋升少尉。他在1912年7月4日与罗马尼亚贵族埃列娜·罗塞蒂-·索列斯库共结连理。在索列斯库兄长们的帮助下,保卢斯在步兵团平步青云。这位“仪表堂堂”且“颇具才华”的年轻军官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步入了上流社会,并在这里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战前生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保卢斯以第111步兵团第3团营副官之职开赴前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不久后就因为疾病而撤回参谋部,成为军方办公人员。直至1918年战争结束,保卢斯因作战表现突出而晋升为上尉,并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
第二章?一战后:耻辱与希望之间
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垮台是对保卢斯的真正打击。更糟糕的是德国国内处处混乱不堪,革命者们试图削弱政府权力。于是保卢斯决定加入自由兵团,这是一个准军事化的组织,该组织时常发起针对共产党的武装行动。保卢斯是否一度赞同德国民族主义者所谓的“背后放冷箭”的观点,把一战的失败归咎于后方补给部队的不力上来?无论他如何看待一战失败的原因,他都痛恨魏玛共和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把德国给出卖了。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保卢斯像他的那些德国同胞一样,难以接受德国被该条约彻底限制。而且很多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断章取义,于是许多普鲁士士兵以胜利者的姿态在首都柏林游行示威。
根据《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只能拥有一个人数仅为十万且全由志愿兵组成的陆军部队。1919年,保卢斯就在驻卡塞尔的国防军第2集团军司令部任职。他白天上班,晚上就写写文章。他在这些文章里阐述了他对利用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的一些看法。在所有人看来,保卢斯是一个严肃且勤恳的军官,总是衣着笔挺。尽管瓦尔特·戈利茨的描述有时显得屈尊俯就,但是他仍然会树立保卢斯光辉的一面:
这位资深副官的典型形象是:英俊的长相、无可挑剔的着装和外表;待人谦逊,彬彬有礼,颇受人喜爱;人脉甚广,从不树敌;极具军事天赋且好学至极;酷爱在地图或沙盘上进行战术演示。在决定下一个命令之前,他会充分利用其无可否认的军事天赋多方位权衡利弊……在草拟命令后,他会不断思索,对其抛光、润色,直到让他完全满意为止。
保卢斯进入斯图加特13步兵团参谋部,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后来非常著名的军官——埃尔温·隆美尔。这两个人是一对天生冤家:保卢斯行事稳重、深思熟虑,但优柔寡断;而隆美尔却果断、雷厉风行,固执己见。
P3-6
后记 保卢斯是现实境遇中的人吗?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标志着保卢斯元帅开启了他的新生活:牢狱生涯。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场战役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他失去了最精锐的一支部队(270000人),并取消了高加索地区所有的军事行动任务。从外交层面和政治层面来看,1942年的夏季攻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败笔:面对强大的苏联红军,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洛伐克不再对成功抱任何幻想。已经有盟国想退出轴心国协定了。无论在斯大林格勒还是在高加索地区,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战线。
希特勒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深感震惊,他从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实际上,他要取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保卢斯就将会是德国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元帅了。
1942年7月23日,在希特勒签署第45号训令把其兵力一分为二后,德军的夏季攻势就注定会失败。我们从保卢斯的记事簿中看出,德军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德军后期的军事行动进展(不断变换补给优先供应的对象、大型装甲部队的不必要转移、优柔寡断,等等)。保卢斯之所以在大草原上停止追击后撤的苏军,是由于第6装甲军没有足够的燃料供应。因此可以看出,该训令并不是导致斯大林格勒战役惨败的直接因素。另外,希特勒其实有很多次机会占领该城市。7月底,他仅留下第6集团军执行攻城任务,并毫无意义地把第4装甲集团军抽调至南部,只让第48装甲军在此协助攻城。倘若没有此次无谓调动,人们自然而然地可以想象,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这两个大钳子是如何全力粉碎苏军大部队的。9月份,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支援,用以协助完成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而且援军也确实存在,但是希特勒却未把这些分散在保卢斯周围的援军加以利用。以第11装甲师为例,该师此时先被调往中央集团军群,当苏军发起“小土星”行动时,又被调去填堵被苏军突破的漏洞。保卢斯利用其有限的兵力尽力完成他能完成的任务。不可否认的是,德军后来又不得不适应新的作战方式——城市战——而第6集团军及其指挥官们所擅长的是野战。保卢斯之所以在斯大林格勒遭遇惨败,是因为苏联红军从两个方面完成了此次战斗:克雷洛夫和崔可夫指挥的城市战以及苏军对德军实施的双层包围。
从1943年1月31日被俘到1957年2月去世,保卢斯一直被一个问题折磨着:为什么没有违抗希特勒的命令从凯塞尔突围?这个问题同样是历史学家们自二战后至今一直在研究并想找到答案的问题。与保卢斯所记载有出入的地方是,保卢斯之所以没做其他选择而是待在包围圈里,是基于下面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他不可能把这支士气低落的部队从包围圈撤退出来;其次是由于他一旦率部突围后,会开释苏军9个集团军的兵力,这9个集团军的兵力可以穿过奇尔向北攻打科特尔尼科沃,也可穿过阿斯卡伊向南进攻。所以,希特勒决定让第6集团军待在包围圈内是明智之举。希特勒所犯的大错是不该让保卢斯陷入这场毫无意义的城市战中去。从这个方面来讲,确实是希特勒应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负责。
瓦尔特·戈利茨在有关保卢斯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著作中指出,这场战役并非“德军的真正转折点”。事实上,不管苏德双方的这场战役有多么激烈、多么血腥,也不管双方在此次战役中损失多么惨重,该战役都不是东线战争的战略转折点。相反,该战役是苏德两军士兵的心理转折点。在苏军看来,德军并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苏联红军在这场艰巨而复杂的战役中凭借多兵种、多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战胜了德军。原本根植于苏军意识里那种自卑心理,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和鲜血中化为乌有。
从这场可怕的冲突、惨烈的战斗以及骇人听闻的生活条件来看,保卢斯是现实境遇中的人吗?他,衣着考究、睿智、沉稳、审慎。在工作上极富远见,但在身体上却很脆弱,完全不适合在地狱般的斯大林格勒作战,因此大家自然而然地会认为崔可夫是一位卓越的指挥官。确实,保卢斯似乎不适合指挥城市战,也不适合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指挥战斗。然而人们却很容易把第6集团军的失败和覆灭,从更广泛意义上说,把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同保卢斯联系起来。但是,应该公正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这个问题需要再次回到苏联红军的作用上来,因为苏军在这场战役中对德军进行殊死反抗,并出色地运用了进攻的策略;其次,这场灾难应该归因于攻城策略失误(不应该从正面攻城)、失败的情报战以及薄弱的空军支持。斯大林格勒并非“蓝色”方案中优先进攻的目标;在进城后,更不应该和苏军展开毫无意义的城市战。由此可见,只要保卢斯当时没有掉进苏军设计的这个陷阱,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第一部分 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生平
第一章 步入“上流社会”并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章 一战后:耻辱与希望之间
第三章 希特勒当权:保卢斯与军队的现代化
第四章 波兰战役与西线战役
第五章 保卢斯备战侵苏战争
第六章 “巴巴罗萨”行动
第七章 保卢斯任第6集团军司令
第八章 战火考验
第九章 发兵斯大林格勒
第十章 斯大林格勒之战
第十一章 第6集团军受困
第十二章 被俘之后
第二部分 文献资料
第一章 希特勒与“海狮”计划
第二章 巨大的未知数:苏联兵力“巴巴罗萨”计划:初步筹备并聚焦东线
第三章 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
第四章 进军斯大林格勒
附录 相关资料
第五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战(第一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2月12日 试图进攻还是试图突围
附录 相关信函和资料
第六章 斯大林格勒包围战(第二阶段):1942年12月12日至1943年2月2日 试图突围还是英勇就义
附录 相关的资料
后记 保卢斯是现实境遇中的人吗?
参考文献
1942年9月,德第6集团军攻进斯大林格勒城,与苏军展开了为期5个月的城市争夺战,该战役是二战乃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并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由鲍里斯·洛朗著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铁血文库》通过公开的内部文献资料,全面解读这场战役的始末,尤其是对德军元帅保卢斯的真实评价。
德军元帅保卢斯档案大揭秘!
全新视角解读苏德决战真相!
《斯大林格勒战役/铁血文库》是法国历史学家鲍里斯·洛朗经典作品!
作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一位被俘的德军元帅,弗里德里希·威廉·恩斯特·保卢斯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时至今日,在希特勒手下常被人提起的众多军事将领中——诸如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埃尔温·隆美尔等——人们总是会把保卢斯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联系起来,而且他还是被西方历史文献记载最多、被史学家们所贬诋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