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墙知情录(3共和国外交轶事及两岸风云)/红色往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尹家民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共和国的完整历史,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但绝非野史。它聚焦了共和国风云人物的跌宕命运,特写了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口述者的转述,知情者的笔录;是从文学角度观察历史时的激情和对生动细节的特殊偏爱,风格仍为述而不评,力争接近事实。

内容推荐

  回首共和国往事:开国轶事,建设波折,“文革”风雨,两岸风云,改革航程,外交秘闻,无不令人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这期间,红墙内的共和国决策者们深为人们瞩目。他们放眼寰宇,权衡利弊,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重大决策,从而改变历史的航向。  本书作为《红墙见证录》的姊妹篇,以亲历者的口述,知情者的笔录,平实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决策的幕后故事,重大时刻的。动人细节。领袖的风姿,战将的风采,一一呈现。

目录

第一章 毛泽东决意“倒向"苏联

 毛泽东向米高扬阐述共和国外交的最初设想

 毛泽东送走了“司徒雷登”,迎来了“白皮书”

 在大洋彼岸,白宫也在谈论毛泽东

第二章 周恩来、陈毅在昆明的日子

 忙里偷闲,也要做做“思想工作”

 工作之外,尽显常人常态

 坦对婚恋,“不做妻子可以成为朋友”

 处乱不惊,生死置之度外

 共渡难关,“搞这么多楼堂馆所干什么?”

第三章 周恩来访问十四国随员轶闻

 译员最忙,冀氏皮衣

 两机会合,国货最好

 总统被刺,还去不去?

 周恩来始终把尊重他人放在第一位,

 总理兴致,改名“杜山”

第四章 陈赓赴朝趣事

 被高岗拉去跳舞的陈赓大喊“救命”

 “特科老手”硬是没有摆脱“盯梢”处长

 陈赓一句“该吃饭了”替大伙解了围

 陈赓:“说后勤部长贪污一车黄金你信吗?”

 责备演出队:“你这个团长带的什么兵?”

 陈赓偷走彭德怀一个“卒”

 陈赓坚持说自己在志愿军里是“后来的”

第五章 撤兵朝鲜的“拉锯战"

 毛泽东关注谈判的每一个细节,亲自点将

 撤兵问题成为焦点

 毛泽东“谈谈打打”,把敌方又拉回谈判桌

 “战俘问题”又僵持不下

 毛泽东“双管齐下”策略奏效,中国全部撤军

第六章 中美间的秘密会谈

 毛泽东再度提起“解放台湾”

 所谓“神的谕示”

 艾森豪威尔要蒋介石放弃大陈等岛

 中美之间开始了大使级会谈

第七章 周恩来指挥下的尼克松访华接待组

 严格的保密:对谁都不许说,即使是夫妻也不能说

 周总理亲自为基辛格安排住处,要求工作人员不卑不亢

 起草公告稿:短短200宇,费了很大气力

 中方坚持尼克松要乘坐中国的飞机和防弹红旗车

 周总理让翻译搬来几本大辞典,要查清“viability”的确切意思

 起草公报发生分歧,周恩来不满意美方的草案

 周恩来选定了那张双方即将握手的照片

 周恩来坚持租用通信卫星,认为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周恩来理解美国国务卿的怨言,启发乔冠华灵活对待公报

第八章 斯诺夫妇是如何重返中国的?

 结婚与离婚,都出自同一原因

 谈至半夜,斯诺就是不说那句话

 海伦一生中失去了多次机会

第九章 红岩村走出的共和国外交夫妇们

 王炳南与王安娜:一对异国鸳鸯

 一乔一章与二龚:命途多舛

 张颖与章文晋:周恩来牵线

 康岱沙与陈叔亮:邓颖超搭桥

第十章 炮击金门“救”了蒋介石

 毛泽东推迟炮击时间

 赫鲁晓夫另有打算

 林彪建议跟美国通个气

 蒋介石侥幸躲过金门炮战

 美国总统被炮击弄糊涂了

 奇特的“隔日打炮”政策

 谁泄露了炮击消息?

第十一章 中共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

 毛泽东多次呼吁与蒋介石第三次国共合作

 蒋介石决不容忍“亲美派”拆台

 章士钊携中共给蒋介石的信

 蒋介石派往大陆的和谈密使搁浅

第十二章 “密使"在行动

 蒋介石拍板,苏联“密使”首赴台湾

 中苏决裂的由来,毛泽东准备打仗

 蒋介石躲在幕后,关注着“密使”的一举一动

 珍宝岛事件,柯西金打给毛泽东的热线电话被挂断

 苏“密使”与台“新闻局长”再晤维也纳

 在苏联企图打击中国前,尼克松巧透机密

 搭线人路易斯失约

 勃列日涅夫的手终于没敢揿动核按钮

第十三章 李宗仁归来幕后

 毛泽东12万美元买下李宗仁的“文物”

 周恩来给李宗仁旧友打招呼

 驻巴大使秘密护送

 郭德洁真是“梅花党”吗?

第十四章 毛泽东因未拿下台湾而终生遗憾

 毛泽东设想:新政协里要有蒋介石的。嫡系”才好

 蒋介石听到的都是“背叛”消息

 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

 两个当事者竟是表兄弟

 胜利之师受挫金门

第十五章 1974:病中的毛泽东关注世界

 在毛泽东的书房里

 五月花旅馆

 基辛格与尼克松

 毛泽东就“三个世界”的划分发表见解

 临去南方前,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央政治局点名批评江青

 步履蹒跚的毛泽东向湖南作了最后的诀别

 周总理惦念着黄镇

 直接向毛主席辞职

 毛泽东对黄镇说,再去一两年吧

 江青的威逼

 骆驼一样前进

试读章节

从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的一年间,人民解放军从重点防御转入全面进攻,战争形势如同长剑刺破青天,瞬间天翻地覆,毛泽东步步紧逼,蒋介石节节败退。毛泽东的指挥部不停地朝前挪,蒋介石能够伸缩的范围越来越小,只剩东南一隅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于1948年3月东渡黄河,4月11日到达晋察冀边区党政机关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当时的毛泽东就有过去趟苏联的打算,以便同斯大林交换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但是,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展之快,连领袖们也始料不及,军情万变,所有大事都离不开毛泽东的决断。他简直一步也离不得。等到1949年年初,三大战役告胜,更复杂的事情又出现了。

1949年1月8日,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请求苏、美、英、法调停国共内战,企图赢得时间,伺机再起。中共中央观望片刻,很快表示了拒绝调停的态度。但是,代表苏联政府的驻华大使罗申却同代总统李宗仁达成了苏联调停国共内战的三项条件,实际上支持了李宗仁“划江而治”搞“南北朝”的企图。这种情况,对斯大林来说,是有他的想法的。正如后来毛泽东所批评的,第二次国内战争后期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战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斯大林说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就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了,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这个批评至少说明,当时在苏共和中共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的隔阂。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来中国。陪同来访的还有苏联在东北铁路局的顾问格瓦洛夫、翻译瓦寥夫和警卫员共四人。他们是从大连乘机抵达石家庄的。中共方面派出中央警卫处长汪东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师哲到机场迎接。米高扬以俄罗斯式的热情和机场的每一个人拥抱,汪东兴告诉他:“毛泽东同志派我们来迎接苏联同志,你们远道而来,先休息一下。西柏坡离这里还有90多公里,还要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很累的。”

米高扬扬起双臂,以示他的身体很好:“我们不累,可以立即上路,我们盼望早些见到毛泽东同志。”

于是,宾主很快登上吉普车,朝着西柏坡方向前进。路况很差,颠簸得厉害。米高扬却兴致很高,像拉住缰绳一样拉着座椅的把手,像骑马一样摇来晃去。只是路上行人极少,使他有些扫兴。车子路过村庄时,他要求停车,要到老乡家看看。同车的师哲劝他:“米高扬同志,为了你的安全,还是免了吧。”

米高扬有些误解:“反正人家都会知道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全世界,人家会说:‘苏联鬼子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了’,反正保不了密,豁出去了。你知道,虽然这会给我们的外交和国际关系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们做了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你瞧着吧,我的中国之行,会轰动全世界!”

师哲难以理解他的想法:“我想不会,你们此行一定是名副其实的秘密访问,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外交上的麻烦。”

米高扬有些失望:“真的吗?外界真的不会知道?”

米高扬不肯相信,扭过脸朝车窗外望去,他想发现田野里朝他们招手的人们,哪怕有些行注目礼的人也行。可是,除了没有融化的冰雪残迹和闲置的农田外,只有几个双手推着手推车,嘴里叼着烟袋的壮年农民在赶路,对几辆驶过的吉普车只是看了一眼,让了路。米高扬难以置信,正是这些满身泥土的农民扛起枪,由毛泽东指挥着,竞打败了全副武装由美国人支持的蒋介石的正规军。毛泽东比蒋介石的高明之处究竟在何处?

蒋介石,米高扬是见过的。

两年前,他作为斯大林的特使,到过南京。斯大林想让他通过蒋介石了解中国内战的现状与未来,以便商量对策。斯大林好像是把蒋介石当作中国的代表,实行“国际法”的准则,像在抗战时一样给予蒋介石援助。毛泽东对此是有意见的。米高扬带回了蒋介石请求军事政治全面援助的信函,斯大林的大烟斗在嘴里拔进拔出,显出他的矛盾心理。他完全明白,现在不是抗战,而是内战,支持蒋介石就意味着打击共产主义盟友。所以他的理想结局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再次坐在一起,如重庆谈判那样,组成一个联合政府。同时斯大林觉得如此贫穷又如此庞大的中国,托付给谁都是沉重的负担。关于这一点,只有美国能做到,苏联做不到,英国也无能为力。

所以,斯大林对于中共打过长江去的想法是消极的,至少不积极。

当吉普车将米高扬送到西柏坡,他第一眼望见缓缓走过来、伸出一只手向他问好的毛泽东时,他便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的确是代表“农民”的。虽然他穿的棉衣不旧,但其色灰暗,又鼓鼓囊囊,基本还是农民模样。

米高扬一行被请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随后,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也集合过来。米高扬通过翻译说:“斯大林同志讲,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在残酷的战争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打了这么多大胜仗,真为你们的胜利高兴。向你们祝贺,向你们致敬。”

毛泽东的香烟一直没有离手,他微笑着点头:“谢谢斯大林同志的关心,谢谢斯大林同志派你们来和我们一起研究我们的意见。”

显然毛泽东的话里有话。

P2-3

序言

此书为《红墙见证录》的姊妹篇。

红墙内,翠湖畔,这个位于北京中心区域的神秘处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一件件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在这里酝酿,一个个共和国将帅在这里领受神秘的使命。开国轶事,建设波折,“文革”风雨,改革航程,无不惊心动魄,回味无穷。

诚然,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然而在史册上留名的却多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

我们无法选择已经走过的路,但回首往事,却可以从中吸取足够的养分,避免重蹈覆辙。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从已经走过的路上判断可能出现的暗礁。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是为了对过去的磨难保持最大的警惕。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的岁月,可以说是充满了艰险,荆棘丛生,风云变幻,事端百出。没有哪一个国家经历过如此深重的灾难,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党和人民经受过如此复杂的考验。但他们都蹬过来了,因为这个船队有深知水性的舵手,有一群不遗余力的船工。至今我们仍能听见他们推动历史前进时发出的呼号。

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历史。  ,

对于已经走过的共和国60年的历史,以及正在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无论如何描述,都无法回避一个名字,那就是毛泽东!而提到毛泽东,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曾“在水一方”的另一个人的名字:蒋介石。1949年后,这两个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延续了战争年代的生死搏斗。

同样不能回避的是“文化大革命”。书中所描述的共和国将领与林彪、江青集团抗争的内容,成为本书另一特别视点。

此书不是共和国的完整历史,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史,但绝非野史。它聚焦了共和国风云人物的跌宕命运,特写了共和国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是口述者的转述,知情者的笔录;是从文学角度观察历史时的激情和对生动细节的特殊偏爱,风格仍为述而不评,力争接近事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3: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