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又名吴召石、吴韶,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1917年4月21日出生于北京东城小草厂的一所大宅院里,家庭为吴祖光提供了一个文学的环境。其父吴瀛,曾参加创办故宫博物院,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古文物鉴赏,对吴祖光的文学生涯有深刻影响,同年吴祖光毕业于北京孔德学校。在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后,应聘任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
本书为其散文作品集,收录了:《万里长城断想》、《中国戏曲是世界第一流的艺术》、《承德蛐蛐闹夜记》等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掌握命运(上下)/青年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吴祖光 |
出版社 | 大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祖光又名吴召石、吴韶,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原籍江苏武进,1917年4月21日出生于北京东城小草厂的一所大宅院里,家庭为吴祖光提供了一个文学的环境。其父吴瀛,曾参加创办故宫博物院,精于诗文书画、篆刻和古文物鉴赏,对吴祖光的文学生涯有深刻影响,同年吴祖光毕业于北京孔德学校。在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后,应聘任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室秘书。 本书为其散文作品集,收录了:《万里长城断想》、《中国戏曲是世界第一流的艺术》、《承德蛐蛐闹夜记》等作品。 内容推荐 为了让广大青年读者对中国现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学术、文化思想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编者在大众文艺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推出《青年读本》系列。 本套书选入作品,均以优美文字来表达绵厚的感情内涵,使读者能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掌握命运》分册,书中收录了:《万里长城断想》、《中国戏曲是世界第一流的艺术》、《承德蛐蛐闹夜记》等作品。 目录 记人篇 周公遗爱程派千秋——追记拍摄电影《荒山泪》 曾经有过这样一位总理——为重演话剧《风雪夜归人》作 梅、周大师百岁感言 怀念老舍先生 怀念程砚秋先生——《御霜实录》序 怀念侯喜瑞先生 “哲人其萎”——悼聂绀弩 三十七载因缘——小记丁聪兄 哭赵丹 掌握自己的命运——与曹禺病榻谈心 “天下何人不识君”——悼念田汉同志 迟来的悼念——陈白尘不朽 讨人欢喜——怀念画家张正宇 “秦娘美”——记秦怡 我不能忘记的一个演员 亲情篇 父亲的画 怀念父亲 自疚 请母亲饶恕我 写了四百万字的新凤霞 训子篇 女儿篇——为香港《文汇报》创刊十四周年而作 叙事篇 寒夜思家 偷钱 溜冰的故事 梦见紫荆树开花 我唱过一首主题歌 东安市场怀旧记 胡同生涯 十月纪事 欠账 三十年书怀 我的冬天太长了 半夜跌跤记 我的自行车 骑车小记 撞车记 五次票戏记 随笔篇 睡与梦 谈吃 喜雨 艺术大拼盘 春来 乌龟的生活 承德蛐蛐闹夜记 脚踏实地——美丽的绣花鞋 球缘 “蜕”辩——读报偶记 右辩 戏剧化丹青——为《董辰生京剧人物画集》而作 说说京剧的魅力——张火丁和张火千 不要仗势欺人——说说京剧《三打陶三春》的社会意义 “大锅饭”出不来程砚秋 看话剧《捉刀人》所感 话说《沁园春·雪》 “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已往事皆非”——记陈洪绶七言联 说说新星小穆宇 光芒四射的汤显祖 爱国主义万岁——说说《三关宴》 游记篇 万里长城断想 北京的天桥 雍和宫的春天 天津颂 长岛观日出记 寻春小记 雾里峨眉 情系杭州 “苏杭菜”白卷 欧陆风情 文化篇 中国戏曲是世界第一流的艺术 电影从业十年 从《凤凰城》到《踏遍青山》——漫谈学艺经过 序跋篇 《吴景洲先生捐赠文物集》序言 《夏衍传》序 《新凤霞回忆录》后记 《闯江湖》后记 《枕下诗》自序 《吴钢戏曲摄影集》后记 试读章节 提笔写这篇小文的时候,忍不住心底的隐隐酸痛。日月如流,时光老去,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如在目前,而当年的人,祖国的、甚至是世界的精英,却已经离开我们,不再回来。 1954年秋,一天,我和风霞应邀到周总理家里作客。被邀请的还有老舍先生和夫人胡絮青、曹禺同志和夫人邓泽生。总理和邓大姐高兴地接待我们,请我们吃螃蟹。 看到总理和邓大姐总是非常教人喜欢的。总理问我现在正在做什么事情,我回答说从去年接受了拍摄《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影片的任务,目前正在做一系列的筹备工作,预定要到1955年才能着手拍摄。总理详细询问了拍摄方案和五个剧目的情况,然后说了一句:“咳!可惜!”我问总理“可惜”什么,总理说:“可惜程砚秋不能拍电影了。”我又问总理为什么程先生不能拍电影,总理说程砚秋的体型这样胖大,连舞台都不能上了,怎么拍电影?我对总理说,胖大和瘦小都是比较而言,程固然胖大,但是假如比程更胖大的人和程站在一起,程就会显得瘦小;假如把布景放大,道具放大,对比之下程也会显得瘦小些;尤其是电影,最能“弄虚作假”,可以解决在舞台上克服不了的困难。总理听我说了这些,高兴得笑了起来,对我说:“在延安的时候,我们对京剧的爱好也有两派:梅派和程派。”我问总理是哪一派,总理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程派。” 我从1947年秋天在香港从事电影导演的职业,到1955年已经有八年经过八年工作的实践,我早已自我感觉不能胜任电影导演这个繁重的工作。因此早在接受导演梅片之前,我便向电影局领导恳切说明了自己的苦衷,要求今后只作专业的编剧,不再担任导演的工作了,由于我多次请求,得到了允许。1955年冬天,看到了梅片的最后完成片,经过文化部审查通过,我深为从此摆脱了电影导演的工作而庆幸。我怀着十分轻松的心情回家,睡了一宿好觉。但是第二天一早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兼代北影厂长钱筱璋同志打来的。他说有要紧事,要我马上到厂里去一下。我赶到厂里,筱璋让我坐下,笑着对我说:“找你来是要你接受一个新的任务,再拍一部电影……”还没有听完这句话我就急了。我说:“领导上早就同意我不再做导演了,我决不会再接受导演任务了。”筱璋说:“这部戏的任务你必须接受。这任务是总理交下来的,让你导演也是总理指定的。”我愣住了,问筱璋是什么任务,筱璋说“导演一部程砚秋的戏。”这一下真把我吓住了。我说:“程先生的体型这么胖这么大!这部戏你让我怎么拍?”筱璋说:“昨天总理交任务的时候我也向总理提出程的体型问题,但是总理对我说,让我们选择比程更高大的配角演员,作大尺寸的布景道具,电影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这让我没话说了。这原是一年多以前我对总理说过的话,如今我能有什么理由不接这个任务呢?接着筱璋告诉我,总理对此还作了更加具体的指示:这部电影不要照梅片那样拍几个剧目,而是只拍一个节目,但是要进行一些加工;希望通过这一个节目,把程在唱、念、做各方面的长处都表现出来。敬爱的总理是这样细致周到、认真负责地热爱和扶持戏剧艺术,使我内心只有感动。我以极为感激的心情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务。 按照总理的指示,我去拜访了程砚秋先生。使我又一次感到意外的是总理已经在这之前对程先生作了工作,关于程自己也早已苦恼着的体型问题,总理也作了一些说服,已经用不着我再说什么了。因此我们立即谈到剧目选择的问题,考虑到总理要求通过一个剧目来概括程的多方面的成就,程首先提出的是他自己认为最理想的《锁麟囊》。 《锁麟囊》的主题宣传善有善报。一个阔小姐由于一时发了善心,帮助了一个贫穷的姑娘,穷姑娘因而致富。后来由于遭了天灾,阔小姐飘泊无依变成了穷人,却遇到过去受过她的恩惠、由穷变富的姑娘的搭救而全家团圆。故事本身原也合情合理,离合悲欢各有其趣,但是这样的情节,显然是宣扬“阶级调和论”,将会是不易被允许的,甚至连修改的可能也不存在。我们一起研究的结果,程先生也认为这不合乎当前的道德标准,只得忍痛割爱。最后决定了拍摄程的另一代表作,以祈祷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剧目《荒山泪》。 由于《荒山泪》剧本比较简单和粗糙,这样也就正符合总理的指示,给了我们加工、充实、修改的余地。北京电影制片厂召开了艺术委员会,研究了剧本的内容与结构,拟定了修改方案。 程先生同意我们的方案,商定由我执笔改写。使我至今印象极深的是,在我动笔之前他再三嘱咐我,要我在写唱词时不要受到任何格律的限制,希望我多写长短参差的句子。他说:“你怎么写,我怎么唱;你写什么,我唱什么;你的唱词越别致,我的唱腔也就越别致。”后来的实践证明了程先生的保证,证明了程不但是一个歌唱家,而且是一个极为高明的作曲家。由于时间急迫,我改写剧本只用了不到半个月时间,改动的地方相当多,改好一场送一场给他,他立即进行唱腔的谱写。剧本改完的第二天,他的创腔工作也全部完毕,而且已经和乐队一起合乐唱出来了。正如他所说,我写的唱词他未做一字的修改,的确做到“我写什么,他唱什么”。据我了解,已故的另一位号称“通天教主”的京剧大师王瑶卿先生,也有同样的本领。前辈演员在音乐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能将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典范。 说到“别致”,程先生的创作方式也是够别致的。程在西城报子胡同的住宅是有三重院落的一所大房子,他家人口不多,空着的大房间不少;连接书房的客厅也很宽敞,但是他却选择了一间小小的餐厅作他唱腔和身段的排练场所。餐厅当中摆着一张餐台,他把餐台移到房间角落里,靠着餐台的另一角摆上几把椅凳,一个六七个人的乐队拥挤着坐在一起,剩下的不到半问房子也就是两张餐桌的大小,程先生就在这个极其局促的小天地里设计和排练主角张慧珠的全部身段。他自己是这部戏的主角,又是导演、作曲,并且指挥整个的乐队,一下鼓、一记锣,都要听从他的调度。在这么狭窄的角落里排练身段地位,使我实在暗中惊奇,到几天之后看到惟一的一场内部彩排时,便由惊奇转为叹月艮。舞台上程的表演,静时如止水,疾时如旋风,扣人心弦的悲愁怨苦全是从那个小小房间里的“原地踏步”放大出来的,这真教人觉得不可思议。P1-3 后记 为了让广大青年读者对中国现当代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学术、文化思想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我们在大众文艺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近期推出《青年读本》。 《青年读本》(第一辑)叶圣陶 钟敬文 张岱年 费孝通 季羡林 金克木 冯亦代 于光远 《青年读本》(第二辑)鲁迅 郁达夫 朱自清 茅盾 冰心钱 歌川 曹聚仁 施蛰存 《青年读本》(第三辑)梅兰芳 老舍 丰子恺 夏衍 吴冠中 黄苗子 郁风 吴祖光 本套丛书选人作品,均以优美文字来表达绵厚的感情内涵,使读者能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编者 2001.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