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称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他曾执教于伦敦大学,并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四年,他是惟一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现代作家,他是一个能透视生命并勇于面对死亡的作家,他也是一个被世界文坛长时间关注并不断被神话的作家。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我这一辈子》即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只言片语,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这一辈子/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老舍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金称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他曾执教于伦敦大学,并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四年,他是惟一得到“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现代作家,他是一个能透视生命并勇于面对死亡的作家,他也是一个被世界文坛长时间关注并不断被神话的作家。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我这一辈子》即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只言片语,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 内容推荐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老舍先生是一位全才的文学家,其作品除大量的小说外,有新旧体诗歌、散文、话剧剧作、歌剧剧本、电影剧本、曲剧、京剧、相声作品,等等,还可用英文写作。老舍先生有深厚的书法及诗词功底,提笔就写,一挥而就,即兴做诗,合辙押韵。 老舍先生的作品很多,有16卷《老舍文集》问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曲剧《柳树井》、京剧《青霞丹雪》等;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杂文集《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以及曲艺、散文、诗歌。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 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我这一辈子》是“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之一。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自传,记录了老舍的一生。 目录 序诗 第一章 童年习冻饿 第一节 “庆春” 第二节 父亲 第三节 母亲 第四节 入学 第五节 没有故事 第二章 糊口四方 第一节 “五四” 第二节 小型的复活 第三节 英国 第四节 新加坡 第三章 壮岁饱酸辛 第一节 济南 第二节 青岛 第四章 八方风雨 第一节 开始流亡 第二节 在武汉 第三节 写通俗文艺 第四节 文协与会刊 第五节 人川 第六节 滇行与青蓉行 第七节 多鼠斋与贫血 第八节 “文牛”与“愚人” 第九节 在北碚 第十节 望北平 第五章 旅美译介 第一节 旅美观感 第二节 写与译 第三节 启程 第六章 晚年逢盛世 第一节 由三藩市到天津 第二节 致劳埃得 第三节 “歌德” 第四节 在朝鲜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 第六节 改造思想 第七章 滚滚横流水 第八章 茫茫末世人 附录:再谈老舍之死(舒乙) 后记 试读章节 二、艾支顿 在那里住过一冬,我搬到伦敦的西部去。这回是与一个叫艾支顿的合租一层楼。所以事实上我所要说的是这个艾支顿——称他为二房东都勉强一些——而不是真正的房东。我与他一气在那里住了三年。 这个人的父亲是牧师,他自己却不信宗教。当他很年轻的时候,他和一个女子由家中逃出来,在伦敦结了婚,生了三四个小孩。他有相当的聪明,好读书。专就文字方面上说,他会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程度都不坏。英文,他写得非常的漂亮。他作过一两本讲教育的书,即使内容上不怎样,他的文字之美是公认的事实。我愿意同他住在一处,差不多是为学些地道好英文。在大战时,他去投军。因为心脏弱,报不上名。他硬挤了进去。见到了军官,凭他的谈吐与学识,自然不会被叉去帐外。一来二去,他升到中校,差不多等于中国的旅长了。 战后,他拿了一笔不小的遣散费,回到伦敦,重整旧业,他又去教书。为充实学识,还到过维也纳听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后来就在牛津的补习学校教书。这个学校是为工人们预备的,仿佛有点像国内的暑期学校,不过目的不在补习升学的功课。做这种学校的教员,自然没有什么地位,可是实利上并不坏:一年只做半年的事,薪水也并不很低。这个,大概是他的黄金“时代”。以身份言,中校;以学识言,有著作;以生活言,有个清闲舒服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和一位美国女子发生了恋爱。她出自名家,有硕士的学位,来伦敦游玩,遇上了他。她的学识正好补足他的,她是学经济的;他在补习学校演讲关于经济的问题,她就给他预备稿子。 他的夫人告了。离婚案刚一提到法庭,补习学校便免了他的职。这种案子在牛津与剑桥还是闹不得的!离婚案成立,他得到自由,但须按月供给夫人一些钱。 在我遇到他的时候,他正极狼狈。自己没有事,除了夫妇的花消,还得供给原配。幸而硕士找到了事,两份儿家都由她支持着。他空有学问,找不到事。可是两家的感情渐渐的改善,两位夫人见了面,他每月给第一位夫人送钱也是亲自去,他的女儿也肯来找他。这个,可救不了穷。穷,他还很会花钱,做过几年军官,他挥霍惯了。钱一到他手里便不会老实。他爱买书,爱吸好烟,有时候还得喝一盅。我在东方学院见了他,他到那里学华语;不知他怎么弄到手里几镑钱,便出了这个主意。见到我,他说彼此交换知识,我多教他些中文,他教我些英文,岂不甚好?为学习的方便,顶好是住在一处,假若我出房钱,他就供给我饭食。我点了头,他便找了房。 艾支顿夫人真可怜。她早晨起来,便得做好早饭。吃完,她急忙去做工,拼命的追公共汽车;永远不等车停稳就跳上去,有时把腿碰得紫里蒿青。五点下工,又得给我们做晚饭。她的烹调本事不算高明,我俩一有点不爱吃的表示,她便立刻泪在眼眶里转。有时候,艾支顿卖了一本旧书或一张画,手中摸着点钱,笑着请我们出去吃一顿。有时候我看她太疲乏了,就请他俩吃顿中国饭。在这种时节,她喜欢得像小孩子似的。 他的朋友多数和他的情形差不多。我还记得几位:有一位是个年轻的工人,谈吐很好,可是时常失业,一点也不是他的错儿,怎奈工厂时开时闭。他自然的是个社会主义者,每逢来看艾支顿,他俩便粗着脖子红着脸的争辩。艾支顿也很有口才,不过与其说他是为政治主张而争辩,还不如说是为争辩而争辩。还有一位小老头也常来,他顶可爱。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他都能读能写能讲,但是找不到事做;闲着没事,他只为一家瓷砖厂吆喝买卖,拿一点扣头。另一位老者,常上我们这一带来给人家擦玻璃,也是我们的朋友。这个老头是位博士。赶上我们在家,他便一边擦着玻璃,一边和我们讨论文学与哲学。孔子的哲学,泰戈尔的诗,他都读过,不用说西方的作家了。 只提这么三位吧,在他们的身上使我感到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崩溃与罪恶。他们都有知识,有能力,可是被那个社会制度捆住了手,使他们抓不到面包。成千上万的人是这样,而且有远不及他们三个的!找个事情真比登天还难! 艾支顿一直闲了三年。我们那层楼的租约是三年为限。住满了,房东要加租,我们就分离开,因为再找那样便宜和恰好够三个人住的房子,是太不容易的。虽然不在一块儿住了,可是还时常见面。艾支顿只要手里有够看电影的钱,便立刻打电话请我去看电影。即使一个礼拜,他的手中彻底的空空如也,他也会约我到家里去吃一顿饭。自然,我去的时候也老给他们买些东西。这一点上,他不像普通的英国人,他好请朋友,也很坦然的接受朋友的约请与馈赠。有许多地方,他都带出点浪漫劲儿,但他到底是个英国人,不能完全放弃绅士的气派。 直到我回国的时际,他才找到了事——在一家大书局里做顾问,荐举大陆上与美国的书籍,经书局核准,他再找人去翻译或——若是美国的书——出英国版。我离开英国后,听说他已被那个书局聘为编辑员。 三、达尔曼一家 离开他们夫妇,我住了半年的公寓,不便细说;房东与房客除了交租金时见一面,没有一点别的关系。在公寓里,晚饭得出去吃,既费钱,又麻烦,所以我又去找房间。这回是在伦敦南部找到一间房子,房东是老夫妇,带着个女儿。 这个老头儿——达尔曼先生——是干什么的,至今我还不清楚。一来我只在那儿住了半年,二来英国人不喜欢谈私事,三来达尔曼先生不爱说话,所以我始终没得机会打听。偶尔由老夫妇谈话中听到一两句,仿佛他是木器行的,专给人家设计作家具。他身边常带着尺。但是我不敢说肯定的话。 这个老头儿是地道英国的小市民,有什么说的,便是重述《晨报》上的消息与意见。凡是《晨报》所说的都对!他有房,有点积蓄:勤苦,干净,什么也不知道,只晓得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达尔曼太太是女性的达尔曼先生,她的意见不但得自《晨报》,而且是由达尔曼先生口中念出的那几段《晨报》,她没工夫自己去看报。 达尔曼姑娘只看《晨报》上的广告。有一回,或者是因为看我老拿着本书,她向我借一本小说。随手的我给了她一本威尔思的幽默故事。念了一段,她的脸都气紫了!我赶紧出去在报摊上给她找了本六个便士的罗曼司,内容大概是一个女招待嫁了个男招待,后来才发现这个男招待是位伯爵的继承人。这本小书使她对我又有了笑脸。 她没事做,所以在分类广告上登了一小段广告——教授跳舞。她的技术如何,我不晓得,不过她声明愿减收半费教给我的时候,我没出声。把知识变成金钱,是她和一切小市民的格言。 她有点苦闷,没有男朋友约她出去玩耍,往往吃完晚饭便假装头疼,跑到楼上去睡觉。婚姻问题在那经济不景气的国度里,真是个没法办的问题。我看她恐怕要窝在家里!“房东太太的女儿”往往成为留学生的夫人,这是留什么外史一类小说的好材料;其实,里面的意义并不止是留学生的荒唐呀。 P33-37 序言 昔年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 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 倘无共产党,荒野鬼为邻! 今日 晚年逢盛世,日夕百无忧; 儿女竞劳动,工农共戚休。 诗吟新事物,笔扫旧风流, 莫笑行扶杖,昂昂争上游。 后记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是的,《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茶馆》震动欧洲,老舍在世界文学中自有他的地位。人们期望更多地了解老舍,了解他的经历、性情、思想、人格……这就需要传记:他传、自传,不止一种。 老舍曾经动过写自传的念头,后来又打消了。这给我们留下很大的遗憾。这本《老舍自传》其实是一本“准”《老舍自传》。准自传虽有编者的读解原则渗透其间,但读者也许更易从中获得彼时彼地真切的历史时空感。一般说来,人,尤其老人,总易于受一种潜在欲望的支配:在此时的认识、心境下重新度过彼时的生活。这样,自传便成了老人对自己青壮年往事的重新阐释甚至是塑造。从这样的角度说,准自传倒可以避免这种色彩与失误。虽然准自传的编者必不能如作者从头说起,逐时有序,到记忆中打捞沉淀,且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难以做到严格的前后照应,但他的态度也许倒是更加冷静、更加理智、更加科学的,因而也许是更能接近真实的。 我从一九七七年人大学研读老舍,此后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心中逐渐有了一个完整的老舍活着。读了十六卷《老舍文集》,读了他的全部小说、戏剧、旧诗,迄今发现的新诗与散文、书信,我终于找到了“准”《老舍自传》的脉络。老舍经常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像基督徒那样忏悔。老舍善于描述自己,他总是以“我怎样……”的形式向人们介绍自己剖析自己,剖析自己的行为经历,剖析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从容地在这些材料中获得一个老舍的全貌。 自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在于怎样把握老舍的自传特质。他的自画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家——会编写各种体裁的人物故事来抒发情感,追求真理的人——关心生命,关心人类的前途与未来,为此而甘心改造思想,包括舍弃自己的一切。我便是根据普通人、作家、求真理这三条线来组织老舍自传的。 最理想的做法是突出“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与行为趣味,将“写家”特质只作为行为之一种,而“求真理”的生命态度则完全藏在自叙事实的下面。然而客观材料不依我的意志为转移。看人生的少年、青年时代当然趣味盎然;而一个职业写家的生活自叙肯定比“明星”逊色;更甚者:为求真理而“改造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使命,只注意社会与思想发展,故意忽略身边小事,这无疑会引导我们走进传记的陷阱。老舍自传类文章就有这样的侧重:青壮年“传行”,老来“传心”。要把这些协调好,实不易。我尽了最大努力,不致使自传像自然生命那样日渐萎缩。此外,在协调语调方面也是花了大力气的。 为使《老舍自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我将老舍的自传材料作了适当的调度,合并、删节、组合。但我的准则是:尽可能保持作品原貌。除删节、组合外,我仅仅加了极有限的几个贯通语气的字,用括号标出,想必能获读者理解。 《老舍自传》直接取材于《老舍文集》、《老舍书信集》(舒济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并很大程度得益于胡絮青先生的《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外,参考了《老舍年谱》(甘海岚编,书目文献出版社)、《老舍研究资料》(曾广灿、吴怀斌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 老舍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我不敢亵渎。 愿《老舍自传》能为读者喜欢,愿读者能像老舍那样做个普通的人,做个诚实的人,做个敬业的人,做个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徐德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