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是一个可以“用两只翅膀飞翔”的艺术家,作曲、作文,两者皆能。这次的散文集《协奏曲——陈钢和他的朋友们》,则是一部视角独特,主客互动的新文集。书中有他最“老”的朋友秦怡、最“酷”的朋友白桦、最“牛”的朋友曹鹏、最“红”的朋友潘寅林、最“疯”的朋友谢春彦和最亲的“朋友”——他的爱妻陆凌等。书中既有陈钢笔下的朋友,也有朋友笔下的陈钢,以及陈钢与朋友的对话。人们可以通过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以及周边交流,窥见他丰富的精神磁场与文化内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协奏曲(陈刚和他的朋友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钢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钢是一个可以“用两只翅膀飞翔”的艺术家,作曲、作文,两者皆能。这次的散文集《协奏曲——陈钢和他的朋友们》,则是一部视角独特,主客互动的新文集。书中有他最“老”的朋友秦怡、最“酷”的朋友白桦、最“牛”的朋友曹鹏、最“红”的朋友潘寅林、最“疯”的朋友谢春彦和最亲的“朋友”——他的爱妻陆凌等。书中既有陈钢笔下的朋友,也有朋友笔下的陈钢,以及陈钢与朋友的对话。人们可以通过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以及周边交流,窥见他丰富的精神磁场与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在这些曲谱大放光芒的背后,音乐家陈钢,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艺术家?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历经坎坷在音乐之路上越走越宽的?他又有哪些亲朋好友呢?《协奏曲——陈钢和他的朋友们》则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一个真实的、立体的陈钢, 在这本书中,为您展现了一幅陈钢生活与工作的画卷。作者回顾了几十年来同他一起走过的众多好友,及其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您可以在书中看到陈钢与著名电影艺术家秦怡,歌星李香兰,主持人淳子,大指挥家曹鹏、陈燮阳,小提琴家潘寅林,画家谢春彦,知名作家白桦、程乃珊、陈祖芬,一代名媛章含之等人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书中既有陈钢笔下的朋友,也有朋友笔下的陈钢,以及陈钢与朋友之间的对话。通过陈钢与其在艺术人文界朋友之间的互动回忆、内心独白和介绍,从多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风貌。书中所配的珍贵图片、照片等大多未发表过,这就更使本书具有收藏价值。 目录 陈钢和他的朋友们(代序) 第一章 陈钢笔下的朋友 拥抱《梁祝》 梦中人 冰玫瑰 两见李香兰 玻璃电台——上海老歌留声 好一个林黛玉 早春二月柳色新 大王落难 他在天堂里放声歌唱 满天大雪满天情 朝拜乐圣 白桦的三度悲怆 “湿牌”记者 秋之歌 白—黑—红 为了证明火在燃烧 “戆娘”外传 蝶飞双城记 长臂挥处乐声动 听,那倾盆大雨 河东河西三十年 石头记 沉思着的小提琴 第二章 朋友笔下的陈钢 无题——读《陈钢协奏曲集》 在琴弦上飞舞的蝴蝶 爱与被爱的历程 上海的一日 激情探戈 他像爱情一样年轻 蝶中蝶 蝴蝶恋人 蝴蝶才子 “中国蝴蝶”的“命运交响曲” 力与美的交响 难忘的红色记忆 两根弦上的交响 伊顿之遇 在梦中歌唱 他打开了我的另一扇窗 三耳才子陈钢 帅哥真帅! “粉色”陈钢 黑色也浪漫 我的“棚友”陈钢 绿林中,那两只翩翩的蝴蝶 蝴蝶栖息的地方 我的“三好”学生 第三章 陈钢与朋友们的对话 一个绞弦的女人 视听艺术之间的通感 文化不会老 爵士和秧歌 试读章节 拥抱《梁祝》 2009年《梁祝》诞生五十周年华诞,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大剧院和《梁祝》的诞生地——上海,都分别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每次演出完毕后,都有四个人登台与观众见面,那就是孟波、俞丽拿、何占豪和我。我们相拥而上,向观众致意,向祖国致敬——因为,《梁祝》就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为年轻的共和国所献上的一份至真至爱的心礼。而在时过半世纪后,我们还都能站在这个舞台上与世同庆,那又是一番何等别样的心情呀! 拥抱孟波 我们搀扶着一位高龄九十有四的老人上台,与他一一拥抱。他就是孟波,当年上海音乐学院的“执政官”、《梁祝》的决策者。就是他的“一圈一点”,决定了《梁祝》的命运。 1958年大跃进时,为了响应“民族化”、“群众化”的号召,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在刘品书记的领导下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试图探索演奏上的“民族风格”,如怎样将二胡中的滑音运用到小提琴演奏中来。为此,也相应改编过几首小曲,如《二泉映月》、《旱天雷》等。但当他们决定要写一首大型协奏曲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时,就立即遇到了两个“瓶颈”——一是“题材”,二是“技能”。在火热的大跃进年代,其“主旋律”当然是三面红旗、大炼钢铁等等。可是,就在他们上报的三个题材——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中,孟波居然没有顺势而迎,而是逆流而动,冒着风险在“第三题材”——《梁祝》上圈了一圈,有了这一圈,才会有《梁祝》! 有了题材,可是谁来写,怎么写?当时“实验小组”的成员全是一批没有学过作曲的提琴学生,改编几首小品尚可,要驾驭一首交响结构的协奏曲则是完全不可能胜任之事。此时,我的恩师丁善德力荐我与何占豪合作,而当在党委会讨论此事有人反对“出身不好”的我参与创作时,也是孟波力排异议,坚持此举,这样,才可能有现在的《梁祝》问世。另外,在初稿完成后,孟波又提出了要写“化蝶”,因为这是爱情的升华,是中国式的、最浪漫的反抗!这一“点”,就点出了《梁祝》的“睛”!因为,“化蝶”是《梁祝》的精髓和灵魂,国外就将《梁祝》别称为《蝴蝶恋人》,美国的舞蹈家弗莱明就以“化蝶”为名,编了段冰上芭蕾舞…… 拥抱何占豪 回忆当初创作时,我与何占豪的合作是非常融洽和默契的。虽然我们是偶然间从两股跑道上跑到一个中心点的,但基于我们有一种共同的“共和国情结”和将中国交响音乐推向世界的强烈愿望,所以创造了一个可谓“史无前例”的奇迹——《梁祝》! 何占豪是从“民族化”这个起点出发走向《梁祝》,而我则是从“国际化”这个视角来架构全局的。《梁祝》的主题音乐素材来自越剧唱腔,用何占豪的谦虚之言,是从尹桂芳和袁雪芬的唱腔中“偷”来的;而其最初的构想方式也是按戏剧情节渐次铺陈的叙事式思维。可是,交响音乐更需要的是恢宏气势与抒情写意的有机统一,和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的多层变化。从“工笔”到“写意”,不是思维的量变,而是质的飞跃。我们两人的合作,正好是成功地运用了交响音乐这种“世界语”,来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用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与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协奏曲,而其感情的中轴线则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与爱。2007年,我出席了伦敦伊顿公学的一场《梁祝》演出。听众大凡为英国的绅士与淑女,他们既不知道梁山伯,也不认识祝英台,但听毕后全场起立,热烈鼓掌。欧洲凤凰台的记者告知我:“您可知道,楼上的老外都哭得稀里哗啦了……”所以,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它是一种超越语言文字、戏剧情节的写意之作,也是一种通过音乐本身而直击听众心灵的抽象艺术。 P2-4 序言 陈刚和他的朋友们 什么是朋友?朋友,是一种缘分、一种气场和一种共鸣体。朋友,是在你看不到他时,始终关注并保护着你的银盾和在惊涛骇浪中永远托着你不沉的水。朋友,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也不可多得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最“老”的朋友 她“老”吗?不,从未老过!她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爸爸的朋友,所以是情溢两代的最“老”的老朋友。 在我少年时,就有一个梦中偶像——秦怡。1946年,当我才十岁出头时,就在电影中跑了次龙套。那是秦怡和赵丹主演的电影《遥远的爱》,由陈鲤庭导演,影片插曲由我父亲陈歌辛作曲并指挥。有一次拍外景时,镜头画面是秦怡和赵丹所饰演的一对情侣亲昵地相挽过桥。导演临时需要一对孩子冲前“捣乱”,就让我爸爸找了我和我的弟弟充当了“临时角色”。这不仅是我的首次“从影”,也使我第一次有机会得以近距离地欣赏这位美丽高雅的“东方维纳斯”。没想到过了三十年后,我自己和秦怡又合作了近三十年。我们之所以能维系半个多世纪的两代情缘,除了由于对共同的美的追求外,更是因为她那种爱的奉献精神与朴实无华的表演风格深深地感召与吸引看我。 《鲁妈的独白》是我与秦怡的第一次重要而又难忘的合作。1984年,我们在拆船厂偶尔相遇。那时的她,正在急着为几天后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义演作准备,她希望我能帮她为《雷雨》的片断找些相关的背景音乐。在她将那段台词低吟了一遍后,我很快就随她进入角色,被鲁妈坎坷的命运和悲恸的呐喊所激动。于是,就在当晚一口气写就了钢琴伴诵曲《鲁妈的独白》。我并未将音乐仅作为朗诵的衬托,而是将其融为有相对独立功能的有机部分。在前奏中,我先是用钢琴奏出固定的“钟声”,像是让时间定格在三十年前鲁妈和周朴园的相恋瞬间。然后,再通过鲁妈的音乐主题,徐徐地揭开她痛苦的叶忆。当鲁妈回忆起在大雪纷飞中抱着出生才三天的男孩,被迫离开周家,讨饭、洗衣服、为人家做老妈子的不幸遭遇时,心潮起伏、不可遏止,最后对着苍天高呼道:“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是时,秦怡蓦然用了一个大转身,将一个背影,也可以说是将一个人生的大问号和大惊叹号投向观众。而我则以双拳猛击出一连串的“音块”,用强烈的音乐来倾泻出她内心的风暴。然后,音乐戛然而止。鲁妈轻轻地转回身、低着头,一字一顿地对周朴园说:“我现在所以还站在这里,那是因为我只想见见我的儿子萍儿。啊!萍……儿……”此时,只见我用两只手臂重压钢琴的黑白键,发出雷鸣般的轰鸣。听!这不正是命运的雷雨吗?! 秦怡在电影《雷雨》中所饰的鲁妈,曾被曹禺先生誉为“最好的鲁妈”。这大概就是指她能将她所特有的高贵、美丽和复杂的人性,纠结注入这个角色的缘故吧!而这一点,也正好为音乐提供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情感空间。 《梦非梦》是一部传记式的影片。片中的女主角颜蔚是秦怡的“代号”,而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小妹”则是秦怡的爱子金捷的化身。金捷在世时我们都爱称他为“小弟”;而他每次见我时,也总是彬彬有礼地称我“哥哥”或“叔叔”。“小弟”发病时对妈妈拳如雨下,可好转后却能静心作画,还将其中的一幅通过施瓦辛格义卖捐赠给残疾人。秦怡,将其全部的母爱给了儿子;而在小弟不幸去世后,她又将全部的爱给了天下的不幸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她几乎倾其所有,捐献灾区。秦怡的一生和《梦非梦》一样,可谓一部真实的爱的奉献的记录。而我在为《梦非梦》作曲时,也就根据这个主旨,将音乐整理成一部交响序曲,题名就是《奉献》。 2009年,88岁的秦怡才过完了从艺七十年的大庆后,又要马上赶到桐庐去拍摄《金色驿站》。那是一部中国式的《金色的池塘》。在片中,她与于洋分别担任男女主角。请问,这种以艺术为生的艺术家,他们会老吗?! ……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结识一个人,就是读一本书;爱一人,更是在写一本书。在凌凌与我最初相识时,她的同龄人都在争阅琼瑶的小说。这时,我将茨威格的著作介绍给了她,希望她能通过阅读,开垦自己心中那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她开始走进了茨威格。从《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里,她不但得知了一个浓缩离奇的传奇,更触及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女人心;而《象棋的故事》则又更将她沉淀到一派深邃的哲学思考。接着,她又如饥似渴地从白桦的小说、诗歌中,发现了一个令她震撼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有的忧患基因和苦难的心路历程。她在这些文字中,既找到了自己心灵深处的那片尚未被污染的绿洲,也通过这些间接的媒介,透视见她心中人的影像与足迹。她与经典作陪,经典也还赠给她以心灵的滋养。我呢,就是这样读懂与重写了她这一本“书”;而她呢?除了同样陪我“读写”之外,最为可贵的是,十八年来,她还对我始终如一地精心呵护,用她那喷射的青春,不断点燃我生命的火炬…… 我幸福,我真幸福,因为我有那么多真正的朋友。而他们,就如同那钻石多彩的切面,使我的生命异彩纷呈,格外璀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