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汲庆海主编的《我的大学(无障碍阅读)(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书是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主要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内容和情节富于传奇和童话色彩,主人公富有积极、顽强的上进精神。同时,文中景物描写十分出色,语言简练优美,是青少年不可错过的必读之作。
本书描写“我”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16岁怀揣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我”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不仅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而且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作家协会的发起人和第一任主席。除小说、戏剧等外,高尔基还著有大量文艺理论著作,对苏联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由汲庆海主编的《我的大学(无障碍阅读)(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一书记述了主人公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时,主人公带着梦想,背井离乡,去喀山求学。艰苦的生活迫使他不得不日夜奔波劳碌,在大杂院里,在船上,和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及思想者们一起,与艰苦的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里,他经受着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第一章 早初到喀山
在朋友的鼓动下,胸怀上大学的梦想、身无分文的中学生马克西莫维奇孤身来到异乡——喀山。在喀山,他是如何填饱肚子的?他结识了哪些朋友?他增长了哪些见识?他通向大学的旅途又是否顺利呢?
就这样决定了,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进入大学!
我上大学的念头是由一个名叫尼古拉-叶甫诺夫的中学生引起的。他有一双女人般温柔的眼睛,生着一副漂亮脸蛋儿,是个讨人喜欢的年轻人。当时他就住在我们那栋房的阁楼上,因为常见到我读书,就很留心我,于是我们相识了。认识没多久,尼古拉就下论断说我“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天赋”。
“您就是为科学研究而生的!”他蛮帅气地甩动着马鬃似的长发对我说。
那时我还不明白,即使是一只家兔,都可以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呢。但尼古拉煞费苦心地向我证明,大学里面需要的正是我这种人。当然了,他也必不可少地讲述了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故事。他还说,到了喀山我可以住在他家,用一个秋天和冬天的时间完成中学的学业,然后,“随随便便”去参加一场考试(请注意他说的是“随随便便”),我就能申请助学金上大学,再用上大约5年的时间,我就是“文化人”了。听他讲得多么轻而易举,这也难怪,毕竟他还是个19岁的少年,又怀有一份菩萨心肠。
学校终考之后,他返回家乡。又过了两个星期,我随后而至。
临行前,外祖母一再叮嘱说:“你以后别动不动就向人家发脾气了。老是发脾气,就会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跟你外祖父学的。你看不见他得了一个什么结果吗?可怜的老头儿,活来活去,到老成了傻子。你一定不要忘记,上帝不惩罚人,只有魔鬼才干这种事。你走吧,唉……”
她抹掉皱纹密布的老脸上的几滴泪水,接着说:“恐怕我们不会再见面了。你这疯了心的孩子,非要跑到海角天涯去,我将不久于人世了……”几年来,我常常离开这个好心肠的老人,几乎不怎么和她见面,当我想到这个血脉相通、真心爱我的亲人,真的要弃我而去时,心中不免生出一丝悲哀。
我一直站在船尾向外祖母张望,她在码头紧靠水边处站着,一只手画着十字,一只手用破旧的披肩角擦拭她的眼睛,那是一双永远对世人充满慈爱的眼睛。
打那以后,我就来到这座有一半鞑靼人①(①鞑靼人:几支使用突厥语的民族之一,大多数居住在俄罗斯中西部,也有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少部分在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的城市了,住在一幢寂寞地栖身于一条僻陋小街尽头的土岗上的小平房里。房子对面是一片火烧之地,长满了茂密的野草,一大堆倒塌的建筑废墟从杂草和林木中突兀而出,废墟下是一个大地洞,那些无处安身的野狗常躲到这里,有时它们也就葬身于此了。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尼古拉的家由妈妈和两个儿子组成,靠少得可怜的抚恤金维持生计。我刚到他们家那几天,常见到这个面无血色的寡妇,每次从市场买回东西放到厨房里,就眉头紧锁,发一顿愁。她在思考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把自己排除在外,怎样才能用一块肉做一顿满足三个健硕男孩儿的美餐呢?”
她是一个异常沉静的女人,灰色的眼睛中蕴藉着温顺而倔强的精神,她就像一匹精疲力竭的母马,明明知道生活这辆车她已无法驾驭了,仍然勉为其难地拼命向前拉。
到她家的第四天早上,她的两个儿子还在熟睡,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小心翼翼地悄声问我:“您来这儿干什么?”
“念书,上大学。”
只见她眉毛一挑,额头一蹙,原来手被切了,她一边吮着手指,一边跌到椅子里,随即又蹦起来,喊道:“哎呀,见鬼了……”
她用手帕包扎完伤口就赞许地说:“您削土豆倒挺有水平的。”
这算得了什么,雕虫小技。我顺嘴儿告诉了她我在轮船上帮厨的历史。她接着问我:“那么,您凭这点儿本事就能上大学吗?”
我把她的话信以为真了,因为当时我还不懂什么是幽默与嘲讽。我向她详细介绍了我的行动计划,并强调指出,这样一来,上大学就不成问题了。
她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嚷着:“唉,尼古拉,这个尼古拉……”(P1-4)
全书导读
走近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的笔名,他是沙皇俄国后期和苏联初期的著名作家,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政治活动家。早年,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通过顽强自学,他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玛卡尔·楚德拉》。
高尔基留下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和书信、政论文章等。尤其是他作于1901年的散文诗《海燕之歌》。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人物剪影
马克西莫维奇:一个坚强、勇敢、正直、有爱心的人,也是一个善于观察和非常敏感的孩子,能辨别好坏,喜欢读书,追求上进,积极探索革命道路。
洛马斯:革命导师,性格沉稳、果断、老练、豁达,学识渊博、富有理性,具有指挥才能。
艺术特色
1.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使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如在眼前,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2.多种修辞的运用,使得文章熠熠生辉,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3.构思精巧,使故事高潮迭起,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4.幽默的个性化语言。能创造出轻松愉快、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励志名著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是因为它强调了阅读的本意,代表了素质阅读的高水平;二是因为它的真情实感,展示出一种真诚的力量!——陈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