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进集善院,一树灿烂的紫薇花爬出墙头,点亮旖旎的春光。集善院在幼小高明的眼中很大,穿过曲曲弯弯的回廊,高明第一次见到先生陈与时端坐在孔子像前。陈与时是陈则翁的小儿子,高明的启蒙老师,后来他的侄女陈素嫁予高明为妻。缘分天注定,在这个巍峨肃穆的院子,高明和陈素青梅竹马,并最终喜结连理。当然这一切,幼年的高明是料想不到的。
陈与时魁梧,严肃。这和高明平时看到的和蔼形象截然不同。
父亲让他端端正正地行了拜师礼后,起身告别。他拉过高明嘱咐道:好好学习,文字好比是一把钥匙,没有钥匙怎么能打开文化宝库呢?
似懂非懂的高明郑重地点点头。
寒来暑往,高明大多时间在集善院度过。他经常对着崖山海战纪念碑诵读儒家经典。我们不知道崖山的悲壮给了他怎样的精神影响,以致成年后即使明知道元帝国大厦将倾,他依然不肯弃之投靠朱元璋。生是元朝的臣,死是元朝的魂。
一年后,上苍给高明送来了一个活泼伶俐的表妹。她是陈则翁的孙女。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如果不是嫁给南戏之祖高明,她的姓氏就像天下大多数的妇女一样,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她是高明青梅竹马的同窗,陈则翁的掌上明珠,历史上没有提及她的名字,作为伴随了大戏曲作家一生的爱人,我们应该给她一个名字。她出生在梦幻般的水乡,一颗素心伴着高明低吟浅唱,我们就叫她陈素吧。
初次相逢,在那青翠葱茏的集善院,陈素就像门前池塘盛开的白荷花,纤尘不染,高贵典雅。尚不知男女情事的高明被这朵白荷花深深迷醉,迷上她眉问的笑颜,妙语连珠的利齿,还有那轻盈的身姿。高明因为她,爱上了荷花的素雅。
陈则翁是个格外开明的绅士,为了子孙后代能成为有出息的人,他鼓励陈家大族凡是七到十四岁的儿童都送来学习。学堂为孩子们提供丰盛的点心。外族亲戚如果有好学的孩童也可以送来。这一做法得到了族人的支持和赞赏。陈则翁去世后,他的小儿子陈与时接了他的班,继续在集善院授课。高明、高明弟弟高旸、陈则翁孙女陈素等三十来个孩子,齐聚集善院上课。陈与时从《百家姓》《孝经》开始教起。
阳春三月,田里的麦苗齐身,深绿的麦叶衬托着浅绿色麦秆,在阳光下绿油油地耀眼。小麦秆像是被小嘴巴吹了气,一根根麦秆都鼓起一个个小包,在春风中摇曳着。野草夹杂着黄的、红的、白的小花,暖暖地绽放着。
春光里,集善院内,陈素给了高明如花般的笑靥。她陪他读书练字,陪他裁纸研墨,帮他拭去额头的细汗。高明越发爱上了集善院,爱上了诗书年华,成了享誉乡里的小神童。
她为他斟茶,于是白瓷杯里,清澈的茶叶漂浮着,一如陈素清澈的眸子。他给她讲历史典故,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洒在他们身上,晕黄而柔和。
和大多数的孩童一样,他们喜欢玩各种游戏。
高明最喜欢跟着同伴们在麦田间的田埂上猛跑,喜欢隔着麦田追击、拦截和阻击。他的骨子里有一股男孩子特有的野性,渴望游戏的成功。
尤其对于翻绳游戏,他们乐此不疲。翻绳是崇儒里流传了几百年的游戏,考验着游戏者的心灵手巧。游戏两人对玩:一人用手指支撑编出图案,另一人用手指接过去翻出另外成形。高明能掌握的变幻招数很少,他小心翼翼,担惊受怕,不贪图击败陈素,,只是害怕线绳的图案破坏在自己手中。于是明明是游戏,他却玩得谨小慎微。这小小游戏是否为他后来耿介的秉性埋下正直和谨严的因子?比如高明成年后那十年的官宦生涯,能够清正廉洁,执法一丝不苟……
作为水乡成长的男孩子,高明偏爱给了他无尽乐趣的水域。他喜欢趁母亲午睡时,溜出门外,哧溜一声跳入水中。这温柔的水,给了他无穷的奇幻想象。
P16-17
著者以“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精神自励,浏览了大量与高明有关的吉高明以一台《琵琶记》蜚声中外,作者用这部《琵琶清》亮相文坛。传主籍文献,走访了高明求学、为官、生活的实地区域,收集到了丰厚的第一手史料,为本传的历史真实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克服了方言俚语的障碍,对流传于当地千百年的高腔、鼓词、莲花落、弹唱、走马灯等民间艺术进行了由表入里、去伪存真的考察,使本传对于历史的还原和传主的把握,有了形象的具体场景及生动的民间文化内涵。
文史专家 刘彦君
高明以一台《琵琶记》蜚声中外,作者用这部《琵琶情》亮相文坛。传主浮沉的命运,令后人扼腕;作者优美的文笔,使读者赞叹。
文学专家 张水舟
一、千古琵琶情悠悠
一缕香烟随风去,不死的是凝聚在寂寞文字里的故事。在击节弹唱时,满纸心酸付东流。俱往矣,留下来千古琵琶悠悠。
北曲以《西厢》为巨擘,南戏让《琵琶》作魁首。
从明朝以来,《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余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它与《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代五大名剧,也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琵琶记》从一问世就轰动朝野,妇孺皆知,而且享誉世界。
《中国大百科全书》称关汉卿、王实甫、高明为伟大剧作家。
著名文学史家、国家首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撰文评价:“高明的《琵琶记》是我国戏文中第一部伟大不朽的作品!”倡导认真研究与继承。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语称高明是“中国伟大的剧作家”。
从明代以来的六百多年,《琵琶记》被视为传奇的典范,代有刻本。其主要刻本有四十多种。《琵琶记》在国外,法、英、美、日等国以及拉丁文都有译本。十七世纪先流传东南亚。一八四一年,法国一位汉学家A.P.I.巴赞把《琵琶记》译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所出版发行,介绍给欧洲各国读者。在二十世纪,美国百老汇还把《琵琶记》改编为音乐剧《琵琶歌》,上演成功,轰动一时,国际上享有盛誉。
一九二四年,闻一多、梁实秋、冰心等留学美国,成立同学会,为向西方推介中华文化,首选《琵琶记》译为英语话剧,于一九二五年三月在波士顿大剧院公演,梁实秋翻译且主演蔡伯喈,谢文秋、冰心饰演赵五娘和牛小姐,闻一多负责布景道具,演出成功,美国轰动。
六百多年后的深夜,当我们打开电视,看到有关《琵琶记》的种种传说,忍不住内心激荡。
这时代流行快餐文化,“娱乐至上”。传媒都在卖力地讨好俗世,重金打造娱乐节目,不惜代价把黄金时间占尽,播放应时应景之作。阅过众多栏目,不敢恭维者实属多数。
在电视栏目里,偶尔也会见到一些有文化内涵的节目。
浙江卫视《江南戏曲奇才》,这是一档请名人专家讲课的栏目,比如钱文忠讲高明的《琵琶记》,实属凤毛麟角。甚好,甚好。可惜,放在凌晨三时,招揽不到多少观众。
这个年代什么都很颠倒。
钱文忠是谁?复旦大学教授,季羡林的关门弟子。季羡林何许人也?北大老教授,著名国学大师。让这些人屈尊在人们熟睡之后的荧屏上,虽侃侃而谈,但知者寥寥。让那些娱乐大众的庸俗娱乐占着黄金时段,大约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不管了,单看高明的《琵琶记》,能让大师惦记着,就足见其人其作地位之高。
一边是名家名人的高度评价,一边是大众的漠然淡忘。高明的名剧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欢迎,六百多年经久不衰。直至今日,不知何故,会出现这种现象。多少次在不同场合提到高则诚以及《琵琶记》,多少人是“无论魏晋”似的一脸茫然。
在传统伦理道德指导下,高明剧作《琵琶记》之人物赵五娘的自我意识缺失,是那个时代女J陛的普通现象,普世价值。作品流传至今,常常被一些大学生拿来做靶子,打出一篇篇用来换取毕业证书的所谓答辩论文,偏偏爱讲上一讲,什么时代局限性。
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希望一边倒地歌颂高明及其作品。同时,我们也不愿意看到一些对高明及其作品的无厘头的质疑。
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他有自己的道德王国。我们不必苛责他作品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反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是否令你在逆境中依然隐忍坚强,是否令你温暖垂怜?蔡伯喈身不由己,被命运主宰无奈濡弱隐忍,你是否深有同感?无论这个作品如何,如果这个作品曾经触动你柔软的内心,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成功的。
高明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使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与政客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继他之后,士大夫汤显祖、洪昇、洪炳文等都从事戏剧创作。
《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新,作为南戏创作的示范性作品,给后来的创作以极大的影响。
《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后来南戏、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构方式。
这些都是高明的历史功绩,在当代被淡忘,甚至被漠视。这是我们志为高明立传之缘起。
高明对浙江、温州、瑞安的戏剧家与才人的鼓舞是显而易见的,民国瑞安有陈楚淮先生写了好几个有名的剧本,包括抗日爱国剧本。瑞安著名剧作家黄宗江、黄宗英兄妹及洪炳文无不受高明的榜样激励和影响。
高明的生死卒年一直是个谜。我们走访了许多地方,考察了无数可疑的迹象,依然不能正确给出答案。相信我们所做的,很多研究高明的学者、专家也在致力追寻着。高明生卒年普遍的说法是两种:一是一三。五至一三五九,一是一三。六至一三七一。学界争论不休,无论何种生卒年,不争的是大家对《琵琶记》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
较之李煜,高明的仁义爱民之心强多了。一是生在农家,从小节俭,与乡邻农夫习性相通,明白稼穑靠天的艰难,下笔颇能细微传神;二是传统儒家读书人,“学而优则仕”。宗族、长辈总是鼓励乃至逼迫他们走科举之路,争门庭光耀,实际上也是实现人生忠君、爱民的价值;其三呢,是中国文人,“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精神心理需求。读一辈子书,“才识超群”,就无声无息地白活一辈子?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激励读书人建功立业、终生进取的最韧性、最有力的发动机!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强调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多少先哲先贤浸润其中而追求不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太史公忍辱不死,,为写《史记》;曹丕重在谋权立国,仍不忘撰写《典论》藏之名山。至元明社会动荡,生计艰难,高明的好友刘基隐居南田山与石门洞,仍孜孜求学,殷殷写书,像姜太公渭水钓鱼似的“以俟知者”:“先生生于元季,早蕴伊吕之志,遭时变更,命世之才,沉于下僚,浩然之气,厄而不用,因著书立言,以俟知者!”(引自瑞安学者叶蕃为好友刘基《写情集》之序)
高明作为刘基知音,也是同理立世:元廷腐朽,他辞官不就,已示决绝;朱元璋托刘基延聘不应,一为年高体衰,自知有病,二为《琵琶记》的文词打磨,声腔妙构,还得投放心血。他钦佩刘基的“鼓志奋勇”最终成为“三不朽”名人,也能有自知之明:“弱水三干吾只取一瓢饮”——《琵琶记》的传世,让他在文学上永垂不朽!
我们三人立志抱团创作《高明传》,一为惋惜六百多年后的今日文学之日渐式微,二为哀叹高明这样的文学伟人竟没有一本倾情、详尽的传记!
写高明传,我们不求典章礼仪的逼真,不详乎去伪存真的求证,也不做孰是孰非的妄断。我们只想将高明的史略演绎开来,让他的精神有一个载体得以有效传播,让他的思想有一个平台予以展示,让他的文脉有一个渠道得以流传。
写历史文化名人传记,需要扎实的文献功底。我们沿着高明求学及为官的足迹,自驾二绕江浙,找到了高明借寓三年创作《琵琶记》的瑞光楼遗址及沈氏祠堂;通过老县长高祈祥弄清了高氏后裔的族谱记载,直至七月冒高温去北京国子监找到元代进士名录碑以及元大都与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古城,搜集了大量的高明史料与高明跟南戏的生动传说,让我们写《高明传》有了丰富的可供还原的现实场景和用来借鉴的文史资源。拟草稿,泪伴高潮,三易其稿,终致成书!全凭着与传主同乡的情愫,全凭着搜集积累的第一手史料,全凭着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共同爱好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坚持鼓励,加上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与中华历史文化名人工程实施的天赐机缘,我们才有《高明传》的孕育问世,了却了报效家乡的一个心愿。
从动议至成书,我们经历了一千多个日夜。寒暑交替,南来北往,清茶淡饭,坚持到底,终不辜负各方的关爱和期待。
从斗室走出,走向大街,走向旷野,抬头问天:这个作品不知能否给家乡人民带来新风尚,注入正能量?
2014年8月一稿
2014年12月二稿
2015年5月三稿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统和本正地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文化成就,无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为此,中国作家协会于2012年初作出决定,用五年左右时间,集中文学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强将,创作出版《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大型丛书。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对形象化地诠释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公民的历史文化普及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这项原创的纪实体文学工程,预计出版120部左右。编委会与各方专家反复会商,遴选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120余位历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选择上,我们采取专家推荐、主动约请及社会选拔的方式,选择有文史功底、有创作实绩并有较大社会影响,能胜任繁重的实地采访、文献查阅及长篇创作任务,擅长传记文学创作的作家。创作的总体要求是,必须在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文学艺术创作,力求生动传神,追求本质的真实,塑造出饱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反对戏说、颠覆和凭空捏造,严禁抄袭;作家对传主要有客观的价值判断和对人物精神概括与提升的独到心得,要有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新传水平应当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传记作品。
为了保证丛书的高品质,我们聘请了学有专长、卓有成就的史学和文学专家,对书稿的文史真伪、价值取向、人物刻画和文学表现等方面总体把关,并建立了严格的论证机制,从传主的选择、作者的认定、写作大纲论证、书稿专项审定直至编辑、出版等,层层论证把关,力图使丛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从而达到传承中华文明和弘扬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丛书的封面设计,以中国历史长河为概念,取层层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宏大意象,采用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雅致温润的色条进行表达,意蕴深厚,庄重大气。内文的版式设计也尽可能做到精致、别具美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们的灿烂人生就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智慧、精神气脉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成为代代相袭的中华魂魄。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定成为我们再出发的精神动力。
感谢关心、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及专家们,更要感谢作者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由于该丛书工程浩大,人数众多,时间绵延较长,疏漏在所难免,期待各界有识之士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我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
2013年11月
一部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琵琶记》,其创作者高明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金三益编著的《琵琶情:高明传》就此展开。作者大量阅览有关高明的古籍文献、考察高明生活创作的江浙地域,“遵循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不求典章礼仪的逼真,不在乎去伪存真的求证,也不做孰是孰非的道德评判,而是将高明的一生演绎开来,让他的精神有一个载体得以有效的传播,使他的思想有一个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叫他的文脉有一个渠道得以广泛流传”(评审小组张水舟语)。读全书,能够感觉到作者对传主的敬仰和爱戴,情感投入与叙述创作相得益彰,可读性强。
金三益编著的《琵琶情:高明传》遵循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相统一的创作原则,不求典章礼仪的逼真,不在乎去伪存真的求证,也不做孰是孰非的道德评判,而是将高明的一生演绎开来,让他的精神有一个载体得以有效的传播,使他的思想有一个平台得以充分展示,叫他的文脉有一个渠道得以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