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尼亚传奇》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品以奇妙的幻想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结构,作品融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故事以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为线索展开,寓意深刻,并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张,曲折动人,想象奇特、引人入胜。作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惹人喜爱。作品对童话环境也有清晰勾勒。这部作品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被公认为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
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是其中一本,故事讲述此时的纳尼亚处在篡位者弥勒兹的暴政之下:他谋害了自己的兄长,篡夺了王位。后来弥勒兹又想谋害凯斯宾王子;幸得具有小矮人血统的科纳琉斯的帮助,王子逃入深山老林……
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讲述了篡位者弥勒兹想谋害纳尼亚的合法继承人凯斯宾王子,为躲避灾难,王子逃入深山老林。他在那里找到了隐居在深山中的会说话的动物和小矮人。弥勒兹率领大军围攻深山。危难之际凯斯宾吹晌了魔法号角,召来了彼得、苏姗、爱德蒙和露西四兄妹。就这样一场讨伐篡位者的正义之战开始了……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一天这四个孩子正坐在火车站月台的椅子上,旁边堆着一些旅行箱和放日用品的箱子。他们的假期结束了,就要在这个车站分手,准备各自返回学校去。过几分钟有一列火车到达,两个女孩就将搭乘这趟车回学校。再相隔差不多半小时,男孩们将搭另一趟列车回他们的学校。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而此时此刻,他们不得不对彼此说再见了,一想到回学校去以后又要天天上课,大家的情绪就低落下来。大家都想尽量说点什么来调节一下有点凝重的气氛。露西更是如此,因为四人中她年龄最小,也是第一次上寄宿学校。
这个小镇车站空荡荡的,毫无生气,月台上也空无一人,只有他们四个。突然露西尖叫一声,像是被马蜂蜇了一下。
“怎么了,露?”爱德蒙问,话音未落,他自己也喊了起来,“哇!”
“究竟怎么回事?”彼得也喊了起来,但他没有说完就换了一句话说,“苏姗,放开我!你干吗呢?你想把我拉到哪里去啊?”
“我没碰你啊,有人在拽我,哇,哇,快停下来!”苏姗喊道。
此时,大家的脸色都变得煞白。
“是啊,有人也在拽我!”爱德蒙的嗓音在颤抖,“我被拽得死死的!啊——又开始拖我啦!”
“我也是,我坚持不了啦!”露西说。
“听好了!”爱德蒙喊道,“大家都手拉手,拉紧了。这是魔力!我的感觉告诉我,这就是魔力,快啊!”
“没错!”苏姗说,“大家别松开手,但愿马上会过去!”
紧接着,他们的行李、月台、车站统统消失了。四个孩子手拉着手,气喘吁吁地站定,发现他们来到了一片森林里。这片森林真是太茂密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他们的身子都被树枝包围着,一动都动不了。他们揉了揉眼睛,定下神来,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哎,彼得!”露西喊道,“你说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纳尼亚王国?”
“什么地方都有可能。”彼得说,“树太密了,一米之外什么都看不见。咱们试试看,去找找是否有空地。”他们走得实在太艰难了。身边到处都是荨麻和荆棘。他们努力挣扎,终于走出了那片最茂密的森林。紧接着又有事情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眼前的一切突然变得异常明亮。他们往前走几步,就来到了森林的边缘,眼前是一片海滩,再往前看就是大海。平静的海面悄无声息,微微泛着细浪,细浪轻轻地抚摸着沙滩。天上没有一丝云,眼前只有一片辽阔的海面。根据太阳的位置可以判断现在大约是上午十点钟。蓝色的大海晃得人有些头昏目眩。四个孩子面向大海,深深地呼吸着海的气息。
“天哪,太棒了!”彼得说。 五分钟后,他们四个已经脱掉鞋子,蹚在清凉的海水里了。
“这真是太好啦!我可不想挤在火车里,回到学校去学那些乏味的拉丁语、法语、代数。”爱德蒙说。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人说话,大家都忙着玩水,抓虾捉蟹。
“无论如何,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个计划,因为我们一会儿肚子就会饿了。”苏姗突然说。
“我们有三明治啊,妈妈为我们路上准备的。”爱德蒙说,“至少我的我自己带着。”
“我的午饭没了,我的午饭留在月台上我的包里了。”露西说。
“我的也没了,也留在行李里了。”苏姗说。
“我有,我放在外套的口袋里,就在沙滩上放着,”彼得说,“这样我们有两份午饭,四个人来分着吃,真是太有趣了。”
“可是,我现在最想的是喝水,不是吃饭。”露西说。
露西这一说,大家才觉得都口渴难忍。当然,在太阳底下晒着,脚下是咸涩的海水,能不口渴吗?
“我们现在就如同经历了一场海难。书里常常会描写遇到海难的人们总能在小岛上找到泉水。所以,我们最好也去找一下。”爱德蒙说。
“你是说我们要再回到刚才那片茂密的森林里去?”苏姗问。
“根本不需要往回走,”彼得说,“如果岛上有溪流,必定会流向大海,我们只要沿着沙滩走,肯定会看到的。”
他们四人从海水中走上来,先是走在被海浪冲洗过的细软湿润的沙子上,接着又走到离海水远一些的干硬扎脚的沙滩上。大家都踮起脚来走路。彼得和苏姗急于想穿上拎在手上的袜子和鞋子。爱德蒙和露西则一心想去探险,光着脚走在最前面,他们甚至想把鞋子袜子丢在那里不要了。苏姗觉得这样很不妥。“我们这样走下去可不行。如果我们再这样慢悠悠地走下去,可能永远也找不到水。”她说,“再说天马上要黑了,我们又渴又饿。天黑后气温会降低,我们到时候怎么办?”
听了苏姗的话,大家都穿好鞋袜赶路,这下就快多了。他们沿着海边走,大海在他们的左边,森林在他们的右边。除了偶尔有几声海鸥的叫声,四周一片寂静。右边的森林黑压压的,树枝缠绕……
P13-16
永不熄灭的幻想岂灯
这是一个浩瀚无垠的幻想世界,这里有巨人、女巫、龙、半人马、小矮人、狮王阿斯兰和各种会说话的动物。它容纳了孩子们在白天最离奇的幻想,和在夜晚最不可思议的梦,而这一切都源于C.S.刘易斯十几岁时脑海中的一个画面:一个羊怪撑着雨伞在树林里冒雪赶路——这个画面就是一粒幻想的种子,埋在了少年刘易斯的心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刘易斯四十岁时,四个孩子被送往他乡下的家中,以躲避伦敦的空袭。一个孩子问他:“那个古老的衣柜后面有什么东西吗?”这个可爱的问题让幻想的种子在刘易斯心中破土而出。
刘易斯和他的朋友托尔金(《魔戒》的作者)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想法:“人们不去写我想要读的书,所以我不得不自己来写。”这个想法为幻想的种子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和养料……最终,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一粒幻想的种子,生长出了整个纳尼亚的世界。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狮子、女巫与魔衣柜》,那时也是十几岁的年纪。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想到“纳尼亚”,头脑中首先出现的画面是:树林里有一盏路灯,女孩露西站在灯下,不明白身在何处,更不知道要去哪儿,身后是回家的道路,身前是未知的旅程,而一个打着伞的羊怪正从林中走出来……多么奇妙!童年的我就这样在那盏路灯下和羊怪相遇,和刘易斯相识,并且爱上了他笔下的纳尼亚,直到如今。
我后来常常想,我为什么会对林中的路灯记忆犹新?
首先是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奇感。它不符合经验世界的条条框框,它本不该在那儿,树林里本不该有路灯,就像衣柜里本不该有一扇通向纳尼亚的门,就像现实里本不该有羊怪、狮王阿斯兰和纳尼亚……但是所有这些都在刘易斯的笔下真实存在,在读者的头脑中真实存在。这盏林中的路灯,照亮的正是我们的林中路上幻想与现实的边界,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幻想世界。我们在《纳尼亚传奇》的七个故事里会邂逅各种各样通向幻想世界的“门”,有时它出观在衣柜里(《狮子、女巫与魔衣柜》),有时它是卧室里的一幅画(《黎明踏浪号历险记》),有时它是树林里深不可测的水潭(《魔法师的外甥》)……这些“门”如此千奇百怪,以至于之后的许多幻想小说里都带有《纳尼亚传奇》的影子,比如《哈利·波特》中通向霍格沃茨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所有这些“门”都在帮助我们进入托尔金所说,的“第二世界”,卡尔维诺所说的“另外一种空间”,或者刘易斯所说的“纳尼亚”。在人生路上每一个迷惑、沮丧、失意的瞬间,我们都可以在那盏路灯的指引下,打开通向纳尼亚的“门”,进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美好的新世界。 更重要的是,林中的路灯还带来了历久弥新的安慰。置身于树林的黑暗和前途的迷惘之中,还有什么比一点光亮更能鼓舞人心呢?在童话中迷途的孩子总是能遇到这点光,童话永不会让人失望,它本就充满孩子们的幻想和幻想家神奇的愿望。所以《魔法师的外甥》中那个最安静的树林永远存在,林中的每一个水潭都通向一个奇异的世界。在我们觉得走投无路的任何时候,只要拿起这本书,所有的世界都会向我们敞开。所以《银椅》中那个越来越深的地洞虽然存在,但只要界我们战胜恐惧,勇敢地一直向前走,最终会来到上面的世界,来到纳尼亚王国的中心,听到小提琴、笛子和鼓一起演奏的声音,看到戴着花冠的树精在跳舞,触摸到银色月光下飞来飞去的宁静的雪;所以《最后一战》中主人公们尽管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死亡,只要我们翻开《纳尼亚传奇》的书页,阅读它,谈论它,回忆它,他们就会永远陪伴我们,他们就会放射出驱散黑暗的生命之光。而这一切,你相信吗?
假如你相信,你就拥有了幻想的神秘力量,就像沼泽怪人普德格伦所说的:“假如我们只是梦见,或者胡编乱造了这一切——树木啊、草地啊、太阳啊、月亮啊、星星啊,还有阿斯兰本身。假如事情真是这样,那我只能说,既然如此,虚构的东西也许比真实的还要重要得多……即使没有阿斯兰领导我们,我也要站在阿斯兰这边。即使没有纳尼亚这个地方,我也要尽可能像一个纳尼亚人那样生活。”
假如你相信,你心中就会燃起一盏永不熄灭的幻想之灯;它会在你心里种下一粒科幻想的种子,不久就会长出自信的叶子,绽开创造的花瓣,结出不可思议的果子。
假如你相信,就像刘易斯相信纳尼亚存在一样;就像托尔金相信中土世界是真实的一样,总有一天,你会像他们两人一样,拿起笔(或者敲起键盘、触摸起手机屏),讲述起自己心中的故事——假如你也觉得世界还不够理想,关于世界的故事还不够好看,那么为什么不像他俩一样自己来写一个故事、来创造一个世界呢?
这就是《纳尼亚传奇》的神奇力量——它能让我们从不可能通向可能,能让我们从不相信变为相信,能让我们从默默忍受走向不断创造。翻开这套《纳尼亚传奇》新译本,你将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美好,因纳尼亚而生,因幻想而生,因你而生。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常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