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杰,一个在演讲界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已经进入多部名人辞典,也冠有很多个厚重的头衔。自1977年走出象牙塔外,奔向十字街头,刮起“李燕杰旋风”以来,他潇洒、坚定的演讲旋风已刮过了35年,在这35年的时光中他创造了我国演讲史上的奇迹,在数量和质量上突破了世界演讲的记录。
李燕杰编著的《不是第一就是唯一》浓缩了李燕杰几近毕生的演讲精华与演说技巧,可谓是思想之集大成。李燕杰的演讲大厦是构筑在多个学科行业的宽厚基石之上的。他演讲家的身份和教育家的身份珠联璧合,心理学的运用让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真善美的深刻剖析,对美学和逻辑学的运用让他的演讲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诗歌、散文和哲言这些演讲中的“红娘”,又使得演讲这朵艺术之花呈现出丰富多彩、风姿摇曳的美感。
“嘴巴是智慧的窗口”,这是李燕杰说过的,从他的智慧语录中读者可以看到其大成智慧;从他的“人生九级浪”、“人生五对矛盾”及他丰富饱满的生命历程中读者可以看到其人生智慧;从他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精彩演讲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演讲智慧。
李燕杰编著的《不是第一就是唯一》汇集了李燕杰多年的演讲经验与演讲美学之精华,可以帮助每一位读者梳理自己的语言漏洞,《不是第一就是唯一》让读者把心静下来,倾听对方内心真实的声音,明白自己及对方真正的需要。
如何学会说话? 我的回答是:经常讲。 如何成为口才达人? 我的回答还是经常讲。 一个人永远不讲话,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口才达人。要想讲话,就得有素材,有理论,就得排列组合。总之,要多读、多看、多干,多动脑筋。反正不能盼望天上掉馅饼。 记得一位老学究讲道:要想干好一件事,就得有五个“千”字: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言万语。我认为这个概括不错,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五千”精神,任何事也干不成。 一个“久经沙场”的演说家上台前,一定是充满信心走上讲台的。初学者上台前,应另有所思,主要是揣摩听众的心态,思考讲什么、怎么讲,并确立自己如何信心百倍地开始自己的演讲。怕上台的人,或许是多数。开头,谁都难免有点紧张,我主张要勇敢突破。有一位女大学生,由于大家的怂恿才上了台,结果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她的体会是:“在我没有上台之前,自认为不是一个演讲的料。有时,同学们让我当众讲话,我就紧张得要命,脸也涨得通红,百般推托。久而久之,同学们都认为我孤僻,见不得大世面。结果,搞集体活动时,大家也不要我参加,我似乎被大家遗忘了。后来校内组织演讲比赛,我硬着头皮试试看。我准备好了讲稿,抑制着心脏的狂跳,走上讲台,浑身都出了汗。当我讲完时,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的一次突破、一次飞跃。我体会到,什么事也怕不得,越怕越躲,越躲越怕,到头来什么事也干不成。这次突破使我信心大增,以后连续上台,慢慢也就不紧张了,后来还在演讲比赛中连连获奖。”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勇气,实践出才华,实践出智慧。只要勇于实践,你也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我。 记得古人在讲学书法时,曾讲过这样几句话,如果拿它来比喻学习说话也是可以的。 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而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又如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 我很赞成这一段话,由不工到工,由工到朴,是一个艰苦磨练与逐步提高的过程,达到炉火纯青时,也就达到了返璞归真。 口才和别的技艺一样,都要从小学起,从基础做起。记得康德说:“要想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一个年轻人讲:“初涉人世闯天下的青年男女,在实现人生价值时,必须从年轻开始,跨越若干障碍,才能逐步实现人生价值。”想当一名真正的口才达人是不容易的,但只要从小努力,经受一番磨练,总会取得一些成绩。在前进路上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既有苦,也有乐。经过一番艰苦磨练与经验,终将有所成就。我选择演讲,演讲也选择了我。你是否从现在就选择好口才?你如果下决心选择了好口才,好口才或许也将选择你。这是双项选择吧!? 通常,优秀的演讲既要有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又要有形象思维。三者结合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再加上灵感思维,效果则更好些。其实,善于演讲的首长们也是三者结合的。领导同志作报告,一般多些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 我曾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如鸟之双翼,有了双翼,再有灵感思维,这只鸟儿就可以高飞。” 这种看法,至今不过时。 初学演讲的人,应当三者兼而学之。既要从哲学、政治上认真学习,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又要从文学、艺术方面去体察,增强自身审美水平与情趣;同时,还可以多读些诗,体察诗人灵感的由来。 此外,在上台前,一定要了解听众是哪些人?他们的心态如何?不仅要了解大环境,还要了解小环境:近来这些听众有哪些活动,有哪些想法,听过谁的演讲,有什么反应等。总之,如同打仗,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首先要找到人生的支柱,要懂得为什么活着,怎样做人,然后在说话过程中才有立场、观点、方法,才会以不变应万变,才不会人云亦云。P15-17
李燕杰,一个在演讲界众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已经进入多部名人辞典,也冠有很多个厚重的头衔。自1977年走出象牙塔,奔向十字街头,刮起“李燕杰旋风”以来,他潇洒、坚定的演讲旋风已刮过了35年,在这35年的时光巾,他创造了我国演讲史上的奇迹,在数量和质量上突破了世界演讲的记录。
李燕杰是伟大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辉典范,要赞扬他的话,我会选择这两个字:博、慧。博指博学、博爱;慧指智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少有博学之志,虚怀若谷、胸怀广阔、博采众长、惊才风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识“万般友”,人生80载的积淀历练,他的学识纵越古今,横跨中两;他是著作等身的教育艺术家、演讲艺术家、诗人、哲人、书法家、旅行家、易经学家,打破了“博而不专,专而不博”的学界魔咒。他境界阔大,不甘沉心书斋,同“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的鲁迅一样,甘当“人梯”,这都源于他对祖国、对青年的博大之爱。
“嘴巴是智慧的窗口”,这是李燕杰说过的,从他的智慧语录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大成智慧;从他的“人生九级浪”、“人生五对矛盾”及他丰富饱满的生命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智慧;从他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精彩演讲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演讲智慧。
“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李燕杰的演讲具有火把般的美丽的温暖,照亮心灵,驱散阴霾和黑暗;他的演讲又像蜜蜂酿蜜,将至真、至美、至善的蜜汁注入青年心田,对青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义、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演讲是科学,演讲更是美学”。李燕杰的演讲是真的火种、善的信使、美的旗帜,他善于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让演讲回味无穷,人情人理,情理统一。
李燕杰的演讲大厦是构筑在多个学科行业的宽厚基石之上的。他演讲家的身份和教育家的身份珠联璧合,心理学的运用让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真善美的深刻剖析,对美学和逻辑学的运用让他的演讲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诗歌、散文和哲言这些演讲中的“红娘”,又使得演讲这朵艺术之花呈现出丰富多彩、风姿摇曳的美感。
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李燕杰的演讲集正、真、美、气、情等于一炉,寓理于情,寓理于形,无中寓有,寓新而美,曲径通幽;动静结合、情景结合、疏密相间,充满诗情画意,留有弦外之音。“让躺在纸上的字站起来。走向听众”,燃起人们的心灵之火,唤醒听众的灵魂。他的演讲像碧螺春般怡人馨香,不是黄金、白银、钻石,而像阳光、空气、水分,温暖人心、润物无声。
回首这弹指一挥过的35载光阴,中国当代演讲的发展日新月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届演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第一份演讲杂志的创办、第一部演讲著作的发行、第一批演讲家的涌现,新时期的演讲事业从开拓、发展,走到今天已经是如火如荼、风生水起、人才济济,演讲组织纷纷建立,演讲交流日益频繁。
李燕杰作为“文革”后最早走向社会的演讲家,踏着时代发展的节拍,他先为“失字号”的青年演讲,再为“求字号”的青年演讲,继而为“超字号”的青年演讲,他的演讲之声滋润过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九零后的耳朵与心灵,可以说,他的演讲事业的发展与新时期中国演讲事业的发展是同步的,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是同步的。
人生九级浪,行走在天地间,擎着爱、美、力,拥着德才学识,凭着博与慧,在演讲的道路上他孜孜以求、奋斗不止。文化大繁荣的号角早已吹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声也更响亮,我们祝福李燕杰老师桃李繁茂讲坛不老、福乐绵绵春辉永绽!我们期待一个个“小李燕杰”走上演讲舞台,我们期待着中国演讲事业的春天生机勃勃、百花齐放!
——昆明陆军学院教授李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