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消灭蒋介石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国民党电台的女播音员天天捏着嗓子嗲声嗲气地念叨着“共军节节败退、国军节节胜利”;许多人搞不懂了,蒋介石号称800万军队,且被美式的精良武器武装到牙齿,怎么会被武器装备远远落后的人民解放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美国远东问题的战略专家们同样搞不懂了,他们举行座谈会,讨论的主题之一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取得胜利?”《纽约星报》(NEW YORK STAR)还就此发表了座谈会纪要。1949年1月12日,上海有着悠久历史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转载了这篇文章。
据纪要披露,埃德加?斯诺[1]在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取得节节胜利,因为他们将一个能够满足人民大众迫切需求的纲领付诸行动。1927年国民党赢得政权,靠的是耕者有其田和在政府里实行民主的口号。现在,国民党政府失败了,因为它没有向全中国老百姓兑现它所做的承诺。共产党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实行平均地权,并让农民在斗争中享有经济实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之间建立起了政治联盟。由于有了这样的联盟,他们得以开展了群众运动,并从群众运动中成长起来一股道德和文化力量,造就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领导队伍,一个纪律严明和深为群众爱戴的政党。共产党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是因为它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吸取力量,并尽力寻求方法满足他们的迫切需要。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支现代中国最有成效的军事组织涌现了出来。
斯诺这段话,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站立,在枪与弹的沐浴中崛起的根本原因,可谓“一语中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组织。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才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才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具有广大群众性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成熟和巩固的执政党。它从诞生那天起,就充满着勃勃生机,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人民求翻身得解放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耕者有田,农民浩浩荡荡加入革命队伍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龚忠武在《中国向农村的贫穷开战》一文中说:“中国广大的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从古到今,谁能够解决农民问题,谁就能够控制农村,谁就能够统治中国,就能使中国长治久安。当然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早就敏锐地看到了这个中国政治上的诀窍,这个千古不易的中国历史规律,所以中国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失败了。”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贫,则国家弱;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民问题,始终是左右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因素。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的进步阶级和阶层都提出过种种方案和主张,力图解决农民问题。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制定了反映农民意愿的《天朝田亩制度》;19世纪末,康有为在《大同书》中绘制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图画;20世纪初,孙中山把“平均地权”作为三大政策之一,倡导“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都成为了一纸空文,没有得到实现,中国农民依然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高度关注农民和土地问题,在调动城市工人阶级参加革命斗争的同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带领广大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农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始终不渝地奋斗。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土地从封建地主手中转移到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手中,把农民从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工业化和民主化开辟道路,这本应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完成的民主主义性质的任务。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曾说:“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定和执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奋斗、因而获得最广大农民群众作为自己伟大同盟军的中国共产党,成了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1]因此,彻底改变中国旧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束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让贫苦农民翻身得解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革命追求。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把没收土地归社会公有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的“三大”上把组织农民参加革命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之一,并通过了《农民问题决议案》。1925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告农民书》,从四个方面分析农民所受到的逼迫,明确提出“解除农民的困苦,根本是要实行‘耕地农有’的办法,就是谁耕种的田地归谁自己所有”的主张。
P5-7
《万事民为先——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一书经过数个月的努力,终于脱稿了。在整个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感受到这个选题的重大意义。
首先,就主题而言,万事民为先,实际上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民众基础。《老子》六十四章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里也说:“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崇山峻岭还是浩瀚江湖,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巍峨建筑,都是从基础开始的。基础作为事物的发源地,往往显得微小、细弱、低贱、分散;但是,如果有了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就会形成宏伟壮观的滔天巨浪,可以托起一切,也可以粉碎一切。“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意者久天下,育民德者乐天下,足民生者福天下。”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万事民为先,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从小到大、从挫折中奋起、在曲折中前行的宝贵经验之一。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共产党曾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甚至成为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然而,仅仅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却百花凋零。纵观当今的世界,哪个国家的执政党没有面临挑战?哪个国家的政府没有遇到危机?哪个国家的政策没有受到批评?问题是如何应对挑战?依靠什么人去化解危机?为了什么目的去制定政策?中国共产党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站在时代的高度,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独立自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就能够积极化解危机;执政为民,为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及时制定、修正各项政策,就能够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始终得到民众信任,并使党不断变革、获得自新。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原因。
再次,万事民为先,对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种挑战中不断创新和加强执政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平台,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建设进入黄金发展期,但社会价值观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问题更加严重;老百姓收入不断增加,但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更加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世界经济发展走入低谷、周边国家经济发展遇到困难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的因素,等等。面对这一切,中国共产党只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胆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通过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
本书是集体研究、精诚合作的结晶。作者以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的教授为主,又邀请其他单位的同志参与写作。中国外文局林良旗负责主题策划、有关文稿起草,林良旗和中央党校阮青共同拟定写作提纲,并负责写作任务的组织、安排及全部文稿的修改、定稿工作。各部分撰写人员如下:第一章:王宁;第二章:刘润泽;第三、八章:邓文钱;第四、六章:牟笛;第五章:万岚、何建华;第七章:李媛媛;第九章:董晓飞;第十章:唐忠宝、侯才;第十一章:蒋来;第十二章:董振华。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或采用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半月谈》、《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党史博览》、《农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经济周刊》、《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南方周末》、《京华时报》、《深圳商报》、《新法制报》、《新京报》、《南方农村报》、《新文化报》等报刊发表的文章,因为篇幅有限,没有一一标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当然,我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研究只是初步的,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书稿中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林良旗 阮青
2012年11月
在《万事民为先——中国共产党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一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对于这本旨在展示中国共产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观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著作的编著者而言,是极大的鼓舞。
我们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读到了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的重要信息。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报告指出,提高居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目的和根本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一倍增目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十分鼓舞党心、民心。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很多挑战。但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群众收入的倍增,因而,民生大幅度改善的目标是完全有信心能够实现的。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深化,党的执政基础必定更加牢固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的历史证明,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都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党对党群关系的最核心要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深刻认识并继续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倍加珍惜、善于调动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始终对人民群众保持敬畏之心,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就此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绝大多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牢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一直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而努力奋斗。这让我们深感欣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要求,每一名党员都要增强政治意识和宗旨意识,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要心系人民、牢记群众,改进工作作风,主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为人民尽职、为群众谋福,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促民主,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百姓;要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甘当人民的学生,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和能力;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强化公仆意识,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做到立信于人、立功于民、立德于世,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当然,不可讳言的是,中国共产党内也存在某些腐败现象,极少数党员干部党性不纯,严重脱离群众,甚至违法犯罪。但是,我们坚信,随着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党的执政基础会更加稳固。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党的指导方针和工作目标指引下,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充分发挥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坚持权为民所赋、万事民为先,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林良旗 阮青
2012年11月
《万事民为先》由林良旗、阮青主编,围绕着民心、民意、民情、民生、民力等五大关键词,从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精心选择典型案例,给予科学、理性、全面的剖析和点评,从中探讨其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总结其经验教训,不仅雄辩地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问题,而且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一种历史经验和思想认识上的借鉴,《万事民为先》对于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具有现实意义。
在《万事民为先》一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对于这本旨在展示中国共产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观察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著作的编著者而言,是极大的鼓舞。本书由林良旗、阮青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