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沈泓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由沈泓著。鱼是民间年画中表现最多的动物之一,也是古人贴用最多的年画之一,是中国吉祥图案中非常喜闻乐见的标志性符号。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鱼有特殊的吉祥寓意。鱼与“裕”谐音,是富裕的象征,鱼又与“余”谐音,余即富裕的意思,因此,民间年画中的“莲年有鱼”和“年年有鱼”,也常常写为“年年有余”。

内容推荐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由沈泓著。本书以《莲年有余》年画为焦点展开,从民俗角度透视和解析中国古代这一最流行的吉祥图案,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画家、设计师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大中学生和时尚白领也是富有趣味的知识性读物。

《莲年有鱼——民间美术中的隐秘欲念》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第一章

 丰富精彩的鱼文化

第二章

 鱼的历史源流

第三章

 鱼与生殖崇拜

第四章

 食风俗中的鱼

第五章

 鱼纹的演变

第六章

 鱼是民俗的符号

第七章

 鱼文学中的诗意

第八章

 鲤鱼是鱼文化的精魂

第九章

 鱼的传说

第十章

 鱼梦的解析

第十一章

 鱼的吉祥图

第十二章

 趣说鱼字鱼词

后记

试读章节

鱼文化不仅指客观的物质财富,更体现在物质生活中人们心理价值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素来爱鱼,鱼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又对鱼赋予了很深的情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鱼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鱼文化作为炎黄子孙创造的精神财富,反映了古人一定的思维方式、精神风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

鱼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起,鱼就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之一,并一直与人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赋予鱼以丰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典籍中的鱼文化

古往今来,人们在捕鱼、吃鱼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中国的汉字中很早就有了象形的“鱼”字。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起,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鱼文化的图案。

在20世纪中期,中国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钓鱼用具。在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大溪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及龙山文化遗址等处,都有种种捕鱼工具,如带索鱼镖、骨质鱼钩、石质陶质网坠等物出土。

沿海地区也出现了磨制石器渔具,如石制、陶制的网坠,骨制的鱼钩、鱼又、鱼镖和织网用的骨针等,这都充分显示了远古时代渔业的繁荣。

1955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属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镖和二枚鱼钩,鱼钩一枚长四公分左右,另一枚仅长两公分左右,并在鱼钩上使用了倒钩技术。

195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商代遗址发现属商代的三枚鱼钩。

1958年,在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发现春秋末战国初的一个渔钩坠子(和现在用的铅片、铅块作用相同),同时也发现了三枚鱼钩。

1958年,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一枚鱼钩。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从事捕鱼作业,这在考古发现中已被证实。  198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海城河右岸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用来射鱼的用具“鱼镖头”,加工采用了锯切、研磨等方法,在鱼镖头上还制成倒钩、正钩、锐尖和利刃,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可见当时的加工技术已经大有发展。

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还有骨质的鱼钩。郑州商朝早期遗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铜制的鱼钩。

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用来捕鱼的工具已十分精细、实用,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已与捕鱼业十分密切。随着劳动的深化,鱼类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可靠来源,同时也构成其精神世界的神秘意象。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已经有涂红、穿孔的草鱼眶上骨出土,作为一种饰物,它表明鱼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鱼骨成为先民最早的饰物,不仅仅是因为原始人类唯美情感的需要,还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并寄托着同化于大自然、受惠于大自然的祈望。

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块鱼图,更使中国鱼文化发展到了早期的高峰。

鱼类摆脱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鱼文化便开始萌芽和形成了。

古代典籍中有关鱼的记载很多,如《易经》《诗经》《礼记》《春秋》《左传》《尔雅》,乃至于《本草纲目》《说文解字》等,都有一些鱼类的相关记载。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诗歌经典作品,创作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在305篇精选出的古诗中,出现的鱼类有鲂、鲇、鳟、鳢、鲦、鳞、鲨、鳣、鲤、鳏及鲜等。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人文地理志,也是一本集古代地方神话大全的古书。其中叙述了不少飞禽鸟兽及鱼类,图绘其形态,并予批注,其中有不少鱼是怪鱼,属神话中的鱼,经过作者之想象,穿凿附会或过度夸张所绘出。

《闽中海错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本水产动物志,是最早的一部海洋生物专著。这本书是1596年明代屠本唆所编撰,后来徐勃又写了《补志》。

这本书分三卷,凡鳞部即有鳞片的鱼类共有两卷,记载了167种鱼;介部是贝类和甲壳类,为一卷,记载有90种。

还有明朝黄省曾的《鱼经》,杨慎的《异鱼图赞》、胡世安的《异鱼图赞补》《异鱼赞闰集》等,都对鱼类及捕鱼、养鱼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金鱼是古代宫廷或仕绅最常饲养的观赏鱼类,在宋朝初期由野生的金鲫鱼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培育而成,作为玩赏鱼饲养在皇宫大院和达官贵人家的庭院之中。明朝屠隆的《金鱼品》及其后的《金鱼谱》和《朱砂鱼谱》详细地介绍了金鱼的品种和饲养的方法。

P2-5

序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图案犹如一只船,满载着古人对生活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在绚丽色彩和诗意之梦中,驶向幸福彼岸。

吉祥图案最集中出现在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中,它色彩绚丽、构图喜庆、寓意祥和,传承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和标志性符号。

鱼是民间年画中表现最多的动物之一,也是古人贴用最多的年画之一,是中国吉祥图案中非常喜闻乐见的标志性符号。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鱼有特殊的吉祥寓意。鱼与“裕”谐音,是富裕的象征,鱼又与“余”谐音,余即富裕的意思,因此,民间年画中的“莲年有鱼”和“年年有鱼”,也常常写为“年年有余”。

作为文化符号,大多数吉祥图案为人们喜闻乐见,但很多吉祥图案的寓意并不为人们完全理解,或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或会其意而说不清,显示出神秘性;或至今也未为人所真正理解,如同神奇密码,只能想象,静静等待着人们去破译。

《鱼乐图》就是这样一张富有神秘性的年画。

通常人们都把它当成渔家乐,其实不然,依笔者考证和理解,在古代民俗观念和民间绘画中,《鱼乐图》与性爱有关。这可以从以下几条线索考察:

第一,鱼是男子的象征,水是女子的象征,因此有鱼水情深和鱼戏水之说。

水是女子的象征容易理解,《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

鱼是男子的象征可以从一些民间传说、民俗故事和民间年画中寻找线索。如“鱼跃龙门…‘鲤鱼跳龙门”“鱼龙变化”等,画中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一龙首鱼身的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寓意科举及第、功成名就、飞黄腾达、青云得路、仕途顺利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似乎都与女子无关,因为古代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要“行不动裙笑不露齿”,别说跃龙门,就是小姐楼都不得逾越(在婚前)。

“鱼跃龙门”显然是雄性之举,且是极富阳刚的雄性之举。在这里,鱼是男子的象征。

民间年画中,如是单鱼在水中嬉戏,表明是男欢女爱,鱼是男,水是女。如是双鱼在水中嬉戏,同样是男欢女爱,只不过双鱼中有男女之别,为一男一女,水则成了情爱,相濡以沫嘛。  第二,《鱼乐图》谐音“娱乐图”。

娱乐在古代有男女交欢之乐的意思,故而古之《鱼乐图》实乃性爱之乐。

我国民间新婚洞房窗纸上贴双鱼戏水图,其显层寓意夫妻和好、子孙兴旺和富贵长乐,而隐层寓意则是祝愿新婚之夜男女合欢之意。

第三,莲花开处有生育。

鱼戏水和鱼水情往往有莲花和荷叶相伴,民间年画和剪纸中鱼穿莲图,就是一种男欢女爱的美丽隐喻。

莲花是女子的生殖器和性器的隐喻,如送子观音是站或坐在莲花之上,莲花开处有生育。高密年画《莲花生人》中的莲花,也是代表女人的生殖器和性器,因为莲花不能生人,只有女人才能生人,从何处而生?如何才能生人?当然莲花的指意是隐秘而又明白的。

《鱼乐图》中似乎没有莲花,但在女子的帽子上和衣纹上是有莲花的,这似有似无、若有若无的莲花,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第四j鱼生殖信仰源于性崇拜。

从上古历史文化背景来考察鱼的性象征意义,线索就更加清晰了。

初民的谋食方式及对司水鱼神的崇拜,不仅使鱼成了丰收富裕的象征,而且更多表现为性象征和性崇拜。由水生殖信仰演化来的鱼生殖信仰,使“鱼”在传统文化中染上了丰富的生殖色彩和美丽的性色彩。

第五,鱼的繁殖特性符合性爱隐语。

从鱼本身的生理特性考察,可窥见性爱隐语意味。鱼的繁殖力强,因此很容易在民俗中成为性爱隐语,成为多子多福的意向,成为爱情和性爱的象征物。

第六,双鱼之戏蕴有性爱诉求。

从鱼的象征性的文化源流考察,双鱼之戏,是纯真而含蓄的性爱诉求。

鱼的性象征寓意由民俗演变为艺术,又从艺术升华并丰富了民俗,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远古时代,岩画中就有大量的鱼图案存在。早在新石器时代,鱼图案就是成双成对的,如我国早期彩陶上就大量出现了双鱼纹,以后各代有双鱼瓶、双鱼玉佩等,最后发展到青铜器、石雕、木雕、绘画、剪纸等艺术品,都有双鱼图纹大量涌现,直到成为年画中出现最多的动物祥图之一。

成双成对的鱼,浅显地表达了好事成双的寓意,双鱼之戏,是纯真而含蓄的性爱诉求。

第七,典籍中的鱼往往象征着性。

从古代典籍中一些涉及鱼的篇章考察,有鱼的地方,往往就有性象征和性隐喻。  如《三秦记》一书中写道:“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其中“云雨”或为巫山云雨,“天火自后烧其尾”或与古代年画中的“熄火图”涉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乃化为龙矣”或为现代人所说的“女人造就男人”的方式。

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性表现是直白而裸呈的,即使是东方很多国家,如日本、印度等绘画、雕刻艺术中的性表现,也往往是坦陈而明确的。中国年画中虽然也有箱底画和熄火图,但更多的是含蓄的隐喻和朦胧的暗示。

妙的是,凤翔传统年画《鱼乐图》画面十分清新纯净,两个女子也十分清秀娇媚,丝毫没有日本浮世绘中明确的性意味。这正是中国古代民俗绘画的高妙之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鱼乐图》中没有莲花,只有钓杆和钓到的鱼。可见,此乐非实现了的鱼水之乐,而是想象中的鱼乐图。该年画表现了古代女子在封建桎梏中被压抑的情欲,表现了女子对爱情和男女性爱的渴望,还表现了女性本能的叛逆。

鱼在手,鱼在手上的篮中,而不在水q-,说明这鱼是没有生命的鱼,只不过是图中女子对男子渴望和占有的一种旺盛而枯竭的欲望,是绝望的梦想和幻觉。

树在岸上,鱼在手中,是缘木求鱼的情欲挣扎。

院子的栅栏在她们身后,栅栏是封建礼教的隐喻,是情欲的桎梏,是人性本能的幽囚禁闭。

然而,禁锢越严厉,情欲越是疯长;压抑越深重,叛逆就越是强烈。

鱼在手,鱼在手上的篮中,表达了古代女子对男权社会的不满以及她们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的愿望。自古以来都是男人玩弄女人,图中试图表现叛逆女子也要把玩男人的意图——鱼是男。

《鱼乐图》是吉祥图,又不仅仅是吉祥图。《鱼乐图》留给人太多的想象空间。在讲究非礼勿动的社会,想男人就已经是大逆不道了,而公然把鱼(男人)玩弄在手中的女子,更是不得了。她们身旁的杨柳,是否又是一种隐喻:水性杨花。

身边没有男子的妙龄女子,如何解决性饥渴?两个妙龄女子相依相伴,或许是一对同性恶。

古代被要求足不、出户的妙龄女子,居然可以到外面招摇,且干起了男人才为之的钓鱼营生,这明显不真实的虚拟中,显然别有他意。

鱼在手中,而不是在水里,给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

可以说,古代的每一张吉祥图案都留有悬念,即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被公认为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吉祥图,都或许还有我们尚未发现的某一处深层寓意。

《鱼乐图》只是鱼吉祥图中的一个另类和特例,古人除夕在门上和厅堂贴的最多的鱼年画不是《鱼乐图》,而是《莲年有鱼》,表示家里这一年的东西多得吃不完,体现了古人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

本书以《莲年有余》年画为焦点展开,从民俗角度透视和解析中国古代这一最流行的吉祥图案,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画家、设计师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大中学生和时尚白领也是富有趣味的知识性读物。

沈泓

2012年3月22日于东悦名轩

后记

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张代代相传的传统图像,其内涵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书;一张古代民间年画图,传递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观的论文更丰富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来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和论文,却不是从图像中来,非常令人遗憾。如果没有图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古人的生活场景,并不知道古人真实的生活画面,我们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其实是冒有一定风险的。

古代没有照相机,但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状况,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年,笔者因爱好传统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由收藏民俗美术,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中国文化大世界。可以说,每收藏一张年画,都要对一个文化符号和民俗事象进行探究,因为每一张民间绘画,都涉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或诸多方面。

收藏伴随研究,收藏必须研究,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这似乎成了一种无尽的循环,或一种宿命。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藏品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知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套通过民间图像演绎和破解中国文化的丛书。

文化是玩出来的,我们说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其实玉文化最初就是体现人类玩性的文化,是古人为了让玉变得更漂亮更好玩,让自己因玉的装饰变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画纹饰。在美化玉的过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异彩,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别是民俗文化,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文化和民俗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为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汇集成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传统文化越远;离传统文化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自陷囹圄的时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传统的,是和合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毁灭,也将是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对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这些年来,笔者利用黄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田野考察,徒步于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险境恶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国古代30多个民间年画产地(其中很多产地年画已经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临濒危状况),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品,以日记的方式描述了寻找之旅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民间年画各个产地的现状,考证其历史源流,写作出版了《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30本及《寻找逝去的纸马》,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11本、《品年画读经典》丛书4本、《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6本等。

对民间年画、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中华古典文化的过程,是考证中国民俗文化的过程,是破解中国文化密码的过程,因为每一张正在飘逝的民间年画,都是民俗文化图像,是一个文化密码,一个隐喻。可以说,这套民俗文化丛书,是用脚写出来的。

愿这些五彩的图像,带给您行走的风景,让您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变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于东悦名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9: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