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图天下--民间美术中的龙图腾溯源/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沈泓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龙图天下——民间美术中的龙图腾溯源》由沈泓著。龙在民间美术中大行其道,民间美术中的龙图案又丰富了龙形象,将龙文化具象化。民间美术中的龙活灵活现,“龙”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没有见到过,因为龙的形象是虚拟的,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说是无中生有。我们只能从民间美术和古代年画中看到龙的形象,欣赏到民间绘画中大量出现的龙图案,龙无疑是最著名的吉祥动物之一。

内容推荐

《龙图天下——民间美术中的龙图腾溯源》由沈泓著。龙是虚拟之物,何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如此重要呢?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奥妙之处,也是龙文化的神奇之处。

《龙图天下——民间美术中的龙图腾溯源》作者多年来收藏了大量龙题材的民间年画、剪纸、玉器、瓷器等艺术品原作,占有图片资源的绝对优势。本书以大量的史料和作者多年收藏的龙画、龙图,对龙文化的奥妙和神奇一一破译,力图有助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教师等对龙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画家、设计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大中学生和时尚白领也是开卷有益的知识性读物。

目录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龙史

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第三章

 龙:中国人的图腾

第四章

 龙的来源

第五章

 龙的形象

第六章

 各种龙的名称

第七章

 龙生九子

第八章

 四海龙王与五方龙王

第九章

 龙的神话传说

第十章

 与龙有关的节俗

第十一章

 二月二日龙抬头

第十二章

 龙的象征意义

第十三章

 龙的精神

第十四章

 与龙有关的词语

第十五章

 常见的龙吉祥图

后记

试读章节

龙,在中国人心目中被看成是特有的一种神物,无论身处何方,一句“龙的传人”,会让每一个中国人心生自豪;一句“龙的子孙”,会让所有的中国人备感亲切。正如有人所说,世界上虽然并没有龙,但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龙。

然而,龙起源于何时?龙是什么?什么样的形象才可以叫做龙?龙的发展演变历史如何?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研究龙文化并找到明确的方向,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龙产生的背景

龙是如何萌芽、产生的呢?为何先民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龙来?这要追溯到远古时代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思维和心理习惯。

当时,人类智力及文化科学水平十分低下,自然界显得强大而神秘,人们在残酷的自然界中的生存充满艰辛。人类感到自己的孱弱渺小,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另一方面,人类渴望通过某种方法扩大自己的力量,最后,原始人找到了一种似乎真实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原始巫术。

无论是自然崇拜,还是原始巫术,都离不开先民天天可看到的动物。

为什么先民会将动物当做神圣呢?西哲费尔巴哈解释说:“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

在旧石器时代,狩猎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人类与动物朝夕相处、息息相关,动物必然会成为原始人类最感兴趣的对象之一。

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归纳,与原始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有三种类型。

依赖型:

它们可作为先民的食物来源,初为先民狩猎、渔猎的对象,后又成为饲养的对象,如牛、羊、鹿、鱼等。

畏惧型:

它们多为食肉动物,对先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如鳄、虎、蛇、鹰等。

奇异型:

它们多具有奇特的形态,使先民感到惊奇以至崇敬,如鸟、鲵、蝉及某些昆虫。

这三类动物都在原始巫术中作为重要角色出现。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智力与文化科学水平大大提高,先民的原始宗教观念也产生了变化。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除继承了旧石器时代万物有灵、动物崇拜等观念外,还产生了主宰自然界的“神”的观念。当时的宗教观念认为,天人是可以沟通的,沟通的方法就是巫术。

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崇拜观念与新的神的观念碰撞、融合,于是先民们认为,能否捕获食用动物,能否避免猛兽的伤害,都是神的意志,而神的意志是通过动物向人类表达的。

基于这种观念,当先民获得动物性食物的时候,就用其中一部分祭神,与神分享食物,感谢神的恩赐。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说的:因为食物对于野蛮人来说是上天给他的一种恩惠,是最根本的天意的表现,而且野蛮人对这种上天嘉惠的势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用献祭的方法来与一切神祗分享丰富的食物,便等于与一切神祗分享这天意的嘉惠了。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大量并不实用的陶质、玉质礼器,墓葬形式及随葬物品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祭坛、庙宇以及与宗教有关的事物纷纷涌现。如当时的彩陶纹饰中有自然界的日、月、山、水、云、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还出现了抽象的几何图案,其繁复的程度令人眼花缭乱。

恰如列维·布留尔所说,图像与被画的和它想象的被它代替了的存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也能赐福或降祸。

这些图像纹饰是先民狂热宗教心理的体现,先民认为这些动物形象是动物本身与神秘属性的结合,具有特殊的巫术功能,它们比动物本身更具有神圣的性质。

正是在这些充满宗教含义的动物形象中,出现了一些带有龙的特征的动物纹像。于是,龙的萌芽出现了。

龙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首先表现在关于龙的传说和关于龙的典籍上。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传说在帝舜的时候,董父因驯养龙很好,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

夏代也有驯养龙的人叫刘累,被赐了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

从这些传说看,至少在尧舜禹时期,人们就已和龙有了密切关系。

《拾遗记》描写了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于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此以龙命族名。  这说明了夏朝盛行饲养龙的习俗,并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刘累后来成了远古养龙的名人,《左传》中记载晋史臣蔡墨回答魏献子说。古代有人懂得豢龙,夏朝孔甲时代有四条龙,雌雄各二,刘累学得豢龙的方法,由他照管。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腌了送给孔甲吃,非常好吃,孔甲要刘累再去找龙来吃,刘累找不到,只能逃走了。

《周易·坤》中有关于龙的战斗的描写:“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龙”字始见于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说,龙是最早的文字之一,中国在进入文明时代的早期,龙就已存在了。

P2-5

序言

龙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凝聚和文化积淀,龙文化扎根于每一个龙的传人的潜意识里,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图腾,不但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几乎都打上了龙文化的烙印,而且龙文化的视角、龙文化的审美意识已渗透到了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龙在民间美术中大行其道,民间美术中的龙图案又丰富了龙形象,将龙文化具象化。民间美术中的龙活灵活现,“龙”的形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没有见到过,因为龙的形象是虚拟的,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可以说是无中生有。我们只能从民间美术和古代年画中看到龙的形象,欣赏到民间绘画中大量出现的龙图案,龙无疑是最著名的吉祥动物之一。

在中国,龙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龙是华夏神州远古的图腾,今天,雕龙画凤仍是建筑上常见的图案,只要你是中国人,无论你走多远,到处都可以听到“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的歌声……

如果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龙文化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根:如果说海峡两岸仍有隔阂,那么只要说一句“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两岸同胞之情就会瞬间激发,甚至热泪盈眶;如果在两岸三地同胞中寻找一种最有凝聚力的动物,这种动物无疑就是龙。

龙是虚拟之物,何以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如此重要呢?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奥妙之处,也是龙文化的神奇之处。

本书作者多年来收藏了大量龙题材的民间年画、剪纸、玉器、瓷器等艺术品原作,占有图片资源的绝对优势。本书以大量的史料和作者多年收藏的龙画、龙图,对龙文化的奥妙和神奇一一破译,力图有助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教师等对龙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画家、设计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大中学生和时尚白领也是开卷有益的知识性读物。

沈泓

2012年6月16日于东悦名轩

后记

文字是苍白的,而图像是多彩的。

文字是速朽的,而图像是永恒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张代代相传的传统图像,其内涵往往大于一本文字的书;一张古代民间年画图,传递的信息往往比一篇洋洋大观的论文更丰富也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文字是从图像中来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和论文,却不是从图像中来,非常令人遗憾。如果没有图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都没有看到过古人的生活场景,并不知道古人真实的生活画面,我们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其实是冒有一定风险的。

古代没有照相机,但代代相传的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生活的状况,也透露出了古人的精神世界。这些年,笔者因爱好传统文化研究而收藏民间年画、纸马、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画,由收藏民俗美术,不由自主地走进了中国文化大世界。可以说,每收藏一张年画,都要对一个文化符号和民俗事象进行探究,因为每一张民间绘画,都涉及中国文化中的一个或诸多方面。

收藏伴随研究,收藏必须研究,一边收藏,一边研究,一边写作,这似乎成了一种无尽的循环,或一种宿命。民间年画和民俗图案藏品与日俱增。传统文化知识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套通过民间图像演绎和破解中国文化的丛书。

文化是玩出来的,我们说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其实玉文化最初就是体现人类玩性的文化,是古人为了让玉变得更漂亮更好玩,让自己因玉的装饰变得更美,而打磨、穿孔、造型、刻画纹饰。在美化玉的过程中,古人的玩性大放异彩,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文化是世界的色彩,特别是民俗文化,是装饰世界的红花和绿叶。古人活得有声有色,不是因为古人铁马金戈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文化和民俗让古人活得有声有色。古人暇伴诗书通世晓,闲看花鸟会天机:古人逍遥山水,天人合一,植物寄情,动物寓意;古人节庆狂欢,讲吉祥的话儿;古人拜神祈祷,烧纸马贴年画,皆为无益之事;古人“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无益之事演化为目不暇接的缤纷民俗,汇集成为民俗文化,好玩多趣,让古人活得潇洒适意,风姿绰约。

现代人与古人的区别就在于,现代人皆为有益之事,没有价值的事情不屑于为。所以,越是现代化,我们离传统文化越远;离传统文化越远,我们离好玩也就越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创造和物质财富,对人生都毫无意义,因为社会越是进步,离人的本性就越远,高科技越发达,人间温馨和民俗意向就越是递减。所谓程序化,就是让一切都变得冷冰冰,只剩下枯燥乏味的数字。当一切都数字化的时候,就是人类自陷囹圄的时候。

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现代化是开拓进取的,是竞争的,是外向的;而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是固守传统的,是和合的,是内向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中,如果在两条背离线间找不到适度融合点,精神和物欲的撕扯导致的将不仅是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毁灭,也将是人类精神的崩溃。

所以,古典文化的固守和发展流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尤其重要。对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解读离不开古代民俗图案。这些年来,笔者利用黄金周和休假,走遍了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田野考察,徒步于深山老林,穷乡僻壤,险境恶水,田野阡陌,找到中国古代30多个民间年画产地(其中很多产地年画已经消失,一息尚存的也都面临濒危状况),寻访民间艺人,寻找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品,以日记的方式描述了寻找之旅的过程,记录了中国民间年画各个产地的现状,考证其历史源流,写作出版了《寻找逝去的年画》丛书30本及《寻找逝去的纸马》,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丛书11本、《品年画读经典》丛书4本、《中国民间年画诸神文化》丛书6本等。

对民间年画、剪纸、水陆画等民俗图寻找的过程,就是探访中华古典文化的过程,是考证中国民俗文化的过程,是破解中国文化密码的过程,因为每一张正在飘逝的民间年画,都是民俗文化图像,是一个文化密码,一个隐喻。可以说,这套民俗文化丛书,是用脚写出来的。

愿这些五彩的图像,带给您行走的风景,让您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流变中的多彩多姿。

沈泓

2012年3月21日于东悦名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