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间谚语谜语/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李耀宗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民间谚语谜语》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谚语谜语故事。本书由李耀宗著。

内容推荐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民间谚语谜语》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谚语谜语故事。《民间谚语谜语》由李耀宗著。

目录

上编 谚语

第一章 谚语概况

 谚语的称呼和定义

 谚语的性质定位

 谚语的来源与早期记载

 谚语发展与“谚海”消长

第二章 谚语的基本特征

 谚语的内容特征

 谚语的形式特征

 谚语的使用特征

第三章 谚语和近邻的区别

 谚语和俗语比较

 谚语和格言比较

 谚语和成语比较

 谚语和歌谣比较

 谚语和歇后语比较

 谚语和惯用语比较

 谚语和宣传语比较

 谚语和行话比较

第四章 谚语的类别

 事理谚

 修养谚

 社交谚

 时政谚

 生活谚

 风土谚

 自然谚

 农谚

 工商谚

 文教谚

第五章 谚语的鉴别、采集和研究

 谚语的鉴别

 历史上的谚语采集

 当代的谚语采集

 谚语的理论研究

第六章 谚语的审美欣赏

 渊博美

 乡俗美

 浅近美

 雄辩美

 极言美

 歧义美

 俗套美

下编 谜语

第一章 谜语概说

 谜语的定义和称呼

 谜语的构成

 谜语和歇后语、谶语、谚语的区別

第二章 谜语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上古,孕育先秦

 谜化汉魏,成熟隋唐

 精于两宋,长盛不衰

第三章 谜语的基本特征

 隐喻性

 谐趣性

 韵律性

 精练性

 变异性

 群众性

第四章 谜语的分类

 谜面分类框架

 谜底分类框架

第五章 谜语例说

第六章 怎样猜谜语

 和你一起练练

 教你数招技巧

附录一 考你一百零八题

附录二 考题谜底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谚语说:“水有源,树有根”,谚语本身当然也是有源有根的。那么,它的根源在哪里呢?

据考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学者们就已在著述中经常引用谚语,或称“古者有谚”,或称“古者有言”,表明“谚语”早在此时就已相当流行。清代学者曾廷枚在其《古谚闲谭》一书中,说他自己“反复详玩”包括“夏、商、周”在内的历代典籍,“其间有摄于谚语者,即拾侧理录之,以免遗忘。”他更把谚语的“生辰”追溯到比周代更早千年的夏、商。明朝有个叫杨慎的学者,在其所著《古今谚》这本书中,把最古老的谚语称为“黄帝语”,认为在黄帝之时就有了谚语。清代学者杜文澜在其所著《古谣谚·凡例》中明确说“谣谚之兴,其始止发乎语言,未著于文字。”时至现代,鲁迅先生更断言,谚语之类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是“不识字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他明确地把谚语的产生提前到了文字出现之前,也就是说,在黄帝命仓颉造字之前。

怎样理解古今学者的这些断言呢?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其《论文学·论艺术》里说:“语言艺术产生在太古时代的劳动过程中,这是大家公认和确定的。这种艺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类渴望用最容易记牢的词形,即用二行诗、‘谚语’、‘俗语’和古代的劳动号子等形式来组织劳动经验。”或许正因为谚语来源于“组织劳动经验”的需要,属于“经验性总结”,在原始人的口头文学中,便稍晚于一般表情达意的其他创作。正如苏联历史学家柯斯文在其《原始文化史纲》里所说,“人们的口头创作,即民间创作,在原始时期是有着广泛发展的。民间创作最早的形式是关于过去的奇谈,即神话。民间创作较晚的形式是歌谣、叙事诗、谜语和谚语。”

文字诞生前的许多谚语,难免淹没在原始社会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当然,不少生命力特别强的谚语,也必然存于口耳相传中,一代一代传诸后世,以至被“原始文字”记载下来。据考证,我国最早文字载录谚语,见于《周易》的卦爻辞文之中。如《泰·初九》有“拔茅茹,以其汇”,说拔草要除根。《大壮·上六》有“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说公羊角误撞篱笆,进退两难。《坤·初六》有“履霜,坚冰至”,说事物将要变化时可见到征兆。这些就是先祖们朴素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P8-9

序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没有了它,人类将会失掉多少生活的甘美和幽默……

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作为受到农民兄弟哺育和培养的知识界、文化界,有义务用学来的知识回报衣我食我的广大农村的父老乡亲,这不仅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荣耀。

中国民俗学会在这项重要活动中,承担有关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约50种图书的撰写工作。我们组织了学养很高的包括大批教授、研究员在内的专家队伍,来完成此项写作任务。他们在相关领域里,学有所长,业有专攻,所有作者都以光荣志愿者的精神,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用生动活泼的文字,把相关的准确而丰富的知识,呈献给农民兄弟和城镇社区的读者。完成这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写作编书任务,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件值得骄傲、值得自豪的事情。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遽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间文化之花越开越鲜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8: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