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澳门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本书为何贞所著的《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
何贞所著的《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由八个中短篇小说组成:《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澳门来兮》《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我的邻居安德烈》《野花艳丽》《穷学生富学生》及《奔月》。文笔平实细腻,故事感人。其中:《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是一个以澳门社会边缘家庭的孩子挣扎成长为主线的故事,在描绘一群儿童院孩子的情感发展和人生出路的同时,真实地再现了不同族群同一屋檐下的底层生活和社会的各面景观。揭示时代变迁及其带来的希望和困惑、努力和遗憾。《澳门来兮》的故事从一个年轻的女偷渡客上岸后的奇遇开始,展开她与周遭人的一系列爱情与友情及其奋斗的故事。《土生玛丽亚》《马里奥大叔的礼物》和《我的邻居安德烈》都是新移民的“我”眼中的澳门土生葡人白描,突出人物性格特写和内心善良正直的一面。《穷学生富学生》对都市富养和穷莽的女孩子特质,做了相应的描写。
你将来爱的人不是我
写在前面的故事
这是2001年的春天。
潘文渊从美国回来,晚上七时到达香港,再转乘飞翼船回澳门,搭的士到朋友为他租下的位于新口岸的一个单元屋,按朋友指示,从住屋防盗门的某个隐蔽处拿到钥匙,进门,行李往地上一扔,入浴室冲了个凉,就出门了。此时,已是凌晨一点钟。
夜幕下的澳门,宁静而神秘。潘文渊在飞机上就已计划好,反正时差的关系也睡不着,应该说在飞机上早睡饱了,就这样一个人夜深人静地随处散步,再惬意不过了。
他想了一想,先去宋玉生公园,因为他明天就要去公园旁边的商务大楼面试。那是政府委托理工学院承办的职业培训中心,知道他是名牌大学的DBA,第一次回电邮就表示录取他,当然面试还是要的。明天就是面试的日子,所谓面试,就是双方互相确认一下,签个正式文件。
朋友知道他回来后的去向说,当什么业余教育的老师,况且目前还只是个临时单位,为什么不去大公司,人工比当教授还高。可潘文渊就喜欢业余这两个字,在他看来,业余和时下时兴的“边缘”这两个字一样对他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所以至少也要在那儿混一阵。
坐在宋玉生公园里的蓝色靠椅上把黑暗中的中土大厦评判了一下,如果面试时不节外生枝的话,他以后就在此地上班了。
宋玉生公园建成才几年的光景,两排尚还年轻的、浓绿而已然硕大垂须的榕树拱起的树荫,在夜色中如黑云压顶般沿着公园里的主干道一直到达海边,散落在公园四处的各种各样的树都还没长成最好的样子,公园两旁一栋栋崭新的商务大楼高耸壮观,星空下,浮云鬼影般诡异地映掠过高楼的玻璃幕墙,宽广无垠的海面上吹来的空气新鲜到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由海岸延伸出去的小小的人工半岛上,站立着葡萄牙女艺术家设计的背靠大海面向公园喷泉广场的巨大的观音铜像,据说因为样貌不同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观世音,所以又被称为圣母观音。
那么高的观世音,得仰起头来望,站在铜像前的一个点上,一个彩色石子铺就的花心上,正好能对上菩萨低眉的视线。
就着隐约可见的月光,潘文渊让观音菩萨看得心里一阵暖意,这暖意仿佛让他接了地气,让他连人带魂地回来了,在离开澳门这么多年以后,第一次用站在这片土地上的方式思考,好像告诉别人那样对自己说:这里不是美国,是澳门——连天地鬼神都是名符其实的澳门的!
这样天马行空地想着时,他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有了明确的方向并加快起来,本来,他以为自己是要用一个晚上作漫无目的的游荡的,而现在,他步伐坚定地忘我地疾走着,向那个叫望德堂的地方走去,他的脑海里,现在只有一个人,就是他已经过世的阿嬷。
P1-2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几十部著作,将分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